第121章 曆法

字數:4737   加入書籤

A+A-


    12月31號,雖然第二天的1月1號沒有假期,但是陳勇的帶教老師並沒有打算留他一起上班,大手一揮放他出去玩了,隻要別讓醫務科管實習生的負責人知道了就行。
    第二天早上,陳勇在手機上和家人朋友們互道元旦快樂,但這卻讓天幕下的人有些迷糊了。
    宋宋仁宗趙禎
    趙禎:“主播睡糊塗了?這才臘月初二啊”。
    參與朝會的臣子想到了一種可能,會不會是後世元旦一詞意思變了,和我們理解的元旦不一樣。一位臣子站出來說:“元旦一詞在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看主播的樣子和昨日街上的景象,不像在為新年做準備,節日應該是發生了變化”。
    在北宋時期,元旦是農曆正月初一,也稱元日、正旦、元正、歲朝、年朝等,元旦是一年之始,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說:“正月朔日初一),謂之元旦,俗稱為新年”。在元旦到來的時候,京城宮廷裏會舉行大規模的朝會,皇帝要受百官的朝賀,人們稱之為“排正仗”。這種盛大的景象常常有遼、高麗、西夏、於闐、回紇等地的外交官前來朝賀。
    當時不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視元旦為大節日,《野客叢書》中說:“國家官私以冬至、元正....為大節日,七日假。”也就是說,北宋時期的“元旦”相當於現在的春節,當時國家的“假日辦”要發出通知,給“上班族”放假七天。
    可再看看陳勇以及外麵的景象,好像完全體會不到這種感覺啊。
    最後,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好奇,係統提醒正在超市閑逛的陳勇準備解決問題了。
    “主播主播,你為什麽要在臘月祝別人新年快樂啊”。
    陳勇:“這是曆法的問題,我們這個時代通常采用太陽曆,或者說公曆,但我國在使用公曆的時候依舊會配合夏曆,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農曆一起使用,兩個曆法因為算法不同不能重疊,那自然就有兩個‘新年’了”。
    “在公元1911年,先輩通過革命推翻了滿清的統治,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當時初步決定,使用夏曆也就是農曆陰曆,準確說應該是陰陽曆)來指導農業生產,使用公曆陽曆)以方便國際交流和計時,並規定公曆1月1日為‘新年’,但當時並不稱為‘元旦’。”
    清。
    此時全體清皇帝感覺,有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
    而陳勇肯定是不願意聽他們講的,繼續說自己的:“後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了使用公曆。為區別農曆和陽曆兩個新年,又鑒於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在農曆新年的前後,因此便把農曆一月初一改稱為‘春節’,陽曆1月1日定為‘元旦’,不過當時並沒有正式公布”。
    “一直到了1949年9月27日,經過協商會議討論後,我們依舊決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即我們所說的公曆陽曆),並正式公布將西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也就是1月1號定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並列入法定假日,成為全國人民的節日。
    陳勇:“兩個曆法兩年新年,所以元旦和春節都有舉辦跨年晚會,但大部分還是將正月初一視為新年,將春節看的更重要”。
    連麥的人聽完,發出一計暴擊:“那為啥你們沒放假”。
    “...因為,節假日出事的人更多,而且都是些教科書上編都編不出來的情況,這是醫生會比平日更忙,但其實警察這些才是最忙的,還要巡邏,他們才是真辛苦,我們還算好,在室內”。
    宋仁宗趙禎。
    趙禎沒顧陳勇這邊的嘻嘻哈哈,自言自語道,“農曆,指導農事的曆法嗎,還真是貼切的說法”。想了想,最後還是找來了司天監監正問了問他曆法方麵的事。
    司天監監正:“回陛下,夏曆中,呃..農曆中有個概念叫朔望月,又稱“太陰月”,是指月球繞地球公轉相對於太陽的平均周期,為月相盈虧的平均周期,以從朔到下一次朔或從望到下一次望的時間間隔為長度,平均為29.5天。先賢把完全見不到月亮的 一天稱“朔日”,定為農曆的每月初一,把月亮最圓的一天稱“望日”,為農曆的每月十五或十六)”。
    “12個朔望月為一個周期,也就是一年,這樣算來一年就是353至355天之間,而由於一個回歸年的長度約為365天,12個朔望月的長度與一個回歸年之間就存在約11天的差距,為了協調這一差距,先賢們引入了閏年的概念,閏年的長度為13個月,比平年多一個月,這個多出來的月份被稱為閏月”。
    趙禎:“直接把多出來的那些天歸到12月不行嗎?”
    司天監監正:“陛下,一天是地球自轉時間,一月是月球公轉時間,一年是地球的公轉時間,這三者之間是沒有關係的,農曆是陰陽曆法,將天數強加到月份上隻會導致日期節氣等規律和天象不符,閏月的設置是為了讓農曆年能夠更好地與回歸年同步,從而保持節氣與天象的對應關係”。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司天監監正換了口氣,繼續說道:“日、月、年三者雖然沒有聯係,但我們可通過合理的曆法製定和閏月規則的應用,可以確保24節氣在農曆中的位置相對穩定,穩定才能更好的指導農業生產”。
    趙禎:“那閏年是怎麽設置的?”
    司天監監正:“回陛下,閏年的設置很複雜,需要考慮多種因素,如二十四節氣的分布等。通常,農曆中閏月的設置是為了確保農曆年與回歸年基本同步,特別是確保中氣,也就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奇數節氣,如立春、驚蟄等落在農曆月份中的正確位置,以指導農事生產”。
    總的來說,曆法的製定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不僅要反映天體運動的真實情況,還要滿足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實際需求。例如,農業生產需要準確的季節劃分來指導農作物的種植和收割,人與人交往需要統一的日期來記錄重要事件和節日。而一年天數的確定則是曆法製定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它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權衡和調整。他們間的對話被係統放上去了,陳勇看到了,就插入了幾句。
    陳勇:“後世陽曆月份沒有朔望月的概念,而是基於地球公轉的時間劃分平攤到月份上,就如同分餅一樣劃分每塊的大小,其天數相對固定,大月31天,小月30天,二月平年28天,閏年29天。陽曆年份的長度固定為365天或366天閏年),其中閏年的設置是為了補償因地球公轉周期不是整數天而產生的誤差”。
    想了想,陳勇繼續說道:“和公曆這種計時用的曆法不一樣,農曆是很精密的陰陽曆,功能很多,甚至還有政治意義,比如古人認為天最大,帝王是由上天授命掌管人間的使者,因此帝王又有天子之稱,可天是看得到摸不到的物象,怎麽證明帝王尊位是上天授予的呢?於是曆法的作用便顯現出來了,所以開國皇帝登基後會首先去頒布曆法指導農事,這是隻有天子才能幹的事,並且曆法隻能有一套,這樣做可以確保皇帝的權威性和統一性”。
    趙禎:“朕大概明白了,公曆這種太陽曆不需要指導農事,而是純粹為了計時,想來在後世那種全球化,工業化的時代,可能這種純粹的計時曆更合適吧,就是.....最後那句大可不必說”。
    明朱元璋
    朱元璋回想當年,他們早早將皇曆定了下來,收攏了民心,感慨道:“還是咱的大妹子心細啊”。
    在簡單的解釋了一下曆法差異帶來的疑惑後,陳勇想來先前那人都和自己連線了,又還沒斷開,現在沒什麽事那就接著閑聊吧,聊著聊著就說到了假日活動方麵。
    陳勇:“你們元旦都有什麽活動啊?”
    “那可多了,元旦這天的清晨,家家戶戶都要早早起床,梳洗打扮,穿上新衣,走親訪友,相互祝福,把酒相慶,其實官家準許百姓可以在三天中參與關撲遊戲”。
    對古代活動並不了解的陳勇猶豫了一下,還是問了一句:“關....撲?”
    “所謂關撲,就是一種遊戲,參與遊戲的雙方約定好價格,用銅錢在瓦罐內或地上擲,根據錢的字幕的多少來判定輸贏,贏的人可折錢取走所撲的物品,輸的人要付錢”連麥之人明顯是京城的有錢人,說到這裏時已經隱隱約約能感到他的興奮了,“關撲可以壓的很大,車馬、地宅、歌姬、舞女,都可以”。
    陳勇:“賭博啊,官方怎麽能開這種口子,賭滋生情色交易,情色交易滋生毒來尋求刺激,像早先時候的五石散,後期的鴉片等等等”。雖然知道這大概沒什麽用,但還是習慣的反對了一句。這個話題一開,那氣氛明顯冷下去了,隨後就是扯了幾句有的沒的就斷開了。
    這時有其他人也連上了,給陳勇道了一句元旦快樂。而後給陳勇介紹他們的元旦活動,在他們明朝時期,有人用二寸寬、三寸長的箋紙,在上麵印製出美麗精巧的梅花圖案,並且工工整整地寫上姓名和地址。到了正月初一這天,爆竹聲聲,春聯鮮豔,人們滿臉喜悅之情,互相拜年,普天同慶,一派歡樂祥和的氣氛四處彌漫。
    陳勇:“賀卡啊,這麽時尚”。
    有了這個先例,直播間不停有人連線道賀,和陳勇分享著他們時代的各式活動,以及瞧一瞧問一問後世有什麽活動是他們能學來的。
    喜歡錯位時空:與古人分享日常請大家收藏:()錯位時空:與古人分享日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