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從江蘇鎮江走出來的工程院院士、著名軟件應用專家孫家廣

字數:9476   加入書籤

A+A-


    院士出生地
    孫家廣院士,1946年1月4日出生於江蘇省鎮江市。
    鎮江位於江蘇省西南部,東南接常州市,西鄰南京市,北與揚州市、泰州市隔江相望。
    鎮江處在長江與京杭大運河的“十”字交匯點上,是長江下遊南岸的重要港口城市,也是長三角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
    鎮江曆史悠久,西周時期,這裏為宜侯封地。
    春秋時,這裏稱“朱方”,戰國時改稱“穀陽”,秦朝時稱“丹徒”,三國時為“京口”。
    南朝宋在京口設“南徐州”,隋統一後改置“潤州”。
    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改潤州為鎮江府,“鎮江”之名沿用至今。
    在曆史長河中,鎮江戰略地位重要,是兵家必爭之地,見證了許多重大曆史事件,如赤壁之戰的發軔地、韓世忠困金兵於黃天蕩等。
    鎮江人文底蘊深厚,它是中國曆史文化名城,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澱。
    這裏是吳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宜侯夨簋上的銘文是鎮江,也是蘇南地區現今最早的文字記載。
    鎮江擁有豐富的傳統戲曲資源,揚劇是鎮江本地第一大劇種。
    鎮江民間傳說故事資源豐富,《白蛇傳傳說》《董永傳說》被列入第四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鎮江香醋釀製技藝也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此外,鎮江還留存了眾多的曆史遺跡和文化景觀,如三山風景區、茅山景區、西津渡等。
    鎮江名人輩出,從古至今名人眾多。例如南朝宋開國皇帝劉裕從這裏崛起。
    撰寫《世說新語》的劉義慶,著有《文心雕龍》的劉勰等,他們在文學領域都留下光輝篇章。
    北宋科學家沈括著有《夢溪筆談》,書畫家米芾在京口得“天趣”。
    明清時期,官居吏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的楊一清,主持編修《大清一統誌》等書籍的張玉書聞名遐邇。
    近代以來,著有《鐵雲藏龜》和《老殘遊記》的劉鶚,飛機製造專家巴玉藻,橋梁專家茅以升等,也都是鎮江的傑出代表。
    出生地解碼
    孫家廣院士的出生地江蘇鎮江,作為長江與京杭大運河交匯處的曆史文化名城,其獨特的地理格局、人文傳統與產業基因,為他的學術成長與科技報國之路埋下了深刻伏筆。
    這座城市的文化血脈與時代脈搏,在他的科研生涯中形成了獨特的精神圖譜。
    鎮江地處長江下遊南岸,自古便是南北交通要衝。
    長江與運河在此形成“黃金十字水道”,這種“通江達海”的地理稟賦,塑造了鎮江人包容並蓄的文化性格。孫家廣少年時期常流連於西津渡古街,見證長江航運的繁忙景象,這種對多元文化的耳濡目染,培養了他超越地域局限的全局視野。
    正如他在主持國家863計劃時,能夠站在全球製造業變革的高度,提出“數字化設計與製造”的戰略方向,正是得益於這種開放思維的早期啟蒙。
    鎮江作為吳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孕育了“敢為天下先”的創新傳統。
    從南朝劉義慶編纂《世說新語》的思想解放,到北宋沈括著《夢溪筆談》的科學精神。
    這種文化基因在孫家廣身上得到延續。
    他在清華大學研發國產cad係統時,麵對國外技術壟斷,帶領團隊閉關88天,最終實現280萬行代碼的自主突破。
    正是這種“敢啃硬骨頭”精神的當代演繹。
    更值得關注的是,鎮江的園林藝術講究“移步換景”的空間哲學,這種美學思維深刻影響了他對計算機圖形學中“三維建模”技術的理解,使其在算法設計中融入東方美學智慧。
    鎮江近代以來形成的製造業傳統,為孫家廣的科研提供了實踐土壤。
    民國時期,鎮江成為民族工業重鎮,大照電燈公司、貽成麵粉廠等企業的技術革新,讓少年孫家廣目睹了科技對產業的推動作用。
    這種經曆促使他在清華大學創立軟件學院時,提出“學中練、練中學、練中闖、練中創”的實踐教學理念。
    他主持研發的三維產品造型核心平台,正是基於對鎮江裝備製造業的深入調研,解決了從設計到製造的全流程數字化難題,使國產軟件在汽車、航空航天等領域實現替代。
    鎮江“江山代有才人出”的人文盛況,為孫家廣樹立了精神標杆。
    從三國孫權的雄才大略,到茅以升主持修建錢塘江大橋的科技壯舉。
    這些鄉賢事跡在他心中種下“科技報國”的種子。
    特別是茅以升“為中國造橋”的誓言,與他“為中國造軟件”的追求形成曆史呼應。
    他在2022年接受采訪時提到:“鎮江人骨子裏就有‘做大事’的誌氣,這種誌氣讓我在研發遇到瓶頸時,總能想起先輩們跨越天塹的勇氣。”
    這種精神傳承,成為他突破“卡脖子”技術的內在動力。
    鎮江深厚的教育底蘊,為孫家廣的學術成長提供了堅實基礎。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他就讀的江蘇省鎮江第一中學,作為百年名校,素以“重基礎、重實踐”著稱。
    學校開設的理化實驗課程,讓他初次接觸到計算機邏輯思維。
    圖書館珍藏的《天工開物》等典籍,激發了他對技術創新的興趣。
    這種基礎教育的熏陶,使他在清華大學求學時展現出紮實的理論功底,為後來主持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奠定了基礎。
    總的來說,從鎮江走出的孫家廣,其學術成就中始終流淌著這座城市的文化血脈。
    長江的奔湧不息,賦予他開拓進取的勇氣;運河的貫通南北,培養他兼容並蓄的智慧;曆代先賢的精神感召,堅定他科技報國的信念。
    這種“地理文化人格”的深層互動,不僅成就了一位院士的傳奇,更揭示了地域文化對科技創新人才成長的深刻影響。
    正如鎮江香醋“酸而不澀、香而微甜”的獨特風味,孫家廣的科研人生也在傳統與現代的交融中,淬煉出獨特的創新品格。
    院士求學之路
    1965年,孫家廣就讀於清華大學自控係,1970年畢業並獲得學士學位。
    1985年—1986年,孫家廣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做訪問學者。
    1991年—1992年,孫家廣在美國惠普公司做計算機輔助設計係統的係統設計與分析。
    求學之路解碼
    孫家廣院士的求學之路,是一條不斷探索、突破與積累的道路,為他日後在學術領域取得卓越成就奠定了堅實基礎。
    孫家廣踏入清華大學自控係,彼時的清華,學術氛圍濃厚,前沿知識如潮。
    自控係作為科技發展的前沿陣地,為他提供了豐富的理論知識與學術資源。
    在清華的學習中,他打下了紮實的數理基礎,掌握了係統控製、電子技術等專業知識。
    這為他日後在計算機圖形學、計算機輔助設計等領域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理論支撐。
    清華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的校訓精神,也深深影響著他,讓他養成了嚴謹、堅韌的治學態度。
    孫家廣前往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做訪問學者,這是他學術生涯的重要轉折點。
    彼時的美國,計算機技術迅猛發展,走在世界前沿。
    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他接觸到了最先進的計算機圖形學和計算機輔助設計理念與技術。
    這拓寬了他的國際視野,使他了解到國際學術動態和研究方向,也認識到國內在相關領域與國際的差距。
    這激發了他強烈的使命感和創新精神,他立誌要為我國相關領域的發展貢獻力量。
    孫家廣在美國惠普公司從事計算機輔助設計係統的係統設計與分析工作。企業實踐與學術研究不同,它更注重實際應用和解決現實問題。
    在惠普的這段經曆,讓他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生產緊密結合,學會從工程應用的角度思考問題。
    他參與實際項目,深入了解計算機輔助設計係統在企業中的運作流程,為後續研發有我國知識產權的相關係統提供了實踐藍本。
    回顧孫家廣院士的求學經曆,從清華奠定理論根基,到國外訪學開闊視野,再到企業實踐積累經驗,各個階段層層遞進、相輔相成。
    紮實的理論基礎,讓他在接觸國際前沿知識時能夠快速理解吸收。
    國際視野為他指引研究方向,企業實踐則賦予他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的能力。
    這一係列的求學經曆,最終成就了他在軟件及應用領域的卓越成就,使其成為推動我國製造業信息化、提升軟件產業化能力的領軍人物 。
    院士從業之路
    1970年,孫家廣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
    1977年—1978年,孫家廣在日本伊藤忠商社工作。
    1986年—1987年,孫家廣擔任美國矽穀idvie公司總工程師。
    1990年,孫家廣晉升為清華大學教授。
    1999年9月,在孫家廣的主持下,創建了清華大學應用技術學院;同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1年,清華大學應用技術學院正式轉編成清華大學軟件學院,孫家廣先後擔任學院的常務副院長和院長。
    2006年10月—2016年6月,孫家廣擔任清華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院長。
    2017年2月,清華大學牽頭成立大數據係統軟件國家工程實驗室,孫家廣出任首任主任。
    2018年9月,清華大學大數據研究中心揭牌成立,孫家廣出任首任主任。
    從業之路解碼
    孫家廣院士的從業之路,猶如一部中國工程科技發展的縮影,其跨越學術、產業與教育的多重實踐,不僅塑造了他作為技術領軍者的格局,更成為其當選院士的核心驅動力。
    在清華大學自控係任教期間,孫家廣參與了多項國家重點科研項目。
    時值"文革"後期,清華師生在極端困難條件下堅持科研。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例如1970年代,他參與的核燃料後處理項目"712任務"),這種"邊幹邊學"的實踐模式培養了他解決複雜工程問題的能力。
    1975年,他主導開發的計算機輔助電路分析軟件,成為國內最早的工程應用軟件之一,初步展現了將理論轉化為生產力的能力。
    作為改革開放後首批赴日技術人員,他深入接觸了日本企業的精細化管理與質量管理體係。
    伊藤忠作為綜合性商社,其"全產業鏈服務"理念如從纖維到機械的跨領域整合)啟發了他對技術與產業協同的思考。
    這段經曆使他意識到,技術創新必須與市場需求深度融合。
    孫家廣在擔任美國矽穀idvie公司總工程師期間,他主導開發了基於實體造型技術的cad係統,突破了傳統線框建模的局限。
    idvie的技術路徑如參數化設計、特征建模)直接影響了他後來在清華的研究方向,為國產cad係統研發奠定基礎。
    孫家廣在惠普從事計算機輔助設計係統開發時,他參與了全球首個基於unix的商用cadca係統研發。
    這段經曆讓他深刻理解到軟件係統需兼顧技術先進性與工業級可靠性。
    他理解標準化重要性,惠普的開發流程如模塊化設計、版本控製)成為他後來推動國產軟件產業化的方法論。
    晉升教授後,他牽頭研製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二維cad係統thcad),並在全國數百家企業推廣。
    該係統通過"參數化繪圖工程標注自動化"等功能,將設計效率提升35倍,直接推動了製造業信息化進程。這一成果不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更成為他1999年當選院士的核心支撐。
    孫家廣從人才培養到學科重塑,他創建軟件學院,他的辦學理念提出"三位一體"培養模式,即理論教學+企業實訓+科研創新。<等企業參與課程設計,首創"軟件開放日"等實踐環節。
    在學科體係構建上,他設立"軟件理論與係統信息係統工程"等研究所,推動計算機科學與控製理論、運籌學的交叉融合。
    例如,他主導的"複雜係統建模與驗證"方向,為國產工業軟件的可靠性提供了理論支撐。
    孫家廣在擔任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院長期間,他推動成立"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開創"國際化、跨學科、產學研"的培養模式。
    2017年,他牽頭組建大數據係統軟件國家工程實驗室,聚焦"數據安全智能分析"等卡脖子問題,研發的工業大數據平台已在航天、汽車等領域應用。
    從thcad到大數據平台,孫家廣始終堅持"問題導向"的研究路徑。    這種"頂天立地"的科研模式符合工程院院士評選中"應用成效顯著"的標準。
    孫家廣創建的軟件學院,累計培養5000餘名畢業生,其中30進入華為、阿裏巴巴等企業,20從事科研工作。
    這種"金字塔型"人才結構基礎研究+工程實踐)為我國軟件產業提供了持續動力,也體現了院士"培養工程科技人才"的職責。
    在戰略視野與國家需求的契合方麵,孫家廣提出的"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理念,在2015年"中國製造2025"戰略中得到體現。
    作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副主任,他推動設立"複雜係統智能計算"等重點專項,引導科研資源向國家重大需求傾斜。
    由此可見,孫家廣院士的從業之路,是一部中國工程科技自主創新的奮鬥史。
    從技術攻堅到產業賦能,從教育革新到戰略布局,他的每一步選擇都精準錨定國家需求。
    這種"以學術為根、以產業為翼、以教育為魂"的實踐路徑,不僅成就了他個人的學術巔峰,更塑造了中國軟件產業的發展軌跡。
    正如他在清華大學軟件學院成立時所言:"我們不僅要培養工程師,更要培養能夠定義未來的科技領袖。"
    這種格局與擔當,正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精神的生動寫照。
    後記
    孫家廣院士能取得如今的成就,其出生地、求學與從業之路都發揮了關鍵作用。
    江蘇鎮江作為曆史文化名城,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包容開放的城市氣質。
    這裏的人文環境滋養了孫家廣,讓他從小就被賦予了創新的基因和開闊的視野,為他日後投身科研並勇於突破傳統思維奠定了精神根基。
    在求學階段,孫家廣就讀於清華大學自控係,在學術資源豐富的清華,他掌握了紮實的專業知識,養成了嚴謹的治學態度,這成為他科研生涯的基石。
    後來,他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做訪問學者,接觸到國際前沿技術和理念,拓寬了視野,也看到差距,激發了他科研報國的決心。
    孫家廣在美國惠普公司的工作經曆,讓他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學會從工程應用角度思考問題,將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 。
    從孫家廣留校任教起,他開啟了從業之路。
    在日本伊藤忠商社工作,讓他理解了技術與市場的關係。
    在美國矽穀idvie公司擔任總工程師,他積累了領導和實踐經驗。
    回國晉升教授後,他不斷鑽研,成果頻出。
    他創建清華大學應用技術學院並當選院士,此後在教育領域不斷創新,為國家培養大量人才。
    他牽頭成立相關實驗室和研究中心,致力於解決國家在相關領域的關鍵問題 。
    以上這些因素相互交織、共同作用,最終使他成功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溫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
    喜歡院士之路請大家收藏:()院士之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