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衣錦還鄉

字數:7098   加入書籤

A+A-


    金秋九月,秋高氣爽。
    天空湛藍如洗,陽光灑在大地上,溫暖人心。
    曲折的官道上,一輛藍蓬馬車呼嘯而過。
    告別城池喧囂的駿馬,撒開四蹄歡快踏出。
    馬車內,徐聞身著嶄新的文士長袍,側臥在軟榻上,不時吃著時鮮瓜果。
    車內鋪設的軟墊恰到好處地支撐著身體
    一旁的嶽盈盈輕輕靠在柔軟的靠背上,雙眼迷離,仍不敢相信眼前是真的。
    半月前,她陪少爺離家赴考,乘坐著一輛簡陋驢車。
    一路顛簸,差點把骨頭都顛散架。
    此番回去,居然乘坐如此舒服的馬車,過彎過坎,竟無絲毫顛簸之感,仿佛行駛在雲端之上,平穩而愜意。
    她深知,這一切的改變,都是少爺勤奮苦讀、不懈努力的結果。
    嶽盈盈輕輕側過頭,目光溫柔地落在了徐聞的身上。
    她的眼神中,蘊含著一種難以言喻的深情與敬佩。
    少爺不僅英俊瀟灑,而且才華橫溢。
    如此優秀的男人,真讓人著迷!
    從南麵進入清平縣,隻有一條官道。
    沿途的風景在馬車外緩緩流淌,翠綠的田野、潺潺的溪流、還有那些熟悉的村舍,一切都顯得那麽親切而美好。
    行至界碑路口,但見前麵湧出一行人。
    在前麵趕車的嶽衝一驚,以為對方是劫匪,忙跳下馬車護在前麵,順手從道路邊大樹上拽了一截手臂粗的枝丫,緊緊握在手中。
    今天甭管對麵是哪個山頭的劫匪,敢向自家少爺下手,說什麽也要弄死一兩個,威懾一二!
    身為徐聞的書童,擒賊先擒王的道理還是懂得。
    他如此想著,忽然聽到旁邊樹林中響起一陣吹吹打打的聲音。
    緊接著一群人圍了過來,敲鑼打鼓的往這邊來。
    “哎呀!徐老爺,您終於回來了!”
    “鄉親們可想死你們了!”
    “......”
    眾人七嘴八舌,滿臉堆笑。
    “你們是......”嶽衝感覺對麵很眼熟,但又叫不上名字。
    “嶽兄弟,我是小魏啊!先前徐老爺買地,咱們有過一麵之緣!”
    原來是永寧鄉的裏長魏邏,還有幾個甲首他們,以及鄉裏的幾個地主。
    “小魏.......”嶽衝有些淩亂,對方比自己足足大了十幾歲,居然自稱小魏?
    “你們這是幹啥?”
    “當然是迎徐老爺回鄉!”
    魏邏客套一句,直奔後麵驢車:“哎呦喂,我的徐老爺,您可算衣錦還鄉了!咱們可是足足等了一天一夜啊!”
    ......
    進入永寧鄉,徐聞坐上了高頭大馬上,胸前戴著大紅花,連衣服也換了一身紅,如同新郎官似的。
    這是裏長和鄉裏一眾地主的意思,請解元公遊街。
    徐聞本想低調,奈何對方實在過於客氣。
    敲鑼打鼓,鞭炮齊鳴的場麵,還有一隊啦啦隊,他想跑也跑不掉。
    而且高中後回鄉遊街是傳統,可以鼓勵帶動當地求學風氣,促進家鄉發展。
    “徐老爺是咱們永寧鄉第一位解元公!”
    “不,是整個清平縣!”
    “我看是整個東昌府獨一份!必須隆重!”
    出發前,裏長魏邏特別交代,通知全鄉迎接,每家每戶必須出一人來迎接!
    有小孩的帶小孩,熱鬧為主!
    很快,有會騎馬的甲首,飛馬向鄉裏奔去,通報消息。
    一行人吹吹打打一路向北,不多時,永寧鄉牌坊出現在眼前。
    牌坊附近擠滿了百姓,響亮的鞭炮聲中,伴隨著一聲聲歡呼。
    永寧鄉是窮鄉僻壤,老百姓都很窮,大多數人身上打著補丁,新三年,舊三年,補補縫縫又三年。
    他們麵有菜色,多是營養不良導致。
    有些孩子,沒有衣服穿甚至光著屁股滿地跑。
    此刻,他們人人歡呼,真心實意的迎接舉人。
    這是永寧鄉第一個解元。
    因為徐聞,整個山東各府,都知道有永寧鄉這麽一個地方。
    他們為之自豪!
    也盼望著這位年輕的徐老爺,將來為官,能造福眾人。
    鄉民淳樸,願望不大。
    徐聞騎著高頭大馬,昂首挺胸,滿臉笑容,對周邊百姓連連拱手致意。
    “鄉親辛苦了!”
    他能感受到百姓們的熱情,心情隨之興奮,有種滿足感。
    於是策馬在牌坊前轉了一圈,引來更加熱烈的歡呼聲。
    “徐相公,我要給你生孩子!”
    年輕的女子顧不得體統,尖聲叫道。
    女子很快被其家長拎走,重重教訓。
    “胡鬧!”裏長魏邏臉色一沉。
    身為裏長,掌一鄉教化,出現如此不成體統之事,理應嚴辦!
    但見徐聞麵露微笑,很受用的樣子,裏長隨即朗聲大笑:“誰家的姑娘,竟如此灑脫!”
    鄉親們顧不得詢問是誰家姑娘,個個目光灼灼的望著徐聞。
    十七歲的舉人,又如此英俊倜儻,誰不想把姑娘嫁給他?
    甚至有婦人感慨,隻恨自己早生了二十年。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女人一發浪,氛圍更加濃烈。
    在眾人的簇擁下,徐聞沿著永寧鄉主道,風風光光的前往裏長家。
    裏長家位於魏莊,受裏長輪流當的影響,此地也是今年永寧鄉的臨時辦公地點。
    遊完街後,徐聞被安排在裏長魏家休息。
    魏家是當地大戶,有獨立三進門大院子,帶有花廳。
    裏長魏邏今日在家中設下宴席,殺豬宰羊,款待徐聞等人。
    花廳建築陳舊,卻飄滿了酒菜香味,熱鬧非凡。
    魏裏長坐在徐聞身邊,喜笑顏開,有種受寵若驚的感覺,全程為徐老爺斟酒。
    當日,永寧鄉的所有大小地主齊聚一堂,紛紛上前祝賀。
    每人毫不吝嗇的送上厚禮,人均價值百兩的禮物。
    將來徐聞肯定當官。
    如此年輕有為的官老爺,如若今日不拉攏,怕是以後沒機會了!
    席間,酒過三巡後,魏裏長借著酒意起頭,說起了土地掛靠一事。
    舉人比秀才擁有更多特權。
    秀才見官不跪,舉人可以與官員平等相待。
    麵對老百姓時,舉人也可以以官府代言人自居。
    當地縣衙遇到問題時,還會派人通報當地舉人,征詢其意見,甚至請舉人出馬處理。
    若是舉人犯案,在沒有被省學政剝奪功名之前,誰都不能拘押,更不能用刑!
    官府若是讓舉人出庭受審,還得客客氣氣的請他們到縣衙,隻是協助調查,而非傳訊,更不敢說受審。
    除此以外,舉人享有免除賦稅的特權。
    這種特權隻適用於舉人本人及其家庭名下的土地。
    因此,永寧鄉的大小地主,都想要將自家田產掛靠在徐聞名下,如此便可以不用繳納賦稅,或者減免很多賦稅。
    這種行為,朝廷是默許的,旨在鼓勵人們積極參與科舉考試,提高國民文化水平。
    但朝廷也不傻,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掛靠土地,那還收個毛的賦稅?
    免除賦稅的特權並不是無限製的,而是有一定的範圍和條件。
    舉人名下四百畝以內賦稅全免,多的田地賦稅優惠。
    便是如此,也大大吸引了地主們,想要找個舉人掛靠減稅。
    徐聞略一沉吟,按照魏裏長的意思,永寧鄉這些地主所有土地加起來,能有幾千畝。
    這麽多土地掛靠在自己名下,會不會太招搖了?
    似是看出了為難,魏裏長忙道:“徐老爺不必擔心,這是朝廷默許的特權,趙舉人名下的土地更多。”
    掛靠土地不是免費的,地主們不用向朝廷交稅,但要向掛靠的舉人交租,比交給朝廷的要少。
    有的地主先前將田產掛靠在趙舉人名下,但那趙舉人要價太高,簡直黑心!
    如今永寧鄉又有新晉舉人,他們自然要攀附一二。
    “聽聞徐老爺家的佃戶,每年租子不過三四成,徐老爺簡直是愛民如子啊!”
    有人吹捧道。
    眾人附和:“是啊!是啊!”
    連自家佃戶都不能盤剝,土地掛靠在徐老爺名下,要價應該不會多。
    瞧著眾人熱切,徐聞微一點頭,衝著眾人抱拳道:“既然諸位抬愛,那徐某便交下諸位朋友了!”
    他根據朝廷賦稅,以及趙舉人家的要價,給出了一個折中的掛靠價格。
    算下來,徐聞一年到頭啥事不幹,光靠這幫地主掛靠的土地,就有七八百兩銀子收入。
    他報出的價格引起一眾地主的讚同。
    “好!徐老爺爽快!”
    “來來來!大夥兒一起再敬徐老爺一杯!”
    “喝!”
    以裏長魏邏為首,這幫財主說要為徐聞建登科坊。
    登科坊,又稱杜天官木牌坊,為表彰科舉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士子而立的牌坊。
    登科是士子們夢寐以求的榮耀。
    因此,登科坊不僅是對個人成就的肯定,也是家族和地方榮耀的象征。
    永寧鄉的鄉紳們想要建登科坊,一是為了討好少年舉人徐聞。
    二是為了宣傳本地,自己留名。
    科舉盛行千年,清平縣第一次出解元!
    可喜可賀!
    往後,徐聞便是清平縣的門麵,牌麵必須搞起來!
    而且,建登科坊,要旁邊立一石碑,寫明建坊原有,刻上一眾讚助者姓名。
    在座的諸位鄉紳地主,也算千古留名。
    對於這個提議,徐聞微微一笑,算是同意了。
    他是世俗之人,又年紀輕輕的,難免有虛榮心。
    “賢侄!”
    “我的好侄兒!”
    未見其人便聞其聲,徐聞知道,這是自己二叔徐賀來了。
    喜歡成為禦史後,我怒噴建文帝請大家收藏:()成為禦史後,我怒噴建文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