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中秋拜月]

字數:10244   加入書籤

A+A-


    第四十六章:中秋拜月
    〈月宮祭影〉
    一、酉時庭深·桂影初篩
    中秋前夜的靈山腳下浮動著淡金色的霧靄,陳家老宅的青石板庭院被三十六盞琉璃燈映成半透明的琥珀色。十七歲的阿蓮跪在三進天井中央,指尖撫過剛磨好的糯米粉,細滑的觸感裏混著若有若無的桂花香——那是清晨在靈山“月魄岩”采集的千年月桂,花瓣落在石磨縫隙間,連磨盤都染上了天河般的微光。
    “阿姐,兔兒燈要嵌紅茅晶嗎?”十二歲的小玉舉著半人高的玉兔燈籠,竹架上糊著素紗,兔眼處留著兩個嵌晶的凹槽。阿蓮點頭,從檀木盒中取出七顆鴿血紅的茅晶,那是去年紅茅染霞祭典時,從焚燒的殘錦中凝結的結晶,在暮色裏泛著溫潤的光,恰似玉兔眼中流出的月光。
    祭壇用九塊月光石砌成三層圓台,每層邊緣都雕著不同的月相紋:底層是新月抱舊月,中層是彩雲追月,頂層是嫦娥奔月。中央的漢白玉像高五尺三寸,乃太姥姥當年在“望舒峰”發現的天然石像,嫦娥廣袖間纏著真實的兔毛,懷中的玉兔眼睛是兩枚會轉動的蚌珠,每逢月圓便映出靈山三十六峰的倒影。
    二、戌時香起·餅影初疊
    月上東牆時,阿蓮開始擺放祭品。三十六籠蒸好的“月魄餅”層層疊在祭壇東側,餅皮用靈山泉水和紅茅汁揉成,表麵印著凸紋的搗藥玉兔,邊緣呈十二道月牙形——對應一年十二個月。她記得母親臨終前說過,這種餅需在子時月光最盛時製作,麵團裏要揉入月桂花瓣和七葉蓮露,方能“集月之精,匯山之靈”。
    “阿娘說,嫦娥懷裏的玉兔曾在靈山吃草。”小玉踮腳將最後一籠餅擺上祭壇,鼻尖沾著麵粉,“所以我們的月餅要留些碎渣在簷角,給月兔當夜宵。”阿蓮笑著點頭,指尖劃過餅麵,凸紋裏的桂花瓣突然發出微光,與天上的初月遙相呼應。
    祭壇西側的果盤由七隻琉璃碗組成,擺成北鬥狀:碗中盛著靈山野葡萄、鄱湖蓮藕、紅茅蜜餞,最中央的夜光瓷碗裏,漂浮著用巧草露浸泡的“七巧菱”,每片菱角都天然長成月牙形,邊緣凝結的露珠在燈光下竟映出嫦娥舞姿的剪影。
    三、亥時月升·祭儀初啟
    三更梆子響過,信州城的百姓陸續進入庭院,每人發間都別著新折的月桂枝,衣擺繡著銀線勾勒的搗藥玉兔紋。阿蓮換上母親留下的素白祭服,衣袂間繡著用月桂汁染的“廣寒紋”,每道紋路都暗合著月球環形山的走向。她腰間係著太姥姥傳的“搗藥囊”,裏麵裝著曬幹的月桂、紅茅和七葉蓮,走動時發出細碎的清響,像極了傳說中玉兔搗藥的聲音。
    “祭月——”阿蓮的聲音如清泉漫過月光石,三十六盞琉璃燈同時爆起青光,將嫦娥像映得忽明忽暗。信眾們按照“北鬥位”跪坐,額頭輕觸青石板,能聽見地下傳來細微的震動——那是靈山深處的月魄岩在響應祭典,與天上的月球形成微妙的共振。
    小玉捧著“搗藥缽”跪在阿蓮右側,缽中裝著新采的月桂花瓣、紅茅晶粉和七葉蓮露。當阿蓮用玉杵搗藥時,缽中突然騰起淡藍色的煙霧,煙霧竟凝成玉兔搗藥的剪影,蹦跳著躍向祭壇中央的嫦娥像。更神奇的是,嫦娥懷中的玉兔眼睛突然轉動,蚌珠裏映出信州城家家戶戶的燈火,每盞燈都變成了小小的玉兔形狀。
    四、子時天開·月魄初現
    子時初刻,月亮準時升至祭壇正上方,月光穿過天井的飛簷,在三層圓台上投下完整的月輪光影。阿蓮看見月光石表麵的月相紋開始流動,新月漸漸變成滿月,彩雲追月的紋路裏,竟真的有雲霧在石麵飄動。
    “獻月——”她托起雕著星軌的銀盤,盤中放著十二枚“月魄餅”,餅麵的玉兔凸紋在月光下活了過來,仿佛隨時會跳出餅麵。當銀盤觸碰祭壇頂層的嫦娥像基座,石像突然發出蜂鳴,廣袖間的兔毛竟變成了真正的月光,輕輕落在信眾們的發間。
    最震撼的是“月魄顯形”。阿蓮看見祭壇中央的月光突然凝聚,形成半透明的月宮虛影,琉璃瓦頂、雕花朱欄,竟與靈山“月魄岩”的天然石洞一模一樣。虛影中,嫦娥正抱著玉兔俯視人間,她的目光掃過祭壇時,每隻琉璃碗裏的果盤都泛起微光,葡萄變成了星子,蓮藕化作月桂枝,七巧菱的露珠竟映出信眾們的心願:有少女祈願家人安康,有婦人祈求五穀豐登,還有老人希望再見遠方的遊子。
    五、醜時心印·靈輝初落
    當嫦娥虛影抬手,祭壇四周的桂枝突然集體發光,熒光匯聚成天河狀,流向信州城的每個角落。阿蓮看見小玉發間的桂枝變成了真正的月桂樹幼苗,葉片上凝結的露珠裏,清晰映著去年中秋母親教她們搗藥的場景。更神奇的是,信眾們衣擺的玉兔紋開始移動,仿佛每隻玉兔都活了過來,蹦跳著傳遞祝福。
    “靈山之靈,在於心有回響。”阿蓮輕聲念出母親常說的話,祭壇上的月餅突然發出香氣,那不是普通的甜香,而是混著月桂的清冽、紅茅的溫暖、七葉蓮的清涼,仿佛整個靈山的精華都濃縮在這香氣裏。她看見遠處的靈山三十六峰在月光下若隱若現,峰頂的紅茅地泛著金紅色光芒,與祭壇的月光交相輝映,形成完整的“天地月輪”。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小玉突然指著嫦娥像,隻見石像懷中的玉兔正在掉落兔毛,每根兔毛都變成了銀色的書簽,上麵刻著不同的祝福:“平安”“豐收”“團圓”。信眾們接住書簽,發現書簽上的字跡竟與自己的心願完全吻合——那是靈山對每個虔誠者的回應。
    六、寅時歸夢·靈響永續
    東方泛起蟹殼青時,月宮虛影漸漸消散,但祭壇上的月光石仍在發光,每塊石頭都映著信眾們的笑臉。阿蓮摸著腕間母親留下的搗藥囊,忽然明白,所謂祭月,從來都不是單方麵的祈求,而是人與月、與山、與天地的對話。就像月餅裏揉入的月桂與紅茅,既是對自然的感恩,也是對生活的熱愛。
    “阿姐,你看!”小玉指著庭院角落,去年枯死的桂樹竟抽出了新芽,枝頭掛著小小的“月魄餅”形狀的花苞。阿蓮知道,這是靈山對她們的回應,是天地對人間虔誠的饋贈。
    晨霧漫進庭院時,信眾們開始分食“月魄餅”,餅皮在口中化開的瞬間,每個人都仿佛嚐到了月光的清涼、紅茅的溫暖、桂香的悠遠。阿蓮望向靈山,月魄岩的方向仍有微光閃爍,那是嫦娥留下的祝福,也是靈山對人間永遠敞開的溫柔懷抱。
    是日,信州城的家家戶戶都在門楣上插上了祭月供過的桂枝,窗欞上貼滿了嫦娥與玉兔的剪紙。阿蓮將母親的搗藥缽供在神龕上,缽底不知何時出現了一行用月光寫的字:“心有月魄,便是靈輝。”那是嫦娥的啟示,也是靈山的秘辛——真正的靈驗,不在於祭壇的華美,而在於每個生命對自然的敬畏、對生活的熱愛,終將化作最璀璨的靈輝,照亮人間的每一個團圓之夜。
    暮色再次降臨時,靈山的月桂樹開始飄香,紅茅地在風中起伏,像一片燃燒的月光。阿蓮和小玉坐在觀星台上,看著天上的圓月,發現月輪邊緣多了一圈淡淡的金環,那是祭壇的月光與靈山的紅茅共同織就的靈輝,也是天地對人間最美好的祝福。而在靈山深處,月魄岩的月光正在凝結,桂樹的新葉正在舒展,等待著下一個中秋,等待著下一群心懷敬畏的人,讓他們的虔誠與熱愛,再次喚醒天地間最動人的靈響。
    〈拜月祈靈〉
    一、戌時月階·星鬥初垂
    中秋夜的靈山腳下蒸騰著桂魄清露,三十六級月光石台階泛著溫潤的乳白光暈,每道石階邊緣都嵌著米粒大的紅茅晶,在暮色中連成流動的星軌——那是太昊氏時期便存在的“月魄紋”,每逢望日便會與天上的二十八宿遙相呼應。七十三歲的主祭陳真人身著月白道袍,袍角繡著用蚌粉調和紅茅汁繪製的星圖,每顆星宿都對應著靈山三十六峰的方位,腰間懸著的玉兔香爐由整塊月光石雕成,爐蓋上的搗藥玉兔眼睛竟是活的,隨著月相轉動,瞳孔中倒映著信州城萬戶燈火。
    “啟壇——”陳真人的聲音如清泉漫過青石,三十六盞琉璃燈應聲而亮,燈油是用月桂花瓣浸泡了七七四十九天的茅脂,火焰呈半透明的銀藍色,將祭壇映得如同懸浮在雲端的廣寒宮。信眾們身著素白祭服魚貫而入,衣擺繡著銀線勾勒的搗藥玉兔,發間簪著新折的月桂枝,枝上凝著的露珠在燈光下竟顯露出“平安”“團圓”的字樣——那是清晨在靈山“月魄岩”采集時,露水吸收了岩石上千年祭文的靈氣。
    二、亥時祭台·玉爐生煙
    月上中天時,陳真人踏上祭壇頂層的“廣寒台”,九塊月光石拚成的圓台上,中央的嫦娥石像突然睜開蚌珠眼睛,兩道銀光掃過信眾,落在主祭手中的玉兔香爐上。老人布滿老繭的手掌撫過爐蓋,搗藥玉兔的耳朵突然動了動,發出細微的“咚咚”聲,竟與信州城更夫的梆子聲同頻——這是香爐自商周時期便有的“月脈共振”,唯有真正與月魄相通的祭師才能喚醒。
    “拜月三匝,心香自明。”陳真人左手持爐,右手結出“太素月印”,緩步繞行祭壇。他的每一步都精準落在月光石的星位上,道袍上的二十八宿紋隨之亮起,與天上的星鬥一一對應。信眾們隨著他的步法調整呼吸,忽然聽見地底傳來清泉流動的聲音,那是靈山深處的“月魄泉”在響應祭典,泉水正順著祭壇下的三十六道石縫湧出,在台階上形成微型的月相水幕。
    當主祭行至“心宿位”,玉兔香爐突然發出蜂鳴,爐蓋自動開啟,乳白色的煙氣騰空而起。那煙氣並非普通香火,而是混合了月桂露、紅茅蜜與七葉蓮粉的“月魄精魄”,在夜空中凝結成三隻透明的玉兔,每隻玉兔的眼睛都是信州城百姓的祈願所化:第一隻銜著遊子的家書,第二隻抱著病童的藥碗,第三隻托著待嫁姑娘的繡鞋。
    三、子時星落·祈願成輝
    子時初刻,月亮恰好懸在祭壇正上方,陳真人將香爐舉過頭頂,煙氣中的三隻玉兔突然分裂成萬千光點,每點都映著信眾們的麵容。十七歲的阿蓮跪在母親的靈位前,看見光點中浮現出母親臨終前的微笑,手中捧著的正是去年祭月用過的“月魄餅”;七十二歲的李公望著光點,仿佛看見遠在海外的孫子正踏上歸鄉的船,船頭掛著的正是靈山的紅茅燈籠。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北鬥注生,南鬥注死,太陰星君,照臨萬方——”陳真人的咒語如潮水漫過沙灘,香爐中的煙氣突然化作銀河,向靈山三十六峰蔓延。每座峰頂的紅茅地都亮起金紅色光芒,與煙氣中的星鬥交相輝映,形成“地脈連星鬥,月魄匯山靈”的奇觀。信眾們感到有清涼的力量順著眉心湧入,去年冬日留下的寒疾、今夏勞作時的扭傷,都在這股力量中漸漸消散。
    最震撼的是“月魄顯聖”。當煙氣掠過“望舒峰”,山頂的天然石洞中竟浮現出嫦娥的虛影,她廣袖一揮,祭壇上的月餅突然飛起,每塊餅皮上的玉兔凸紋都活了過來,蹦跳著將餅渣灑向信州城的每個角落——這是給月兔的祭禮,也是對人間的祝福。阿蓮看見自家簷角的餅渣竟長成了小小的月桂樹苗,葉片上凝結的露珠映著母親的身影,仿佛老人從未離去。
    四、醜時心印·萬願成河
    煙氣落地的瞬間,三十六道金光自祭壇升起,每道金光都對應著靈山的一座主峰。金光中浮現出不同的景象:“玉京峰”金光裏,去年枯死的紅茅正在抽芽;“靈應峰”金光中,鄱湖的漁民網起的魚群鱗片上都刻著“豐”字;“聚鵲岩”金光內,萬千喜鵲正銜著月光編織新的鵲橋。信眾們發現,自己衣擺的玉兔紋正在吸收金光,銀線漸漸變成金紅色,那是靈山對每個祈願的回應。
    陳真人望著金光中的靈山,想起自己十二歲首次主祭的場景:那時父親告訴他,拜月不是求嫦娥施舍,而是喚醒體內與月魄相連的靈根。“看見那些金光了嗎?”老人曾說,“那是你們的祈願穿過香爐,喚醒了靈山的月脈。每道金光裏的景象,都是你們用誠心種下的種子。”此刻,他看見年輕的阿蓮眼中泛起淚光,知道她一定看見了母親在金光中微笑。
    “嫦娥保佑!”信眾們的聲音匯成浪潮,驚起棲息在月桂樹上的夜鷺,翅尖劃過金光,竟留下了淡淡的銀痕。小玉跪在姐姐身旁,發現自己發間的桂枝正在生長,細小的花苞裏竟映著明年中秋的祭典場景——那時她也能像阿蓮一樣,捧著玉兔香爐,向月亮訴說人間的思念。
    五、寅時歸夢·靈響長明
    東方泛起蟹殼青時,金光漸漸消散,但祭壇上的月光石仍在散發微光,每塊石頭都映著信眾們的笑臉。阿蓮摸著腕間母親留下的搗藥囊,發現囊上的月桂紋正在吸收月光,變得愈發清晰——那是母親在天之靈,借著祭典的力量與她對話。
    陳真人取下玉兔香爐,爐蓋內側不知何時出現了新的星圖,那是信州城百姓的祈願所化,每顆星星都標注著不同的心願:“盼兒歸”“求安康”“願年豐”。老人知道,這些星星會在黎明前融入靈山的地脈,成為滋養這片土地的力量。
    晨霧漫進庭院時,信眾們開始分食“月魄餅”,餅皮在口中化開的瞬間,每個人都嚐到了月桂的清冽、紅茅的溫暖、七葉蓮的清涼——那是靈山對人間的饋贈,也是月魄對誠心的回應。阿蓮望向靈山,月魄岩的方向仍有微光閃爍,她知道,那不是嫦娥的神跡,而是千萬個像她一樣的凡人,用敬畏與熱愛,在天地間織就的靈輝。
    是日,信州城的家家戶戶都在門楣上插上了祭月供過的桂枝,窗欞上貼滿了金光映現的祈願圖。阿蓮將母親的靈位移至祭壇旁,發現靈位前的香爐裏,正飄著與主祭香爐相同的煙氣——那是母親的祈願,借著祭典的力量,永遠守護著她。
    暮色再次降臨時,靈山的月桂樹開始飄香,紅茅地在風中起伏,像一片燃燒的月光。陳真人站在祭壇上,望著信州城的燈火,忽然明白,所謂“靈山之靈”,從來都不是高高在上的神跡,而是千萬個凡人在每個團圓之夜,用真心與天地對話,讓思念與感恩,化作永不熄滅的靈響,在月輪下,在峰巒間,在每個懂得敬畏的心中,代代相傳。
    〈靈山燈海〉
    一、戌時絕頂·月魄初臨
    中秋夜的靈山之巔懸浮在雲海之上,三十六座峰巒的輪廓被月光鍍成銀琉璃,主峰玉京峰的三清殿飛簷挑著十二盞青銅月燈,燈影落在金瓦上,流淌成液態的銀輝,仿佛整座殿閣都在月光中輕輕搖曳。海拔一千四百米的殿前廣場鋪滿月光石,石麵天然的星鬥紋在暮色裏蘇醒,與天上的銀河遙相呼應,形成貫通天地的光脈。
    七十三歲的主祭陳真人站在殿階中央,手中托著直徑三尺的“萬燈羅盤”,盤心嵌著從月魄岩采集的千年月光石,邊緣刻著三教共尊的符文:道教的太極、佛教的蓮花、儒教的井田,每道紋路都用紅茅晶粉填色,在掌心發燙——這是太昊氏時期便流傳的“燈海祭器”,唯有月圓之夜才能喚醒其靈脈。
    “點燈——”老人的聲音如鬆濤漫過峰穀,三十六名道童應聲推開殿門,七十二盞琉璃燈依次亮起,燈光映著他們素白道袍上的茅葉紋,恍若一群月中仙童降臨人間。信眾們早已聚集在廣場四周,每人手中捧著特製的孔明燈:燈體用紅茅染的素紗製成,繪著自家的祈願紋——有的是母親為病兒求的七葉蓮,有的是遊子為雙親繪的歸舟,還有的是匠人期盼的鍛鐵火星。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二、亥時祭儀·燈芯初燃
    月上玉京時,陳真人開始點燃羅盤中央的月光石。他用桑枝蘸取鄱湖晨露,在石麵畫出太極圖,露珠竟自動聚成火焰,燃起淡藍色的光焰,那是“月魄真火”,能點燃凡人心中的祈願。“此火不灼身,灼心;不焚物,焚念。”老人轉身,目光掃過信眾,“當燈芯與心脈共振,便是靈山回應之時。”
    信眾們跪地捧燈,阿蓮將手中的孔明燈輕輕放在月光石前,燈麵上繡著母親臨終前的遺願——“願天下織娘,手巧心明”。素紗遇火不焚,反而泛起微光,燈芯處纏著的七葉蓮露突然蒸發,在燈麵映出母親的剪影。十二歲的小玉攥著兔兒燈,燈底刻著她偷偷寫下的心願:“願阿姐不再流淚”,此刻兔眼處的紅茅晶突然亮起,像被月光吻醒的星辰。
    主祭的羅盤開始轉動,月光石的火焰分出萬千光絲,如靈蛇般遊向每盞孔明燈。當光絲觸碰到燈芯,整座廣場突然響起細微的嗡鳴,那是千萬個祈願與靈山靈脈共振的聲音。阿蓮感到掌心發燙,低頭看見燈麵上的織娘圖竟活了過來,素紗衣袖拂過之處,紅茅花正在綻放。
    三、子時天開·萬燈齊升
    子時初刻,第一盞孔明燈騰空而起。那是七十二歲的李公的燈,燈麵繪著海外歸來的航船,船帆上的紅茅紋在月光下竟真的鼓滿了風,載著老人對孫子的思念,向東南方飄去。緊接著,信眾們的燈陸續升空,素白燈海映著月光,恍若銀河倒懸,每盞燈都是一顆會飛行的星子,帶著人間的煙火氣,向月輪靠近。
    陳真人揮動九節竹拂塵,拂尾的紅茅穗掃過羅盤邊緣,三十六道金光突然從峰巒間升起,托住了所有孔明燈。阿蓮看見金光中竟有虛影相隨:道教的仙鶴、佛教的飛天、儒教的禮官,三教聖像共同托舉著燈海,這是靈山“三教歸元”的神跡,唯有在中秋月圓才能得見。
    “看!燈海在拚字!”不知誰驚呼。萬千孔明燈的排列開始變化,先是“風調雨順”,再是“國泰民安”,最終凝成鬥大的“三教歸元”,每個筆畫都由百盞燈組成,邊緣流轉著紅茅晶的金芒,仿佛天空被凡人的祈願重新書寫。小玉看見自己的兔兒燈正在“歸”字的最後一捺,兔耳輕輕晃動,像是在向月兔打招呼。
    四、醜時靈應·燈影成河
    燈海升空的刹那,靈山三十六峰同時亮起。玉京峰的紅茅地泛著金紅色光芒,如燃燒的月光;靈應峰的桑園飄出銀輝,每片桑葉都映著孔明燈的倒影;聚鵲岩的喜鵲振翅飛起,羽翼穿過燈海,竟讓某些燈麵浮現出親人的麵容——那是靈山對思念的回應,讓遠方的人在燈影中短暫相聚。
    陳真人望著燈海,想起自己五十年前首次主祭的場景:那時父親告訴他,孔明燈不是簡單的祈願,而是將人間煙火送入天聽的信使。“看見那些與燈共舞的虛影了嗎?”老人曾說,“那是三教聖祖在傾聽凡人的心聲,靈山便是他們留在人間的耳朵。”此刻,他看見年輕的阿蓮伸手觸碰飄過的燈,燈麵竟映出她母親在染坊的身影,老人知道,這是靈山給苦命人的溫柔。
    最震撼的是燈海下方的信州城。萬千燈火與天上的燈海交相輝映,每扇窗戶的燈光都變成了小小的孔明燈,整座城仿佛懸浮在星空中。病榻上的孩童看見燈影裏的玉兔送來七葉蓮露,久未歸家的遊子看見燈海拚出故鄉的名字,就連爭吵的戀人,也在燈影中看見初次相遇的場景。
    五、寅時心印·光海永續
    東方泛起蟹殼青時,燈海開始向靈山深處飄去。陳真人取出“燈海錄”玉簡,那是用月光石碎片和紅茅纖維製成的寶器,專門收錄每年中秋的燈海祈願。當最後一盞燈掠過玉京峰,玉簡突然發出強光,上麵浮現出千萬行金色小字,每字都是信眾們的心願所化,有的清晰如刻,有的朦朧似霧——這是靈山給人間的回信。
    阿蓮的燈落在月魄岩旁,燈麵的織娘圖竟變成了嫘祖的剪影,素紗衣袖中飄出真正的蠶絲,在岩石上織就“心有靈犀”四字。她知道,這是母親借燈海傳來的安慰,也是靈山對織娘的祝福。小玉的兔兒燈停在聚鵲岩,燈底的心願竟變成了實體的兔毛圍巾,溫暖柔軟,正是她想送給阿姐的禮物。
    晨霧漫進廣場時,信眾們開始收集飄落的燈紗。這些沾過月光和靈脈的素紗,將被製成護身符、嬰兒繈褓、長者壽衣——每一片都是靈山的祝福,是天地對人間的溫柔回應。陳真人望著玉簡上的字跡,發現“三教歸元”四字下多了行小字:“萬燈皆心火,靈山是歸途。”這是太昊氏留下的箴言,此刻才在燈海祭中顯形。
    六、卯時歸夢·靈響長明
    晨光染亮玉京峰時,最後幾盞孔明燈化作流星墜入鄱湖,湖麵上竟浮現出“長明”二字,每筆都由遊魚排列而成。阿蓮站在殿階上,望著山下信州城的炊煙升起,發現每縷炊煙頂端都有小小的燈影,那是昨夜的燈海在人間留下的印記。
    陳真人將羅盤收入三清殿,月光石的火焰自動熄滅,卻在石麵留下了千萬個光點,如同凝固的燈海。他知道,這些光點將在明年中秋重新蘇醒,等待下一群心懷祈願的人。“此燈海,當永世長明。”老人輕聲念出主祭詞,聲音融入山風,掠過每棵紅茅、每片桑葉,最終化作信州城千家萬戶的夢語。
    是日,信州城的百姓們在門楣上掛起燈海祭的殘紗,窗欞上貼滿燈影顯形的吉祥圖。阿蓮將母親的燈紗縫入香囊,發現紗麵上的織娘圖竟會隨月光變化,時而變成嫘祖,時而變成母親,始終帶著溫暖的笑意。小玉抱著兔兒燈入睡,夢見自己乘著燈海飛向月宮,月兔送給她一捧會發光的紅茅種子,說要種在靈山腳下,讓每個祈願都有生根的地方。
    暮色再次降臨時,靈山的燈海祭已成傳說,但每個經曆過的人都知道,那些升空的孔明燈從未真正離去——它們化作了靈山的靈脈、鄱湖的波光、信州城的燈火,永遠照亮著人間的團圓與思念。而在玉京峰巔,三清殿的月光石仍在默默收集著凡人的祈願,等待著下一個中秋,等待著下一場與天地的對話,讓“靈山之靈,在於心有回響”的箴言,在每個虔誠的心中,永遠流傳。
    喜歡大話靈山請大家收藏:()大話靈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