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試探
字數:7734 加入書籤
楊三姐的事情李倓認為已經翻篇了,但是沒想到隻過兩天,楊三姐竟然獨自一個人找上門來。
楊悅也似乎預感到這楊三姐不會善罷甘休,因此這兩天一直在李倓的住處蹲點,李倓當時還笑話楊悅是多此一舉,搞得跟抓罪犯一樣,但是沒想到隻過了兩天就逮著大魚了。
楊三姐被楊悅直接擋在了大門外麵,兩個人在門外吵了一架,好像是誰都沒占到便宜,隻不過這楊三姐對著楊悅撂下了一句狠話:“老娘隻知道千日做賊,沒有千日防賊的。”
意思很明了這是和楊悅杠上了,就這一句話把楊悅氣的半死,如果不是她記得這楊三姐不是和聖人有關係,說不定她已經和楊三姐幹上了。
李倓也沒想到這楊三姐竟然是天不怕地不怕的非洲平頭哥,看情況這楊三姐似乎真的有不死不休的勢頭,自己真的有必要和她好好談談了,最後的結果說不定就是賣身給楊悅還債了。
李倓做事喜歡未雨綢繆,他不想等事情一發不可收拾了再臨時抱佛腳。為了避免二人之間的大規模衝突,所以這裏不能再待了,他必須把楊悅帶回長安。
就在李倓準備去見李隆基的時候,收到了李隆基得了聖諭,聖諭內容是讓李倓立刻去見駕。
對於李隆基的突然傳喚李倓有些心神不寧,他十分擔心是不是楊三姐吃了閉門羹,然後跑李隆基哪裏吹了什麽邪風。
李倓見到李隆基的時候,李隆基正半躺在坐榻上翻看著手裏的奏折。
一旁的高力士看到李倓進來,於是俯身小聲對李隆基說道:“陛下建寧郡王來了!”
李隆基“哦”了一聲,合上手裏的奏折,然後在高力士的攙扶下直起身子,李隆基坐直身體將手裏的奏折放在了一旁的小桌案上。
李倓急行兩步說道:“臣李倓拜見陛下!”
“免禮!”
“謝陛下!”
李隆基看到李倓心情瞬間舒暢了許多,他拿起案上的奏折起身走到李倓跟前問道:“這兩天在這裏住的還習慣嗎?”
李倓心道:“習慣個屁呀!都快愁死了。”
李倓雖然心裏這麽想,但是嘴上卻不敢這麽說。
李倓躬身說道:“回陛下!這裏環境優美,遠離長安的喧囂,難得的一處養生之地,比臣在百孫院舒服多了。”
李隆基聽李倓說完哈哈一笑,接道:“那就好!如果缺什麽直接說就是!千萬不能將就”
李倓連忙說道:“臣明白!”
李隆基停頓了一下說道:“朕叫你來是朕遇到了一件棘手的案件,想聽聽你的意見。”
直到此時李倓的心才放回肚子裏,看這情形李倓知道剛才自己是想多,李隆基所說的應該是政事而非私事。
李隆基邊說邊將手裏的奏折遞給李倓,李倓一看連忙接住李隆基遞過來的奏折。
李倓打開奏折看了一下吸了一口涼氣,因為李倓發現奏折上竟然有禦史台、大理寺、和刑部三司的批示,隻不過三個部門的結論卻大相徑庭。
李倓知道能讓三司會審的案子絕對是大案子,因此李倓立刻慎重起來,而奏折之所以送到李隆基這裏也正是三司意見相悖,最後隻能由李隆基親自決定了。
根據奏折內容闡述事情的起因是:京兆府管轄範圍內,兩戶人家因為兩隴麥子而起,其中一戶在種地過程中弄壞了鄰居兩隴粟穀,但是這戶人家沒有對鄰居做出賠償也沒有說。作為受損失的一方,自己財產受損自然要找對方理論。但是這戶人家仗著家裏人多,不但不承認是自己弄壞的粟穀,並且將吃虧農戶趕打了出去。
話說人活一口氣佛爭一柱香,吃虧農戶受了欺負心裏自然憤憤不平,於是就將對方告到了京兆府。
其實這種事基本算是民間的糾紛,隻要府衙出一個人好好出麵協調沒大點事。但是因為京兆府用人不當,最後把事情鬧的一發不可收拾。
京兆府府尹蕭炅jiong)接了農戶訴狀後,確定就是一件民間糾紛。蕭炅於是就派京兆府戶曹元捴(zong)去處理這個事。
這個元捴是個世家子弟,根本就是個不食人間煙火的公子哥,你讓他寫寫畫畫高談闊論一番還行,但是處理民間的民事糾紛還真的有點為難它了。
元捴到了現場立刻叫來雙方辯論,但是在爭論過程中,兩家是各講各的理毫不相讓。至於證據除了兩隴被毀壞的粟穀什麽都沒有。
事情陷入死局,元捴又急著回去交差。於是他就另辟蹊徑。元捴問吃虧農戶兩隴粟穀一年產多少糧食,農戶說一年五升粟米,元捴一聽樂了,就這麽點東西至於鬥成這樣嗎?
元捴一想這事還用處理嗎?自己出錢賠了就行了,於是他就對吃虧的農戶說你別找你鄰居麻煩了,我自己掏錢一次給你五十年的。
吃虧的農戶聽元捴想用錢讓自己罷手哪裏肯接受,自己要是就此認了在村裏永遠都抬不起頭了,豈不是以後誰想欺負誰欺負,並且農戶認為這元捴就是故意在拉偏架。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元捴這貨一看覺得吃虧的農戶這是故意找茬給自己難看,別人毀你兩隴麥子我補你五十年的,你還不依不饒你不是無理取鬧是什麽?於是就說吃虧農戶尋釁滋事,如果他在不依不饒就緝拿他。
吃虧的農戶一看這還有天理嗎?這還有王法嗎?接著就將元捴懟了一通,並且說要告元捴這個狗官。
元捴這鐵憨憨心想:“好你個刁民!好心當成驢肝肺!我給你補償你竟然要告我,我不給你點厲害,你不知道馬王爺有三隻眼。”
元捴於是命令隨行的衙役緝拿吃虧的農戶,吃虧的農戶一看自然要反抗,於是就發生了推搡,推搡過程中吃虧農戶被元捴一下子推倒,好巧不巧吃虧農戶竟然一頭磕在石頭上磕死了。
本來是一件小事出了人命就是大事了,京兆府尹蕭隻能將元捴緝拿,但是蕭炅卻不敢給元捴定罪,因為元捴除了京兆府戶曹還有另外一個身份就是李林甫的女婿。
蕭炅是李林甫親信,他不敢做決定於是就上報給李林甫,李林甫這個人特別推崇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可是事情到了自己身上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他總不能真的砍了自己的女婿吧。
李林甫是個人精,他想救自己女婿的命,又怕牽連到自己,於是隻回了蕭炅四個字:妥善處理。
蕭炅收到“妥善處理”四個字就蒙圈了,這他媽不是坑我嗎?怎麽妥善處理?蕭炅人也不傻於是就拖著唄。
拖的時間久了死難者家屬就往上告,一紙訴狀告到刑部。
刑部收到訴狀第一時間就將所有參與者緝拿歸案,這刑部辦事效率為什麽這麽高呢?主要原因就是刑部尚書是李林甫的仇人韋堅。
這韋堅對李林甫可以說是咬牙切齒的恨,有這機會他能不對付李林甫嗎?
韋堅當時收到訴狀高興的差點沒蹦到天上去,如果韋堅要是看過小品《賣拐》肯定會說:“蒼天啊!大地呀!真是出了一口氣惡氣呀!”
其實韋堅和李林甫兩個人開始關係是很好的,並且兩人還是親戚。韋堅的妻子是楚國公薑皎的女兒,而李林甫是薑皎的外甥。這個薑皎前麵介紹過就是李隆基的好基友。李林甫和韋堅兩個人鬧翻的主原因就是李林甫的妒忌心。
首先這韋堅是李隆基的三大財務總管之一,韋堅時任陝郡太守,在任上開鑿廣運潭,便利物資運輸,終於解決了關中一直缺糧的頑疾,並且利用漕運不停的給李隆基撈錢,因為韋堅的卓越能力,李隆基對韋堅十分的賞識,不僅給韋堅加官而且還進爵,韋堅隱隱約約有入閣為相的可能。
李隆基的寵幸對於韋堅是好事,但是這卻引起了李林甫的妒忌,李林甫就開始討厭韋堅。其次韋堅為了能入閣為相就和當時的宰相李適之走的很近,這李適之我就不多說了,那絕對是李林甫的死對頭,除了以上兩條,這韋堅的妹妹還是太子李亨的妃子,李林甫可是和太子李亨勢不兩立的。
由於上麵的種種原因李林甫就開始暗地裏整韋堅,他對韋堅實行明升暗降,將韋堅升任為刑部尚書,但是卻拿掉了韋堅所兼任的陝郡太守、水陸轉運使、勾當緣河及江淮南租庸轉運處置使以及禦史中丞,一下子就把韋堅圈在刑部斷案去了,李林甫如此的坑韋堅,韋堅豈能善罷甘休,韋堅恨李林甫恨的牙根疼。
既然有了收拾李林甫的機會韋堅豈能不報仇,他立刻命人拿了所有參與者,甚至都沒審訊直接就對元捴和蕭炅上了刑,不管如何先出口惡氣再說。
這蕭炅和元捴就這樣稀裏糊塗的被打了一個半死,二人怕剩下的半條命沒了,所以不等審訊就直接招供了,韋堅也不含糊直接就將元捴秋後問斬,而蕭炅則被安了一大堆罪,反正是能加上的罪都加上,最後直接判了一個罷官免職充軍流放。
韋堅知道這樣能未必整死二人,但是隻要能惡心李林甫,而李適之知道這件事以後而是聞風而動,開始彈劾李林甫,因為這兩人一個是李林甫女婿一個是李林甫所舉薦的,怎麽都弄牽連到李林甫身上。
事情的發展超出了李林甫的預想,李林甫為了挽回局勢第一時間給李隆基上奏折認錯,同時讓自己在大理寺的親信以及禦史台親信在案件審核中唱反調。
這樣一來三司意見不統一,奏折就被送到了李隆基手裏讓李隆決定。
李隆基雖然老糊塗,但是也不是個白癡,他一看就看出裏麵的貓膩,他很想保李林甫,但是又怕韋堅那邊咬著不放,他將朝中大臣想了一個遍都覺得派任何人去處理都不合適。
因為處理事情的大臣必須滿足幾個條件,首先這個人必須不是雙方的人,不然雙方肯定拉偏架最後會鬧起來,其次這個人身份還不能低了,不然雙方不配合怎麽辦,第三,這個人必須足夠聰明。
李隆基也想過自己出麵,但是李隆基又否定了,自己出麵很容易失民心,畢竟死了人,自己如果包庇殺人者,對自己的帝王形象有很大的影響。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高力士作為李隆基幾十年的好基友,他自然看出了李隆基的心思,於是就像李隆基推薦說:上次兵部銓曹奸利之事建寧郡王分寸拿捏的恰到好處,陛下何不將他叫來想想辦法。
李隆基聽了高力士的話心中大喜,同時他也想再試探一下李倓,看看李倓有沒有開始站隊,這樣把他放出去自己也放心。
李倓看完奏折歎了一口氣,然後將奏折緩緩遞給了高力士。
這個奏折內容全部都是權利遊戲,即便李隆基都沒想過枉死的百姓至今還無錢下葬。
李隆基見李倓看完奏折於是問道:“倓兒你有什麽看法?”
李倓明白李隆基讓自己來就是讓自己幫他想辦法保住李林甫,李隆基之所以讓自己來解決此事就是因為自己的身份。
李倓明白了李隆基的意圖,自然就要順著李隆基的意思。
李倓微微沉思了一下說道:“陛下此事無論誰出麵都不太合適,陛下更不能直接出麵。”
李隆基聽李倓說完回道:“是呀!朕也是為此事煩惱!”
李倓接著說道:“不過!臣願意替陛下出麵!”
李隆基很滿意笑著說道:“此事看似雖小但是茲事體大啊!你有把握嗎?”
李倓一聽知道李隆基對自己還是有點不放心,但是李倓又不敢直接說:這不都是你們內鬥的原因嗎?隻要李適之、韋堅妥協了不就解決了嗎?
李倓思索了一下說道:“陛下!常言說民不告官不管!隻要死者親屬願意撤訴就此事達成諒解,李適之和韋堅都是聰明人他們不會不明白這個理,再說即便他們不給我麵子,難道還能不給陛下麵子嗎?”
李隆基很滿意,微微一笑說道:“說的好!你需要朕做什麽隻管說!”
李倓想了想說道:“臣隻需陛下一份死者賦稅徭役減免詔書。”
李隆基想了想說道:“此舉不合法度大臣恐怕會有反對意見,捴傷人理應有元捴做出補償。”
李倓說道:“陛下!元捴傷人自有朝廷律令判罰,可是元捴也是朝廷官員,元捴外出公務代表的是朝廷,大唐律令沒有此項,但是陛下可以以個人名義下旨慰問,此舉定能提升陛下民間威望,將來青史也會留下一段佳話,眾臣難道要反對陛下愛護自己的子民嗎?”
李隆基作為皇帝他什麽都不缺,但是這個名對李隆基來說卻是致命的毒品。
李隆基有點小激動說道:“好!朕給你這道詔書。”
李倓帶著李隆基的慰問詔書離開後,一路上李倓終於想明白一件事,那就是前幾天李隆基為啥突然發火了,那根本就不是發火,那是在試探自己。
同樣今天也是在試探自己就看自己的屁股往那邊坐了,還好當時自己確實無心政事,想到此處李倓忍不住縮了縮脖子。
其實李倓願意接這事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帶著楊悅離開華清池,不然他也不會親自接這差事。
李倓離開華清池不是他怕楊三姐這狗皮膏藥,他的女人整個長安城都是,多一個楊三姐少一個楊三姐那都不是事。
況且他也想領略一下傳說中的“雄狐”到底是個什麽玩意,竟讓那麽多男人願意為他爭風吃醋,他怕的是楊悅和楊三姐起衝突,他可以輕視任何敵人,但是從來不輕視女人枕邊風的威力了。
李倓先是回了住處找到楊悅,把事情簡單說了一下,楊悅沒有任何留下來的意願,那個楊三姐讓她渾身不舒服,繼續待在這裏那個楊三姐說不定什麽時候又來了。
第二天一大早,二人簡單收拾了一下行裝就騎馬回了長安,來時坐車走了好幾天,回時騎馬半天足矣。
到了長安李倓先把楊悅送回家,然後自己找了一個餐館隨便吃了點東西,接著馬不停蹄的趕往刑部。
李倓去刑部不是為了見大牢裏麵的元捴和蕭炅,兩個已經不在棋盤上的棋子找他們根本沒用。
李倓必須要先見見此事的關鍵人物韋堅,隻要說服了韋堅那麽一切都迎刃而解。如果韋堅說不通那麽做再多的事也沒有用。
李倓相信韋堅在官場混了幾十年道理他比自己清楚。說到底韋堅和枉死的百姓一樣很大程度就是為了一口氣。韋堅和百姓不同的是他必須忍下這口氣,讓他見好就收,免得他不知道進退最後收不了場。
喜歡李隆基的紈絝皇孫請大家收藏:()李隆基的紈絝皇孫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