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石堡城
字數:7156 加入書籤
李倓上前一看是一張隴右軍事布防圖。這地圖標注的還算詳細,各個駐軍點的兵員、輜重、糧草等都很詳細,河流山川地形也做了標注。
地圖上石堡城的位置用醒目的紅色圓點特別標注了一下。
地圖上麵還多了一條紅線,應該是新添加的,那根紅線就是劉四郎走的那條山間小路。
整個地圖的精細程度當然沒法和現在的軍事地圖沒法比,至少沒有等高線和水文深度。
王忠嗣等李倓看的差不多了,於是問道:“你對目前隴右道和吐蕃雙方的對峙態勢有什麽看法?”
李倓說道:“如果石堡城在我們手裏,我們進可攻退可守,但是現在我們隻能被動防守,並且防線還四處漏風。”
王忠嗣歎了一口氣說道:“你說的很對,但是石堡城易守難攻,想拿下石堡城必然是傷亡慘重,讓手下將士枉死我於心不忍!”
李倓看了看地圖也是無奈,一個石堡城讓整個隴右布局支離破碎,如果想扭轉目前的局勢拿下石堡城刻不容緩。
李倓看了看王忠嗣說道:“石堡城對於吐蕃和隴右來說都是一雙千裏眼,既然如此我們就讓石堡城失去這個作用就行了?”
王忠嗣一聽連忙說道:“說說你的想法!怎麽讓他失去作用。”
李倓說道:“我們將防線前移拿下唐蕃古道上的墨離,這樣一來石堡城就失去了意義,如果怕墨離成為孤城,我們就把黃河峽穀防線南移沿黃河上遊建立防線,占領洪濟城、大莫門城,澤庫,收回九曲黃河故地,這樣一來吐蕃將再也無法對我們的腹地產生威脅。”
王忠嗣聽李倓說完連忙搖頭說道:“你說的我也考慮過,如果這樣做吐蕃絕不會坐以待斃,到最後極有可能是舉國之戰,代價太大了。”
李倓聽到王忠嗣直接拒絕了,也沒有說什麽,因為李倓這種方法太激進了,按照王忠嗣的性格他接受不了。
李倓的這個方案王忠嗣死了以後哥舒翰開始實施,隻不過沒有完全實施安史之亂就爆發了。
李倓於是想了想說道:“要麽南通雲南,西結大食和天竺,花數年時間困斃吐蕃,如果可以再讓朝廷給他們多送點佛經,據我所知他們內部苯教和佛教鬥的挺厲害的。”
王忠嗣一聽眼睛一亮說道:“此計聽起來似乎可行!容我仔細斟酌一下!”
李倓說完就有點後悔了,這計策是李泌在唐德宗李適時期提出來的,隻是李倓可以肯定李隆基不會接受的,因為李隆基不是給回紇下跪的唐代宗李俶,也不是善屬文,尤工於詩,興“古文運動”的唐德宗。
“大帥!吐蕃襲擾貴德!”
王忠嗣和李倓被突然闖進來的李光弼給打斷了談話。
王忠嗣平靜地問道:“說清楚情況!”
李光弼喘了一口氣說道:“剛才積石軍馳報,吐蕃四千精銳偷襲貴德屯墾區,大肆破壞農田,積石軍使楊景暉(yun)出城交戰吃了虧已經退回貴德縣城。”
李倓一聽連忙說道:“積石軍不是有七千兵馬嗎?怎麽會吃虧呢?”
李光弼說道:“吐蕃這次來的全是精銳鐵騎,楊景暉追擊的時候中了埋伏。”
王忠嗣連忙問道:“傷亡如何?”
“報信的說傷亡有二百多人?”
王忠嗣接著問道:“吐蕃軍隊現在何處?將領何人?”
李光弼歎了一口氣說道:“吐蕃軍隊現在正在貴德屯墾區,吐蕃將領主將莽布支,副將尚結讚!”
李倓一聽就知道尚結讚是來報複的,因為大前天才把他放回去。
唐軍從吐蕃那裏敲詐了兩千石藏紅花、兩千石景天紅、還有一千根人參,可以說讓納囊氏有點出血。
王忠嗣快步走到桌案旁,打開自己桌案上的一個盒子,從中拿出自己的虎符。
“李光弼你現在立刻去調三千陷騎!”
李倓一看連忙說道:“大帥不妥!”
王忠嗣一愣問道:“如何不妥?”
李倓說道:“吐蕃重騎、陷騎裝備護甲並不比我們差多少,如果短兵相接我們未必能占多少便宜,到時候我們即便取勝也是殘勝。”
王忠嗣一愣問道:“不用鐵騎用什麽?”
李倓說道:“一千具裝騎兵加兩千遊騎!”
李倓剛說完王忠嗣就擺手說道:“胡鬧!遊騎怎麽能行。”
李倓知道自己未必說的動王忠嗣於是轉向李光弼說道:“李將軍你還記得去年我們和親時的西山之戰嗎?”
李光弼愣了愣然後對王忠嗣說道:“大帥我們可以一試,我相信建寧郡王的能力。”
王忠嗣沒有吭聲。
李倓說道:“李倓願立下軍令狀!隻要大帥給我指揮權,如果我破不了吐蕃鐵騎願意領軍法。”
李光弼這時也勸道:“大帥末將也願意立軍令狀。”
王忠嗣看二人如此,但是還是不敢下決心於是問道:“說你的理由!”
李倓說道:“藏馬矮小雖然耐力可以但是速度跟不上,我們的戰馬都是突厥馬和青海驄,耐力和藏馬不相上下,但是速度絕對比藏馬要快,並且青海驄和藏馬一樣適應高原氣候,因此我們可以用戰馬的優勢拖垮吐蕃鐵騎,然後用具裝重騎衝擊力竭的吐蕃重騎,此戰必贏。”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王忠嗣雖然沒有這樣用過騎兵,但是戰爭本來就是千變萬化的。
“繼續說你的戰術!”
“抽調四千青海驄一人雙馬,我和李將軍帶遊騎走拉脊山山口去誘敵,你帶一千具裝騎兵埋伏在甘南草原的同仁,等我們引誘吐蕃騎兵到此處時,你從吐蕃鐵騎側翼殺出。”
“你怎麽確定吐蕃鐵騎一定會追你們!”
李倓說道:“尚結讚如果不是記仇之人他不會前天回去今天就來報複,更何況他是鐵騎我們是遊騎,他不可能避戰,就算他不交戰,他也無法承受遊騎的不停騷擾,這樣我們就不用有任何傷亡就能將他趕出屯墾區。”
王忠嗣聽完李倓的安排立刻將虎符遞給李光弼說道:“讓李倓陪著你一起去調兵,需要什麽一切聽他的。”
“末將遵命!”
李倓和李光弼二人出了大帳,李倓突然想起一件事於是對李光弼說道:“把吐蕃給我們的人參拿出來,讓每個士兵裏麵每人嘴裏含上兩片。”
李光弼說道:“沒問題!這東西現在就在大營,還沒送去司庫。”
李倓和李光弼先去了騎兵駐地調取了兩千遊騎和一千具裝重騎。
出了鄯州城以後兵分兩路,李光弼和李倓一路向西帶著遊騎抄遠道,走鄯城、拉脊山山口,過黃河峽穀入口前往貴德。而王忠嗣出了鄯州城就向東走,到了樂都後向南過黃河趕往合川守捉。
李倓和李光弼到了黃河峽穀北岸以後,沒有急著支援貴德,而是停下來休息商量戰術給戰馬喂料,同時等一下王忠嗣,因為王忠嗣那邊帶的有大量輜重。
李倓和李光弼這邊是輕裝上陣不帶輜重,除了馬屁股上的一條披掛,士兵身上都隻有頭盔和後麵背的牛皮圓盾,然後就是弓箭、腰刀和戰錘,並且還帶了一百多張弩。
李倓帶的這個戰錘就是為了萬一短兵相接的時候對付吐蕃甲胄的,並且這玩意敲馬頭一敲一個準,戰馬最怕這玩意。
這個戰錘重量基本在三斤左右成骨朵狀,別看就三斤左右,打身上基本就是五髒俱裂非傷即死,打腦袋基本就是死翹翹,什麽鐵盔甲胄根本沒用。
本來李倓不想帶這些的,但是第一次慎重考慮才帶上的。
等時間差不多李光弼對著一個三十多歲長相沉穩的騎將喊道:“韓素!”
韓素立刻抱拳說道:“將軍!”
“一會開戰你帶你的部從跟著李將軍,一切聽他指揮不得有誤!”
“末將遵命!”
李倓對著韓素抱拳說道:“此戰就有勞韓將軍委屈一下了。”
韓素連忙回禮說道:“李將軍謙虛了!去年西山我就是騎兵旅帥!”
“是嗎!”
李倓又驚又喜回頭看了一眼李光弼。
李光弼笑了笑說道:“他一直跟著我做,這次大帥讓我來隴右我就把他帶來了,我點兵特意讓他做了我的副將。”
李倓笑道:“如此我就更有信心了。”
李倓和李光弼過了黃河就被吐蕃遊騎發現了。
等李倓和李光弼到了貴德城下的時候,吐蕃鐵騎早已經嚴陣以待。
貴德城頭上的楊景暉看到支援來的兩千遊騎卻迷糊了,心想:來這麽多遊騎有個屁用啊!又不是守城缺人,現在是必須把這群吐蕃重騎從屯墾區趕走才行。
別說楊景暉迷糊就連吐蕃將領也覺得唐軍太過兒戲。
雙方相距二百米擺好陣勢,吐蕃軍中飛出一騎,一位身穿甲胄手持大刀的吐蕃悍將站到了隊列前麵。
“唐將出來回話!”
ps1王忠嗣是個軍事家但不是個戰略家,看不到任何一個王朝都有興衰,他更看不到大唐後期“國都六陷,天子九逃”。
也正是他的這種短視,讓他理解不了李隆基為何要殺他,而他最後鬱鬱而終。
李隆基如果隻是防守何須給他四鎮兵馬,給他四鎮兵馬目的就是要讓他進攻,可能他根本就不知道,或許他知道隻是裝著不知道,但是李隆基並沒有因為這些責罰他。
隻是後來他做了一件既愚蠢,又讓人想不通的事。
在他拒絕強攻石堡城之後,李隆基就讓董延光強攻石堡城,並且讓王忠嗣配合他,但是董延光進攻石堡城的時候,王忠嗣就在後麵搞事,故意拖董延光的後腿,最後讓董延光一敗塗地。
王忠嗣其它事情都可以打滿分,唯獨這件事可以說是王忠嗣幹的最蠢的事。首先你不願意做的事你還不讓別人做,趁的全天下就你愛惜士兵別人就不愛惜自己士兵了,其次你隻看到了你的士兵攻城死亡,你難道沒看到每年吐蕃深入隴右腹地劫掠死了多少百姓嗎?
王忠嗣這種明著和李隆基較勁的想法,氣的李隆基當時就要殺了他,不管是誰做皇帝麵對王忠嗣這樣的人都必殺之,後來在哥舒翰的苦苦哀求下李隆基才饒了他一命。
到了公元749年哥舒翰用了十天時間死了差不多兩萬人拿下石堡城。其實這兩萬人也不隻是攻城死的,唐軍攻城吐蕃必然會全力救援。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用腳都能想的到吐蕃肯定會全力救援,因為石堡城不但是大唐的命根子也是吐蕃的命根子。
自從唐軍拿下石堡城以後,直到安史之亂這六年吐蕃都沒再折騰過,這之前吐蕃幾乎是年年出來折騰,死的人不計其數。
好比當年的抗美援朝如果不是死了那麽多人咬著牙硬打,老鷹絕對不會讓熊貓和平安生發展四十年。
ps2唐朝騎兵和南北朝時期差不多,更多的候用的都是重甲騎兵陷陣,遊騎這時候還不是戰場的作戰主力,遊騎的主要任務是偵查、警戒和追殺,這其中唐朝最有名的是李世民的“玄甲鐵騎”和河北唐軍的“曳(ye)落河鐵騎”。甚至到了北宋時期重甲騎兵還是戰場的主要力量,比如西夏的“鐵鷂子”和金兀術的“鐵浮屠”,到了蒙古時期遊騎才成為戰場主力,不過也受地形因素影響很大。
ps3:青海驄是中國著名馬種之一屬,蒙古馬係。挽乘兼用,體格中等,體質結實,步伐靈活敏捷,善於翻山越嶺,是優良的乘用戰馬,善走對側步,俗稱為”走馬”。踏開疾步時,步跨大,速度快,鞍口平穩,騎乘舒適,耐粗放,耐勞苦。
ps4:唐朝和漢朝鬥將都很是流行,吐蕃讚普之子琅之都,就是鬥將的時候被王難得一槍挑死,然後皇甫惟明趁機揮軍攻擊吐蕃大軍,讓吐蕃大敗死了五千多人。鬥將的習俗和唐朝當時的尚武之風是分不開,而唐朝的文人也是說打就打,唐朝的女人一個樣能動手絕對不動口,周邊地區也深受唐朝風俗文化影響,所以鬥將在唐朝時期很是流行。
ps5:文成公主出嫁的時候帶了大量的工匠和技術,吐蕃的鐵冶煉技術和大唐不相上下,所以吐蕃的具裝重騎和重甲步兵是很厲害的,除了地理環境,吐蕃的軍事實力也是讓大唐頭疼了二百年的原因,吐蕃的短板就是他的戰馬,華夏所有的養馬地都被大唐占了,吐蕃隻能使用藏馬。
ps:唐軍行動路線和埋伏地點可參考上一章唐軍布防圖,同仁這個地方我已經標注,並且衛星地圖顯示此處多山地,是一個提前設伏得絕佳場地。
喜歡李隆基的紈絝皇孫請大家收藏:()李隆基的紈絝皇孫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