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街邊探查
字數:2935 加入書籤
魚富貴連忙擺手,解釋道:“絕對沒有,少爺。我們是按照二兩銀子一畝的價格購買的,這個價格已經很好了,非常公平合理,胭脂城還沒有幾畝土地高於二兩銀子的,大部分都是不到一兩銀子。而且,這些人在賣掉土地後,大多都進入了伯爵府的城池,或者附近的村子裏安家落戶。如今,馮氏族人留在老宅的已經不足五十人,而且都是他們家的老人了。”
李三一點了點頭,似乎對這個情況還算滿意,他笑著說:“行吧,隻要他們不搗亂,就一視同仁對待。但要是有人不遵守規矩,那就該怎麽處理就怎麽處理。”
魚富貴聽出了李三一話中的殺氣,連忙應道:“是,少爺,我明白了。”
“現在商鋪租售的情況如何?”李三邊走邊隨口問道。
魚富貴連忙跟上,快速回答道:“目前出售的商鋪占一成,出租的占三成,還有一成是我們自己留作自用的,剩下的不足四成。”
魚富貴作為管家,深知李三一對商鋪的關注程度,所以在得知李三一今天要路過此地時,他便將城裏的相關情況反複查看了好幾遍記錄本子,對這些數據可謂是了如指掌。
李三一聽後,滿意地點點頭,說道:“嗯,這個成績相當不錯了,畢竟才半年時間,能有這樣的成果已經很難得了。”
他對魚富貴的工作表示肯定,同時也對目前的進展感到欣慰。
魚富貴接著說道:“後麵的區域位置相對較差一些,不過等以後人多了,這些商鋪自然也能租售出去。”
李三一對此表示理解,他不緊不慢地說:“嗯,不用著急。無論是做什麽生意的,都要詳細登記好,信息要全麵。我們的主要任務是做好服務,隻收取應得的稅收,千萬不要對商家的經營指手畫腳。但是,如果有人膽敢囤積居奇,那就必須采取果斷的霹靂手段!”
說到最後,李三一的語氣變得嚴肅起來,透露出一種堅決的態度。
“是,少爺,除了專營商品,民生商品有指導價,其他的都根據市麵行情定。”魚富貴恭敬地回答道,他的聲音中透露出一種自信,“民生商品方麵,我們已經做了充分的準備。糧油、鹽鐵、布匹、酒等等,這些都是人們日常生活所必需的物品,我們都有足夠的儲備,可以應對各種可能的市場衝擊。”
李三一微微點頭,表示對魚富貴的回答感到滿意。他接著說:“嗯,那就好。不過,對於那些破壞行情的商人或者家族,我們不能坐視不管。我認為,應該搞一個黑名單,將這些人列入其中。以後,河西郡的所有商人都不得與他們合作,也不允許他們進入河西郡,甚至是伯爵府所控製的區域。”
魚富貴聽後,臉上露出一絲驚訝,他猶豫了一下,問道:“啊,好的。但是,這樣做是不是有些過於嚴厲了呢?”
李三一解釋道:“做生意,買低賣高是正常的商業行為。然而,如果有人故意囤積居奇,蓄意破壞市場行情,那就是其心可誅了。這種行為不僅會損害其他商人的利益,還會擾亂市場秩序,讓我們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局麵毀於一旦。最終,隻會讓別人坐收漁利,我們卻白白付出努力。”
魚富貴恍然大悟,他連忙說道:“是,少爺,我明白了。我會盡快把您的意思傳達給稅務班和府裏的管理處,讓他們按照您的要求去執行。”
兩人緩緩地走著,邊走邊交談著,不知不覺間,他們已經快走到東南角的富人區了。就在這時,一陣朗朗的讀書聲從附近的一個院子裏傳了出來。
李三一聽到這讀書聲,不禁停下腳步,轉頭看向那個院子,好奇地問道:“現在府裏管理學堂的是誰啊?城裏一共有幾處學堂呢?”
魚富貴回答道:“學堂班的負責人是原來雙河鎮宅子的學堂負責人,周興,就是那個編著《千字文》的人。至於城裏的學堂嘛,目前有三處。其中一處在東南角,有十間教室;另一處在西南角,有二十五間教室;還有一處就是咱們府裏,有十八間教室。”
李三一若有所思地點點頭,接著又問道:“哦,那府裏的學生都是孤兒嗎?”
魚富貴回答道:“嗯,都是最近分來的,以後打算讓他們進入府裏做事呢。”
李三一沉默了片刻,然後說道:“孤兒?這樣啊……你讓程鐵牛去那裏過一遍篩子,看看有沒有什麽異常情況。如果發現有不對勁的地方,就直接處理掉。”
“是,少爺。不過,您是不是發現了什麽問題呢?”魚富貴有些疑惑地問道。
李三一搖搖頭,解釋道:“倒也沒有,隻是咱們的勢力在不斷崛起,難免會引起一些有心人的惦記。所以還是小心謹慎些為好。“要不我把他們都遷移到馬坊鎮那裏,府裏需要人手再調就是了。”魚富貴提議道。
“這樣也好,畢竟馬坊鎮離府裏不算太遠,往來也方便些。”李三一思索片刻後表示讚同。
“而且這樣一來,府裏的孩子們上學就不會受到影響了。”魚富貴補充道。
“這倒是,府裏孩子上學可不能耽誤。”李三一點頭應道。
“您放心,府裏沒幾個孩子上學的,最早上學也得等到七八年後呢。”魚富貴笑著寬慰道。
“嗯,行,不過教師的培養可不能停啊。”李三一突然想起什麽似的提醒道,“隨著鼓勵生育政策的推行,明年人口肯定會迎來一個爆發期,七八年後,孩子們上學恐怕會成為一個大難題,這些都得提前考慮一下。”
“少爺,您就放心吧。”魚富貴信心滿滿地回答,“在規劃村子的時候,我就已經把這些都考慮進去了。學堂前三年會設在村子裏,等孩子們長大一些,再進入鎮子上的學堂,之後就會根據他們的興趣和特長進行分流,一部分進入縣城的學堂,另一部分則進入工坊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