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官至極品
字數:6894 加入書籤
嘉慶七年的初夏,暑熱過早的提前到來。紫禁城的宮大紅牆在晨光中透著莊嚴與神秘。
由於我向嘉慶辭官時,讓嘉慶知道了“粘杆處”這個乾隆時期的秘密機構。劉墉也感覺是時候把粘杆處交還於嘉慶皇帝了。於是,劉墉讓甄平把粘杆處的一切卷宗全都準備妥當,單等合適時機呈現給嘉慶。
翌日,劉墉覺著時機已到,便帶著甄平來到了養心殿。養心殿內,嘉慶皇帝正坐在龍椅上,神色凝重地看著跪在下方的劉墉。
劉墉,這位曆經三朝的老臣,脊背已經彎曲,儼然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羅鍋,卻依然透著一股寧折不彎的倔脾氣。
他雙手捧著一本名冊,跪在嘉慶麵前緩緩說道:“陛下,臣今日前來,是想告知陛下一個天大的秘密。這個秘密便是在雍正年間,雍正爺親自創立的一個秘密組織——‘粘杆處’。乾隆爺初期,‘粘杆處’由和碩誠親王胤秘及傅恒傅中堂共同協助管理。誠親王及傅中堂離世後,這個協管重任就落到了臣的肩上。乾隆爺駕崩之後,臣因年事已高,實在沒有精力繼續管理這項重任。經過這幾年的整理,總算把人員名冊及臣掌握的所有臣工的卷宗整理完成。”
劉墉說到這裏,喘了口氣,休息了一下繼續說道:“這些便是粘杆處暗藏在滿朝文武身邊的拜唐阿花名冊,以及乾隆中後期滿朝文武言行做派的詳細記錄。已經不在人世的臣都以紅圈圈掉,沒圈紅圈的都還活著,甚至所有離任的官員都在其中。今日全部呈現給陛下,請陛下處置。”
嘉慶起身走到劉墉跟前,親手攙扶起劉墉,接過名冊翻開一看,不禁倒吸一口涼氣。上麵密密麻麻地記錄著朝中大臣們的一舉一動,從日常的交際應酬到私下的議論朝政,無一遺漏。而名冊中竟然清清楚楚記載著嘉慶做太子之前的所有事情,記錄人竟然是嘉慶貼身護衛安傑!
“劉愛卿,難道,這粘杆處的拜唐阿們無所不在?就連朕的身邊也安插了人手?”嘉慶驚恐地問劉墉。
劉墉隻能實話實說:“乾隆爺為了甄選太子,不得不在各位皇子跟前都安排了人手。一是保護皇子們的安危,二是觀察記錄各位皇子們的言行舉止,從中甄選出最滿意之人作為儲君。乾隆爺也是用心良苦啊!”
“朕十分感慨!劉老愛卿,這些年你掌管粘杆處,可謂殫精竭慮,功不可沒啊。不過,也太難為老愛卿了!”嘉慶感慨道。
劉墉叩首道:“陛下謬讚,臣不過是為朝廷盡忠職守罷了。如今臣年事已高,恐精力不足,難以再擔此重任。如今已全部整理完畢,就交給陛下直接管理吧!”
嘉慶看著劉墉說道:“劉老愛卿,依你看,何人堪當此任?”
“經過臣的慎重考察,十七貝勒永璘聰慧機敏,對陛下忠誠可靠,定能協助陛下執掌粘杆處,為朝廷效力。”劉墉誠懇地說道。
嘉慶思索片刻,點頭道:“既然劉愛卿如此舉薦,朕便準了。永璘生性豁達,朕相信他能勝任。”“陛下英明。”劉墉道。
嘉慶又道:“劉愛卿多年來為朝廷鞠躬盡瘁,今日又交出如此重要職位,朕定要重重嘉獎。朕加封你為體仁閣大學士,官居正一品,賞團龍褂子一件,以彰你定冊元老的功績。”
劉墉再次叩首謝恩:“陛下厚愛,臣感激涕零。臣定當不負陛下所望,餘生繼續為朝廷效力。”
“劉老愛卿啊,朕覺著這粘杆處,也太強大了。即便有粘杆處的存在,那貪汙腐敗仍有之,如和珅這樣的大貪官;也有謀權篡位之人,如雍正爺時期的八爺胤禩。以朕看來,好像起的作用也不是太大。那麽,以老愛卿看來,還有必要存在嗎?”
劉墉趕忙跪下說:“‘粘杆處’乃雍正爺創立。如今是否存留,全由陛下決定,老臣不敢定論。”
嘉慶在殿中來回踱步,神色凝重,許久才停下,望著跪地的劉墉說道:“劉愛卿請起,朕知道此事為難你。可這粘杆處雖監察百官,卻沒能遏製貪腐與謀逆,朕實在有些躊躇。”
劉墉緩緩起身,恭敬地說:“陛下,粘杆處創立之初,本是為了穩固朝綱,刺探情報,它在過往的歲月裏,確實為朝廷立下過汗馬功勞。和珅一案,若不是粘杆處暗中收集證據,也不會如此迅速將其扳倒。至於八爺謀逆,那時粘杆處尚在初創,勢力未全,未能提前察覺,實乃憾事。”
嘉慶微微點頭,若有所思:“你的話不無道理,朕也明白它並非毫無用處。隻是這機構權力太大,若是任用不當,反而會成為朝廷的隱患。”
劉墉接話道:“陛下聖明,這也是臣一直憂慮的。所以臣舉薦十七貝勒永璘,他為人聰慧且忠誠,定能將粘杆處引導向正途,為陛下所用。”
嘉慶沉思片刻,目光堅定起來:“既然如此,朕決定留下粘杆處。但要進行整頓,以甄平、安傑等忠心耿耿之人為首,留下部分精幹人手,其他人一概裁撤,如此既能保留其監察之能,又能減少權力濫用的風險。”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劉墉拱手讚道:“陛下此舉,實乃明智之極,如此一來,粘杆處必能在陛下的掌控下,更好地為朝廷效力。”
嘉慶接著說道:“永璘協助朕管理粘杆處,責任重大,朕加封他為親王,望他不負朕望。”說罷,嘉慶看向劉墉,微笑道:“劉愛卿,多虧你今日坦誠相告,又舉薦賢才,為朝廷掃除諸多隱患,日後若有什麽想法,盡管向朕直言。”
劉墉激動地再次跪地叩謝:“陛下信任,臣肝腦塗地,在所不辭。願陛下聖壽無疆,我朝江山永固。”
嘉慶微笑著點點頭:“老愛卿起來吧。朕近日準備駕幸熱河,打算留你在京主持朝政,這期間您便是朕,朝中諸事皆由你處置,朕將這大清江山便托付給你了。”
劉墉心中一激靈,這可是有專權之嫌、有僭越之罪,忙道:“陛下!老臣怎敢擔此責任,還是陛下親自處理朝政為好!”
“劉老愛卿!朕深知你劉墉對我大清國的忠心,更深知你劉墉不是那種篡權奪位的小人。以您在朝中的位置及聲望,若想奪權,恐怕輪不到我顒琰繼承大位、君臨天下。朕對你劉愛卿,一萬個放心,接著!這玉印交付與你,在朕離開京城的日子裏,你就是朕,可行使朕的權力!不得抗旨!”嘉慶堅定而不容劉墉反駁地說道。
劉墉無奈,再次跪倒接過玉印說道:“陛下放心,臣必當盡心盡力,不負聖恩。隻是這代陛下批閱奏章,老臣建議讓臣用藍批,而不用朱批,以此彰顯君臣有別。”
嘉慶點點頭說道:“朕就依你,這藍批之權便授予你。所有奏章,無論大小事情,你可全權依律處置。”
“老臣遵旨!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劉墉心中充滿感動與責任。
幾日後,在養心殿一場簡單而莊重的交接儀式後,被加封後的慶王永璘正式接手粘杆處。永璘找到劉墉,恭敬地說道:“劉大人,小王感激你對本王的推薦,往後還要請您多多指點一二。”
劉墉笑著說:“慶王聰慧過人,定能將粘杆處打理得井井有條。不過這粘杆處雖為陛下耳目,但行事切不可過於張揚,一切以朝廷穩定為重。”
慶王永璘點頭稱是:“劉大人教誨,小王一定銘記於心。”
劉墉又叮囑道:“滿朝文武中,不乏心懷叵測之人,你要時刻警惕,為陛下分憂。”
“小王明白,還望劉大人在主持朝政期間,諸事順遂。”永璘說道。
劉墉回府後,便開始著手準備主持朝政的事宜。他深知這責任重大,絲毫不敢懈怠。
次日清晨,劉墉身著朝服,早早來到軍機處。眾大臣見劉墉到來,紛紛行禮。
“劉大人,如今陛下駕幸熱河,大人代陛下主持朝政,往後還請大人多多關照。”朱珪笑著說道。
劉墉嚴肅地說:“各位大人客氣了。劉某受陛下重托,定當公正處事。往後朝中諸事,還望各位大人各司其職,共同為朝廷效力。若有懈怠失職之人,劉某絕不姑息,尤其是你朱珪朱石君喲!”朱珪一笑了之。
其他眾大臣看著劉墉和朱珪的對話,紛紛稱是,心中大都對劉墉的嚴厲有所忌憚。
這日,一份加急奏章送到劉墉案前。原來是南方某地遭遇洪災,百姓流離失所,當地官員請求朝廷撥款賑災。
劉墉看著奏章,眉頭緊皺。他立刻召集戶部官員商議此事。
“各位大人,南方洪災嚴重,百姓受苦,這賑災之事刻不容緩。戶部可還有盈餘銀兩?”劉墉問道。
戶部尚書麵露難色:“劉大人,如今國庫雖不算空虛,但各項開支繁多,若要撥出大量銀兩賑災,恐對其他事務有所影響。”
劉墉不悅道:“百姓乃朝廷根基,如今百姓受災,怎能以其他事務為由而延誤賑災?你等再仔細核算,無論如何,也要先拿出一部分銀兩送往災區,以解百姓燃眉之急。”戶部官員們隻得領命,下去重新核算。
劉墉又道:“除了銀兩,還要盡快調配糧食運往災區。此事要與工部、禮部協同辦理,確保糧食能夠及時、安全地送到災民手中。”眾官員紛紛應下,各自忙碌起來。
劉墉看著他們離去的背影,心中默默祈禱此次賑災能夠順利進行,不要出現什麽差錯。處理完賑災之事,劉墉又開始審閱其他奏章。其中有一份彈劾某位地方官員貪汙受賄的奏章引起了他的注意。
劉墉仔細閱讀奏章內容,心中大怒:“朗朗乾坤,竟有如此貪官汙吏,實在可惡!”他當即決定,著都察院派人前往該地秘密調查,務必查清事實真相,嚴懲貪官。
在劉墉的主持下,京城的朝政有條不紊地進行著。然而,他心中清楚,這隻是開始,後麵還會有更多的挑戰等著他。
與此同時,遠在熱河的嘉慶皇帝,也時刻關注著京城的動向。他相信劉墉的能力,但心中也難免有些擔憂。
“不知京城如今怎樣了,劉愛卿能否處理好朝中諸事?”嘉慶皇帝對身邊的太監說道。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太監連忙回道:“陛下放心,劉大人忠心耿耿,又有多年的理政經驗,定能將京城事務處理妥當。”嘉慶點點頭,希望一切都能如他所願。
劉墉在京城主持朝政,每一個決策都關乎著朝廷的穩定和百姓的生計。他深知自己責任重大,絲毫不敢有絲毫懈怠。在處理各種奏章和事務的過程中,他既要考慮到朝廷的利益,又要顧及百姓的疾苦。
對於一些大臣們提出的建議,劉墉總是認真傾聽,仔細分析利弊。若覺得可行,便批準施行;若覺得不妥,便耐心地與大臣們解釋原因,商討更好的辦法。
一日,有大臣上呈奏章,建議增加賦稅,以充實國庫。劉墉看了奏章後,召集眾大臣商議。
“各位大人,增加賦稅一事,你們有何看法?”劉墉問道。
戶部郎中站出來說道:“劉大人,如今國庫開支較大,適當增加賦稅,可解國庫之急。”
劉墉搖搖頭:“如今百姓生活本就不易,若再增加賦稅,無疑是雪上加霜。況且,南方剛剛遭遇洪災,百姓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此時增加賦稅,恐會引起民怨。”
另一位大臣也附和道:“劉大人所言極是,增加賦稅並非良策,我們應從其他方麵想辦法充實國庫。”
劉墉點頭道:“不錯,我們可以加強對商業的管理,整頓稅收製度,去除一些不合理的稅收,同時打擊走私等違法行為,這樣既能增加國庫收入,又不會加重百姓負擔。”眾大臣紛紛表示讚同,劉墉便將此事記錄下來,準備施行。
隨著時間的推移,劉墉在京城的威望越來越高。大臣們對他的公正和能力都十分欽佩,百姓們也聽聞劉大人代陛下主持朝政,處理事務公正無私,對他充滿了感激和期待。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對劉墉滿意。一些心懷不軌的大臣,見劉墉在京城大權在握,心中嫉妒,便開始暗中謀劃,企圖尋找機會扳倒劉墉。
“這劉墉太過剛正,處處與我們作對,若不除去他,我們往後行事多有不便。”一位大臣在密室中與幾個同黨商議著。
“不錯,可劉墉深受陛下信任,我們該如何下手?”另一個人問道。
“我們可以在熱河行宮做點手腳,惹怒皇上,然後我們以治安視察並加以誇大上奏,參他劉墉一本。”又有人提議道。於是,這些宵小之人紛紛點頭,開始尋找機會整治劉墉。
劉墉對此卻渾然不知,他依然全身心地投入到朝政事務中。他每日早早來到軍機處,很晚才回府,連吃飯都常常是隨便應付幾口。
已故付鈺的夫人心疼他,勸道:“劉老爺,您也要注意身體啊,不要累壞了自己。”
劉墉笑著說:“付夫人放心,陛下將京城事務托付給我,我怎能不盡心盡力?等陛下回京,看到京城一切安好,我便沒有遺憾了。”
付夫人無奈地搖搖頭,卻也隻能招呼大家在生活上更加細心地照顧他。
在劉墉的努力下,京城的朝政繼續平穩運行著。但那些暗中謀劃的大臣們,也在緊鑼密鼓地實施著他們的計劃,一場風暴正在悄然醞釀……
喜歡我和宰相劉羅鍋請大家收藏:()我和宰相劉羅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