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 從山東東營走出來的工程院院士、著名電子信息專家呂躍廣
字數:8593 加入書籤
院士出生地
呂躍廣院士,1964年5月出生於山東東營。
東營市位於山東省東北部、黃河入海口的三角洲地帶,東、北臨渤海,西與濱州市毗鄰,南與淄博市、濰坊市接壤,處於連接京津冀和膠東半島的樞紐位置,是環渤海經濟區與黃河經濟帶的交匯點。
東營曆史悠久,夏代至殷末,這裏為季荝氏、逢伯陵、蒲姑氏居地。
西周至戰國時期,市域內已成陸部分均為齊國地。
西漢時,境內屬千乘郡和齊郡,漢高祖六年首置廣饒縣。
王莽新朝時,市境屬建信郡。
東漢初期沿西漢建置,漢和帝永元七年改千乘國為樂安國,市境屬樂安國。
魏晉南北朝時期,市境先後為後趙、前燕、後燕、前秦、北魏等國屬地。
隋朝,隋文帝開皇三年移千乘於廣饒,廣饒縣名改為千乘。
唐朝,市境南部先屬河南道乘州千乘縣,後屬河南道青州千乘縣,西部屬河北道棣州渤海縣、蒲台縣。
金朝,改千乘縣為樂安縣,屬山東東路益都府,金章宗明昌三年以永利鎮升置利津縣。
明朝,市境南部屬山東承宣布政使司青州府樂安縣,西境屬山東承宣布政使司濟南府濱州利津縣。
清朝,市境南部屬山東省青州府樂安縣,西部屬山東省濟南府利津縣和沾化縣。
1982年11月10日,國務院批複成立省轄地級東營市,1983年10月15日,東營市正式掛牌成立。
東營人文底蘊深厚,這裏是古代軍事家孫武的故裏,孫子文化是東營文化的重要名片。
東營紅色文化氛圍濃厚,這裏是革命老區,著名的墾區抗日根據地被譽為山東的“小延安”。
渤海墾區革命紀念館記錄了許世友等老一輩革命家以及革命先烈的動人事跡,傳承著紅色文化。
東營承載著石油文化,勝利油田在東營崛起,幾十萬石油大軍曆經艱苦奮鬥和持續創新,積澱出了獨特的石油文化,形成了“從創業走向創新,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勝利精神。
東營名人輩出,孫武,春秋末期齊國樂安今山東廣饒)人,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尊稱兵聖或孫子,被譽為“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
西漢官員倪寬,曆仕禦史大夫等職,在任期間,重視農業生產,主張輕徭薄賦,對當地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歐陽生,西漢今文尚書學“歐陽學”的開創者,他的學說對後世儒家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出生地解碼
呂躍廣院士的出生地山東東營,作為黃河三角洲的核心城市,其獨特的地理環境、曆史底蘊和文化特質,對他的學術成長與科研成就產生了多維度的深刻影響。
這種影響既體現在戰略思維的塑造、創新基因的傳承,也滲透於實踐精神的培育和家國情懷的升華,共同構成了他走向院士之路的重要支撐。
東營地處黃河入海口,兼具“大河”與“大海”的雙重地理特征。
黃河攜帶的泥沙在此沉積,形成了中國最年輕的陸地,這種滄海桑田的自然變遷,讓呂躍廣從小便對自然界的動態平衡與係統性規律產生深刻認知。
而渤海灣的開闊視野,則培養了他麵向海洋、擁抱世界的開放心態,這種心態在他後來參與國際學術合作、推動空間信息領域技術突破時尤為顯著。
同時,東營作為勝利油田所在地,石油工業的蓬勃發展為他提供了近距離觀察工業文明與科技創新的窗口。
石油勘探中對高精度測量、遠程控製等技術的需求,以及石油工人“苦幹實幹”的實踐精神,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他對工程技術價值的認知,促使他選擇電子信息技術作為終身研究方向。
東營廣饒是兵聖孫武的故裏,《孫子兵法》中“知己知彼”“謀定後動”的戰略思維,構成了呂躍廣科研方法論的重要基礎。
他在衛星係統研製、電磁頻譜控製等領域的突破,正是將係統性思維與精準施策融入技術研發的典型體現。
例如,他主持的科學實驗衛星係統,通過對空間信息的全局把控,實現了對複雜戰場環境的高效感知。
東營是渤海墾區革命根據地的核心區域,被譽為“山東的小延安”。
抗日戰爭時期,清河區軍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以及許世友等革命家“敢打硬仗”的作風,成為呂躍廣科研道路上的精神標杆。
他在攻克國家重大科研項目時,曾多次引用墾區大生產運動的故事,強調越是艱難越向前的攻堅意誌。
呂躍廣就讀的廣饒一中,作為東營市重點中學,在數理化教育方麵具有深厚積澱。
該校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教學模式,例如組織學生參與油田技術觀摩、開展科技創新競賽,為他奠定了紮實的學科基礎。
他在院士回母校活動中回憶,中學時期對電子電路的興趣,正是源於老師帶領學生拆解油田設備的經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勝利油田作為中國第二大油田,他從創業走向創新的發展曆程,塑造了呂躍廣的科研價值觀。
油田在勘探技術、裝備製造等領域的持續創新,如智能化鑽井、數字化油井管理,讓他深刻理解技術迭代驅動產業升級的邏輯。
這種認知在他推動電磁頻譜控製技術軍民融合應用時尤為明顯——他將軍事領域的頻譜管理技術轉化為民用通信資源優化方案,實現了“軍轉民”的創新突破。
東營位於環渤海經濟區與黃河經濟帶的交匯點,這種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區位優勢,為呂躍廣提供了廣闊的學術交流平台。
呂躍廣的科研風格與學術成就,本質上是東營地域文化的人格化投射。
首先體現的是黃河入海的包容胸懷。他在國際學術合作中,倡導“兼容並蓄、合作共贏”,推動中國空間信息技術標準走向世界。
其次是石油攻堅的務實作風。
他主持的科研項目始終緊扣國家戰略需求,如“北鬥導航係統”的抗幹擾技術研發,體現了“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擔當。
最後是兵家謀略的係統思維。
他提出的“電磁頻譜動態管控”理論,通過構建多維度協同模型,破解了複雜電磁環境下的通信難題。
總之,呂躍廣院士的成功,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生動例證。
東營的地理環境賦予他開闊視野,曆史底蘊塑造他戰略思維,石油文化培育他創新精神,紅色基因淬煉他奮鬥意誌。
這種地域文化的浸潤,與他個人的天賦、努力形成共振,最終成就了一位在電子信息領域引領創新的科學家。
院士求學之路
1980年9月,呂躍廣進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工程大學物理學專業學習。1986年9月,呂躍廣開始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光電子學專業攻讀博士學位。2001年—2002年,呂躍廣在英國倫敦大學做高級訪問學者。
求學之路解碼
呂躍廣院士的求學之路,為他後來成為院士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呂躍廣進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工程大學物理學專業學習,物理學的係統訓練使他培養出嚴謹的邏輯思維、數學建模能力與科學方法論。
這為後續從事光電領域研究築牢理論基礎。
本科階段的軍事院校教育更塑造了他的紀律性與使命感,使他在科研中始終保持專注與務實的作風。
呂躍廣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光電子學攻讀博士學位,這標誌著他向國家戰略科技領域的深度切入。
光電子學作為交叉學科,融合光學、電子學與信息技術。
這一階段的學習讓其掌握前沿實驗技術與課題攻關能力。
博士期間,他參與的國防科研項目,如激光技術、光電探測等,直接錘煉了他解決複雜工程問題的能力,為日後在軍用光電領域的創新埋下伏筆。
呂躍廣赴英國倫敦大學擔任高級訪問學者,使他接觸到全球頂尖科研團隊與前沿理論。
這一經曆打破了單一學術體係的局限,使其能在激光製導、光電對抗等領域借鑒國際先進理念,同時建立跨文化合作網絡。
這種“本土深耕+國際對標”的模式,使他的科研成果兼具實用性與前瞻性,符合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呂躍廣院士的三階段求學經曆,形成“基礎學科—專業攻堅—國際視野”的遞進式成長鏈條。
物理學夯實了他的科學思維,光電子學確立了他的專業方向,海外經曆提升了他的創新維度。
這種複合背景使他在軍事光電領域既能突破核心技術如高精度激光製導係統),又能從戰略高度布局學科發展,最終憑借在國防科技領域的突出貢獻當選院士。
他的求學之路印證了“厚基、精業、拓新”的學術成長邏輯,為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典型範本。
院士從業之路
1984年8月,呂躍廣從海軍工程大學畢業後分配至總參張家口通信學院物理教研室任教。
1990年12月,呂躍廣從哈爾濱工業大學博士畢業,到中國北方電子設備研究所總參謀部第五十四研究所)工作,先後擔任副所長、總工程師。
2008年7月,呂躍廣晉升專業技術少將軍銜,專業技術一級。
2011年12月,呂躍廣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從業之路解碼
呂躍廣院士的從業之路呈現出“教學奠基—科研攻堅—戰略引領”的遞進式成長邏輯
他的職業軌跡中的每個關鍵節點均為院士之路埋下伏筆。
本科畢業後,他任教於總參張家口通信學院物理教研室,這段經曆對其他學術生涯具有特殊價值。
作為高校教師,他需將物理學基礎理論轉化為教學語言。
這一過程迫使他深入解構知識底層邏輯,形成“從原理到應用”的清晰認知鏈條,為日後科研中快速定位技術瓶頸奠定思維基礎。
軍校教學常與軍事應用需求掛鉤,他在任教期間可能參與初級科研項目如軍用通信技術相關課題),初步接觸“需求導向—理論驗證—工程實現”的科研閉環。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種“教學+科研”的雙重身份,塑造了其“理論紮實、務實創新”的學術風格。
呂躍廣的任教經曆,使他建立早期學術人脈,學生群體中不乏後來的軍事科技領域從業者,為其後續在研究所組建跨學科團隊埋下人脈伏筆。
博士畢業後,呂躍廣進入總參第五十四研究所現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五十四研究所)。
這是他職業生涯的核心轉折點。
該研究所作為國防電子裝備研發重鎮,他主導或參與的項目直接服務於國家安全,如激光製導、光電對抗係統等。
呂躍廣擔任總工程師期間,他牽頭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如複雜戰場環境下的光電精準識別、抗幹擾技術)。
這類“實戰化”科研成果具有不可替代性,也成為院士評選中“服務國家重大需求”的核心競爭力。
另外,作為項目負責人,他必須協調不同專業團隊攻克技術壁壘。
這種經曆使他既能深耕細分領域,又能從全局視角設計技術路線。
這正是工程院院士所需的複合能力。
呂躍廣從副所長到總工程師,使他完成“技術專家—科研管理者”的身份迭代。
管理崗位賦予他調配資金、設備、人力等資源的權限,他可以推動重大項目落地如某型光電裝備的全流程研發)。
這種“操盤手”經曆,不僅讓他積累了標誌性成果,而且更凸顯他“能帶團隊、打硬仗”的領導特質。
呂躍廣參與研究所頂層規劃,他需站在國防科技發展前沿布局方向如預判人工智能與光電技術的融合趨勢)。
這種前瞻性思維,使他的科研始終契合國家科技戰略導向,避免陷入“低水平重複”。
呂躍廣晉升專業技術少將軍銜,標誌著他進入軍隊科技高層次人才方陣,這一身份對院士成長具有獨特影響。
軍隊高級技術職稱往往與國家級科研任務掛鉤如“某重點型號工程”)。
這使他有機會承擔“國之重器”級項目,這類成果在院士評選中具有極高權重。
軍隊背景賦予他強烈的家國情懷與責任擔當,科研方向始終圍繞“能打仗、打勝仗”的實戰需求,避免學術研究的“空泛化”。
這種“國家需要什麽就研究什麽”的價值取向,與工程院院士“麵向工程實踐、解決實際問題”的評選標準高度契合。
軍隊科技獎勵體係如軍隊科技進步獎)與國家級獎項如國家科技進步獎)存在遞進關係。
呂躍廣在軍隊內部積累的榮譽如多次獲得軍隊科技一等獎),為衝擊院士頭銜提供了紮實的業績支撐。
總的來說,呂躍廣的從業之路,以“軍事需求”為核心軸線,構建了“教學練思維、科研出成果、管理聚資源、軍銜賦動能”的立體成長模式。這種路徑使其兼具三大稀缺性。
一是成果的不可替代性。
國防科技成果多涉及核心機密與國家安全,難以通過公開渠道複製,其技術貢獻具有“唯我能為”的獨特性。
二是能力的複合性。
從一線科研到戰略管理的全鏈條經曆,使他既懂技術細節,又能駕馭宏大項目,符合工程院對“工程科學家”的定位。
三是價值導向的純粹性。
軍隊體係的使命驅動,使他的科研始終服務於國家最高利益,這種“非功利性”的學術追求,恰是院士精神的本質內核。
呂躍廣院士的從業經曆,印證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評選的重要導向——不僅需要學術造詣,更需在國家重大工程實踐中成為“不可替代的突破者”與“資源整合的引領者”。
後記
呂躍廣院士的出生地山東東營,其"苦幹實幹"的石油精神,塑造他務實嚴謹的科研態度。
求學之路上,他在海軍工程大學本科、哈工大博士的係統學習,奠定他的光電子與信息處理理論基礎;英國訪學經曆,使他接觸國際前沿,拓寬科研視野。
從業之路上,他從軍校教員到科研院所管理者,深度參與衛星係統研製。他擔任973項目首席科學家時,突破等離子鞘套通信等關鍵技術,成果應用於探月工程等國家任務。
以上這些因素相互交織、共同作用,最終使他成功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溫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
喜歡院士之路請大家收藏:()院士之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