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心病難醫

字數:7709   加入書籤

A+A-


    公元747年十月,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六載。
    勤政務本樓。
    李隆基最近遇到了兩件開心事。
    第一件喜事是陳希烈從天竺回來了,並且還帶回了天竺的使者。陳希烈之所以能出使天竺都是李倓的舉薦之功,
    去年李倓推托沒有去隴右,而是舉薦了陳希烈。
    李隆基讓李倓去隴右也不是真的想查王忠嗣什麽,其實說實話他還是很信任王忠嗣的,他之所以讓李倓去隴右就是敲打王忠嗣一下,趕緊給我打石堡城。
    陳希烈是什麽樣的人李隆基很清楚,當初李林甫舉薦陳希烈為相的用心,李隆基也知道但是他並沒有多說。所以李倓舉薦陳希烈是李隆基毫不猶豫的答應了。
    後來選派天竺大使的時候,李倓又舉薦了陳希烈,一開始李隆基還不太相信陳希烈的能力,但是經不住李倓力薦,隻能算勉強同意。
    李隆基沒想到陳希烈是個辯才,直接把天竺忽悠住了,並且天竺的大使竟然不遠萬裏跟著陳希烈來了大唐。
    第二件喜事是高仙芝已經平定了小勃律(帕米爾高原西北部),並且還俘獲小勃律王及吐蕃公主。隻不過安西四鎮內部爭權奪利比較嚴重,從邊城令送回來的消息,高仙芝和夫蒙靈察矛盾重重。
    安西將領和高仙芝關係也都不好,對於此事李隆基也是憂心忡忡,他害怕這些會影響他的整個戰略布局。
    李隆基回身看了看身後大唐的輿圖,吐蕃現在基本上處於四麵圍困的狀態,東南邊有劍南道、南詔、天竺,西北有河西道、安西四鎮,東邊是隴右道。
    雖然圍困之勢已成,但是李隆基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他不想這圍困局勢有什麽瑕疵,但是偏偏如此完美的圍困之局有兩個瑕疵,一個是充滿變數的大食國,還有一個是隴右道。
    特別是隴右道的石堡城就像一根刺一樣紮在他的心窩裏讓他徹夜難眠。
    去年王忠嗣雖然打退了吐蕃對河州、海晏的進攻,但是今年年初吐蕃又對貴德的屯墾區進行了大規模進攻。
    大唐現在睥睨天下,從來都是打別人,現在被吐蕃打,李隆基受不了。
    上個月李隆基又派人去隴右詢問戰備情況,可是沒想到王忠嗣竟然給李隆基上了一份避戰奏折。李隆基看完奏折對於王忠嗣可以說失望至極。
    李隆基將視線從大唐輿圖上移開,然後在殿內來回走動。
    思量半晌,李隆基停住腳步。
    “高力士!”
    “老奴在!”
    “傳建寧進宮!”
    “老奴遵旨!”
    李隆基看到高力士即將離開,突然覺得不妥於是連忙喊住高力士。
    “高力士!”
    高力士聽到李隆基的聲音連忙停住腳步,轉身說道:“陛下!”
    李隆基想了想說道:“不用叫他了,傳李林甫吧!”
    高力士聽李隆基說完一愣,隨即又說道:“老奴遵旨!”
    李林甫進了勤政務本樓就看到了大唐輿圖,然後在輿圖上輕輕掃了一眼,發現輿圖上隴右和安西的位置做了紅色的標注,李林甫心裏基本了解了李隆基的心思。
    “臣李林甫拜見陛下!”
    李隆基從龍椅上起身問道:“天竺使團的情況現在如何?”
    李林甫連忙回道:“回陛下!天竺苦吐蕃久矣!對於此次和大唐的盟約誠意十足,現在禮部正在草擬盟約條款。”
    李隆基滿意的點了點頭說道:“很好!隻要天竺願意和我們達成盟約,鹽我們可以多讓些利益無所謂。”
    “臣遵旨!”
    李隆基想了想說道:“朕聽說劍南節度使章仇兼瓊和南詔王皮邏閣之間有些不愉快,因此朕想派個使臣去一趟南詔國,你覺得誰比較合適?”
    李林甫立刻應道:“陛下!陳希烈不是回來了嗎?臣推薦陳希烈出使南詔國!”
    李隆基聽到李林甫推薦陳希烈瞬間笑了,說道:“好是好!隻是他這樣不停的來往奔波,朕於心不忍啊!”
    李林甫說道:“陛下!所謂人盡其才,陳相有此才能,如果不用就太可惜,更何況陛下如此重用陳相,陳相自然也會感念聖恩的。”
    李隆基想了想說道:“既然如此朕也不能虧待了陳希烈。”
    李隆基轉向李林甫說道:“讓中書省擬旨:遷陳希烈左相、兵部尚書,封潁川郡公,即可出發出使南詔國。”
    李林甫連忙說道:“臣遵旨!”
    李隆基說完走到大唐輿圖前麵,指了指隴右的石堡城,說道:“此地!朕的心病!”
    李林甫心中微微一喜說道:“王大夫(王忠嗣)智勇雙全,區區一個石堡城難道拿不下嗎?”
    李林甫提到王忠嗣就讓李隆基心中一股怨氣。
    李隆基走到龍案上拿起一本奏折遞給李林甫沉聲說道:“你自己看看!”
    李林甫恭敬的接過奏章打開一看發現是王忠嗣給李隆基上的奏本,內容是:石堡險固,吐蕃舉國守之。今頓兵其下,非殺數萬人不能克。臣恐所得不如所亡,不如且厲兵秣馬,俟其有釁,然後取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李林甫看完心中大喜:“好家夥!正沒機會除去這個心腹之患呢!聖人給了王忠嗣那麽多機會,這王忠嗣現在竟然明著抗旨,這不是找死嗎?”
    李林甫想了想說道:“陛下!臣就是一文臣!不懂行軍打仗!王大夫所說的臣不敢斷言,這事需要問問諸位將軍才是!”
    李隆基看了看李林甫問道:“你覺得朕找誰可以給朕除去此心病?”
    李林甫回道:“鎮西軍兵馬使董延光和範陽節度使安祿山此刻就在長安。”
    李隆基聽完微微一笑說道:“董延光和胡兒(安祿山)恐怕不行吧!”
    李林甫說道:“他們確實不如陛下,但是他們總比臣強吧!”
    李林甫很會誇人,讓李隆基心裏美滋滋的。
    “哈哈哈!”李隆基笑的很開心。
    “既然你推薦他們兩個,證明他們兩個必然有過人之處。”
    李隆基扭頭喊道:“高力士!傳董延光和安祿山進宮。”
    高力士有點不願意但是君命難違,隻能去傳喚董延光和安祿山。
    安祿山氣喘籲籲的進了大殿,看到李林甫也在現場,一雙奸詐的小眼睛轉了轉,走到李隆基跟前說道:“陛下!”
    李隆基笑道:“胡兒因何氣喘?”
    安祿山憨笑道:“見到陛下太激動了。”
    “哈哈哈!”
    李隆基忍不住笑了起來,
    安祿山跟著傻笑了起來。
    “坐!”
    “謝陛下”
    安祿山左右看了看,並沒有去李林甫的對麵坐,而是走到李林甫跟前拱手說道:“李相!”
    李林甫眯著眼微微笑了笑,然後一聲不吭。
    安祿山一副謹小慎微的表情走到李林甫下邊跪坐。
    安祿山剛坐好,就從殿外進來一人。
    董延光進殿掃了一圈,然後走到李隆基跟前拜道:“臣董延光拜見陛下!”
    “董將軍免禮!坐!”
    “臣謝陛下!”
    董延光掃了一下大殿,然後到李林甫和安祿山麵前見了禮,接著挨著安祿山跪坐。
    李隆基看人到齊了,於是說道:“剛才朕問李相隴右的軍情,但是李相是文官不懂兵事,於是就向朕推薦了你們二位,朕想聽聽你們的意見。”
    李隆基說完,安祿山和董延光看向了李林甫,他們實在不知道到底怎麽個情況?這要是說錯了怎麽辦?
    兩個人看李林甫穩住泰山,隻能互相看了看誰都沒動,都想著對方先出去試試水,免得第一個出去說錯了就壞事了。
    李隆基一看二人傻愣愣的坐著沒動,於是問道:“誰先說?”
    二人還沒人動。
    李林甫一看接道:“陛下想讓二位將軍討論一下,有什麽方法可以拿下石堡城。”
    李林甫說完安祿山和董延光終於明白了什麽事,隻不過這事有點蹊蹺啊,不是應該問王忠嗣嗎?
    李隆基等李林甫說完補充道:“李相說的不錯!石堡城是一把懸在隴右頭上的一把劍,王忠嗣上言石堡城現在不可取,但是不取石堡城朕心難安,所以想讓你們二人出出主意。”
    安祿山和董延光長長出了一口氣,終於明白了李隆基的意思,這是準備讓王忠嗣一邊涼快去呀,二人聽完心中暗喜,隻不過二人高興的原因不一樣。
    安祿山之所以高興是因為王忠嗣曾經向李隆基諫言他有不臣之心。
    事情起因是安祿山以抵禦奚族和契丹侵擾修建了雄武城。然後又以兵力不足為借口向王忠嗣借兵駐防雄武城,其目的就是想截留士兵。王忠嗣看出了安祿山的鬼把戲,於是親自帶兵提前去了雄武城,到雄武城發現雄武城內竟然囤積著大量的兵器鎧甲,於是王忠嗣就向李隆基揭發安祿山有不臣之心,隻不過李隆基對於此事根本就沒放心上。
    董延光之所以高興是他曾經向王忠嗣諫言拿下石堡城,但是被王忠嗣拒絕了,並且還斥責董延光不懂兵事,董延光於是就投靠了李林甫。
    董延光作為隴右將領自然是對隴右熟悉,於是起身說道:“隻要陛下信任臣,臣願意為陛下取了石堡城。”
    李隆基心中一喜說道:“王忠嗣說取石堡城將會有數萬傷亡,所得不如所虧呀!”
    李林甫看向安祿山,安祿山連忙起身說道:“陛下石堡城隻不過是一彈丸之地,如何會有數萬傷亡?隻不過是危言聳聽而已。何況石堡城對於我大唐太重要了,豈能以傷亡大小來衡量得失!”
    李隆基沒有吭聲。
    李林甫起身說道:“陛下!兵事臣不懂,但是臣知道刮骨療傷,我相信董將軍定然不會讓陛下失望。”
    李隆基似乎是陷入了長時間的思考,然後起身說道:“好!既然如此,朕就下旨讓王忠嗣全力配合你拿下石堡城。”
    董延光一聽立刻下拜說道:“臣定不辱使命,萬死不辭。”
    李隆基最大的心病解決了,心裏輕鬆了很多。事情其實很簡單隻不過就是找一把殺人的刀而已,李隆基找李林甫,李林甫找董延光和安祿山。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安祿山和董延光走了,大殿內隻剩下了李林甫。
    李隆基說道:“安西高仙芝和夫蒙靈察不和,並且雜胡眾多,今日歸服明日叛,還有大食,如此這般我怕安西不穩影響了大局,你可有什麽辦法?”
    李林甫想了想說道:“既然高仙芝和夫蒙靈察不和,就把他們分開好了,隻是誰去誰留還需陛下裁決。”
    李隆基想了想說道:“朕想留下高仙芝,隻是高仙芝得罪人太多了,朕總不能將所有安西將領撤換了,現在需要一個人在眾將不服的時候可以協助高仙芝震懾他們才行。”
    李林甫聽摸著胡須陷入了思考。思考了很長時間突然他有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並且還能將李倓趕出長安。
    ps1王忠嗣除了節度使的武官官職,王忠嗣還有一個特別厲害的文官官職禦史大夫。這禦史大夫可是個牛逼的官,從品級上相當於副宰相,古代如果沒有宰相禦史大夫可以直接升任宰相,並且禦史大夫的主要責任是監察百官,特別是監督宰相,節度使雖然手握兵權,但是品級並不高。因此王忠嗣被人稱作王大夫。
    ps2唐朝實行群相製,不管你任何種職務,隻要你的官職後麵加同中書門下三品(同平章事),你就是相(常委)。但是在這所有宰相裏麵有三個相分別是尚書令、中書令、侍中。但在唐代由於唐太宗李世民曾擔任過尚書令,因此該職位在唐代並未實授,而是虛置,尚書省實際長官是左右仆射,而左右仆射基本都有中書令和侍中兼任。陳希烈開始官職是門下侍郎加同平章事,李隆基在天寶中期將門下省長官侍中名字改為左相,中書令改為右相。
    ps3:李隆基和李林甫的君臣關係關係,如果深挖你會發現他們兩個的關係與乾隆和和珅的關係很像。
    李隆基和乾隆年輕的時候都說的過去,都是到了晚年成了“老糊塗蛋”,並且二人都特別能活(如果不是安史之亂李亨把李隆基軟禁起來折磨,說不定他真能做60年皇帝)。還有就是他們做皇帝的時候都是國力最強盛的時候。並且每個人都有一個“寵臣”,而且這個“寵臣”都特別能幹,權力基本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李隆基和乾隆揮霍花錢能力差不了多少,乾隆甚至都掏空了國庫,二人對於開疆擴土那不是一般的熱衷。
    李隆基很清楚李林甫是什麽樣的人,乾隆也很清楚和珅是什麽樣的人人,而李林甫和和珅都特別懂聖心,並且兩個人都知道自己在皇帝身邊充當什麽角色。
    李林甫和和珅一樣都特別愛錢,猜測有很大可能是“自汙”,畢竟權利大的嚇死人。都知道和珅家裏有很多錢,但是李林甫能把櫃坊(銀行)開到大食國,可以想想李林甫家裏多有錢,就好比美聯儲是李林甫的私人財產。
    以上隻代表作者個人看法。
    喜歡李隆基的紈絝皇孫請大家收藏:()李隆基的紈絝皇孫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