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 從浙江寧波走出來的工程院院士、著名能源與環境專家陳勇
字數:7714 加入書籤
院士原籍地
陳勇院士,1957年6月13日出生,原籍浙江寧波。
寧波地處浙江省東北部、長江三角洲東南部、浙江寧紹平原東端,東與舟山市定海區、普陀區隔海相望,東南瀕東海,南臨三門灣與台州市三門縣隔灣相望,西南與台州市天台縣相連,西接紹興市新昌縣、嵊州市、上虞市,西北、北與嘉興市海鹽縣、平湖市隔杭州灣相眺,東北與舟山市岱山縣隔海相眺。
寧波曆史悠久,早在8000年前,寧波境內就有先民居住,並創造了河姆渡文化。
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這裏建立了寧波地域最早的城市句章城。秦時,寧波便置鄞、鄮、句章、餘姚等縣。
唐開元盛世時,這裏建立新型商業城市明州今寧波),三江口州治海港、河口港、內河港三港合一,與揚州、廣州等並列為全國的主要對外貿易港口。
北宋宣和年間,寧波造船技術、航海技術取得突破,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萬斛神舟已使用指南針辨別方向。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為避國號諱,取“海定則波寧”之意,改明州府為寧波府,寧波之名沿用至今。
1854年,寧波舶商購入“寶順號”,標誌著寧波港從帆船時代進入到輪船時代。
1983年,撤銷寧波地區,改為寧波市,實行市管縣體製。
寧波人文底蘊深厚,它是國家曆史文化名城,擁有眾多文化遺產。
天一閣是中國現存曆史最悠久的藏書樓之一,珍藏了大量的古籍善本。
寧波是中華海洋文化的重要源發地,河姆渡人借助海洋實現了稻作文化、製陶文化、幹欄式建築等文明成果的對外傳播。
寧波也是“海上絲綢之路”東方始發港,長期以來在海洋貿易、航海技術等方麵有著重要地位。
寧波名人輩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王陽明,出生於浙江紹興府餘姚縣,餘姚在50年代劃給寧波。
他集心學之大成,提出“致良知”等學說,形成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社會思潮。
明末清初經學家、史學家、思想家黃宗羲,浙江寧波餘姚人,他倡導史學經世應務,提出“天下民本”思想、“工商皆本”論等,被稱為中國思想啟蒙之父。
南宋官員、學者王應麟,慶元府鄞縣人今寧波市鄞州區),他編撰了《三字經》等蒙學著作,對中國古代文化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
藥學家,中國本土第一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屠呦呦,1930年出生在寧波,在寧波的老宅長大,她發現的青蒿素為全球瘧疾防治做出了巨大貢獻。
華人世界船王包玉剛,出生於浙江寧波鎮海,他以卓越的商業才能和經營智慧,在航運業取得巨大成功,同時也積極投身祖國建設,為寧波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原籍地解碼
陳勇院士的原籍浙江寧波,對他後來成為院士有著多方麵的潛在影響。
寧波有著“書藏古今,港通天下”的文化底蘊。
其藏書文化盛行,天一閣等藏書樓為學子提供了豐富的典籍資源,使當地形成了濃厚的學術氛圍和重視知識傳承的傳統。
這種氛圍可能促使陳勇院士自幼就受到文化的熏陶,培養了對知識的渴望和探索精神。
同時,作為首批開埠城市,寧波較早接觸海外先進文化,開闊了人們的視野,讓陳勇院士有機會接觸到多元的思想和理念,為其日後的學術研究奠定了文化基礎。
寧波重視基礎教育,擁有多所百年名校,如寧波中學、鎮海中學等。
這些學校有著深厚的教育底蘊、優秀的師資力量和良好的教學傳統,能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教育。
陳勇院士可能在早期教育中受益於當地優質的教育資源,打下了堅實的知識基礎,培養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科學思維能力。
寧波被譽為“院士之鄉”,湧現出了眾多傑出的科學家。
這種人才輩出的現象形成了一種強大的榜樣力量和人才傳承效應。
陳勇院士在成長過程中,可能受到這些同鄉院士的激勵和鼓舞,以他們為榜樣,樹立了遠大的學術理想和目標。
同時,寧波的人才網絡和學術交流氛圍,也可能為陳勇院士提供了更多的學習和交流機會,有助於他在學術道路上不斷進步。
院士求學之路
1978年9月,恢複高考後,陳勇考入南京化工學院2001年組建為南京工業大學)化工係化學工程專業。
1981年7月,大學本科畢業。
1983年7月,進入清華大學化工係化學工程專業進修。
1985年4月,陳勇前往日本愛知工業大學應化係化學工程專業學習。
1988年3月,獲得日本愛知工業大學應化係化學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學位。
1989年4月,陳勇前往日本名古屋大學化工係,攻讀熱能工程專業博士學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求學之路解碼
陳勇院士的求學經曆,對他後來成為院士有著深遠的影響。
陳勇院士考入南京化工學院化工係化學工程專業,這是他學術生涯的起點。
在本科期間,他係統學習了化學工程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為日後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這段學習經曆培養了他對化工領域的基本認知和專業素養,使其掌握了該領域的核心知識體係,為後續深入研究提供了知識儲備。
陳勇院士在清華大學化工係進修,清華大學作為國內頂尖學府,擁有優秀的師資隊伍、先進的教學理念和豐富的學術資源。
在清華的進修經曆讓陳勇院士接觸到了化工領域更前沿的知識和研究方法,拓寬了學術視野,也可能有機會參與一些高水平的科研項目,鍛煉了科研能力,為他進一步提升專業水平提供了重要契機。
陳勇院士前往日本愛知工業大學學習並獲得碩士學位。
在日本的學習環境中,他接觸到了國際先進的科研理念和技術,日本嚴謹的學術氛圍和注重實踐的教學方式,培養了他嚴謹的科研態度和較強的實踐能力。
同時,在與國際同行的交流合作中,他能夠及時了解化學工程領域的國際前沿動態。
這有助於他站在更高的起點上開展研究工作,為其學術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陳勇進入日本名古屋大學攻讀熱能工程專業博士學位,這一階段的學習使他的研究方向更加聚焦和深入。
名古屋大學在熱能工程領域有著深厚的學術積澱和先進的研究設備。
陳勇院士在這裏接受了係統的博士培養,深入研究熱能工程相關課題,進一步提升了他的科研水平和創新能力。
博士階段的學習經曆,為他在能源領域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使他具備了獨立開展高水平科研工作的能力,為日後在相關領域取得突出成就、成為院士奠定了關鍵的學術基礎。
院士從業之路
1988年4月陳勇進入江蘇化工學院工作。
1993年3月,陳勇博士研究生畢業後留在日本名古屋大學工作。
1996年10月,陳勇回國進入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工作,擔任研究室主任。
1998年4月,陳勇擔任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所長。
2001年9月,陳勇擔任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院長。
2003年7月,陳勇擔任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主任。
2006年,陳勇當選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2013年,陳勇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隸屬於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
從業之路解碼
陳勇院士的從業經曆對他後來成為院士有著重要的影響。
陳勇在江蘇化工學院工作,他將所學知識應用於教學和初步的科研實踐中,通過與學生和同事的交流合作,進一步鞏固了專業知識,鍛煉了教學和科研的基本能力,為後續發展積累了經驗。
陳勇畢業後留在日本名古屋大學工作,使他能在國際頂尖的科研環境中深入研究,接觸到該領域最前沿的技術和理念,與國際一流的科研人員合作交流。
這極大地拓寬了國際視野,提升了科研水平和國際影響力,為其學術成就的積累奠定了堅實基礎。
陳勇回國進入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工作。
從研究室主任到所長,他帶領團隊開展科研工作,推動了能源領域的技術創新和發展,積累了豐富的科研管理經驗,為科研項目的順利開展和團隊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
陳勇院士擔任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院長和華南植物園主任等職務以後,他在更廣泛的領域和更高的層麵上進行科研布局和管理,整合資源,促進學科交叉融合,為能源與其他相關領域的協同發展做出了貢獻,也提升了他在科研界的影響力和領導力。
陳勇當選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這是對他在國際科研領域取得成績的認可,進一步提升了他的國際知名度和學術地位,為他開展國際合作和交流提供了更廣闊的平台。
2013年,陳勇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是對他多年來在能源與礦業工程領域辛勤耕耘和卓越成就的高度肯定,體現了他在科研創新、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等方麵的突出貢獻,也激勵著他在相關領域繼續發揮引領作用,為國家能源事業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院士科研之路
陳勇院士是能源與環境工程技術專家,長期從事有機廢物的能源化與資源化利用理論研究和工程技術開發。
在理論研究方麵,陳勇院士提出可燃固廢兩段式熱解燃燒新機製和模型。
他發現垃圾可燃物中長鏈大分子纖維類物質,在873k 973k熱解為可燃氣和殘碳。
而且殘碳燃燒提供熱源,973k以上,纖維類物質中的可燃氣發生氣相燃燒,同時聚合物類物質熱解並氣相燃燒。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基於此,他建立了相應模型,為兩段式熱解燃燒技術開發奠定理論基礎。
陳勇院士明確含氯有害氣體的生成機理及控製方法。
他研究確定有機氯是含氯有害氣體的主要來源。
他發現氫氧化鈣在873k 973k時脫氯效果良好,且脫氯反應動力學行為符合收縮核模型。
進而他提出,通過在爐內添加鈣化合物,並采用兩段式熱解燃燒,能夠有效抑製含氯有害氣體生成。
陳勇提出富氧熱解製氣的新機製。
他研究表明,在不同溫度下進行富氧熱解,可將混合固廢轉化為、h?、ch?等多用途、高值化氣體。
並且,通過增加氧濃度有助於提升氣體產品品質,為固廢能源化利用開拓了新方向。
在技術創新方麵,陳勇院士開發兩段式可燃固廢熱解燃燒技術。
他主持開發的固廢兩段式熱解焚燒技術,由熱解室和氣相燃燒室組成。
兩者之間采用特殊結構設計,使得熱解燃燒過程具備爐排溫度低、可延長爐排使用壽命、減少粉塵夾帶、抑製有害氣體產生等優勢。
陳勇開發可燃固廢熱解製氣和低熱值氣發電技術。
他參與開發可燃固廢熱解製氣技術。通過對熱解氣化爐內結構進行設計,實現固廢自動下移、熱解氣下壓排出。
同時,他對常規柴油機進氣口氣體混合裝置進行改進,使其適配燃氣發電。
在城市生活垃圾循環利用方麵,陳勇主持開發“城市生活垃圾能源化資源化綜合成套設備”,讓城市生活固廢綜合利用程度達到85 。
他率領研究團隊建成多座城市生活垃圾綜合處理設施和廢棄物發酵產沼工程,並為30多個國內外城市和地區編製垃圾處理可行性報告及方案設計。
針對難處理固廢的難點問題,陳勇主持開發城市家居固廢熱解燃燒鍋爐。
該鍋爐已成功推廣應用20多套,節能效果顯著。
後記
陳勇院士的原籍地浙江寧波,其濃厚的學術氛圍與務實精神,或許在潛移默化中為他埋下奮進的種子。
1978年恢複高考,陳勇考入南京化工學院,後又前往日本愛知工業大學、名古屋大學深造,獲得碩士、博士學位。
紮實的專業學習,為他打下堅實理論基礎,海外求學經曆更讓他接觸前沿科研理念與先進技術 。
1996年,陳勇回國進入中科院廣州能源所工作,曆任要職。在國內的工作經曆,讓他對我國能源與環保需求有了更深刻認知,能夠精準把握科研方向,將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
他長期專注有機廢物能源化與資源化利用研究。豐富的學識以及對國內實際需求的了解,使他能夠針對我國能源與環保難題開展科研,提出創新性理論與技術。
以上這些因素相互交織、共同作用,最終使他成功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溫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
喜歡院士之路請大家收藏:()院士之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