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章 王朗
字數:4687 加入書籤
王朗,字景興,東海郡郯縣(今山東郯城)人,生於東漢末年,曆經漢末亂世與曹魏初年,以經學名士之身躋身朝堂高位,最終位列三公,其生平軌跡與時代洪流交織,既見個人才學操守,亦映亂世士大夫的生存圖景。
王朗出身東海王氏,家族雖非頂級門閥,卻素來重學崇文。
他早年師從當時名儒楊賜,專攻《易》《春秋》等儒家經典。
楊賜為東漢名臣,兼具學術聲望與政治閱曆,其教誨不僅夯實了王朗的經學根基,更塑造了他“以儒術輔政”的思想雛形。
在師門中,王朗以聰慧勤勉著稱,對經典的闡釋往往兼具考據嚴謹與見解獨到,逐漸在士林中積累起聲譽。
靈帝年間,王朗初入仕途,被舉為孝廉,授郎中一職,
後因恩師楊賜去世,辭官回鄉守喪,恪守儒家“孝”道,其品行贏得鄉鄰與士人的敬重。守喪期滿後,他應徐州刺史陶謙征召,出任治中從事,正式踏入地方政務舞台。
當時的徐州雖暫離中原戰火,但周邊群雄環伺,陶謙雖有保境之心,卻乏長遠之策。
王朗多次以經義為據,向陶謙進言“以德安民,以禮睦鄰”,主張輕徭薄賦、招撫流民,這些建議一度使徐州呈現出相對安定的局麵,也讓陶謙對其愈發倚重。
初平四年(193年),曹操因父曹嵩為陶謙部將所殺,舉兵討伐徐州,戰火驟起。
陶謙遣使向青州刺史田楷、平原相劉備求援,王朗亦參與其中,力勸陶謙“棄怨求和,共抗亂局”,然局勢已難挽回。
興平元年(194年)陶謙病逝,臨終前囑托王朗與別駕糜竺等輔佐劉備領徐州。
王朗雖認可劉備仁德之名,但審時度勢後認為,徐州地處四戰之地,劉備根基未穩,恐難守土,遂建議劉備“暫避鋒芒,徐圖後計”,未被采納。
不久後,呂布趁虛襲取徐州,劉備敗走,王朗不願依附呂布,輾轉投奔孫策。
孫策當時已據江東,聽聞王朗才名,欲委以重任。
但王朗以“孫策雖有雄才,然行事多違漢製”為由,婉言拒絕,始終以漢臣自居。
孫策雖不悅,卻因敬重其氣節而未加害。
此後數年,王朗流落江東,雖身處亂世漂泊之中,仍堅持講學授徒,傳播儒家經典,其弟子後來多成為江東名士。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擊敗呂布,勢力愈發強盛,且“奉天子以令不臣”,打出匡扶漢室的旗號。
王朗聽聞後,認為曹操“雖有雄誌,然名義上仍尊漢統”,遂決意北歸。
曆經數月跋涉,他終於抵達許都,麵見曹操。
曹操素聞其經學造詣與政治才幹,加之王朗在亂世中始終堅守漢臣立場,對其頗為賞識,當即任命為諫議大夫,參司空軍事。
自此,王朗正式歸入曹魏陣營,開啟了其仕途的新階段。
歸入曹操麾下後,王朗憑借深厚的經學素養與務實的政治眼光,逐漸嶄露頭角。
他深知亂世之中,“治民先於治兵,安民方能強國”,多次向曹操上疏,主張輕徭薄賦、與民休息。
當時曹操為支撐戰事,對地方賦役征收頗重,王朗以“昔者商湯、周文,皆以寬仁得民心而王天下”為例,力勸曹操“減省賦役,使民有喘息之機”,其建議雖未完全被采納,卻為後來曹魏推行“屯田製”“租調製”了思想參考。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進爵魏公,建立魏國,王朗升任少府,掌管皇室財政與手工業,躋身朝廷核心機構。
在任期間,他整頓府內製度,革除貪腐積弊,使少府事務運轉井然,深得曹操信任。
建安二十五年(2101novel.com年),曹操病逝,曹丕繼位魏王,王朗轉任奉常,負責禮儀祭祀之事。
他依據儒家經典,重新修訂了魏國的祭祀禮儀,規範了朝會、婚喪等典製,使魏國的禮樂製度愈發完備,為曹丕代漢建魏奠定了禮製基礎。
同年,曹丕逼迫漢獻帝禪位,建立曹魏政權,改元黃初。
王朗因輔佐有功,被封為司空,進爵樂平鄉侯,位列三公。
登三公之位後,王朗愈發注重以儒家“仁政”思想輔佐曹丕。
黃初年間,曹丕多次欲興兵伐吳,王朗均上疏勸諫,認為“魏初建,民未安定,府庫未充盈,當先修內政,蓄國力,待時機成熟再圖江南”。
他在書中詳細分析了敵我形勢與民生狀況,言辭懇切,邏輯嚴密,雖未完全阻止曹丕伐吳,卻促使其調整了軍事策略,減少了無謂的損耗。
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魏明帝曹叡繼位,王朗轉任司徒,繼續擔任三公要職。
此時的王朗已年過七旬,卻仍勤勉輔政,多次針對朝政弊端上疏進言。
他針對魏明帝初期“後宮用度奢靡”的問題,上疏勸誡“陛下當以漢文帝為法,躬行節儉,表率天下”;針對地方吏治腐敗,提出“察舉賢才,嚴懲貪吏,以安民心”的建議,均被曹叡采納。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此外,王朗還十分重視教育,主張“廣設太學,征召名儒,培育人才”,認為“治國之本在人才,人才之興在教育”,其思想對曹魏的教育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王朗不僅是政壇重臣,更是東漢末年至曹魏時期的經學大師。
他一生潛心研究儒家經典,尤其精通《易》《春秋公羊傳》《禮記》,其經學思想兼具傳承性與創新性。
他反對當時部分學者“空談義理,脫離實際”的學風,主張“經世致用”,認為儒家經典的價值在於指導現實政治與社會治理。
在著述方麵,王朗成果頗豐,著有《周易傳》《春秋傳》《孝經傳》《周官傳》等多部經學著作,對儒家經典進行了係統的闡釋與注解。
其著作既注重考據原文,又結合時代需求融入自己的見解,例如在《孝經傳》中,他將“孝”與“忠”相結合,提出“孝為立身之本,忠為報國之基”,強調士大夫當兼具孝行與忠節,這一思想深刻影響了當時的社會倫理觀念。
王朗的經學成就不僅體現在著書立說上,更在於其對家族學風的塑造。
其子王肅自幼受父親熏陶,潛心經學,後來成為曹魏時期著名的經學家,創立了“王學”,與鄭玄的“鄭學”並立,成為魏晉時期經學的兩大主流學派。
王朗、王肅父子的經學傳承,不僅延續了家族的學術聲望,更推動了儒家文化在魏晉時期的發展與演變。
太和二年(228年),王朗病逝,享年七十六歲。
魏明帝曹叡為其輟朝三日,追贈蘭陵侯,諡號“成”,以表彰其一生輔政之功與高尚氣節。
王朗的葬禮依三公之禮舉行,朝中百官紛紛前往吊唁,其門生故吏更是遍布各地,足見其生前聲望之高。
王朗的一生,曆經漢末亂世的漂泊與曹魏政權的建立,始終以儒家經義為立身之本,以輔政安民為己任。
他既非銳意進取的亂世梟雄,亦非空談義理的腐儒,而是兼具學術素養與政治才幹的“儒臣”典範。
在政治上,他多次進獻忠言,推動曹魏政權的製度建設與民生改善;在學術上,他著書立說,傳承儒家文化,為魏晉經學發展奠定基礎。
後世對王朗的評價多持肯定態度。
陳壽在《三國誌》中稱讚其“文博富贍,誠皆一時之俊偉也”,認為他與鍾繇等人“並以治獄見稱,而朗尤以治獄明允,為當時所稱”。
唐代房玄齡等編纂的《晉書》亦將其與王肅的經學成就載入史冊,視其為魏晉儒學傳承的關鍵人物。
盡管在後世文學作品(如《三國演義》)中,王朗被塑造為“被諸葛亮罵死”的反麵形象,但這一藝術加工並不能掩蓋其在曆史上的真實功績與學術地位。
王朗的生平,是東漢末年至曹魏時期士大夫群體的一個縮影——他們在亂世中堅守文化與道德的底線,以經術輔政,以名節立身,既見證了時代的動蕩與變革,也以自身的努力推動了曆史的前進。
其經世致用的治學理念與忠勤輔政的政治操守,至今仍具有一定的曆史借鑒意義。
喜歡中國古代名人傳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中國古代名人傳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