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天寶南詔之戰起因
字數:6585 加入書籤
李林甫得知楊釗的計策後隻是微微的一笑,因為這隻是開胃菜,況且南詔國絕對不是楊釗想象的那麽簡單,他就是要楊國忠踏進這個看起來不是坑的泥潭。張虔陀和鮮於仲通兩個儒生就能平定南詔國想多了,行軍打仗可不是舞文弄墨。
李林甫在行動,楊釗也在行動,楊釗一邊安排雲南的事,一邊又派人搜出了李林甫心腹諫議大夫宋渾的犯罪證據。
宋渾是宋璟的第四子,從一開始就是李林甫的親信。宋渾為官不清廉,貪汙腐敗搞女人樣樣精通,他在東京洛陽曾指使河南尉楊朝宗為他聘娶美貌性感的寡婦鄭氏,並借此貪汙了幾萬貫。後來他又以權謀私,為了感謝楊朝宗給他搞女人,他奏請為楊朝宗升為長安縣尉。
人民名義裏麵趙瑞龍的那句“天下哪有那麽多貪官,不都是你們內鬥嗎!”真是刨到了官場內幕的祖墳上了。
李林甫接到宋渾的卷宗沒有直接理會,而是直接讓禦史台督辦,因為宋渾是死是活已經由不得他做主了。
宋渾的罪行被楊釗呈給了李隆基。按照唐律宋渾身為糾彈之官,知法犯法,論罪當處以絞刑。但因玄宗於天寶六載下詔削絞、斬之律,改從庭杖流放,於是玄宗敕令將他流放嶺南。
而這個宋渾後來赦還後,再為非法,又遭放逐。
所以說別想著貪官汙吏悔過什麽的,那是不可能的,他們明知道貪汙腐敗是違法,會要了他們命的,但是他們向死而生,死都不怕他們還怕再犯一次法嗎?
好人和壞人從娘胎裏麵出來的那一刻已經決定了。隻相信有好人變壞,從不相信壞人變好,壞人變好是因為他更會偽裝自己而已,骨子裏麵帶的東西那是刻在基因裏麵的東西,怎麽可能說沒就沒了呢?
楊釗和李林甫鬥的不可開交,而楊國忠舉薦的雲南太守張虔陀和南詔王閣羅鳳同樣也是各顯神通,最終引發了南詔國和大唐的天寶南詔之戰。
其實這場戰爭是雙方都希望的,南詔國國王閣羅鳳想和李隆基平起平坐,而大唐也看出了南詔國的野心,想通過戰爭徹底滅了閣羅鳳對外擴張的野心。
隋末唐初洱海地區有六個實力較強的小國,分別被六個國王統領,被稱為六詔,分別是蒙巂詔、越析詔、浪穹詔、邆賧詔、施浪詔、蒙舍詔。蒙舍詔在諸詔之南,稱為“南詔”。
唐王朝對周邊蠻夷的政策是讓周邊蠻夷並立,相互牽製,李隆基曾經給當時的劍南節度使王昱下詔,鼓勵王昱挑動南詔六國互相攻殺。
唐玄宗給王昱敕文裏說:蒙歸義效忠出力,討伐西蠻,“彼指五詔)持兩端附唐也附吐蕃),宜其殘破”。
開元二十六年,皮羅閣聽從手下謀士張建成的意見重金賄賂王昱,王昱於是幫著南詔王皮羅閣閣羅鳳的養父)說話和現在網上的公知替美國說話一樣),上表請求李隆基批準六詔合一。
由於當時的其他五詔不停的和大唐衝突,而這個皮羅閣裝的十分的順從,李隆基和李林甫兩個人未經思考,就批準了王昱的錯誤建議,大唐出兵幫著皮羅閣統一了南詔。
《新唐書》記載:“當是時,五詔微,歸義獨強,乃厚以利啖劍南節度使王昱,求合六詔為一。製可
人都是貪婪的,皮羅閣統一之後就開始想著把大唐趕走,然後和大唐平起平坐,當時南詔剛統一所以就隱藏了自己的野心。並且在天寶五載,皮羅閣不顧朝廷警告,擅自出兵滅了東、西二爨cuan),後來他又不斷向南擴張,甚至與大唐的安南都護府爭奪起地盤來。
天寶四載,當時的劍南節度使章仇兼瓊奉旨見了一次皮羅閣,對於南詔國的行為進行警告,但是這個皮羅閣覺得自己翅膀硬了對於章仇兼瓊的警告很是不屑。
李隆基看著皮閣羅這麽囂張,於是派左武威大將軍何履光攻入南詔國安寧城,並在城中立了一根“馬援銅柱”,意思就是南詔國勢力範圍不準超過這根柱子,大唐可以幫你統一六詔,也可以滅了你,你安生過你的小日子,不要貪婪無度。
《新唐書》記載:“初,安寧城有五鹽井,人得煮鬻自給。玄宗詔特進何履光以兵定南詔境,取安寧城及井,複立馬援銅柱,乃還……。”
“馬援銅柱”是指東漢伏波將軍馬援平定安南征氏叛亂後,立銅柱為界碑。
到了公元749年,天寶八年南詔一切準備就緒,並且暗地裏和吐蕃勾搭上了。而唐朝對於南詔國的狼子野心也心知肚明,並且也獲得了南詔國和吐蕃勾搭的消息。
閣羅鳳利用自己的妻子又說小妾)慕容玉珠對雲南太守張虔陀使用“美人計”,準備借此發難。而張虔陀因為受到了朝廷的指示挑起戰火,於是就和慕容玉珠暗地裏就郎情妾意,想著給閣羅鳳帶個綠帽子,雙方都想著逼迫對麵先興不義之事,其實雙方這樣都是為了出師有名。
就是現在發動戰爭也得出師有名,要不然美國會抓本·拉登,聯合國大會上把洗衣粉說成是生化武器。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到了公元750年,天寶九年,閣羅鳳帶著妻子慕容玉珠去拜會獻於仲通,回來時路過雲南姚安縣有說祥雲縣)時留宿。而這個張虔陀將閣羅鳳和慕容玉珠二人分開居住,然後張虔陀半夜去私會慕容玉珠。
以前兩人私會都是你依我儂,這次慕容玉珠卻一反常態,慕容玉珠竟然死活不同意了,接下來慕容玉珠又給了張虔陀一頓大嘴巴,把張虔陀轟了出去,張虔陀被打的暈頭轉向落荒而逃。
張虔陀吃了大虧自然不會善罷甘休,第二條一早帶著大軍圍了雲南王眾人,說南詔王妃無辜毆打大唐太守,索要巨額賠償,羅閣鳳不給,並且指責張虔陀對其王妃慕容玉珠圖謀不軌。
張虔陀於是就罵閣羅鳳詭計多端,得位不正,並說要上奏朝廷閣羅鳳同吐蕃勾結,要廢了閣羅鳳擁立皮羅閣的親子誠節當時誠節爭位失敗被唐朝保護了起來)上位。
閣羅鳳借張虔陀欺辱南詔國王妃為由反唐,帶五萬大軍攻陷姚安,攻取西南夷三十二羈縻州。而張虔陀在閣羅鳳攻陷姚安時瘋狂大笑,並且喝毒酒而死,用死證明我沒侵犯南詔國王妃,你閣羅鳳是興無義之兵,為大唐出兵獲取主動權。
都是狠人為了達到目的一個用自己妻子使用“美人計”,而另一個直接用自己的死來達到目的。
從雙方的表現來看閣羅鳳作為一個南詔小國短時間征調五萬有說三萬)大軍怎麽可能?必然是早有準備,整個劍南道兵力不過四萬人。
而太守張虔陀睡了雲南王老婆,不但不覺得理虧,還出兵圍了雲南王,還要勒索,然後辱罵,還敢上奏朝廷,這事如果沒有朝廷撐腰可是嚴重的外交事件,這是要掉腦袋的。
並且他死前的瘋狂舉動,給了唐軍師出有名的機會,他自己也好流芳千古,隻不過獻於仲通和楊國忠是兩個菜鳥,張虔陀白死了。
後來閣羅鳳在取得了對唐勝利以後,立了一塊《南詔德化碑》來闡述自己是正義的,是大唐在欺壓他。
整個碑文沒有這場戰爭的導火索張虔陀欺負慕容玉珠,因為張虔陀以死自證,你還想誣陷一個死人嗎?反而是羅列了六項毫無關係的大唐罪狀。
這塊碑存放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太和村西麵的南詔太和城遺址內,碑的內容和譯文可以百度。
其實整個碑文總結起來就一點,是大唐先對我不義,我才出兵占了大唐的國土。
李林甫收到雲南的消息隻是冷笑了一下,隨後給李隆基上了一道奏折,再一次要求召回建寧郡王李倓。
勤政務本樓。
楊釗看著著李隆基遞給他的兩本奏折,一本是李林甫的,一本是雲南的,兩本奏折楊釗早已經看完了,隻不過為了拖延時間他隻能假裝還在看。
楊釗隻是讓他們二人在南詔虛以委蛇,哪想到張虔陀這貨竟然敢來真的,更沒想到張虔陀這個沙雕會自殺,自己死的是挺高尚的,但是你卻把問題扔給了我,讓我猶如燈箱裏麵的老鼠被李隆基和李林甫兩頭堵。
李隆基沒有再給楊釗過多的思考時間。
李隆基陰沉著臉說道:“我們的雲南太守都被逼自殺了,閣羅鳳已經占了姚安,後占了整個羈縻州!你當初是怎麽和我說的?”
麵對李隆基的質問楊釗反而沒有驚慌錯亂。
“陛下!這其實是臣的計謀,一切都是臣安排的。”
楊釗的話把李隆基逗笑了,冷冷地質問道:“計謀?張虔陀自殺也是你安排的?楊釗欺君可是大罪。”
楊釗雖然心裏慌的不得了,但是他知道越是這個時候越要表現的胸有成竹。
“陛下!張虔陀的死確實出乎臣的意料之外,但是閣羅鳳以張虔陀欺辱南詔王妃侵唐,而張虔陀以死證清白,我大唐就師出有名了!”
“嗯!”
楊釗的這個說法讓李隆基很滿意。
楊釗出了一口氣,算是躲過了一劫。
李隆基接著說道:“李林甫建議召回建寧你覺得呢?”
“陛下!臣不同意!”
“說你的想法!”
楊釗冷靜的說道:“南詔撮爾小國!何須勞師動眾,劍南節度使鮮於仲通破之足矣,而大食才是重中之重,況且臣聽說黑衣大食已經擊敗了白衣大食,昭武九姓正在同其勾結,一旦他們聯合起來,如果再和吐蕃勾連,安西危矣!”
李隆基對於楊釗的表現十分滿意,這次和上次比簡直是天壤之別。
“楊釗!你進步很快!朕很欣慰!你去做吧!朕全力支持你!”
“臣謝陛下信任,定然全力以赴!”
楊釗想了想接著說道:“陛下!三月高仙芝已經破朅師國,俘虜了朅師王勃特沒,商路已通,為了圍困吐蕃的大計,臣請陛下下旨安西和碎葉立刻給天竺送鹽。”
“朕準了!還有什麽事一起說了。”
“陛下臣覺得為了以防萬一,我們需要先下手為強!昭武九姓裏麵就石國一直不安分,並且要斷了朝貢,看情形是真的要投大食了,所以臣覺得需要碎葉和安西出兵整治一下,不然其他人有樣學樣,我大唐天威何在?”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朕也準了!我會讓李林甫擬旨的!”
按照楊釗的本意是讓李倓在西域脫不開身,這樣李林甫就不能老用召李倓回長安來威脅自己了。
而李倓想著用溫水煮青蛙的方式,瓦解昭武九姓,但是長安城裏麵李林甫和楊釗的內鬥,逼著李倓和高仙芝對昭武九姓動武,如此以來昭武九姓諸國不得不倒向大食,然後引大食軍和唐軍火拚,最後致使曆史上的怛羅斯之戰不可避免的爆發。
楊釗出了興慶宮連忙擦了擦頭上的汗,心道:“還好最近徹夜惡補,不然就壞事了!現在回去繼續讀書。”
不得不說楊釗這人很有恒心,為了心中理想真的是排除萬難,迎難而上。
而李林甫作為內鬥高手在不知不覺中給楊釗和李隆基挖坑。
ps1李隆基隨著年紀的增大,越來越墮落,把楊釗這個破壞之王扶上了高位。
楊釗這個人除了破壞就是破壞,大唐本來就非常嚴重的階級矛盾,在楊釗的豁豁下徹底爆發。
李林甫雖然也內鬥,但是他治國,而楊釗、王鉷、楊慎矜、宇文融、韋堅這些人為了給李隆基搜刮錢那是無所不用其極,完全就是在破壞國本。
如果說李隆基真的是老糊塗了,但是李隆基晚年說的話表明他一點都不糊塗。
唐玄宗在成都曾與給事中裴士淹談論宰相。他提到當時被肅宗委以平叛重任的房琯,道:“房琯平定不了叛亂。如果姚崇尚在,叛亂早就平定了。宋璟則是沽名賣直之人。”而後又對所有宰相一一點評。當提到李林甫時,玄宗道:“李林甫妒賢嫉能,無人能比。”裴士淹趁機道:“陛下既然知道,為什麽還要讓他當這麽久的宰相?”玄宗默然不語。
李隆基雖然不糊塗,但是到了後期太過感情用事,已經失去了理性,所有的行為全依自己的喜好而定。其實這也很正常,老年人都是這樣,越老越執拗越倔,越不聽勸誡,心裏總想著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都多你還來指導我。
喜歡李隆基的紈絝皇孫請大家收藏:()李隆基的紈絝皇孫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