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變革科舉啟新途,明君折中定大策
字數:3060 加入書籤
朱雄英沉吟片刻:"兒明白。故此事更需緩圖,先從細微處著手,循序漸進。比如,可先在地方試行新科舉,待成效顯著,再推廣全國。"
朱標欣慰地拍了拍兒子的肩膀:"你能如此思考,為父甚慰。記住,改革貴在持久,而非一時之功。有時退一步,反能進兩步。"
"父親放心,兒必不辜負父親和祖父的期望。"朱雄英躬身行禮。
春日的午後,陽光正好。朱雄英站在東宮的書房裏,麵前是攤開的幾幅圖紙,上麵密密麻麻地寫滿了科舉改革的構想和方案。他的目光專注而堅定,仿佛已經看到了大明國運因此而蓬勃發展的景象。
"太孫殿下,"隨侍的學士趙信恭敬地說道,"方案已經完善,是否可以呈遞皇上禦覽了?"
朱雄英微微點頭,隨即又搖了搖頭:"還不夠完善。此事關乎國家選才大計,牽一發而動全身。若操之過急,恐引起不必要的反彈。"
他拿起朱砂筆,在圖紙上繼續修改著:"現行科舉取士,過分注重八股文章,輕實際才能,導致朝中官員多是能言善辯之輩,少有真才實學之人。我欲改革科舉,並非全盤否定傳統,而是要揚長避短,為國家選拔真正有用之才。"
趙信讚同地點頭:"太孫所言極是。然此舉必然會觸動士大夫階層的既得利益,恐怕阻力不小。"
"我已有所預料。"朱雄英目光如炬,"所以在推行前,需先爭取一批有識之士的支持。"
第二日清晨,朱雄英便著簡便衣冠,帶著幾名侍從,拜訪了住在城南的大學士宋濂。
宋濂年過花甲,卻仍然精神矍鑠。他是當朝名儒,也是朱元璋的恩師,在文人士大夫中享有崇高威望。朱雄英知道,若能獲得宋濂的支持,科舉改革將事半功倍。
"老大人,冒昧前來打擾,還望海涵。"朱雄英行禮道。
宋濂連忙回禮:"太孫不必多禮。老朽受陛下恩典,本當竭力為國分憂。不知太孫今日前來,有何見教?"
朱雄英坦誠相告:"孫兒近來思考科舉取士之事,發現弊端頗多,欲加以改革,特來請教老大人。"
宋濂目光一凝,示意朱雄英繼續。
朱雄英娓娓道來:"當前科舉過於強調八股文章,導致選出的多是背誦聖賢之言的書呆子,而非真正懂得治國平天下的實用之才。孫兒想增設實用學科考試,如算學、農學、水利等,減少八股文的比重,擴大選才範圍。"
宋濂沉吟片刻,捋著長須問道:"太孫的想法確有道理。然科舉取士乃祖宗之法,變動不易。況且,聖賢之道,本就包含治國平天下的智慧,豈可輕言廢除?"
朱雄英恭敬地回答:"孫兒無意廢除儒學,相反,孫兒深知儒家經典中蘊含著豐富的治國智慧。隻是如今的科舉考試,已經偏離了選拔真才實學的初衷,變成了對固定八股的死記硬背。孫兒想做的,是回歸科舉的本質——為國選才。"
宋濂的眼中閃過一絲讚許,但仍有顧慮:"太孫所言甚是。然而,科舉製度存在多年,牽一發而動全身。若貿然改變,恐引起朝野震動。"
朱雄英點頭表示理解:"正因如此,孫兒才前來請教老大人。孫兒想先在幾個地區試行,保留傳統科目的同時,增設實用學科的專項考試,兩條路徑並行。這樣既能選拔實用人才,又不至於全盤否定傳統。不知老大人以為如何?"
宋濂聽完,眼中的讚許之意更濃:"太孫考慮周全,既顧及變革,又尊重傳統。老朽雖年邁,卻也明白世事變遷之理。太孫此舉,確實有利於國家長遠發展。老朽願為太孫這一改革進言。"
朱雄英大喜,連忙拜謝。隨後幾日,他又分別拜訪了劉伯溫、陶安等開明學者,詳細闡釋了自己的改革理念。這些飽學之士,雖初有疑慮,但在深入交流後,大多被朱雄英的誠意和遠見所打動,紛紛表示支持。
然而,朱雄英的舉動很快在士大夫階層中引起了軒然大波。許多依靠傳統科舉製度獲益的人士,視此改革為對傳統文化的挑戰,甚至是對士大夫階層地位的威脅。
朱允炆敏銳地抓住了這一機會,暗中拉攏科舉既得利益者,散布謠言稱朱雄英此舉是要廢除儒學,動搖國本。
一時間,朝野上下關於科舉改革的爭論日益激烈。支持者認為此舉有利於選拔真才實學,為國家發展注入新活力;反對者則堅持傳統科舉製度是維護文化傳承的根本,不容動搖。
朱元璋對此頗為猶豫。一方麵,他認同孫兒關於實用人才重要性的觀點;另一方麵,他又擔憂變革過大引發社會動蕩。
一日朝會上,禮部尚書陳楨直言不諱地提出質疑:"太孫欲改科舉,增設實用學科,雖出於為國選才之心,但恐有違祖宗之法。科舉取士,重在選拔通曉聖賢之道的治國之才,若過分強調實用技藝,恐怕有失偏頗。"
朝臣中不少人隨聲附和,朝堂上一時議論紛紛。
朱雄英站出來從容應對:"陳尚書所言,孫兒深表理解。然孫兒所思所想,並非要廢除傳統,而是要在此基礎上有所創新。古人雲"學以致用",科舉本為選拔治國之才,豈能囿於形式?當今之世,國家需要的不僅是能言善辯之士,更需精通實用之學的人才。孫兒提出的方案,是保留傳統科目的同時,增設實用學科的專項考試,兩條路徑並行。這樣既尊重傳統,又能適應時代需求,不知諸位大人以為如何?"
此言一出,朝堂上頓時安靜了許多。不少原本反對的大臣,也開始認真思考朱雄英提出的折中方案。
朱元璋聽完,目光在群臣臉上掃過,最後落在朱雄英身上,緩緩道:"雄英所言有理。科舉取士,目的是為國選才。若能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有所創新,未嚐不是一件好事。朕準許在南京、杭州等地先行試點,觀其成效再作定奪。"
喜歡大明:反骨皇孫,老朱天天破防!請大家收藏:()大明:反骨皇孫,老朱天天破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