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章 商品問題

字數:3058   加入書籤

A+A-


    朱小鬆特別注意大明工業化生產,沒想到商品的生產質量,這時候卻出現了問題,這調查不知道,這一調查才明白怎麽回事。
    大明工業明明是最早發展的,按照正常來說,工業化最關鍵的就是技術部分,工人最早掌握勞動技術,工廠有了高科技的支持,隨著商品生產越來越多,理論上工人的技術會越來越好,商品的生產質量應該得到保證,同時生產效率也應該進一步加大,商品的合格率應該越來越高,工業化生產也就意味著生產成本應該是越來越低。
    但實際情況可不是這個樣子,雖然原始的槍支,歐洲現在也能夠生產了,並且歐洲可以生產各種小家電。
    但現在奇怪的問題就是,大明生產的商品商品質量不怎麽樣,反而價格和成本都高於歐洲。
    讓自己百思不得其解了,通過對幾個重要工業區的摸排,又發現了不一樣的地方。因為大明工業最早發展,理論上電費的價格應該是最低的。
    可作為工廠的主要動力來源,電力居然價格比歐洲和美洲還要高,甚至比非洲的價格稍微低一點。
    非洲現在還是一個探險的時代,在那裏,生產出來的商品,根本就沒有什麽質量保證,反而歐洲現在的商品質量相當不錯。
    這就讓自己無法理解了,明明大明生產的各種原材料,時間是最早的,為什麽生產出來的商品無論從質量上,還是從價格上,都沒有辦法從歐洲競爭,甚至,連北美洲都不如。
    這明明都是同樣的商品,明明都是同樣的技術,為什麽就出現了這麽大的差別?
    各國軍隊需要換裝,軍隊是需要訓練的,理論上軍隊的商品質量應該是最好的。但實際當中就不是這個樣子了。
    從大明王朝生產出來的各種商品,運輸到歐洲之後的價格加上運費,理論上是絕對比歐洲本土生產的商品比較貴。
    但實際情況是雙方居然出現了一倍以上的價格差距,老百姓包括歐洲的老百姓也一樣,同一種商品價格差了一倍,一模一樣的技術,你說你會購買的產品?
    市場經濟也就意味著老百姓認可的商品,才會得到大規模的流動,這些歐洲小作坊生產出來的商品,質量和價格都比大明生產出來的好。
    這就造成了大明的商品,根本沒有辦法打開歐洲和北美洲的市場。更讓自己感覺奇怪的是,短短幾年的時間,歐洲居然就培訓出來了,技術非常好的熟練工人。
    但是大明王朝的工人總是喜歡亂跳槽,其實就這些老板,他們覺得自己有點錢,有點關係就開辦一個工廠,從來就沒有一個工廠老板想做百年的企業,他們想做的就是在最短的時間之內弄到最多的錢。
    按照這個方法進行生產,工廠根本就不注意工人的權益保障,更不重於培養熟練的技術工人,並且市場上現在出現了這樣幾句話。
    三條腿的蛤蟆難找,兩條腿的人多得是。你要是不幹,有的是人幹。不好好幹,你就趕緊給我滾蛋。
    廠老板對於底層的工人一點都不認同,都在拚命的壓榨這些工人,培訓技術,那簡直就是浪費,人才?什麽人才?能給我賺最多錢的人才是人才。
    企業根本不重視,技術的升級,也不注重於熟練工人的培養。工人的想法更簡單,誰給的錢多我就給誰幹。
    所以企業之間經常相互挖人才,反正有技術的人到哪裏也不愁有工作,這些人就是隻看到眼前的利益,從來就不考慮以後怎麽辦?
    甚至社會上還出現了一種說法,工人就得老老實實的幹活,同時還需要對工廠老板感恩戴德,如此無恥的邏輯都能夠出現。
    反而歐洲和北美洲現在不是這個樣子,人家對於自己的老夥計,那是有一定的感情,甚至還注重於培養一些專業的人才。
    這些專業的人才在生產過程,當中提出很多先進的辦法,甚至對很多機械設備進行改動。
    甚至這些專業的人才有點認死理,就是老板,你要是不答應我寧可不做,但要保證工人的生產安全,公司更注重於商品的生產質量,甚至寧可犧牲商品的生產數量,也要保證商品的質量問題。
    在短短的五年之內,歐洲從剛剛開始的小作坊,慢慢地就成了流水線式的工廠,甚至人家專業培養的技術人員,還在不斷地提高生產技術水平,改動機械。
    反觀大明這邊五年前領先很多,五年前的工人到歐洲去那都屬於專業的技術高管,但是五年之後這些人就變得非常平庸了。
    通過不斷地調查才發現,這五年來這些人幾乎就沒有什麽進步,更沒有什麽學習,每個人都注重於自己的麵子,人情世故玩得非常好,技術水平一團糟。
    麵對這樣的局麵,讓自己無語了,朱小鬆這時候突然之間想起來,在現代社會發生過的事。
    有人講了一個笑話,中國人丟了一塊錢,兩手一攤微微一笑,無所謂了就丟了。
    但是德國人會仔細回憶自己丟失的地方,然後將這個地方化成一個方格一個方格,慢慢地尋找自己這一塊錢。
    甚至大明王朝養成了一種鋪張浪費的情況,無論是紅白喜事都要大操大辦,甚至很多基層的官員都開始,舉辦各種各樣的節日。
    無論是老婆孩子的生日,包括自己爹媽,甚至自己家裏的狗生了一窩狗,也要想辦法辦個酒席收禮物。
    朱小鬆發現這樣下去不行,如果再這樣搞下去,恐怕五年之後先進的技術,就出現在歐洲和北美洲了。
    自己作為一個穿越者,確實可以保證大明王朝10年,甚至20年之後,依然保持著技術領先,但是衡量一個國家真正的技術水平技術水,那卻是工廠生產商品的技術。
    大明生產技術安全管理條例就這樣產生了,這個法律剛剛出台時候,刊登在了大明的日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