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2章 孫太後的請求

字數:6256   加入書籤

A+A-


    半月之後。
    大朝會。
    殿中鍾鼓齊鳴,文武百官肅然列班。
    景泰帝朱祁鈺一身明黃冕服,端坐於龍椅之上,神情格外振奮,甚至略帶幾分壓抑不住的激動。
    就在今日,他終於要實現自己苦思多日的心願。
    大侄子朱見深,將在今日被廢去太子之位。
    而他的親生骨肉,皇子朱見濟,將正式登上皇太子的寶座,成為大明江山的未來繼承人!
    這一刻,朱祁鈺等了太久。
    太監金英高聲唱讀聖旨:“太子朱見深,幼年入東宮,雖德性端謹,然體弱多病,難堪繼統,今降封沂王,食祿萬石,仍居京師,禮遇如初。”
    “……皇子朱見濟,仁孝天成,深得朕心,當立為儲,以承宗廟!”
    太子廢立,大明儲位自此易人。
    朝堂一片寂然,誰也不敢出言異議。
    曾經站在朱見深背後的幾位老臣,此刻不是稱病未朝,便是垂首無言。
    眾人皆知:天子心意已決,逆之者亡!
    而最受皇帝青睞的,卻是那位始終不動聲色的老臣,越王徐聞。
    正是徐聞在朝會上點頭應允,才讓這場權力更替順利無波。
    朱祁鈺深知,若無徐家父子暗中支持,此事斷無可能如此順利。
    他對徐聞的敬重又增幾分,暗中下定決心:要好生回報徐氏之功。
    果不其然,僅過數日,聖旨再度頒下。
    “越王勳舊之臣,世守忠義,功高社稷,其諸孫才學兼優、誌節可用,宜委以重任。”
    於是,徐聞十餘名庶出孫子,或授京職,或編入軍伍,遍布六部、京營、五軍都督府。
    有的擔任順天府丞、通政使司官、禦馬監少監;
    有的被編入五軍營下任副將、參將,甚至調往邊關擔任總兵,曆練兵事。
    消息一出,京中嘩然。
    徐聞府邸一時賓客盈門,賀帖如雪。
    街巷茶樓中,不乏市民低聲議論:“越王府真是根深蒂固,子孫遍地,朝中滿是徐家人。”
    也有人私下酸言酸語:“庶孫都能當官,這大明江山,怕不是姓朱的管不過姓徐的了。”
    但真正在意的,卻是徐聞自己。
    這一日,他在書房中翻閱新近調任公文,目光落在長孫徐驥、三孫徐鳴、五孫徐崢等人的名字上。
    每一封文牒,他都細細看過,偶有批注,有時還會召見本人麵談。
    府中幕僚感慨道:“王爺,您十幾個孫兒如今皆任實職,或文或武,真是徐門興盛。”
    徐聞卻隻是微微搖頭,語氣平淡中帶著深意:
    “興盛是假,曆練是真,他們是庶出,沒有爵位可承,隻能靠自己,能有今日,靠的不是我一人,而是大明的體製,也靠他們是否爭氣。”
    “若有人不才,即便身披徐家之名,孤也不會留情!”
    徐聞清楚,徐家雖得寵於今朝,但官場之上,風向如雲,皇恩無常。
    若子孫無德無能,倚仗餘蔭,隻會淪為笑柄,反遭後世天子猜忌。
    是以,這些年來他對子孫一向嚴厲,尤其是庶出子孫,格外看重“自立”二字。
    進朝者須過筆試政試,入軍者先從最基層軍職做起,絕無破格特恩。
    甚至,他常對內孫說:“你們要記住,徐家不是你們的通行證,而是你們的考卷。”
    景泰帝朱祁鈺,對此也頗為欣賞。
    越王府雖勢大,卻不倚寵驕奢,反而在軍政上提供了大量可堪任事的骨幹,緩解了朝中中青年官員斷層之困。
    朱祁鈺心知:他之所以能坐穩皇位,除了徐聞輔政有方,還在於這個龐大的“徐係”網絡,為他搭起了一個穩定的政治基石。
    尤其是太子朱見濟年幼,朝中更需要可信的老臣與能幹的少壯之才為其“護駕”。
    而徐家的存在,正是那道不可或缺的屏障。
    越王府中,一時間春風得意,文書錦繡,長孫執筆校令,幼孫操戈練兵。
    老宅後園中,時常傳來孫輩們講策論、演騎射的聲音。
    而徐聞,常常獨坐廳中,望著庭前老梅,不言不語,心中卻無半分懈怠。
    他知道,廟堂如棋局,今日為東風,明日便可能變天。
    一切當以穩字為重!
    ......
    南宮。
    一個被遺忘的角落。
    朱祁鎮,曾為大明皇帝,如今被囚於此地,如同階下之囚。
    他的囚居並無鐵鎖加身,也無錦衣衛守衛,甚至連個太監侍從都沒有。
    四周寂靜無聲,窗外隻偶有風過,帶起幾片零落的黃葉。
    曾經的帝王,如今獨坐破屋,身著舊袍,形容枯槁,唯有一口氣尚存。
    景泰帝朱祁鈺對這個哥哥毫無憐憫。
    對朱祁鎮的供奉,更是苛薄得近乎羞辱。
    食無鹽肉,衣無新錦,藥無良劑,連溫飽都難維持。
    總而言之,直接不管,任其自生自滅。
    朱祁鎮之所以還堅強的活著,靠的是錢皇後在宮中縫製針線細物,托人悄悄帶出變賣,換來粗糧和藥材。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昔日貴為天子的男人,如今靠妻子紉針度日,身心皆傷,尊嚴盡失。
    為此,朱祁鎮不知咆哮崩潰了多少次。
    近日,當他得知“太子朱見深被廢,改封沂王”之時,徹底破防了。
    在南宮撒潑打滾了好半天,指名道姓要景泰帝討個說法。
    “朱祁鈺,你囚禁我,廢我兒,你到底要做絕到何時!”
    除了啞然回蕩的回聲,南宮無人應答。
    半日後,孫太後才姍姍來遲。
    太後孫若薇,是朱祁鎮的生母,也是宣德帝的皇後。
    全天下所有人都放棄了朱祁鎮,隻有孫太後沒有。
    她每日出入南宮,探望廢帝與幼孫,親手為他們熬粥洗衣,清理殘破屋宇。
    昔日高坐太後之位的她,如今彷佛位庶民母親。
    她每日出入南宮,探望廢帝與幼孫,親手為他們熬粥洗衣,清理殘破屋宇。
    昔日高坐太後之位的她,如今彷佛位庶民母親。
    但她知道,僅憑她一人之力,護不住兒子與孫子。
    尤其是那個坐在金鑾殿上的新皇,已不再是當年那個溫文謙和的孩子。
    而是手握江山、目中無人、冷酷無情的帝王。
    於是孫太後找到了徐聞。
    越王府內,簷下風吹庭竹,茶煙嫋嫋。
    孫太後緩緩步入正廳,身著素色宮裝,未帶儀仗,低眉順目,自稱“孫氏”。
    徐聞早在廳中候著,見她神情肅然,立起身來,微一作揖,算是禮待。
    這位孫太後年過四十,卻風韻猶存,氣度典雅。
    兩人隔案而坐,氣氛一時凝滯。
    “越王。”
    孫太後低聲開口,聲音帶著一絲難掩的哀求:“臣妾知您位高權重,朝中重臣,陛下倚重,但我兒雖曾誤國,卻終究是大明正統,我孫見深,自幼仁厚,無半分野心。如今受此際遇,非其之罪。”
    她自稱臣妾,顯然沒有把徐聞當做臣子。
    孫太後語調微顫,繼續道:“我不求富貴榮寵,隻願王爺念一念舊情,看在臣妾夫君宣德帝的麵子上,護我孫一命,若將來朝局變幻,願他有一條活路。”
    說到此處,孫太後已低頭含淚。
    這位孫太後年過四十,卻風韻猶存,氣度典雅,保養的如同三十來歲的美婦人。
    她這麽一哭,倒顯得惹人憐惜。
    徐聞麵色凝重,緩緩起身,看著比自己小近三十歲的婦人。
    “太後之意,老臣明白。”
    徐聞走至窗前,語氣平靜道:“沂王朱見深雖已廢儲,然陛下尚留其京中,未加罪責,老臣雖無權插手宗室事,但……既太後開口,老臣自會多留一心眼,保其安穩。”
    孫若薇眼中一亮,起身屈膝深拜:“臣妾多謝王爺。”
    她一拜未起,忽然低聲道:“若王爺不棄,臣妾雖已年邁……願以身相酬,隻求護兒護孫。”
    話音未落,徐聞神色倏變,厲聲嗬斥:“太後慎言!”
    他眉宇一凜,直視眼前美婦:“徐聞一生,忠於社稷,護國為先,從無私欲妄行,太後若是為保親人,而自損尊貴之身,豈不墮了帝後風骨?”
    孫若薇羞愧難當,低聲啜泣,躬身不語。
    廳內一時寂靜,隻餘風吹竹影、簷下滴水聲聲。
    良久,徐聞語調緩和,望著她堅定地說:“請太後放心,沂王雖非儲君,老臣自會暗中照拂,隻願他日後持心自律,無妄為、無妄言,方能保得一生平安。”
    孫若薇淚眼婆娑,連連點頭:“多謝王爺,多謝……”
    當日下午,孫太後步出越王府。
    她坐在車轎中,微整衣帶,手扶金絲鳳釵,將衣領扣好,又攏了攏鬢發,目光沉靜清亮。
    “越王看似老邁,不想精力如此旺盛,老當益壯,至少還能再活三十載......”
    “若大明有一線希望,願藏在沂王一脈,若將來有天變,我孫仍能以仁立世,不負我今日屈身所求。”
    孫若薇心中默默念道。
    隨後命令馬車駛向南宮。
    喜歡成為禦史後,我怒噴建文帝請大家收藏:()成為禦史後,我怒噴建文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