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薑維
字數:7580 加入書籤
東漢建安七年公元202年) ,在涼州漢陽郡冀縣,一個男嬰呱呱墜地,薑家為這個孩子取名為“維”,字伯約。
薑家是天水大姓,父親薑冏擔任天水郡功曹,為官宦之家,底蘊深厚,這使得薑維自幼便擁有良好的學習條件。
彼時的涼州,尚武成風,又與羌胡雜居,特殊的地理位置與人文環境塑造著薑維的性格。
自小,他不僅識字讀書,還對鄭玄經學產生濃厚興趣,常常沉醉其中,樂學不倦,家族中都稱讚他天賦異稟、靈氣十足 。
同時,在習武氛圍的熏陶下,薑維也練就了一身好武藝,十歲時,便能與當地名士辯經、與勇卒鬥武、與智士論謀,聲名漸漸在冀縣傳開,漢陽郡上下皆知其名。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出兵漢中征討張魯,此舉引發涼州動蕩。
馬超、韓遂等關西軍閥誤以為曹操意在涼州,於是馬超聯合十部共十萬人馬起兵反曹。
馬超為拉攏韓遂,甚至說出“如今,馬超棄父,以韓將軍為父。
韓將軍亦當棄子,以馬超為子”這般話語,關中聯軍推舉韓遂為都督,隨即東進,屯聚於渭河、潼關,與曹操對峙。
馬超兵強馬壯,曹操一時難以攻克,最後用婁圭之計,築沙為城,渡過渭水,又施離間計,成功分化關中聯軍,取得渭南之戰的勝利。
但馬超並未就此罷休,沒多久便再度卷土重來,率領諸戎渠帥起兵涼州,隴上諸郡縣紛紛響應,張魯也派大將楊昂相助。
他們集結萬餘人,圍攻涼州刺史韋康於冀城。
冀城自正月堅守至八月,久攻不下。
薑冏身為郡功曹,為護衛郡城,最終戰死沙場。
盡管後來援軍不至,韋康與漢陽太守無奈開城投降,卻仍被馬超下令處死,馬超此舉激起了涼州豪族和百姓的強烈不滿。
此時,年僅十二歲的薑維,突遭喪父之痛,滿心都是為父報仇的念頭,當即要領家中士兵投身戰場。
母親慟哭阻攔,聲淚俱下地說:“兒啊,汝父陣亡,汝怎能再上戰場,叫為娘如何是好!你父為漢室,為百姓身死,死得其所,而你是吾兒,為了母親,你不能去啊!”
薑維望著悲痛欲絕的母親,冷靜下來,意識到不能做無謂的犧牲,他決心繼父之誌,隱忍等待時機 。
薑冏為國戰死,朝廷為表彰其功績,賜官薑維為中郎,參本郡軍事。
年少的薑維就這樣成為本郡中郎,領家中私兵五十投身郡內事務。
郡守新故,由從事暫代太守之權,因薑冏的緣故,薑維順理成章得到眾人信任,又因其參本郡軍事,被賦予了百人兵權。
初入官場的薑維,坐在郡治所殿中末位,深知自己人微言輕,雖從未從政,但他勤奮好學,不懂就向家族中的官員們求教,暗暗發誓要像父親一樣,做一個對百姓和郡縣有用的漢臣。
馬超占據冀縣後,趙衢、趙寬等大族表麵安撫馬超,穩定郡縣百姓,實則暗中與薑敘、楊阜、趙昂等人聯合,準備起兵對抗馬超。
這一年冬天,曹操下令夏侯淵西征。馬超猶豫不決,趙衢趁機勸說馬超出戰鹵城,稱其不過是螳臂當車,馬超親自出戰定能輕易取勝。
薑維坐在後方,默默聽著這一切,心中隱隱擔憂薑敘等人不是馬超的對手。
馬超最終同意出戰,率領涼州將士出城。
薑維與眾官員送別馬超部曲,待他們走遠,趙衢等人突然發難,將馬超部下砍殺,緊閉城門。
薑維這才明白這是趙衢等人提前商議好的計策,不禁佩服他們的果敢。
此時冀城將士紛紛奔赴城牆守衛,士人百姓也慷慨激昂,誓要守護家園。
薑維作為參軍事的中郎,又是薑家之人,主動承擔起組織鄉勇護城的重任,他領二百人堅守城門。
數日之後,薑維在城門樓上換防,遠遠望見遠處旌旗揮動,一支黑色騎軍長線行來,他立刻意識到是馬超大軍回城,趕忙讓侍從去稟報,同時冷靜思考應對之策。
他明白,守城將士若不開城門,馬超必定起疑;若開城門,馬超的鐵騎會迅速衝入。
稍作思索後,薑維果斷下令將士架起弓弩,伏於城牆垛後準備迎敵,憑借冀城城高池深,拖延時間等待大軍支援。
城下的城門營迅速行動起來,帶著守城器械攀上城頭,井然有序地開展戰備。
薑維雖是初次作戰,但看到將士們訓練有素,心中稍安,他深知自己作為臨時統領,絕不能慌亂,首要任務就是拖延時間。
馬超大軍漸近,戰馬奔騰卷起塵土飛揚,旌旗獵獵,氣勢洶洶。
但薑維鎮定自若,指揮著將士們沉著應對,在他的帶領下,守城將士們成功抵禦了馬超的首輪攻擊,堅守住了冀城,等待著後續戰局的變化,而這也是薑維軍事生涯的初次亮相,初露鋒芒的他,在這片亂世中,即將踏上更為波瀾壯闊的征程 。
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首次北伐,蜀軍勢如破竹,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震動。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薑維時任天水郡參軍,隨天水太守馬遵外出巡視。
馬遵聽聞諸縣響應蜀軍,懷疑薑維等人有異心,連夜逃往上邽。
薑維察覺後,連忙追趕,卻被城門阻攔,無奈之下,他返回冀縣,冀縣也不放他入城。
在走投無路之際,薑維最終投降了蜀漢。
諸葛亮見到薑維後,對他的才識和膽略大為讚賞,稱他“忠勤時事,思慮精密”“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將他視為可堪大用的人才。
薑維歸蜀後,被任命為倉曹掾,加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
年僅二十七歲的薑維,在蜀漢得到了諸葛亮的重用,開啟了他人生新的篇章。
此後,薑維跟隨諸葛亮南征北戰,參與多次北伐。
在北伐過程中,他不僅學習到了諸葛亮精妙的軍事謀略,還深刻領悟到了諸葛亮“興複漢室,還於舊都”的堅定信念,這也成為他日後矢誌不渝為之奮鬥的目標。
建興九年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薑維隨大軍出征。
此次北伐,諸葛亮以木牛流馬運輸糧草,與魏軍對峙於祁山。
曹魏派司馬懿都督關中諸軍抵禦蜀軍,司馬懿深知蜀軍遠道而來,糧草補給困難,采取堅守不戰的策略。
諸葛亮為誘敵出戰,多次派人挑戰,甚至送女人衣服羞辱司馬懿,但司馬懿不為所動。
薑維在這場戰役中,參與了蜀軍的軍事謀劃,他提出了一些獨到的見解,雖未改變司馬懿堅守的策略,但他的才華進一步得到諸葛亮的認可。
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出斜穀,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懿對峙於渭水南岸。
這一次,諸葛亮分兵屯田,作長久駐紮之計,試圖打破司馬懿的堅守策略。
薑維始終跟隨在諸葛亮身邊,協助處理軍務。
然而,天不遂人願,諸葛亮最終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軍中。
蜀軍秘不發喪,薑維等將領按照諸葛亮生前的部署,有條不紊地組織退兵。
司馬懿得知諸葛亮死訊後,派兵追擊,薑維讓楊儀反旗鳴鼓,做出反擊的態勢,司馬懿誤以為諸葛亮詐死誘敵,不敢貿然追擊,蜀軍得以安全撤回漢中,這便是著名的“死諸葛嚇走生仲達”。
諸葛亮的離世,對蜀漢來說是巨大的打擊,對薑維而言,更是失去了一位良師和引路人。
但他繼承了諸葛亮的遺誌,決心在蜀漢繼續為興複漢室而努力,盡管前路布滿荊棘,他卻毫不退縮,帶著諸葛亮的期望和自己的信念,在蜀漢的土地上,繼續踐行著那看似遙不可及卻又無比堅定的理想。
諸葛亮去世後,蜀漢軍政大權逐漸落入蔣琬、費禕手中。
薑維作為諸葛亮的衣缽傳人,雖有北伐之誌,卻因蔣琬、費禕主張保境安民,多次受到掣肘。
蔣琬執政期間,將軍事重心放在防守上,同時試圖從水路進攻曹魏,但因種種原因未能實施。
薑維曾多次提出率軍北伐的建議,蔣琬雖未完全拒絕,但也沒有給予足夠的支持,隻是讓薑維率領偏師西進,與羌人聯合,騷擾曹魏邊境。
延熙元年公元238年),薑維隨蔣琬進駐漢中,開始小規模的北伐行動。
他率領一支偏師,進攻曹魏的隴西地區,試圖與當地的羌人部落聯合,擴大蜀漢的勢力範圍。
薑維憑借著自己對羌人的了解和出色的軍事才能,成功說服了部分羌人部落,與他們達成合作。
在與曹魏軍隊的交戰中,薑維靈活運用戰術,多次取得勝利,斬殺了曹魏的一些將領,繳獲了不少物資,讓曹魏在隴西地區的統治受到一定衝擊。
此次北伐,雖然規模不大,但薑維在戰場上的表現,讓蜀漢朝廷看到了他的軍事才能,也為他日後更大規模的北伐積累了經驗。
延熙九年公元246年),蔣琬病重,費禕開始全麵主持蜀漢軍政事務。
費禕對薑維的北伐行動限製更為嚴格,每次隻給他不超過一萬人的兵力。
盡管如此,薑維依然沒有放棄北伐的信念,隻要有機會,他就會率軍出征。
延熙十年公元247年),曹魏境內的羌胡部落發動叛亂,薑維趁機出兵接應,與魏將郭淮、夏侯霸在洮西展開激戰。
在這場戰役中,薑維充分發揮自己的軍事才能,巧妙地利用地形和敵軍的弱點,與羌胡聯軍緊密配合,成功擊敗了郭淮的軍隊,斬殺了曹魏的將領徐質,收複了部分失地。
洮西之戰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蜀漢軍民的士氣,也讓薑維在蜀漢軍中的威望進一步提升。
然而,費禕遇刺後,薑維終於得以獨掌軍權,他開始大規模地組織北伐行動。
延熙十八年公元255年),薑維率領數萬人馬北伐,與魏將陳泰、鄧艾在洮西展開決戰。
薑維采用誘敵深入的戰術,將陳泰的軍隊引入洮西的有利地形,然後發起猛烈攻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魏軍大敗,死者數萬人,薑維取得了蜀漢北伐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
洮西大捷後,薑維乘勝追擊,包圍了狄道城。
但由於後續補給不足,加上鄧艾等人的援軍趕到,薑維最終未能攻克狄道城,隻能無奈退兵。
盡管北伐過程中遭遇諸多挫折,但薑維始終堅持不懈。
他深知蜀漢國力弱小,若不主動出擊,隻能坐以待斃。
每次北伐,他都精心籌備,製定戰略計劃,親自率軍衝鋒陷陣,不畏強敵,展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和堅定的信念。
他的北伐行動,雖然未能實現興複漢室的目標,但在一定程度上延緩了蜀漢的滅亡,也讓曹魏不敢輕視蜀漢的存在。
景耀五年公元262年),薑維最後一次北伐,卻被鄧艾擊敗於侯和。
此時的蜀漢,朝政日益腐敗,黃皓專權,後主劉禪昏庸無能,對薑維的北伐行動不僅不支持,還聽信黃皓讒言,試圖召回薑維。
薑維意識到蜀漢內部危機重重,自己在朝中也難以立足,於是請求前往遝中屯田,以避災禍,同時也為北伐做準備。
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司馬昭見時機成熟,發動了滅蜀之戰,兵分五路進攻蜀漢。
薑維得知消息後,迅速從遝中起兵,試圖阻擋魏軍的進攻。
他擺脫了鄧艾等人的牽製,退守劍閣,憑借劍閣天險,成功阻擋住了鍾會率領的魏軍主力。
鍾會久攻不下,糧草補給困難,一度產生退兵的想法。
然而,鄧艾卻率領一支奇兵,偷渡陰平,繞過劍閣,直逼成都。
後主劉禪驚慌失措,在譙周等人的勸說下,最終決定投降。
劉禪投降後,命令薑維向魏軍投降。
薑維接到命令,悲憤交加,卻又無可奈何,他不甘心就此放棄,心中仍懷揣著複興蜀漢的希望。
於是,薑維假意投降鍾會,試圖利用鍾會與司馬昭之間的矛盾,煽動鍾會謀反,從而恢複漢室。
鍾會本就對司馬昭心懷不滿,加上薑維的勸說,最終決定起兵反叛。
然而,他們的計劃泄露,魏軍將士嘩變,鍾會與薑維最終被亂軍所殺,薑維時年六十二歲。
薑維一生,從少年得誌到中年獨掌軍權,再到晚年的悲壯落幕,始終都在為興複漢室而努力。
他繼承了諸葛亮的遺誌,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雖未能改變蜀漢滅亡的命運,但他的忠誠、勇敢和堅韌不拔的精神,卻成為了三國曆史中一抹耀眼的光芒,被後世所敬仰。
他用自己的一生,書寫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傳奇,成為了蜀漢餘暉中最後的孤膽英雄,他的故事,也永遠地留在了曆史的長河之中,激勵著後人在麵對困境時,堅守信念,永不放棄。
喜歡中國古代名人傳請大家收藏:()中國古代名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