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章 從浙江寧波鄞州走出來的工程院院士、著名機械工程家黃震
字數:7180 加入書籤
院士原籍地
黃震院士,1960年8月6日出生,原籍浙江寧波鄞縣。
鄞州縣,現為浙江寧波所轄的一個行政區,它位於浙江省東部沿海,東接北侖港區、寧波保稅區,西部與海曙區接壤,南部緊鄰奉化區,東南臨象山港與象山縣隔海相望,北部與江北區、鎮海區隔江相望,是寧波市中心城區之一、寧波市政府所在地。
鄞州曆史悠久,原始社會末期到夏朝初期,“鄞”已成為確定地名。
春秋時屬越國,戰國中期屬楚國。
秦始皇二十五年置鄞、鄮、句章三縣,屬會稽郡。
西漢時先屬荊國,後屬吳國,吳地削藩後複屬會稽郡。
1927年,劃出鄞縣縣城及城郊設寧波市,鄞縣、寧波市均屬省轄。1931年,撤銷寧波市建製,並入鄞縣。
1949年,從鄞縣析出城區及近郊設寧波市。
2002年,撤銷鄞縣,設立寧波市鄞州區。
鄞州人文底蘊深厚,這裏是中國佛教文化的重要傳播地,有“東南佛國”之稱,擁有眾多佛教寺廟,如阿育王寺、天童寺等,宗教活動場所達900多處。
鄞州擁有豐富的民俗風情,如跑馬燈、請龍神等,還有朱金漆木雕、金銀彩繡等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鄞州素有“詩書之鄉”的美譽,曆史上崇文重教,文化氛圍濃厚,孕育了眾多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的詩詞、書畫等文化作品。
鄞州名人輩出,南宋時期的樓璹,繪製了《耕織圖詩》45幅,生動描繪了農夫、蠶婦的辛勤勞作場景。
還有理宗嘉熙二年進士戴埴,著有《鼠璞》。
近現代名人沙耆是著名畫家,1937年從徐悲鴻先生學畫,後赴比利時皇家藝術學院深造。
原籍地解碼
黃震院士原籍浙江寧波鄞縣,該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濃鬱的人才氛圍等,對他的成長及成為院士產生了積極影響。
鄞州曆史悠久,人文薈萃,擁有天童寺等千年古刹以及走馬塘古村等眾多古建築,文化氛圍濃厚。
北宋王安石曾任鄞縣縣令,推行興修水利、發展教育等改革措施,宋代大儒王應麟著有《三字經》。
在這樣的文化環境下,鄞州形成了重視教育、崇尚知識的傳統。
黃震院士雖生於上海,但祖籍地的文化底蘊仍可能通過家族傳承等方式對他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這促使他從小樹立起對知識的尊重和對學術的追求。
寧波被譽為“院士之鄉”,有120餘位兩院院士,居全國各城市之首,如童第周、貝時璋等。
鄞州作為寧波的重要區域,這種人才輩出的局麵,營造了濃厚的科學研究和學術創新氛圍。
家鄉眾多院士的成功案例,為黃震提供了榜樣力量,激勵他在學術道路上奮勇前行,追求卓越,努力成為像前輩們一樣為國家和社會做出重大貢獻的人才。
黃震院士與家鄉鄞州血脈相連,201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後,始終關注家鄉鄞州的發展。
這種對家鄉的深厚情感,一方麵讓他感受到家鄉人民的期望與支持,化為其科研動力。
另一方麵,他也希望通過自身努力,為家鄉爭光,回饋家鄉的培育,從而促使他在動力機械工程領域不斷鑽研,取得優異成果。
院士求學之路
1978年9月—1982年7月,黃震就讀於上海交通大學內燃機專業,並獲得學士學位。
1982年9月—1985年8月,黃震就讀於上海交通大學內燃機專業,並獲得碩士學位。
1985年9月—1988年12月,黃震就讀於上海交通大學內燃機專業,並獲得博士學位。
求學之路解碼
黃震院士在上海交通大學內燃機專業的求學經曆,為他成為院士奠定了堅實基礎,產生了多方麵的深遠影響。
黃震院士在上海交通大學內燃機專業進行了長達10年的係統學習。
本科階段讓他構建了內燃機專業的基礎知識體係,碩士階段進一步深入研究專業方向,博士階段則專注於前沿課題。
這種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使他在該領域積累了深厚且全麵的專業知識,為後續開展高水平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知識支撐。
在碩士和博士學習期間,黃震參與了導師的科研項目,在實踐中不斷鍛煉和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
他學會了如何發現問題、提出假設、設計實驗、分析數據以及撰寫學術論文等,逐步掌握了科學研究的方法和規律,培養了嚴謹的科學思維和創新能力,為日後獨立開展創新性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上海交通大學有著濃厚的學術氛圍和優秀的學術傳統,匯聚了一批內燃機領域的專家學者。
在這樣的環境中求學,黃震能夠接觸到學科前沿的研究成果和思想,有機會參加各種學術講座、研討會等學術活動,與同行進行交流和探討,拓寬了學術視野,激發了創新靈感,也讓他樹立了更高的學術追求和目標。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10年的求學生涯並非一帆風順,期間黃震需要麵對各種學習和科研上的困難與挑戰。
但他堅持不懈,努力克服重重難關,這種在求學過程中培養起來的堅韌不拔的精神,使他在日後的科研道路上能夠不畏艱難,勇於攻克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持續推動科研工作向前發展。
院士從業之路
1988年12月至1991年10月,黃震在上海交通大學動力機械工程係講師。
1991年10月至1993年3月,黃震在日本群馬大學讀博士後。
1993年3月起,黃震在上海交通大學,先後擔任動力機械工程係講師、副教授、係副主任。
1997年5月起,黃震先後擔任上海交通大學動力與能源工程學院副院長、院長。
2002年1月起,黃震先後擔任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副院長、院長。
2009年6月起,黃震在上海交通大學,先後擔任能源研究院院長、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研究生院院長。
2019年11月,黃震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從業之路解碼
黃震院士的從業經曆豐富且紮實,對他成為院士有著多方麵的重要影響。
黃震在上海交通大學擔任講師,之後在不同崗位上不斷深耕。
在教學過程中,他不僅將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傳授給學生,還通過與學生的互動,不斷深化對專業知識的理解。
同時 這也促使他思考如何將理論知識更好地應用於實踐。
這種教學與科研的緊密結合,讓他能夠從教學中發現科研問題,又將科研成果反哺教學,不斷提升自己的學術水平和實踐能力,為成為院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黃震在日本群馬大學做博士後期間,黃震接觸到了國際前沿的學術思想和研究方法。
國外先進的科研設備、嚴謹的學術氛圍以及多元化的學術交流環境,使他能夠站在國際學術前沿,了解全球動力機械工程領域的最新發展動態。
這極大地拓寬了他的學術視野,為他回國後的科研工作帶來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提升了他的科研競爭力,對他後來在相關領域取得創新性成果起到了重要作用。
後來,黃震擔任了多個學院和機構的領導職務。
在這些領導崗位上,他不僅需要關注自身的科研工作,還需要統籌規劃學院或機構的發展方向、組織科研團隊、爭取科研資源、促進學術交流與合作等。
這些經曆鍛煉了他的組織協調能力、團隊領導能力和戰略規劃能力,使他能夠從更宏觀的角度看待學科發展,整合各方資源,推動動力機械工程及相關領域的整體發展。
這也為他在更大範圍內開展科研合作、承擔重大科研項目創造了條件,有助於他在學術領域取得更顯著的成就,進而為當選院士增添了重要砝碼。
院士科研之路
黃震院士長期從事發動機燃燒與排放控製、石油替代途徑與新能源汽車、城市大氣汙染控製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係列卓越成果。
在發動機燃燒領域,黃震院士創建了發動機燃料設計與燃燒控製新方法,闡明了燃料特性與著火、燃燒、排放和熱效率之間的複雜耦合關係。
他基於燃油溶氣霧化現象,提出氣爆霧化新概念,解決了均質壓燃著火控製與負荷範圍拓展的技術難題,成功開發出新型智能燃料發動機,推進了發動機燃燒控製技術發展,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在石油替代技術領域,針對我國發動機節能減排和燃料多樣化需求,黃震院士帶領團隊開展二甲醚、天然氣等代用燃料發動機研究。
他發明了係列發動機燃料多樣化關鍵技術。他積極推動產學研結合,形成了完整產業鏈,使我國二甲醚汽車在專利、標準和產業技術上處於國際領先水平,相關成果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和國際清潔燃料成就獎。
在大氣汙染防治領域,黃震院士提出了發動機缸內燃燒到大氣p2.5形成的全曆程分析研究方法,揭示了燃油特性、燃燒過程對顆粒相關特性的影響規律。
他還提出了基於噴射管理的發動機顆粒物排放控製新技術,應用於移動源p2.5治理。同時,作為全國政協委員,他通過提案建議國家關注p2.5,促進了國家《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的完善等。
科研之路解碼
黃震院士的研究成果在技術創新、產業推動、社會貢獻等方麵成就卓著,為他當選院士奠定了堅實基礎。
黃震創建了發動機燃料設計與燃燒控製新方法,解決了均質壓燃著火控製與負荷範圍拓展的技術難題,開發出新型智能燃料發動機。
該成果被國際同行高度認可,認為燃料設計已成為先進燃燒模式控製的通用方法。他因此被授予國際燃燒學會feo。
這極大提升了他在國際學術領域的地位,也為其當選院士積累了重要的學術資本。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黃震院士的研究成果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等多項重要獎項。
這些獎項是對他科研成果創新性和實用性的權威認可,是衡量其學術成就的重要指標,在院士評選中,優秀的科研獎項是重要的考量因素,為他當選院士增添了有力砝碼。
針對我國發動機節能減排和燃料多樣化需求,黃震帶領團隊發明了係列發動機燃料多樣化關鍵技術,並積極推動產學研結合,形成了完整產業鏈,使我國二甲醚汽車在專利、標準和產業技術上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這種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推動產業發展的能力,體現了他的科研價值和社會貢獻,符合院士應具備的推動科技與產業進步的要求。<2.5形成的全曆程分析研究方法,提出基於噴射管理的發動機顆粒物排放控製新技術,應用於移動源p2.5治理。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他還基於研究成果提出環保提案,促進了國家《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的完善。
這種關注社會重大需求,運用科研成果解決實際環境問題的做法,展現了他的社會責任擔當,也為他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對其當選院士產生了積極影響。
黃震發表了200多篇論文,其中3篇為esi高被引論文,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33項,出版專著3部,製定國家和行業標準各1項。
豐富的學術論著和專利成果,體現了他深厚的學術功底和持續創新能力,是他科研實力的重要體現,在院士評選中具有重要優勢。
後記
浙江寧波鄞州是黃震院士的原籍地,其地域文化或許賦予他勤奮、堅韌等品質,為其成長奠定精神基礎。
求學之路上,他在上海交通大學內燃機專業本碩博連讀,係統深入的專業學習為他打下堅實的學術基礎。
從業後,在國內外高校及科研機構的經曆,使他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科研和管理經驗,海外經曆還拓寬了他的國際視野。
科研上,他在發動機燃燒與排放控製等領域成果豐碩,創新研究方法、推動技術產業化、解決實際環境問題,提升了學術地位,贏得廣泛認可。
以上這些因素相互交織、共同作用,最終使他成功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溫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
喜歡院士之路請大家收藏:()院士之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