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築堤準備
字數:4683 加入書籤
第一百零五章 築堤準備
在縣衙批文下達的次日早晨,張華便展開了緊張的物資和材料的籌備工作。他首先將人手調配事宜交給羅強負責,由其與縣衙這邊對接調派民夫之事。自己則全力投入材料籌備這一關鍵環節。
修築河堤所需的四大主材中:水泥由大良鄉水泥廠生產,張華親自前往督導生產及運輸;碎石與河砂則可以在施工現場附近就地取材,待得羅強從縣衙處接收相關人手後,就要開始安排工人,讓他們在八山鄉河段沿岸設立采石場和篩砂點;而鋼筋的供應則采取分段加工模式——黃榮的鋼鐵廠負責冶煉生鐵原料,再由縣城十餘家鐵匠鋪統一鍛造成規格一致的鋼條。張華特別叮囑鐵匠們要在每根鋼筋兩端打上特殊標記,以便施工時準確把控質量。
張華在多次使用係統查閱後,對係統查閱的功能也越來越了解,他發現係統查閱除了可以搜索資料外,還可以針對自己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甚至自己眼中看到的事物如有不解時,係統還可以進行分析,從而最後給出係統的分析或答案。當然,每次解答或分析也是占用係統查閱次數的,跟搜索資料一樣。
張華熟悉係統查閱功能後發覺,原來自己的係統查閱功能不單是搜索引擎,簡直就是一個人工智能模型。既然係統查閱有這樣好用的功能,自己修築河堤自然要讓其幫忙分析一下,看看工程需要用多少材料,以好自己心中有數。
經查閱分析後,係統給出了以下的答案:
修造一段長約四十多丈,截麵為梯形,梯形上邊寬約2丈,下邊寬約4丈,高度三丈的河堤,使用現代混凝土建築技術施工方案,材料需求大約需要立方米混凝土用量。按現代的計算單位標準,每立方混凝土用的材料比,水泥為350公斤,砂650公斤,石子1200公斤的用量,整段河堤完成立方米混凝土的用量,大約需要水泥3850噸,砂7150噸,碎石噸,另外按0.1的配筋率,約需87噸的鋼材。
當然,按現代工程標準,修築河堤配筋率應為0.5的,現在按0.1的配筋率,鋼筋用量雖然隻是現代工程標準的五分之一,但相比傳統夯土堤壩,這種鋼筋混凝土結構在抗衝刷性和整體強度上已有質的飛躍。係統又特意讓張華注意,需要在關鍵受力部位加密了鋼筋排布,以確保在汛期能抵禦急流的衝擊。
目前大良鄉生產的水泥每袋重量也是50公斤包,按工程需求計算,則需要水泥七萬七千多包。目前大良鄉水泥廠,經過近幾個月的生產,總庫存約7萬袋因為包裝袋不夠,目前還沒有全部裝袋),是基本能滿足本次河堤修築的需求,但將耗盡全部儲備,後麵其他工程如有需要就要加強生產能力了。
至於八十多噸的鋼材,黃榮那邊的鋼鐵廠現有庫存及產能僅能保證一半的需求量,後麵隻能采取加急生產措施,啟動全廠三班倒生產製度,預計通過加班增產可在首批鋼材用完前完成剩餘一半的生產任務來。
而工程材料需要的砂,碎石等,自然是在施工現場就地取材的方案,組織民工在八山鄉河段篩選優質河砂和就近開采山岩。此前張華已用係統查閱功能,研製出爆石用的炸藥,供給大良鄉工廠采石用,現在在八山鄉的河堤需要就近開采山岩,自然也能應用得上。而爆炸得到的大塊石材,再由工人加工成符合規格的石料。
所有這些,以現代的標準來看,工程量及使用的材料總量都不算大,但在這個古代的社會,已經是非常巨大的場麵,在當時的生產條件下,操作完全依賴人手操作、運輸全靠人挑畜馱,雖然張華也利用係統製作出不少簡化力氣的工具,但是生產方式的原始性還是大大製約了施工進度。
張華為確保工程進展,連續十餘日奔波於縣城、大良鄉及八山鄉的施工現場三地,高強度工作下,使他原本合身的青布長衫竟顯寬大,麵容也明顯清減了許多。
縣衙也在下發批文的第二天開始調配人力。原先參與修築城牆的以工代賑災民約千餘人,在他們在努力下,城牆工程已近尾聲。這部分人正好抽出來,轉調給張華安排修築河堤。
張華派羅強負責接收安置這批工人,安排如下:待遇標準:提供集中住宿的工棚,保證工人的生活條件;發放工錢,每工人每日工錢為5文原修築城牆時僅管飯無工錢);原來夥食由兩餐改為三餐,而且夥食標準提高。
此待遇一出,原千餘名工人不僅全部自覺留下,更引來六百餘親友加入,讓施工總人數增至一千六百餘人。
與此同時,縣衙原征調的各村勞役隊伍即張華曾參與過的鄉村勞役)本應解散,現獲準自願加入河堤工程。對比條件如下:
原待遇:每日2文工錢+兩餐基本夥食;現待遇:每日5文工錢+三餐改善夥食,這待遇是和以工代賑的災民是一樣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結果有八成以上,大約有五百多人也是願意留下來加入河堤修築隊,讓修築河堤的工人達到二千一百多人。而那批勞役民夫中,有不到兩成的約百來人,認為此前他們的待遇比以工代賑的工人好,現在卻是相同的,因此他們心理有些不平衡,從而不肯加入施工隊,而是選擇離開返鄉。
不過這些返鄉者事後多遭家人埋怨,"放著現成的工錢不賺,回來作甚?跟人家修河裏,管吃管住還有錢拿,你倒好..." "家裏災後什麽生計都沒了,你還挑三揀四做什麽?"……
這些離開的人後悔不迭,但已錯失良機,事後想起隻能捶胸頓足痛哭不已。而留下的工人在優厚待遇的激勵下,工作積極性格外高漲。
羅強在縣衙的安排下,接收了這二千一百多人的工人隊伍,如此大規模的施工隊伍若以私人名義組織,肯定會引起官府的疑慮,但如今由縣衙正式出麵統籌,有了官方背書,運作起來自然順暢許多。
羅強作為這支兩千餘人隊伍的總指揮,此前跟隨張華學習的軍事化管理知識正好派上用場。他將工人按軍事編製分為:每50人設一工隊,由隊正管理;每10隊設一營,配備專職調度人員;設立專門的督查組負責考勤紀律。
在羅強的指揮下,這支龐大的施工隊伍展現出驚人的效率,每日卯時準點點卯、各工隊按計劃輪班作業、材料運輸井然有序、施工進度精確把控。
工人們雖非軍人,卻在這樣嚴整的調度下各司其職,整個工地運作得如同精密的機械。這種高效的組織管理,為後續河堤工程的順利推進提供了堅實保障。偶爾有縣衙派來的公文傳達人員見此情形,也不禁暗暗稱奇,再不敢小覷這民間組織的工程。
根據縣衙的安排,還有二十餘家富室需派遣監督人員參與河堤工程,縣衙對他們的具體規定如下:人員配置,每家需派遣一名主事須為家族子弟)、一至兩名隨從。他們的職責權限僅限現場觀摩施工過程,無需參與施工做事,更嚴禁幹預施工、越級上報、擅自更改施工方案等。
為此,張華製定了詳細的管理製度,又設立專門的管理隊負責監督這些監督人員。張華製定的管理製度,針對違規處罰措施如下:
初次違規,警告並記錄在案,需要罰款,罰款由縣衙收取;
再犯,上報縣衙處罰其個人,需要罰較多的款,罰款由縣衙收取;
嚴重或再犯,上報縣衙處罰其個人及家族,有可能追究刑事責任,還需要罰巨額的款,罰款由縣衙收取。
責任劃分中特別指明,如果監督隊不幹涉施工,待工程順利完成則最好,眾人可以平安回家,如果一但因監督隊的擾亂而影響工程,相關責任人就要接受處罰。
對監督隊的具體日常管理由縣衙安排人手全權負責,稱為管理隊隊正,隊正以可直接處置違規行為。
起初,陳誌本打算派自己的心腹,縣衙的劉班頭負責管理監督隊,認為這樣既正式又穩妥。但陳雲得知消息後,立即動起了心思。
"兄長,"陳雲端著一盞茶走進兄長的書房,臉上堆滿殷勤的笑容,"聽說要派人去管那些富家子弟?"
陳誌頭也不抬地批著公文:"此事已定劉班頭,你不必操心。"
陳雲不急不躁,慢慢繞到兄長身後,替他捏起肩膀:"劉班頭固然老成,但那些紈絝子弟最是奸狡,恐怕他們會陽奉陰違。不如..."他手上力道恰到好處,"讓我去吧。"
見陳誌皺眉,陳雲立刻補充:"跟著張華做事,我能學到真本事。您看這幾日他教我功課,連兄長都誇我進益了。"
陳誌手中的筆微微一頓,想起弟弟近日在張華的督導下,確實用功,也精進了不少。又思及那些富戶子弟確實不好管教,若不派個有身份的去壓著,恐怕他們不服。
"罷了,"陳誌終於鬆口,"但你得帶幾個衙役同去,再從府上調幾個得力的家仆。"
就這樣,陳雲如願以償地當上了管理隊隊正。他腰間掛著縣令府的令牌,身後跟著四名衙役和四個陳府家仆,在工地上威風凜凜。那些平日裏跋扈的富家子弟,見是縣令親弟坐鎮,又帶著官差,個個都收斂了不少。
陳雲還為此特別製定了《督工守則》,要求各家子弟每日簽到,並在指定區域活動。這些富室子弟雖然心有不甘,但是陳雲虎假虎威,借著縣衙的威權,倒也無人敢造次。整個監督體係既滿足了富戶參與的要求,又確保了施工的順利進行。
喜歡回到古代積功德請大家收藏:()回到古代積功德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