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 從陝西漢中走出來的工程院院士、著名信息安全專家張平

字數:7470   加入書籤

A+A-


    院士出生地
    張平院士,1959年4月8日出生於陝西省漢中市城固縣。
    漢中市位於陝西省西南部,地處秦巴山區西段,北靠秦嶺,南倚米倉山,北與陝西省西安市、寶雞市為鄰,南與四川省廣元市、巴中市相連,東與陝西省安康市相接,西與甘肅省隴南市接壤。
    漢中曆史悠久,夏至西周時,這裏有褒國,先後屬梁州、雍州。
    春秋戰國時,這裏為南鄭地,先後分屬巴蜀、秦國。
    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2),秦始置漢中郡。
    此後,漢中曆經多個朝代的更迭,行政區劃和名稱雖有所變化,但一直是重要的政治、軍事和經濟區域。1996年2月21日,漢中地區改為地級漢中市。
    漢中人文底蘊深厚,這裏被稱為“漢家發祥地”,西漢時期開鑿的褒斜道是曆史上著名的交通要道。
    古漢台奠定了漢室四百多年的煌煌基業。
    這裏也是魏蜀兩國兵戎相見的主戰場,眾多三國故事在此發生,留下了豐富的三國文化遺跡。
    漢中的宗教文化源遠流長,這裏有許多古老的寺廟、道觀等宗教建築,如張良廟,是為紀念西漢開國功臣張良而建,其建築風格融合了明清特色,環境清幽,文化底蘊深厚。
    漢中名人輩出,張騫,漢中城固人,西漢時期傑出的外交家、探險家,絲綢之路的開拓者。
    他兩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聯係,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經濟的交流與融合。
    諸葛亮雖然不是漢中人,但他曾在漢中屯兵8年,北伐曹魏,最終歸葬定軍山下。
    盡管蔡倫也不是漢中人,但蔡倫的封地和葬地在漢中洋縣,他總結以往造紙經驗革新造紙工藝,製成了“蔡侯紙”。
    出生地解碼
    張平院士出生於陝西省漢中市城固縣,該地在文化氛圍、教育資源等方麵對他成為院士產生了一定影響。
    城固縣曆史悠久,早在舊石器時期就有人類活動。
    這裏擁有世界文化遺產張騫墓、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五門堰和楊填堰等,不可移動文物多達409處。
    在這樣文化厚重的地方成長,張平院士自幼可能就受到曆史文化的熏陶,培養了對知識的尊重和對探索的興趣,激發其內心深處對成就一番事業的渴望,為其日後在科研道路上的不懈追求奠定了精神基礎。
    漢中市及城固縣擁有一定的教育資源基礎。
    張平畢業於城固縣第一中學,中學階段是培養學習習慣和思維能力的重要時期。
    母校良好的教育為他打下了堅實的知識基礎,培養了他的學習能力和科學思維。
    些都助力他順利考入陝西理工大學,為後續的學術深造和科研之路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漢中是張平院士的故鄉,無論走到哪裏,家鄉情結都在他心中有著重要位置。
    這種對家鄉的熱愛和牽掛,成為一種精神動力,激勵著他在科研領域努力奮鬥,為家鄉爭光。
    同時,這些也讓他始終保持著對家鄉發展的關注,期望能以自己的成就為家鄉帶來積極影響。
    院士求學之路
    1978年—1982年,張平就讀於陝西理工大學實驗專修科。
    1983年—1986年,張平就讀於西北工業大學電子工程係信號、電路與係統專業,畢業並獲得碩士學位。
    1987年—1990年,張平就讀於北京郵電大學電信係信號、電路與係統專業,畢業並獲得博士學位。
    求學之路解碼
    張平院士的求學經曆,涵蓋了本科、碩士、博士階段,在不同高校的學習經曆,對他後來成為院士有著深遠影響。
    張平院士的本科階段,在陝西理工大學實驗專修科,這一階段是他求學的基礎時期。
    這段學習經曆,為他打下了紮實的實驗基礎和對相關專業知識的初步認知,也培養了他的動手能力和對科學實驗的嚴謹態度,為後續深入學習專業知識提供了實踐層麵的支持。
    張平院士進入西北工業大學電子工程係攻讀碩士期間,他開始在信號、電路與係統專業領域進行更深入的學習和研究。
    這所高校在電子工程領域有著深厚的學術積澱和優秀的師資力量,為他提供了良好的學術環境。
    在此期間,他係統學習了專業理論知識,掌握了該領域的研究方法和技術手段,培養了科研思維和創新能力,為進一步深造和未來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專業基礎。
    張平院士在北京郵電大學電信係攻讀博士經曆,是他學術生涯的重要階段。
    北京郵電大學在通信領域具有卓越的聲譽和領先的科研水平。
    在這樣的頂尖學術平台上,他能夠接觸到通信領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學術思想,與國內外頂尖學者交流合作。
    這不僅拓寬了他的學術視野,更使他能夠站在學科前沿,把握行業發展趨勢,為他日後在通信領域取得一係列創新性成果,成為院士奠定了關鍵基礎。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通過博士階段的深入研究,他在信號、電路與係統專業上達到了很高的學術造詣,具備了獨立開展高水平科研工作的能力,為其在通信領域的深耕和成為院士提供了強大的學術支撐。
    由此可見,張平院士在不同高校的求學經曆,使他在專業知識、科研能力、學術視野等方麵不斷積累和提升。
    這為他最終成為院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助力他在通信領域取得卓越成就,為國家和社會作出重大貢獻。
    院士從業之路
    1990年—1992年,張平擔任北京郵電大學電信係講師。
    1992年—1996年,張平擔任北京郵電大學電信係副教授。
    1996年—1998年,張平擔任北京郵電大學電信係教授。
    1998年,張平擔任北京郵電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2005年—2013年,張平擔任北京郵電大學泛網無線通信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
    2013年,張平擔任北京郵電大學網絡與交換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2019年11月,張平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從業之路解碼
    張平院士的從業經曆豐富且成果豐碩,每個階段都為他後來成為院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張平在北郵電信係從講師逐步晉升到教授、博導。
    他擔任講師期間,通過教學工作,鞏固和深化了自己的專業知識,同時在與學生的交流中,不斷思考和探索教學方法,鍛煉了自己清晰表達複雜學術概念的能力。
    當他晉升為副教授後,有了更多機會參與科研項目,在學術研究上投入更多精力,積累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和經驗。
    當他成為教授後,在學術領域的影響力逐漸擴大,能夠帶領團隊開展更深入的研究工作,為培養研究生和開展前沿科研創造了條件,也為他在通信領域樹立了一定的學術地位。
    張平院士擔任泛網無線通信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以後,他得以整合更多的科研資源。
    他帶領團隊聚焦泛網無線通信領域的關鍵問題開展係統性研究,取得了一係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研成果,提升了我國在該領域的國際競爭力。
    張平院士擔任網絡與交換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以後,他進一步站在國家戰略高度,統籌規劃實驗室的研究方向和發展布局。
    他推動實驗室在網絡與交換技術方麵取得重大突破,培養了大批優秀的科研人才,為我國通信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和人才保障。
    這些領導經曆不僅體現了他卓越的科研管理能力,更使他在通信領域的影響力不斷擴大,為他當選院士積累了深厚的學術聲譽和行業影響力。
    總的來說,張平院士在從業過程中,通過教學、科研和科研管理等多方麵的工作,不斷提升自己的學術水平、科研能力和行業影響力,為他最終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院士科研之路
    張平院士是我國著名的信息安全專家,長期從事移動通信領域研究及教學工作,在移動通信領域取得了眾多具有開創性和影響力的研究成果。
    張平院士提出適應於高速寬帶的移動通信傳輸及組網技術,如多維去耦均衡離散導頻理論、多天線群小區協同組網理論以及多維信道建模體係方法等。
    這些理論解決了tdd移動寬帶係統理論和工程上的重大科學問題,彌補了傳統移動通信技術的缺陷,為中國移動通信的應用基礎研究開辟了新方向。
    這有力推動了中國4g tdd  te技術在全球領先,並為5g研發提供了基礎支撐。
    張平院士帶領團隊成功研發出我國首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4g  tdd試驗網。
    他們完成了核心技術的提出、試驗係統的研製以及國際標準的製定。
    該成果被采納為4g國際標準,是我國在通信領域開啟自主創新之路的重要標誌。
    該成果驗證了我國4g技術路線的可行性,為我國移動通信技術從跟跑向並跑、領跑轉變奠定了堅實基礎。
    針對自主研發技術缺乏配套測試設備的問題,張平院士團隊攻克多模測試技術。
    他們研製出全球首款時分雙工測試儀表以及3g4g商用儀器儀表,填補了產業空白,為我國移動通信技術的產業化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張平院士團隊還建立了語義信息理論體係,這是對經典香農信息理論的拓展。
    該理論從傳統語法通信的更高層次——語義通信入手,深度融合通信技術與ai。
    它關注信息含義的準確傳遞,探索語義信息表征、度量、知識庫構建、彈性編碼及協同傳輸等核心方法。
    該理論推動了通信與人工智能融合的方法論創新與技術體係變革,為6g標準化研究提供了新的基礎理論支撐。
    張平院士團隊還以“智簡”範式為指導,提出了通信與ai一體化融合的載體——語義基。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該載體賦能ai一體化融入通信係統,在成本和功耗等製約條件下為係統提供額外增益。
    他們通過采用簡約設計、智能地做減法提升性能,實現了通信係統設計從堆疊式、碎片化創新向與ai一體化融合的變革,獲得了巨大的係統性能增益。
    張平院士團隊基於通信與智能融合的多項關鍵技術搭建了國際首個通信與智能融合的6g外場試驗網。
    他們首次驗證了基於智簡語義通信的智能泛在化與可持續發展能力,突破了經典信息論的框架限製。
    試驗結果表明,該試驗網在4g5g鏈路上可以達到6g傳輸能力,頻譜效率突破了香農極限。
    同時,在容量、覆蓋、效率三項通信核心基礎指標上,實現了多倍性能提升,為6g技術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實踐依據和技術驗證。
    科研之路解碼
    張平院士從基礎理論研究起步,提出移動通信傳輸及組網理論與語義信息理論框架,突破傳統局限。
    他構建前沿學術體係,為自身科研奠定了深厚的學術根基。
    在技術層麵,他成功研製我國首個tdd 4g試驗係統,攻克多模測試技術,實現關鍵技術從0到1的突破。
    這些技術成果填補了國內產業空白,推動我國移動通信技術達國際領先水平。
    他積極將科研成果轉化,研製出商用儀器儀表,建成6g外場試驗網,驗證技術實用可行。
    作為實驗室負責人,張平院士帶領團隊協同攻關,培養了大批專業人才。
    他提升了我國通信領域科研實力與國際影響力。
    這些卓越成就與突出貢獻,最終助力他成功當選院士。
    後記
    陝西漢中賦予張平院士質樸堅韌的精神,為他後來投身科研奠定了基礎。
    求學之路上,他在多所高校的求學經曆,使他夯實了專業根基,拓寬了學術視野,提升了科研素養。
    從業之路上,他從講師到實驗室負責人,這些經曆錘煉了他的教學能力、科研管理與資源整合能力。
    科研中,他構建語義信息理論體係、建成6g試驗網等成果,提升了我國通信領域國際競爭力。
    以上這些因素相互交織、共同作用,最終使他成功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溫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
    喜歡院士之路請大家收藏:()院士之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