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村中的生活:工作與遊戲1

字數:4576   加入書籤

A+A-


    第九十七章 村中的生活:工作與遊戲一)
    為了帶領目前尚無施工經驗的施工人員做好工作,張華特意在大良鄉多留了近一個月的時間。這段日子裏,他每天天剛亮就起床,匆匆吃完早飯,便走到房屋建築工地處。
    清晨的工地上,薄霧還未散盡。但張越早就帶著工人們過來,這裏沒有後世的那些重型施工機械,隻能用人力來施工,因此張華隻得多抽人手來幫忙。
    開始,剛剛成為建築行業工人的村民們,還不太會使用張華提前從係統中取出的各種現代建築工具,於是張華手把手地教導這些剛從農田轉來的農民如何操作,直至他們每個人都掌握要領。
    陽光下,張華額頭上滲出細密的汗珠,但講解的聲音始終清晰有力。那些從係統裏取出的新工具,在工人們的眼中簡直是神兵利器,最終每個人都能掌握操作,工人們非常高興,後麵的幹勁也是更足。
    施工的技術張華也是毫無保留的傳授給工人。他蹲在樹蔭下,用之前畫好的施工圖紙,向幾個領工詳細解釋現代建築的構造原理。"牆體的厚度要均勻,地基的深度要達標,這些都是保證房屋安全的關鍵。"他說著,用手比劃著各種尺寸,俊秀的臉上寫滿認真。
    現場的施工更為嚴格。張華穿梭在各個施工點之間,時而彎腰檢查地基的深度,時而用工具測量牆體的垂直度水平度。發現偏差時,他會立即叫停,親自示範正確的做法。"你看,這塊磚要這樣砌,砂漿要抹均勻。"他的手掌因為長期示範操作而磨出了繭子,特意穿上的工作服袖口也總是沾滿水泥漬。
    傍晚收工後,他還要召集張越等總管和各個施工隊的負責人開會,總結當天的進度和問題。燭火下,張華指著施工計劃表,聲音洪亮卻堅定:"明天我們要完成某某,各施工隊要做到某某,張越叔你們這些總管要協調好某某……"散會後,他常常最後一個離開,就著昏暗的燈光檢查第二天的施工方案。
    大半個月下來,張華整個人都變了樣。原本白皙的皮膚被烈日曬得黝黑發亮,他的嗓子因為長期講解施工要領而變得沙啞。但當他看著那些原本連卷尺都不會用的工人們,如今已能熟習各項工具、技術也越來越老練,能精準地砌築磚牆,甚至能獨立完成混凝土澆築時,疲憊的眼中便浮現出欣慰的笑意。
    而更讓他自豪的,是自家樓房日新月異的變化。曾經被大火燒得隻剩斷壁殘垣的廢墟,如今已煥然一新——焦黑的殘骸被徹底清理,平整的地基深深紮入泥土,堅固的混凝土框架拔地而起,水泥磚砌築的牆體一天天"長高",直到兩層半的小樓完整地矗立在陽光下。每一塊磚、每一根梁都凝結著他的心血,見證著從無到有的奇跡。
    黃盈站在嶄新的樓房前,眼睛亮晶晶的。她仍記得這裏曾經焦黑破敗的模樣,而現在,平整的牆麵、方正而又高大的樓層,一切都美得超乎想象。"我們的家……真的建成了!"她忍不住歡呼,雀躍地拉住張華的手,指尖因激動而微微發顫。
    張華溫柔地回握她,卻笑著搖搖頭:"還早得很呢!"他指著光禿禿的牆麵解釋道:"接下來還要批蕩、粉刷,室內要鋪地磚、門窗洞口要裝門窗"說著,他立即召集工人們,親自示範如何用水泥砂漿進行牆麵批蕩和粉刷,手把手教他們掌握抹灰的厚度和平整度。直到看著工人們獨立完成的幾處牆麵都達到標準,他才滿意地點點頭。
    "後麵就按這個標準繼續施工。"張華拍拍手上的灰,終於長舒一口氣。望著初具規模的溫馨小家,再看看身邊笑容燦爛的黃盈,他相信,用不了多久,自己的房屋就能完美建造好。
    而除了帶領工人進行著房屋的建造外,這段時間張華還要兼顧水泥工廠的生產事務,他利用係統查閱出來的資料,指導工廠以更好的工藝,提高水泥產品的性能。
    隨著水泥產量不斷提升,包裝問題就日益凸顯。張華知道,之前意外得到的那批油布袋,用不了多久就會消耗完,而這段時間裏,迫切需要研發新的包裝袋,否則再好的水泥也難以運輸和儲存。他連夜在係統中查閱資料,終於找到了一套完整的牛皮紙袋製作工藝。
    確定技術方案後,張華就找來張越商議:"越叔,咱們得盡快解決水泥袋子的問題。我這裏有製作牛皮紙的法子,需要您安排人手去後山砍些構樹、桑樹來。"張越二話不說,立即召集了十幾個壯勞力,帶著斧鋸進了山。
    樹木砍回來後,張華親自指導工匠們將樹皮剝下,放入大鍋中蒸煮。騰騰熱氣中,工人們用木棍不斷攪拌,直到樹皮煮爛成漿。"接下來要打漿,讓纖維更細。"張華挽起袖子示範,汗水很快浸透了他的衣衫。經過施膠、抄紙、晾曬等工序,第一批粗糙但結實的牛皮紙終於製作完成。
    為了解決縫製人手不足的問題,張華想出了個兩全其美的辦法。他讓張越通知村裏那些需要照顧老人孩子、無法出來做工的婦人:"願意的可以領材料回家,按標準縫製袋子,每個給兩文工錢。"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消息一出,村裏的婦女們奔走相告。王大娘第一個來領材料,粗糙的手指撫摸著牛皮紙,笑得合不攏嘴:"這下好了,既能照顧癱在床的老伴,又能掙些貼補,華哥兒真是體恤我們呀!"按著,村裏其他的婦人也紛紛加入,領了縫製水泥袋的活計。
    在村裏人的積極參與下,水泥袋子的生產滿足了工廠的要求,不過這些都是後話了。在最開始的時候,張華還得靠著從破廟拉回的那些油布袋才解了燃眉之急。
    此外,張華又因連續有工人因吸入粉塵而咳嗽不止而開始研製防塵麵罩。他帶著幾個巧手的婦人,用棉布和細鐵絲製作簡易麵罩。"戴這個幹活,能擋住大部分粉塵。"他親自示範佩戴方法,工人們新奇地摸著臉上的"新奇物件",很快就適應了。
    煤炭供應是另一個難題。張華組織勘探隊到附近山區尋找煤礦,又設計了一套簡易的運輸係統。看著第一車黑亮的煤炭運抵廠區,水泥的煆燒終於不缺原料,他懸著的心總算放了下來。
    種種這些配套產業的建設需要龐大的資金支出,幸虧此前張華從係統中取出的各類美酒,喝完後留下了大量的玻璃瓶。這些精美的玻璃瓶在這個時代簡直是稀世珍寶,之前張華讓黃榮幫忙售賣到外地,一上市就被外地富商搶購一空,因此賺取了不少錢財,有了這批錢財,這才堪堪應付得了整個水泥產業鏈需要的資金。
    張華帶著黃盈和陳雲留在大良鄉的時間長了,擔心他們的家人不放心,為了安他們在縣城裏的親人之心,張華特意派人去縣城給黃榮和陳誌報信,分別說黃盈和陳雲在大良鄉這裏一切皆好。
    當報信的人回到黃府時,黃榮正坐在書房裏,手裏捧著一本賬冊在看卻心不在焉的,自從夫人有喜後,他的心思幾乎全放在了夫人和還沒有出生的孩子身上。聽到女兒來了信,他接過信件細細閱讀。
    "唔。盈兒說她要留在張賢侄家多些時日,這個女兒還沒出嫁就天天纏著賢侄,唉,反正早晚是賢侄的人,隨便她了。"黃榮看完信,淡淡地笑了一下,女兒第一次要在外麵長留,他居然毫不擔心。想的也是,隻要跟張華在一起,又有什麽所謂?愛什麽時候回家由得她吧。
    倒是一旁的黃夫人坐不住了。她原本正倚在軟榻上小憩,一聽是女兒的消息,立刻支起身子,連聲問道:"盈兒在鄉下可好?吃住還習慣嗎?大良鄉那地方偏僻,雖然我相信張賢侄不會讓她吃苦,但是怕那邊的東西盈兒不習慣……"
    黃榮這才回過神來,見夫人一臉憂色,連忙安撫道:"張華信上說一切都好,你也不必太過擔心。"
    "怎能不擔心?"黃夫人蹙眉道,"鄉下條件艱苦,盈兒從小嬌生慣養,哪受得了這個?"說著,她便喚來貼身嬤嬤,吩咐道:"快去多準備些舒服的被褥、幹淨的衣裳鞋襪,又裝些上好的燕窩和參茸,再加上最好的臘肉香米等,派人給小姐送去。"
    黃榮見狀,也意識到自己疏忽了。雖然他不急著讓女兒回來,但該備的生活物資確實不能少。於是他又補充道:"再帶些銀兩去,讓盈兒需要什麽就添置什麽。"想了一下,又說:“給張賢侄也準備一些新衣服。另外,我聽報信的人說,縣令的兄弟也跟了過去,所以也給他準備些新衣服鞋襪吧。我之前看他比賢侄矮一些,又胖一些,就按賢侄的身材做的衣服短一點,寬鬆一就行!”
    下人領命後馬上去執行,後麵自然會一切按家主的意思妥善完成。
    而縣衙這邊,陳誌收到兄弟派人送來的書信後,立刻展開細讀。信中,陳雲不僅報了平安,還附上了自己近期的學習成果——幾篇工整的文章注釋和算學題解。陳誌仔細翻閱,發現弟弟的字跡端正,文章思路清晰,算學題也解得頗有章法,不禁滿意地點了點頭。
    "看來這小子在大良鄉也沒荒廢學業。張華不錯呀!居然能督促這小子用功向學,還能進步至此。"陳誌欣慰地想道。
    他哪裏知道,陳雲其實是耍了個小聰明。原來,陳雲為了應付兄長的檢查,特意央求張華從係統中調出了相關的學習資料。係統提供的知識簡明易懂,陳雲隻需稍加理解,便能寫出像模像樣的文章注釋和解題步驟。這樣一來,他既不用花太多時間埋頭苦讀,又能順利通過兄長的"考核",可謂一舉兩得。
    當然,陳雲並非完全沒有學習。隻是與他在大良鄉的遊戲玩樂相比,學習的時間實在少得可憐。
    喜歡回到古代積功德請大家收藏:()回到古代積功德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