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匠心獨運,中西合璧
字數:3016 加入書籤
鄭和略作思考:"臣以為,需待船隻修整、補給充足,並且將此次所獲知識充分消化後再行動身。預計至少需要一年準備時間。"
朱雄英點頭同意:"一年時間合適。這一年內,你負責配合四海館整理資料,同時為下次遠航做準備。"
隨後幾日,遠航帶回的奇珍異寶和知識資料被分門別類地整理和分配。珍稀動物被送往皇家園林飼養;香料、寶石等貴重物品入庫收藏;而那些珍貴的書籍和技術資料則被送往新設立的四海館。
朱雄英特別關注學者們的分配工作。他命令那些從遠航中學到天文知識的學者進入欽天監,傳授阿拉伯的天文觀測方法;精通醫術的進入太醫院,研習波斯的醫學典籍;了解工藝的則被派往匠造學堂,改進大明的技術。
在一處新辟的寬敞院落裏,四海館正式成立。朱雄英親臨揭牌儀式,並任命一位飽學之士為館長。他在講話中強調:"四海館不僅要整理此次遠航的收獲,更要廣納域外智慧,融會貫通,為我大明開創新的學術道路。天下之大,學無止境。唯有兼收並蓄,方能長盛不衰。"
短短數月後,四海館的成果開始顯現。阿拉伯的天文著作被翻譯成中文,波斯的灌溉技術被試驗推廣,非洲的作物品種被引入南方省份試種。大明的學術界因這次遠航而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各種新思想、新方法層出不窮。
朱雄英經常親臨四海館,與學者們討論交流。一日,當他看到學者們繪製的世界地圖時,不禁感慨萬千:"看來這世界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廣闊啊!"
"是的,陛下。"一位地理學者回答,"根據各國航海家的記錄,世界遠比我們所知的大得多。西方還有更多未知的國度等待探索。"
朱雄英目光堅定:"那就繼續探索吧!大明的船隊將揚帆遠航,抵達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明仁宗元年春,匠造學堂一片忙碌景象。自西洋使團來訪和鄭和船隊歸來後,這裏成了大明最活躍的創新中心。鍛造爐日夜不熄,工匠們夜以繼日地工作,各種圖紙和模型擺滿了工作台,中西方技師彼此交流,不時爆發出驚喜的歎聲。
王守仁作為匠造學堂的主要負責人,每天都在各個車間之間來回奔走。盡管他出身名門,本可安享功名富貴,但他對實學的熱忱使他甘願投身技術創新的一線。今天,他正帶領一隊工匠測試新改良的火炮。
"炮身內壁的螺旋膛線已經按照西洋技術重新鑄造,但我們采用了我國傳統的精銅鑄造工藝,材質更為堅韌。"王守仁向在場的工匠們解釋道,"理論上,這應該能使射程和精準度都有所提升。"
隨著一聲令下,火炮點燃,轟然一聲巨響,炮彈精準命中遠處的目標,比原來的射程足足增加了兩成。周圍的工匠們歡呼起來,王守仁卻仍在仔細觀察,記錄著每一個細節。
"很好,但是裝填速度還需改進。"他做著筆記,"另外,炮身的耐熱性還需要進一步提高。"
就在這時,一名學徒匆匆跑來:"王大人,您設計的那種小型火器已經鑄造完成,可以測試了!"
王守仁眼前一亮,立即帶領眾人來到另一處工坊。一排小巧的金屬管狀物整齊地擺在桌上,形狀與西洋使團帶來的手持火器相似,但細節處經過了改進。
"這是我根據西洋火器的原理,結合我國火藥技術設計的手持火銃。"王守仁拿起一支向眾人展示,"它比大炮小巧輕便,單兵即可操作,雖然射程不如大炮遠,但勝在可以大量配備給士兵,增強軍隊的火力。"
他親自示範了裝填和射擊的過程。雖然裝填仍然較為複雜,需要一定時間,但當火銃射出彈丸,準確擊中幾十步外的木靶時,所有人都被這種小型武器的威力所震撼。
"太神奇了!"一位年輕工匠驚歎道,"這比弓箭強多了!"
王守仁謙虛地搖搖頭:"仍有許多不足。裝填速度太慢,一旦錯過射擊時機,後果不堪設想。另外,雨天可能會導致火藥受潮,影響使用。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繼續改進。"
除了火器,匠造學堂在航海技術方麵也取得了顯著進步。一間寬敞的房間裏,幾位工匠正圍著一張巨大的海圖工作,上麵標注著從西洋和阿拉伯獲取的航海路線。
"根據鄭和船隊帶回的資料,我們改良了羅盤設計,使其在顛簸的海麵上也能保持穩定讀數。"一位專攻航海器械的工匠向王守仁匯報,"另外,我們還仿製了西洋的六分儀,經過多次測試,定位精度已經非常接近原品。"
王守仁滿意地點點頭:"這些器械對下次遠航至關重要。繼續改進,爭取超越西洋技術。"
走出航海器械室,王守仁來到了農業技術區。在一個人工水池旁,一座改良版的水車正在運轉,將水源源不斷地輸送到高處。
"這是結合波斯灌溉技術設計的新型水車。"負責的工匠興奮地解釋,"我們采用了更輕質的材料製作葉輪,改進了軸承設計,使其轉動更為輕鬆。一頭牛就能帶動它工作一整天,灌溉效率比傳統水車提高了三成以上。"
王守仁仔細觀察著水車的每一個部件,不時提出改進建議:"這個連接處可以再加固...這裏的角度可以調整得更合理一些..."
正當王守仁深入檢查時,匠造學堂外傳來一陣騷動。片刻後,一名官員匆匆進來,高聲宣布:"皇上駕到!"
所有人立即放下手中工作,整理衣冠,迎接皇帝的到來。朱雄英在一隊侍衛的簇擁下走進匠造學堂,臉上帶著期待的神情。
"陛下!"王守仁上前行禮,"臣正在督導新技術的測試工作。"
朱雄英和藹地將他扶起:"朕久聞匠造學堂近來多有創新,特來一觀。"他環顧四周,"看來進展不錯啊!"
喜歡大明:反骨皇孫,老朱天天破防!請大家收藏:()大明:反骨皇孫,老朱天天破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