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大唐三連敗

字數:6047   加入書籤

A+A-


    公元751年,
    根據正史記載這一年大唐對外戰爭遭受了三連敗,四月鮮於仲通敗於南詔、七月高仙芝敗於大食、八月安祿山敗於奚族和契丹。
    唐玄宗天寶九年,劍南節度使鮮於仲通在楊國忠授意下發兵三萬征討南詔國。
    在大戰開打之前閣羅鳳曾經派使臣向唐求和,但是劍南節度使鮮於仲通沒有應允。
    根據資治通鑒記載:南詔王閣羅鳳遣使謝罪,請還所俘掠,城雲南而去,且曰:“今吐蕃大兵壓境,若不許我,我將歸命吐蕃,雲南非唐有也。”仲通不許,囚其使。
    很多人將責任歸結於鮮於仲通的不受降。鮮於仲通不懂兵事是事實,但是鮮於仲通並不傻,鮮於仲通之所以不受降是因為閣羅鳳是在詐降。南詔國如果真心投降為何提前通知大唐的死敵吐蕃派大軍支援南詔?
    大唐對南詔國用兵沒有錯,錯的是楊國忠為了私利用了鮮於仲通這個不懂兵事之人。唐軍與南詔、吐蕃聯軍交戰,唐軍大敗,大將王天運戰死,唐軍幾乎全軍覆滅。之後南詔收集唐軍屍體築成京觀,並歸附吐蕃。
    資治通鑒記載:閣羅鳳斂戰屍,築為京觀,遂北臣於吐蕃。蠻語謂弟為“鍾”,吐蕃命閣羅鳳為“讚普鍾”,號曰東帝,給以金印。
    這就是歸屬吐蕃的好處,以前歸唐是臣,現在歸屬吐蕃是兄弟。
    並且閣羅鳳還給自己留了後路,資治通鑒記載:閣羅鳳刻碑於國門,言於不得已而叛唐,且曰:“我世世事唐,受其封賞,後世容複歸唐,當指碑以示唐使者,知吾之叛非本心也。”
    楊國忠為了掩蓋了此次戰敗的責任,秘密派遣軍隊占領已經被推倒的姚州城,並開始重新築城,造成收複的假象,向李隆基說打了大勝仗。
    而閣羅鳳這時派王丘各截斷唐兵糧道,派大將軍洪光乘與吐蕃一部兵力,趁唐軍築城未就,聯合攻擊姚州,僅兩日大敗唐軍,俘其都督。第二次天寶戰爭唐軍再次失敗。
    閣羅鳳不是求和平嗎?既然求和平為何偷襲築城的唐軍。
    從此,唐朝對抗吐蕃的西南防線崩潰,成都已經處在吐蕃威脅之下,南詔也徹底成為敵對割據勢力。
    麵對南詔國的襲擊李隆基和楊國忠不肯善罷甘休,於是下旨征募長安、洛陽、河南、河北的百姓再征南詔。於是楊國忠就開始抓壯丁,強逼著北兵南征。李隆基用北兵南征難道他就不知道水土不服這一條就要人命嗎?要麽李隆基真糊塗了,要麽就是李隆基故意為之。
    資治通鑒記載:製大募兩京及河南、北兵以擊南詔;人聞雲南多瘴癘,未戰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應募。楊國忠遣禦史分道捕人,連枷送詣軍所。舊製,百姓有勳者免征役,時調兵既多,國忠奏先取高勳。於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振野。
    杜甫的《兵車行》描述得就是這個場景“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鹹陽橋……。”
    所征之兵基本都是“高勳”,高勳就是高級權貴。長安、洛陽、河南、河北這可能都是權貴窩。長安是關隴集團老窩。洛陽是文人集團老窩,武則天能在洛陽坐穩天下靠的就是狄仁傑、張諫之這些文人。河南、河北可是“五姓七望”河北集團的老窩。怎麽看都有點楊廣征高麗的味道,就是送這些人去死的。
    還有一個耐人尋味的事情,為何不在劍南道就近募兵?難道是劍南道都被閣羅鳳收買了,已經不可信了嗎?南詔國收買唐將可是有前科的,王昱應該是第一個被收買的劍南道節度使,張虔陀的和南詔王妃慕容玉珠的私通等。
    公元754年一切準備就緒,雲南都督侍禦史李宓統帥七萬北兵進攻南詔。
    閣羅鳳對麵唐軍大軍層層防禦,邊打邊退,誘敵深入,等李宓帶著大軍到了南詔國都城太和城時,竟然沒了糧草。
    時間拖到了六月,南詔瘴氣橫行,北方士兵根本就扛不住,餓死病死的不計其數。
    李宓隻能撤軍,李宓一撤閣羅鳳就開始追擊硬生生拖死唐軍。
    不得不說楊國忠做事很有恒心,麵對失敗屢敗屢戰,繼續抓壯丁繼續折騰,前前後後隻壯丁就死了二十多萬,其他後勤人員死的更多。後來安史之亂時不管是河北、河南唐軍都要弄死楊國忠,就連長安的兵也要弄死楊國忠了。
    不過此戰有幾個疑點。
    第一,李宓原來是姚州都督,和閣羅鳳關係好的跟劉關張的關係一樣。並且對征南詔十分不瞞一直替南詔國說話。
    第二,李宓帶五個兒子一起出征,雖然全軍覆沒,但是五個兒子沒有一個陣亡的信息,五個兒子也沒再回大唐。
    第三,李宓出征前交給自己的孫女李巧珠一把寶劍說:“這是當年閣羅鳳贈我之南詔鐸鞘寶劍,若一年之後爺不回來,我孫女可持此劍進見南詔王,後事自有分曉。”後來李夫人和李巧珠就帶著寶劍去了雲南,然後一去不回。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第四,唐軍到了太和城竟然沒糧草了,搞不搞笑。
    第五:軍隊剛出發就不停的出事,首先是何履光的水師還沒出港就被南詔國偷襲了,然後全軍沒了。接著李宓長子李貞元的大軍被吐蕃和鳳伽異羅閣鳳之子)前後夾擊沒了,一打一個準,南詔國的情報可真厲害。
    第六,李宓進攻玉龍關,作為三軍主帥,他竟然騎馬帶頭過子河上一個快要斷了的朽木橋。戰馬不肯過橋,這時候玉龍關守將說:馬不前行,懼我南詔神威,何不就此退兵,免遭滅頂之災!”李宓作為一個老將竟然受不得一句激將,騎馬就過朽木橋,走到橋中心橋就斷了,李宓落水,唐軍大亂。南詔國出關一陣亂殺。大唐連架一個新橋的能力都沒有,一個征戰沙場的老將因為敵人一句激,明知道朽木橋不能走,還非的走朽木橋。
    至於李宓的死也有好幾種說法,資治通鑒說是被生擒,還有說是投洱海而死,還有說是戰死。李宓的死成了一個謎。
    整個南詔之戰從張虔陀的死開始處處透著一種不尋常,整個過程充滿了陰謀和背叛。
    南詔跟著大唐的時候吃香的,喝辣的,獨立自主,但是也正是這種優待讓南詔國貪欲膨脹。但是歸降吐蕃後,吐蕃就向南詔征收高額的“保護費”,把南詔整的苦不堪言,南詔受不了吐蕃得盤剝793年又重新歸唐。
    公元751年七月高仙芝帶著唐軍12萬之間)、以及仆從軍、葛邏祿騎兵一共大約三萬人,到達怛羅斯,而這時大食國主將齊亞德帶著四萬呼羅珊精銳和六萬昭武九姓聯軍趕到怛羅斯。
    當時雙方在怛羅斯城外直接展開對決,陌刀將李嗣業帶兩千五百陌刀手,指揮唐軍軍陣衝擊十萬聯軍。
    陷陣主力為唐軍,仆從軍多為騎兵隻做側翼掩護,但是是對葛邏祿騎兵的安排堪稱致命,高仙芝將葛邏祿六千騎兵單獨安排在軍陣的後方,並且距離高仙芝中軍位置很近。
    雙方短兵相接不足一個時辰,阿拉伯步兵方陣就被唐軍步兵方陣擊退,阿拉伯隻能依靠中世紀歐洲和阿拉伯世界的主力具裝騎兵,從側翼衝擊大唐步兵方陣,但是被李嗣業陌刀隊殺退,隨後阿拉伯軍隊就開始後撤。
    雙方連續鏖戰四天,大唐和聯軍戰損比達到了1:3,聯軍已經有了越打越弱的趨勢,並且唐軍的拔漢那援軍也即將到達戰場,如果唐軍援軍到達戰場聯軍肯定更打不過了。
    這時齊亞德就派人找到了葛邏祿主將,許諾將原來突騎施的楚河流域和伊犁河流域賣給葛邏祿人,讓葛邏祿趁雙方交戰偷襲中軍的高仙芝。
    結果就是唐軍被前後夾擊潰散,唐軍隻是被打散,並不是大敗,高仙芝隻能帶敗兵退守大營。
    《舊唐書》李嗣業傳記載:事窘,嗣業白仙芝曰:“將軍深入胡地,後絕救兵。今大食戰勝,諸胡知,必乘勝而並力事漢。若全軍沒,嗣業與將軍俱為賊所虜,則何人歸報主?不如馳守白石嶺,早圖奔逸之計。”仙芝曰:“爾,戰將也。吾欲收合餘燼,明日複戰,期一勝耳。”嗣業曰:“愚者千慮,或有一得,勢危若此,不可膠柱。”固請行,乃從之
    這話被段秀石聽到,段秀石就罵李嗣業,因為李嗣業不想收攏散兵,想自己先逃跑。
    資治通鑒記載:將士相失,別將汧陽段秀實聞嗣業之聲,詬曰:“避敵先奔,無勇也;全己棄眾,不仁也。幸而得達,獨無愧乎!”嗣業執其手謝之,留拒追兵,收散卒,得俱免。
    從史料記載可以看出怛羅斯之戰唐軍隻是潰散而已,主力傷亡並不大,高仙芝甚至想收攏散兵和大食再戰。如果唐軍傷亡很大,高仙芝也不會有和大食軍再戰的能力。
    因此高仙芝在怛羅斯戰敗李隆基並沒有因戰敗而追究他的責任,大食國也因為此戰了解了大唐的實力,立刻派出使者同大唐和談。
    麵對大食的東擴李隆基下令安西軍進行擴軍,準備和大食國在河中地區和大食國再打一場奪回河中地區,但是後麵當安西軍準備好的時候爆發了安史之亂,大量的安西軍和安西老將被調往中原平叛,大唐自此失去了河中地區。
    後來吐蕃趁著安史之亂趁機占了隴右道和河西道,安西最後和大唐失去聯係。
    安西白發兵堅守安西幾十年,但是安西最後被回紇占領。
    此戰的唯一亮點就是一個技術人員杜環跑到了大食和歐洲,把中國的先進技術帶到了大食和歐洲,不然歐洲和大食連擦屁股紙都沒有,還在用木棍刮屁股呢。
    所以歐洲史就是一部偽造的曆史,你紙都沒有,你寫個屁的曆史啊,用羊皮寫曆史,你需要殺多少羊?歐洲窮的叮當響,有那麽多羊讓你殺嗎?
    公元751年八月安祿山起河東、範陽、平盧三道六萬大軍進攻契丹大敗。
    敗的原因很搞笑,安祿山進攻契丹遇上了大雨,於是安祿山手下大將何思德就勸安祿山說:“我們兵雖多,但遠來疲憊,戰鬥力不強,不如按甲息兵,稍事休整,不過三天,契丹就會自動投降。”祿山聽後大怒,要殺思德,思德請免死為前鋒以攻契丹。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而這個何思德與祿山長的太像了,契丹兵以為是安祿山跑到前麵來了,剛開戰契丹將士爭先恐後殺何思德,畢竟斬帥可是大功,何思德一個不留神被群毆而死,契丹一看安祿山死了,於是士氣大振。
    而這時投降的奚族士兵聽說安祿山死了立刻又叛變,與契丹合兵,夾擊唐軍,唐軍大敗。
    安祿山逃跑的時候和曹操兵敗華容道差不多,狼狽至極,隻帶著二十個隨從跑到了師州今蒙古赤峰),隨後安祿山將大敗的罪責歸咎於突厥左賢王哥解和河東兵馬使魚承仙。
    平盧兵馬使史思明躲進深山二十多天才出來。史思明出來後別人問史思明為什麽要去在山裏躲二十多天,史思明說:“如果我早見祿山,就會與哥解一起被殺。”看來最了解安祿山的人還是史思明。
    安祿山喜歡遷怒別人,正是安祿山被殺的主要原因,動不動就遷怒別人!毆打下屬!下麵的人幾乎被他打了一個遍。
    其實安祿山兵敗這件事也很蹊蹺,安祿山也是老將了,行軍打仗應該也是高手,應該不會出戰這種騷操作,但是他卻做了。
    那麽最大的可能就是清洗內部,因為他不分青紅皂白殺的哥解和魚承仙是河東老人,那都是王忠嗣的老部下。
    公元751年八月還發生了一件大事就是長安武庫起火,一下子燒了三十七萬件武備。大唐是真有錢,這些東西送到歐洲和大食可以把歐洲和大食全副武裝起來。
    喜歡李隆基的紈絝皇孫請大家收藏:()李隆基的紈絝皇孫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