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紅旗渠 中
字數:2966 加入書籤
第185章 紅旗渠 中
【紅旗渠工程的名稱最初叫“引漳入林工程”。在工程開工20天後,楊貴建議改名為紅旗渠,其中寓意為:紅旗象征著革命,象征著勝利。】
【在艱難的進軍路上,幹部群眾們高聲歌唱極具時代特色的歌謠:貧下中農誌如鋼,千軍萬馬戰太行,劈山引水為革命,定遷漳河回家鄉。為了盡早解決用水問題,修渠大軍就直接住山洞睡席棚,有的還住在山崖下。】
天幕下,太史看到此情此景,受後世精神感召的他令奮筆疾書寫下八個字:&34;赤幟貫山,人定勝天&34;。
“鋪地蓋天,無所畏懼”,人們看著天幕展示的黑白照片,雖然模糊,但配合著歌詞裏的“誌如鋼”,“劈山引水”,人們仍然能感受到當時那些幹部群眾的精氣神。
明朝的林縣知縣謝思聰看到這,為此前哀歎林縣命運不公而自暴自棄的行為感到羞愧,“那有什麽命啊,原來蒼天從不絕人,是人自絕於蒼天啊”。
【工程修建時期恰逢國家困難時期,子弟兵又一次來到工地和社員們並肩戰鬥,雖沒有直接派軍隊協助,但部隊為工程提供了炸藥雷管等重要物資,並提供了技術支援和組織保障,工程兵指導了三角炮眼爆破法,並將在朝鮮的坑道掘進經驗改變為硬岩開鑿手冊,使施工效率得到極大提升。】
唐朝,李世民皺了皺眉頭,“沒有直接派軍隊修建嗎?”。習慣了後世軍隊的優良作風,本以為這種大事怎麽說也會派軍隊來幫忙的。
魏征提醒道:“陛下,後世的60年代,阿三那邊在打仗啊,雖然說一巴掌直接給他們打殘了,但那是意料之外,開戰前的準備是充足的,應該沒有多少兵力來這裏修渠道”。
聽到魏征這麽一說,李世民一下子就想起來了,“朕想起來了,當時三路危急,東南海島那邊還集合了大軍實行虛打以迷惑敵人,北麵又還有毛熊不得不防,嘶~”。
魏征補充了一句,“那大戈壁也還有一批軍人在搞原子彈,當時和毛熊鬧掰了得自力更生。這麽多地方要用人,想來也是捉襟見肘,難以支援”。
李世民點點頭,看樣子不是不派人,而是局勢太過動蕩,根本騰不出手啊。
【在工程修建中,勞動人民的智慧一次次大放光彩,陸營創造了用水盆代替水平儀的測量方法,測出了那些資產階級權威們不敢想象的局限。在爆破作業時,施工人員把幾千斤炸藥裝進一個炮眼裏,這更充分顯示了林縣人民敢想敢幹的精神。】
“水臬”,天幕下匠人看到這,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這種找水平的工具,但水臬笨重繁瑣,而且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有的。
想到現在用的各式專業家夥什,在想想天幕上介紹的土法水準儀,不由得讚歎:“天工開物,水是天工,人開此物,此法雖簡,卻蘊含大智慧啊”,一個水盆測山川大地,真乃巧奪天工。
古代找水平的方法還是有的,但技多不壓身,這種水盆裏倒放個“小板凳”的水鴨子,看著不僅使用起來很簡單,而且重點是可以就地取材,是個能夠推廣的好辦法啊。
另一邊,明朝天啟年間,剛剛經曆過王恭廠火藥庫大爆炸人們聽到一個令他們震驚的事,後世那些施工人員居然能把千斤的炸藥塞到一個炮眼裏麵,大小官員到民間百姓無不倒吸一口涼氣,“這膽也太大了,難怪反複提及說敢想敢幹一詞”。
“這等膽識,非我輩所能及!”
“這……這如何可能啊?我朝軍中火炮,最多不過裝藥數十斤,已是威力驚人。這幾千斤火藥齊發,真是要移山填海啊”。
“如果我朝能有這樣的技術,何愁邊患不平?何愁水利不興?”一官員當即決定上書朝廷,請求加強對火藥配方的研究,最好有後世那種威力。然而,想到朝中黨爭不斷,國庫空虛,他又不禁長歎一聲:“隻怕這等奇技,是難以為我所用啊”。
【而麵對困難時期的物資匱乏,林縣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沒有工具自己造,沒有石灰自己燒,為了滿足工程大,用灰多的要求,他們創造了無窯堆石燒灰法,就是在平地上起灶,一層燃料一層灰石的堆起來,燒一次就燒成石灰400萬斤。】
天幕下,看到林縣人民在物資匱乏,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找上頭要,畢竟這種工程可不是能自掏腰包解決的,但令他們沒想到的是,林縣人民居然自力更生,創造出無窯燒灰。
“如此艱難時局,竟能如此創新,實乃我華夏子孫之驕傲!”看到了後世子孫在困境中不屈不撓,智慧與勇氣並存的景象,心中湧起無限自豪與敬意。
【在整個工程中,一段被後來稱為青年洞的隧道路段難度最大,要完成這些工程需要在垂直絕壁上鑿出一條600多米的隧洞。條件異常艱難,環境異常嚴酷,但這是總幹渠的咽喉工程,必須打通才能讓濁漳河的水流進林縣。然而因自然災害和國家經濟因難,上級決定紅旗渠停工,農民生產自救,總幹渠被迫停工。】
【為早日將漳河水引入林縣,建渠幹部群眾提出“寧願苦戰,不願苦熬”,並挑選了300名青年組成突擊隊,當時每人每天隻有六兩糧食,為了填飽肚子,就上山挖野菜,下漳撈河草充饑,很多人得了浮腫病,仍堅持戰鬥在工地,以愚公移山精神,終日挖山不止。他們創造了“連環炮”、“瓦缸窯炮”等爆破方法,大大提高了效率,經過一年零五個月的奮戰,終於1961年7月15日將洞鑿通,得名青年洞。】
天幕下,人們知道愚公移山的故事,但很難理解天幕反複提及為什麽要帶著精神二字,可當他們望著青年洞完工後突擊隊的合影,突然明白了什麽叫做&34;愚公移山&34;的精神,這句&34;寧願苦戰,不願苦熬!&34;簡直是對愚公精神的最佳詮釋,為什麽要一代接一代的幹,不就是不願意世世代代都苦熬嗎。
喜歡錯位時空:與古人分享日常請大家收藏:()錯位時空:與古人分享日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