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章 從江蘇南京走出來的工程院院士、著名人工智能專家鄭南寧

字數:7234   加入書籤

A+A-


    院士出生地
    鄭南寧院士,1952年12月19日出生於江蘇省南京市,祖籍陝西西安
    南京位於中國東部沿海、長江下遊地區,江蘇省西南部。
    南京東鄰揚州市、常州市、鎮江市,南、西、北三麵分別與安徽省宣城市、馬鞍山市和滁州市相鄰。
    南京曆史悠久,早在周靈王元年前571),楚國在今南京市六合區境設棠邑,南京有政區設置就此發端。
    周元王三年前474),越滅吳,翌年築城於秦淮河口長幹裏,南京主城區建城由此始。
    周顯王三十六年前333),楚威王於石頭山築城置金陵邑,為南京主城區建置政區治所之始。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移金陵邑縣治於今江寧區秣陵街道,為秣陵縣。
    秦漢時期南京地區隨經濟發展建縣漸多。
    東漢建安十六年211),孫權將統治中心遷到秣陵,次年改秣陵縣為建業縣。
    黃龍元年229),孫權遷都建業,南京開始成為國都。
    此後東晉,南朝宋、齊、梁、陳相繼在此建都,史稱六朝。
    隋滅陳後,毀建康城邑,置蔣州,隋煬帝時改蔣州為丹陽郡。
    唐武德三年620),廢丹陽郡改置揚州,後揚州治所移至江都。
    至德二年757),以潤州之江寧縣置江寧郡,次年改江寧郡為異州。
    五代十國時期,楊吳政權於武義二年920)升州為金陵府。
    天祚三年937)正月,金陵府更名江寧府,十月,李昪代吳稱帝,以江寧府為國都,史稱南唐。
    宋、元時期,北宋初設為州,後置江寧府,南宋更名建康府,為陪都。
    元天曆二年1329),建康路更名集慶路,元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攻克集慶,改集慶路為應天府。
    明清時期,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置南京,這是南京地名之始,也是南京第一次成為統一全國性的首都。
    永樂十九年1421),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南京為陪都。
    清代改應天府為江寧府,鹹豐三年1853),太平軍攻克江寧,改名天京,定為首都。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
    1927年4月18日,國民政府成立,定南京為首都。
    新中國成立後,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為中央人民政府直轄市。1953年元旦,江蘇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南京改為江蘇省省轄市、省會。
    南京人文底蘊深厚,這裏擁有世界文化遺產明孝陵。
    南京明城牆現完整保存25.1公裏,是世界最長、規模最大、保存完整性最好的城市城牆。
    這裏還有眾多的文物保護單位,如雞鳴寺、夫子廟、閱江樓等。
    南京名人輩出,朱元璋,明朝開國皇帝,在南京建立大明王朝,開創了洪武之治。徐達,明朝開國元勳,為明朝的建立與鞏固立下不朽功勳。
    顧愷之,東晉傑出畫家,代表作品有《洛神賦圖》《女史箴圖》等,對中國繪畫藝術發展影響深遠。
    李煜,南唐後主,雖為亡國之君,但在詞的創作上成就頗高,如《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等,對後世詞壇影響極大。
    祖衝之,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在世界上第一次將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後七位。
    陶弘景,南朝齊梁時期道教學者、煉丹家、醫藥學家,被尊為“山中宰相”,著有《本草經集注》等。
    出生地解碼
    南京作為鄭南寧院士的出生地,對他後來成為院士有著多方麵的潛在影響。
    南京是一座曆史文化名城,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濃鬱的學術氛圍。
    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鄭南寧可能自幼就受到文化氣息的熏陶,對知識和學術產生濃厚的興趣。
    這裏培養了他對學習的熱愛和對探索未知的渴望,為其日後在學術道路上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南京是中國重要的教育基地,擁有豐富的教育資源,包括優質的中小學以及眾多知名高校。
    鄭南寧在成長過程中,能夠接觸到良好的教育資源,遇到優秀的老師。
    這些老師可以為他提供專業的指導和引導,幫助他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拓展學術視野,激發他的科研潛力。
    南京作為曆史上的重要城市,經曆了無數的變遷和融合,形成了開放包容的城市性格。
    這種城市氛圍有助於培養鄭南寧開放的思維方式和包容的心態,使他能夠接納不同的觀點和思想,在科研中敢於嚐試新的方法和思路,與不同背景的人合作,為其在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創新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思維環境。
    當然,鄭南寧院士能夠取得卓越成就,主要還是得益於他自身的天賦、努力、對科研的執著以及時代賦予的機遇等多種因素。
    但出生地南京的文化、教育等環境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為他的成長和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和支持。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院士求學之路
    1972年,鄭南寧被推薦到西安交大電機工程係工業自動化專業學習,1978年成為中國恢複高考後西安交大首批碩士研究生,1981年獲得西安交大工學碩士學位。
    求學之路解碼
    鄭南寧院士的這段求學經曆,對他後來成為院士有著深遠影響。
    鄭南寧在西安交大工業自動化專業的學習,為他打下了堅實的專業基礎。工業自動化專業涉及電子技術、自動控製原理等多方麵知識。
    這讓他對電氣、控製等領域有了係統認識,培養了他的工程思維和實踐能力,為後續深入研究人工智能相關技術提供了底層的知識架構和技術支撐。
    鄭南寧成為恢複高考後的首批碩士研究生,當時的學術環境正處於蓬勃發展與轉型期,他有機會接觸到更多前沿的學術思想和研究方法。
    這極大地拓展了他的學術視野,為他在科研道路上找準方向提供了可能。
    碩士階段的學習注重科研能力的培養,鄭南寧在導師的指導下,參與科研項目,進行學術研究,學會了如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掌握了科學的研究方法和實驗技能。
    這為他日後獨立開展科研工作奠定了堅實的能力基礎。
    鄭南寧院士在西安交大的本科和碩士求學經曆,為他的科研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這段經曆培養了他的專業素養、學術視野和科研能力,助力他在人工智能等領域不斷探索創新,最終成為院士。
    院士從業之路
    1981年,鄭南寧被公派到素有“亞洲第一私立學府”之稱的著名私立綜合研究型大學——日本慶應大學學習。
    1986年,他參與組建了西安交大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所,開始人工智能方向的創新研究和研究生培養。
    1994年起,鄭南寧開始出任西安交通大學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副院長。
    1995年11月,擔任西安交通大學副校長。
    1999年,鄭南寧當選為工程院院士。
    2003年至2014年期間,鄭南寧任西安交通大學校長。
    2014年4月,鄭南寧擔任西安交通大學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所所長2
    從業之路解碼
    以下是鄭南寧院士從業之路,對他後來成為院士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在日本慶應大學學習期間,讓鄭南寧接觸到國際前沿的學術理論、研究方法和技術。
    他拓寬了國際視野,了解到人工智能等領域的最新發展動態,為其後續在相關領域開展創新性研究提供了思路和啟發。
    同時,在國外學習,也鍛煉了他的獨立科研能力和國際交流能力,使其能夠更好地與國際同行進行合作與競爭。
    鄭南寧回國參與組建西安交大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所,為他提供了專注於人工智能研究的平台和團隊。
    他在此開始人工智能方向的創新研究和研究生培養,能夠將自己的學術思想和研究理念付諸實踐。
    他培養了一批優秀的科研人才,共同推動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發展,也使他在該領域逐漸積累起深厚的學術造詣和影響力。
    鄭南寧院士在擔任西安交大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副院長、副校長和校長等職務期間,他在管理方麵得到鍛煉,能夠從更高層麵上規劃和推動學校相關學科的發展。
    他可以整合學校的資源,為人工智能等學科爭取更多的支持和發展機會,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和科研環境。
    同時,這段經曆也提升了自己的領導能力和綜合素養,對於他在科研領域取得更大成就以及當選院士都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鄭南寧回歸西安交通大學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所所長,讓他能夠再次全身心投入到人工智能的科研一線。
    他帶領團隊在相關領域繼續深入研究,取得了一係列重要成果,如研製出4級無人駕駛智能車等。
    這進一步鞏固了他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學術地位,為他獲得更多的學術榮譽和成就奠定了基礎,也為他成為院士後的科研工作持續注入動力。
    院士科研之路
    鄭南寧院士在計算機視覺、人工智能等領域成果顯著。
    在理論層麵,他建立視覺注意力計算理論,掀起視覺注意力研究新熱潮;提出圖像分析與視覺知識描述新方法,為智能控製係統提供理論支撐。
    在關鍵技術與係統研發上,主持研製中國首顆宇航級視覺信息和圖像處理芯片,解決中國空間站核心艙機械臂、“嫦娥五號”月壤表采機械臂視覺係統等重大工程的“卡脖子”難題。
    他開發出高速機器視覺與精密裝配機器人視覺係統;帶領團隊成功研製4級無人駕駛智能車,實現關鍵技術突破,且連續四年在智能車未來挑戰賽奪冠。
    此外,他還研發出數字化電視掃描製式轉換與智能化視頻圖像處理芯片,並應用於29英寸數字化彩電 。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憑借突出貢獻,他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等多項國家級獎項,以及何梁何利科學技術獎、吳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獎等榮譽。
    科研之路解碼
    鄭南寧院士的研究成果,對他後來成為院士產生了重大影響。    他主持研製出中國第一顆宇航級視覺信息和圖像處理芯片等,解決了重大工程中視覺芯片與係統的“卡脖子”問題,以及在無人駕駛智能車研究上實現關鍵技術突破等,展現出卓越的科研能力和技術創新水平,為國家重大工程和科技發展作出關鍵貢獻。
    他研製出數字化電視掃描製式轉換與智能化視頻圖像處理芯片並應用於彩電,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產品,推動相關產業發展,體現了科研成果的應用價值和對經濟社會的影響力。
    他通過主持科研項目、擔任研究所領導和高校領導等,培養了一大批領域內的中青年科技骨幹,形成了優秀的科研團隊,為我國人工智能領域發展提供人才支撐,也彰顯了其在科研團隊建設和人才培養方麵的卓越能力。
    後記
    江蘇南京作為鄭南寧院士的出生地,其深厚文化底蘊與優質教育資源,激發他對知識的渴望,為他後來的學術之路埋下種子。
    在西安交大的求學生涯,他積累了紮實專業知識,培養了科研思維 ,他接觸到前沿思想,拓寬了視野。
    從業時,他在日本慶應大學接觸到國際前沿學術理論,回國後他組建西安交大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所,為科研搭建平台,培養人才。
    科研之路上,他提出創新理論,突破關鍵技術,解決“卡脖子”難題,成果廣泛應用,創造巨大價值。
    這些因素相互交織、共同作用,最終使他成功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溫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
    喜歡院士之路請大家收藏:()院士之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