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祈雨濟世]

字數:4426   加入書籤

A+A-


    第三十四章 祈雨濟世
    一、旱魃肆虐
    一)赤地千裏
    己未年孟夏時節,信州府的天空好似被一隻無形的大手抽走了最後一絲溫柔,隻剩下無盡的酷熱和幹燥。七陽山巔的觀日石上,那火盆一般的烈日無情地炙烤著石麵,仿佛要將它烤化。石麵上的溫度異常之高,讓人難以觸摸,甚至連蟬鳴都被這熾熱的陽光烤得破碎不堪,仿佛變成了一片片焦糊的碎片,粘在那滾燙的空氣之中,讓人感到窒息。
    而在靈山南麓的靈溪,曾經清澈見底、波光粼粼的溪水如今已變得異常狹窄,宛如一條細弱的脈絡。那原本鋪滿鵝卵石的河床也完全裸露在外,布滿了如蛛網般密密麻麻的裂紋,看上去就像是一個被抽幹了血液的軀體,毫無生氣。溪邊的老柳樹也失去了往日的生機,它那原本翠綠的枝條此刻變得卷曲發黃,葉片的邊緣更是被烤得焦黑,仿佛被火燎過一般。偶爾有一片枯黃的葉子飄落下來,跌落在那龜裂的田地裏,瞬間就被曬成了一片脆片,輕輕一碰便會碎成粉末。
    李老漢蹲在自家地頭,眼神空洞地望著眼前那片枯死的稻苗,仿佛整個世界都失去了色彩。三個月前,他滿懷希望地將秧苗插進泥土裏,期待著秋天能有個好收成。然而,如今這些稻苗卻隻有寸許高,葉片也早已卷成了褐色的問號,仿佛在訴說著它們的痛苦和絕望。
    李老漢緩緩地伸出手,用那布滿裂痕的手掌去扒開稻苗周圍的泥土。然而,這泥土卻硬得如同陶塊一般,難以撬動。他費了好大的力氣,才終於扒開了一條小小的土縫,可當他往深處看去時,卻發現那裏竟然連一絲潮氣都沒有。
    “唉……”李老漢長歎一聲,心中的憂慮如潮水般湧上心頭。他不禁喃喃自語道:“連地龍都躲進陰曹了……”地龍,是一種生活在地下的昆蟲,它們通常喜歡在潮濕的環境中生存。如今連地龍都不見了蹤影,這片土地的幹旱程度可想而知。
    李老漢摸了摸腰間的水葫蘆,那裏麵的水早已在三天前就喝光了。他的喉嚨幹澀得厲害,就像塞著碎瓦片一樣,每一次吞咽都讓他感到一陣刺痛。
    就在這時,遠處傳來了一陣老牛嘶啞的哞叫聲。李老漢循聲望去,隻見王屠夫家的耕牛正趴在水槽邊,舌頭無力地耷拉在地上。水槽底部原本應該有一些水的,但如今那水漬早已被曬幹,隻留下了淡淡的鹽霜。
    城南的義井旁,人頭攢動,喧鬧異常。打水的百姓們圍得水泄不通,每個人都焦急地等待著輪到自己。井繩在空中不斷地上下翻飛,仿佛是一條疲憊不堪的蛇,一次次地墜入那深不見底的井中。然而,每次撈起的木桶底卻隻有寥寥幾星泥點,這讓人們的心情愈發沉重。
    在人群的最前方,站著一位年輕的母親。她懷抱著啼哭不止的嬰兒,滿臉愁容。孩子的嘴唇幹裂得厲害,甚至已經滲出血絲,那小小的拳頭緊緊地攥著母親的衣襟,似乎在訴說著他的痛苦和饑渴。母親的淚水像斷了線的珠子一樣不停地滾落,滴落在孩子滾燙的額頭上,瞬間便被蒸發殆盡。
    “他爹在北邊服徭役,臨走前還叮囑我一定要守住這畝薄田。可如今……”母親的話語中充滿了無奈和絕望,她低頭看著懷中的孩子,心如刀絞。孩子的哭聲越來越微弱,仿佛是生命在一點點地流逝。
    而在不遠處的街角,一家藥鋪前也擠滿了人。幾個年邁的老人靠在牆根處,艱難地喘息著。中暑的人被源源不斷地抬進抬出,藥香和汗臭交織在一起,在這悶熱的暑氣中發酵,散發出一股令人窒息的絕望味道。
    二)眾生苦相
    在靈山腳下,有一座華嚴寺,它莊嚴肅穆,宛如一顆明珠鑲嵌在這片土地上。然而,最近這座寺廟卻顯得有些異常——晨鍾已經停止敲響七天了。
    大雄寶殿裏,原本應該香火鼎盛的香爐,此刻卻積滿了半尺厚的香灰,仿佛被時間遺忘。這些香灰見證了往日信眾們的虔誠,但如今,它們隻能靜靜地堆積在那裏,無人問津。
    百姓們生活艱難,連糊口的米都快沒有了,更別提購買香燭來供奉菩薩了。住持曇摩大師站在觀音像前,凝視著菩薩手中傾斜的淨瓶。那淨瓶本應盛滿聖水,象征著慈悲與救贖,可如今,瓶中的聖水早已幹涸,隻剩下一層薄薄的鹽晶覆蓋在銅器表麵。
    “眾生苦厄,菩薩亦垂淚啊。”曇摩大師輕聲歎息,他的聲音在空曠的大殿裏回蕩,帶著無盡的悲憫。他轉過身,對著身旁的小沙彌說道。小沙彌看著大師,隻見他袈裟下的脊背比平日更加佝僂,仿佛背負著千斤重擔。
    七日前,曇摩大師剛剛主持完一場盛大的三教法會,那時候的他,身披榮光,受人敬仰。然而,如今的旱魔肆虐,讓這一切都變得如此蒼白無力。旱災的重壓,如同大山一般,碾碎了大師心中的希望和驕傲。
    三清觀的玄璣子道長正在丹房查看《雲笈七簽》,案頭的銅鶴香爐裏,龍涎香燒得正旺,卻驅不散眉間的陰雲。窗外傳來道童的稟報:“山下來了十幾個百姓,跪求道長祈雨……”他合上典籍,手指撫過泛黃的“祈雨咒”章節,忽然想起二十年前在蜀地,也是這般大旱,他與青城山的道友聯手設壇,最終喚來甘霖。“佛道本同源,此時不聯手,更待何時?”他拂袖起身,青袍上的太極圖在光影中微微顫動,似有風雲匯聚。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正午時分,曇摩大師與玄璣子在兩寺之間的銀杏樹下相遇。老銀杏樹的葉子已枯了大半,卻仍有幾片倔強地掛在枝頭,投下斑駁的陰影。“道長可曾聽見山下的哭聲?”曇摩大師雙手合十,聲音裏帶著少見的急切,“孩童們的喉嚨都快冒煙了,再不下雨,秋糧便顆粒無收,百姓們……”玄璣子抬手止住他的話,目光望向遠處蜷曲如死蛇的靈溪:“貧僧正欲相邀,佛道聯手,共設祈雨法陣。”兩人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堅定——三教法會上的“歸心”之誓,此刻正化作濟世的行動。
    三)籌謀共舉
    華嚴寺的藏經閣裏,曇摩大師取出珍藏的《大雲經祈雨陀羅尼》,泛黃的經卷上,手繪的龍王像鱗片清晰,雙目微睜,似在等待召喚。玄璣子則展開《雨師經》,朱砂筆勾勒的雨師畫像手持法器,衣袂間有雨水流淌。“佛教祈雨,需以慈悲心感通龍天;道教祈雨,當以陰陽術調和五行。”玄璣子...
    輕撚長須,緩緩說道。曇摩大師點頭稱是:“雖法門不同,但皆為救民於水火,當相互配合。”
    兩人商定,在靈溪幹涸的河道上設壇。曇摩大師帶領眾僧誦經祈福,以慈悲願力感天動地;玄璣子道長率領道童施展法術,以陰陽之術調和天地五行。
    祈雨當日,烈日高懸,大地如炙。百姓們圍在四周,眼神中滿是期盼與焦慮。曇摩大師身披袈裟,口誦經文,聲音沉穩而莊嚴;玄璣子道長手持桃木劍,腳踏七星步,口中念念有詞。
    隨著時間的推移,天空中竟漸漸有了變化。原本湛藍的天空,慢慢湧起了一層灰色的雲靄。眾人見狀,心中一喜,祈禱聲愈發響亮。然而,就在雲靄即將匯聚成雨時,一陣狂風突然襲來,將雲靄吹散。究竟是何方作祟,讓這場祈雨陷入危機,眾人的命運又將何去何從……
    曇摩大師和玄璣子道長心中一驚,急忙加大法力輸出。但狂風越來越猛,卷起地上的沙塵,迷了眾人的眼。玄璣子道長掐指一算,臉色大變:“是旱魃作祟!這旱魃怨念極深,法力強大,怕是有高人在背後操控。”
    就在這時,原本莊嚴肅穆的祈禱聲突然被一陣驚呼聲所打斷,緊接著,人群中開始傳出哭泣的聲音。曇摩大師見狀,心中一緊,但他並沒有被眼前的狀況所嚇倒,而是緊緊地咬了咬牙,轉頭對玄璣子道長說道:“道長,我們絕對不能就這樣放棄啊!再試試看吧!”
    話音未落,兩人便不約而同地深吸一口氣,然後無視那猛烈的狂風,繼續施展出他們的法術。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的體力逐漸透支,呼吸也變得越來越急促,但他們依然咬牙堅持著。
    就在他們感到自己快要力竭之時,突然間,一道神秘的身影出現在了遙遠的地平線上。這道身影周身散發著柔和的光芒,仿佛與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手中還握著一把古樸的扇子。
    隻見那神秘人不緊不慢地走到了近前,然後輕輕地揮動了一下手中的扇子。刹那間,那原本狂暴的狂風像是被施了定身咒一般,瞬間止住了。不僅如此,那些原本被吹散的雲靄也像是受到了某種力量的牽引,開始重新匯聚起來。
    神秘人緩緩地走到了曇摩大師和玄璣子道長的麵前,麵帶微笑地對他們說道:“二位不必著急,我來助你們一臂之力。”說罷,他也加入到了施法的行列之中。
    在神秘人的助力下,原本艱難的施法過程變得異常順利。沒過多久,天空中便開始落下豆大的雨點,滋潤著幹涸的大地。百姓們見狀,頓時歡呼雀躍起來,紛紛跪地感謝上蒼的恩賜。
    而那神秘人的身份,卻如同他突然出現一般,成為了眾人心中一個難解的謎團。
    喜歡大話靈山請大家收藏:()大話靈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