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項目基本上十拿九穩
字數:7850 加入書籤
王主任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灰塵“小沈,有沒有興趣到市裏工作?”
這話一出,周圍的人都驚呆了。
張處長臉色一變“王主任,這”
“別緊張。”王主任笑笑,“隻是問問意見而已。”
沈良心裏翻江倒海,但表麵還是很冷靜“我在這裏挺好的,暫時沒有其他想法。”
“好吧。”王主任沒有強求,“不過如果你改變主意了,隨時可以聯係我。”
他遞給沈良一張名片,然後轉身離開了。
看著王主任的背影,沈良若有所思。
看來4號爐的成功已經引起了上級領導的注意。這是好事,但也意味著更大的壓力。
他必須繼續證明自己的價值,否則這種關注很可能變成懷疑。
晚上回到宿舍,沈良開始製定下一步的計劃。
4號爐隻是小試牛刀,真正的大戲還在後麵。他要逐步展現出自己的“天才”,但又不能太過突兀。
連鑄技術,這應該是下一個突破口。
在這個時代,中國的連鑄技術還很落後,大部分鋼鐵廠還在使用傳統的模鑄工藝。如果能夠設計出一套簡易的連鑄設備,必然會引起轟動。
沈良拿出紙筆,開始畫草圖。
憑借前世的記憶,他對連鑄機的結構了如指掌。但現在的問題是,如何用現有的材料和工藝製造出可行的設備。
一張又一張圖紙被畫出來,又被撕掉。
沈良需要找到一個平衡點既要體現出先進性,又不能超出當前的技術能力太多。
夜深了,宿舍裏其他人都已經入睡。
沈良還在台燈下畫著圖紙,額頭上滲出了細密的汗珠。
這不僅是技術工作,更是一場精心的表演。他要讓所有人相信,這些創新都是他通過學習和思考得出的。
而不是來自未來的記憶。翌日清晨,沈良照常來到車間。
昨晚那些連鑄機的草圖還在他腦海中盤旋,但現在不是急於求成的時候。
“小沈!”老張師傅遠遠喊了一聲,快步走了過來。
沈良抬頭看去,發現老張臉上帶著一種奇怪的表情,像是興奮,又像是擔憂。
“怎麽了張師傅?”
“你知道昨天那個王主任是誰不?”老張壓低了聲音,“市工業局的副局長!專門管重工業的!”
沈良心裏咯噔一下。副局長?看來這事比他想象的還要嚴重。
“他問了廠長好多問題。”老張繼續說道,“都是關於你的。”
“關於我?”沈良假裝驚訝。
“對啊,問你平時的表現,技術水平,還有”老張停頓了一下,“還問你有沒有什麽背景。”
沈良明白了。王主任懷疑他。
一個26歲的大專生,突然展現出超常的技術能力,任何人都會起疑心的。
“那廠長怎麽說?”
“廠長說你就是個普通技術員,沒什麽特殊背景。”老張拍了拍沈良的肩膀,“不過小沈,你最近還是低調點吧。”
沈良點點頭,心裏卻在盤算著對策。
看來他需要製造一些“學習”的痕跡,讓所有人相信他的技術進步是有跡可循的。
上午的工作時間,沈良故意去了趟技術圖書室。
這裏堆放著各種技術資料和期刊,平時很少有人來。
沈良找到了幾本關於冶金工藝的老書,坐下來翻閱。
管理員是個五十多歲的老頭,戴著厚厚的眼鏡。
“小沈?你怎麽有空來這裏?”老頭有些意外。
“想學點東西。”沈良舉了舉手中的書,“4號爐改造後,我覺得自己還有很多不懂的地方。”
老頭滿意地點點頭“好啊,年輕人就應該多學習。這些書都是好東西,隻是現在的年輕人都不愛看了。”
沈良裝模作樣地做著筆記,實際上在回憶連鑄技術的要點。
他需要一個合理的“發現”過程。
下午,沈良回到車間,開始尋找切入點。
他故意在鑄造區多停留了一會兒,觀察工人們的操作。
傳統的模鑄工藝確實存在很多問題鋼水浪費大,鑄坯質量不均,生產效率低。
“師傅,”沈良走向一個正在脫模的老工人,“這樣鑄造是不是有點浪費?”
老工人停下手中的活“什麽意思?”
“你看,這些邊角料都要重新回爐,還有這些缺陷部分”沈良指著廢料堆,“如果能連續鑄造就好了。”
“連續鑄造?”老工人搖搖頭,“那是外國的技術,咱們搞不了。”
沈良裝作若有所思的樣子“是嗎連續鑄造”
晚上,沈良又去了圖書室。
這次他翻出了幾本國外的技術期刊,雖然大部分內容他早就爛熟於心,但還是認真地做著筆記。
管理員老頭過來看了看“小沈,你在研究什麽?”
“連鑄技術。”沈良頭也不抬,“我在想能不能改進一下咱們的鑄造工藝。”
“連鑄啊”老頭歎了口氣,“這個技術國外確實有,但是設備太複雜,咱們廠買不起。”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如果自己造呢?”沈良抬起頭。
老頭愣了一下,然後搖頭笑了“自己造?小沈啊,你想得太簡單了。那些設備的精度要求可不是開玩笑的。”
沈良沒有爭辯,隻是繼續翻看資料。
接下來的幾天,沈良開始有意無意地在各種場合提到連鑄技術。
他會在食堂吃飯時跟同事討論,會在車間休息時向老師傅請教,會在技術會議上提出疑問。
漸漸地,所有人都知道沈良在研究連鑄技術。
“這小子又在琢磨新花樣了。”有工人這樣議論。
“年輕人就是想法多。”也有人這樣說。
而沈良,正在悄悄地準備著自己的下一步行動。
周五下午,技術科召開例會。
科長劉建國主持會議,討論下個月的生產計劃。
會議進行到一半,沈良舉手發言“劉科長,我想匯報一下這段時間的學習心得。”
劉建國點點頭“你說。”
“我最近在研究連鑄技術,發現我們現在的模鑄工藝確實存在很多問題。”沈良站起身,“鋼水利用率隻有85左右,而且鑄坯表麵質量不穩定。”
會議室裏安靜下來,所有人都看著他。
“如果能實現連續鑄造,不僅可以提高鋼水利用率到95以上,還能大大改善產品質量。”沈良繼續說道。
老工程師王德富搖搖頭“小沈,連鑄設備的投資至少要幾百萬,廠裏哪有這個錢?”
“如果我們自己研製呢?”沈良的話讓所有人都愣住了。
“自己研製?”劉建國皺起眉頭,“你知道連鑄機有多複雜嗎?”
“我知道很複雜,但是”沈良停頓了一下,“我覺得可以先從小型的試驗設備開始。”
王德富冷笑一聲“小沈啊,你以為連鑄機是過家家的玩具?那可是精密設備!”
“正因為精密,所以才有挑戰性。”沈良看著王德富,“王工,您不是總說要敢於創新嗎?”
王德富被噎了一下。
劉建國看看這個,看看那個,最後說道“沈良,你的想法很好,但是太不現實了。”
“劉科長,我想試試。”沈良語氣很堅定,“就算失敗了,也能學到很多東西。”
會議室裏又安靜了。
過了好一會兒,劉建國才開口“這樣吧,你先做個詳細的方案出來,我們再討論。”
“好的!”沈良答應得很爽快。
散會後,幾個老工程師聚在一起議論。
“這小子是不是飄了?”
“4號爐改造成功就以為自己是天才了?”
“連鑄機哼,他知道那玩意有多少個零部件嗎?”
沈良聽到了這些議論,但他並不在意。
質疑聲越大,等他成功的時候,震撼效果就越強。
晚上回到宿舍,沈良攤開紙張,開始繪製連鑄機的設計圖。
這一次,他要設計一個簡化版的連鑄設備,既要體現技術先進性,又要符合當前的製造能力。
鋼包,中間包,結晶器,二冷區,拉坯機
每一個部件都需要精心設計。
沈良的筆在紙上飛快地移動,一條條線段勾勒出設備的輪廓。
宿舍裏的室友早就睡了,隻有沈良還在台燈下埋頭工作。
他知道,這將是他在這個時代的第二次“表演”。
而這次表演的成敗,將決定他未來的發展軌跡。三天後,沈良捧著厚厚一遝圖紙走進劉建國的辦公室。
“劉科長,連鑄設備的初步方案完成了。”
劉建國接過圖紙,隨手翻閱幾頁,眉頭越皺越緊。密密麻麻的數據計算,精確到毫米的尺寸標注,還有詳細的工藝流程說明。
“你這是”劉建國抬起頭,“真做出來了?”
“隻是初步方案,還需要反複論證。”沈良謙虛地說,內心卻暗自得意。這套圖紙他熬了三個通宵才畫完,每個細節都經過仔細推敲。
劉建國叫來王德富和幾個老工程師。
大家圍在桌前仔細研究圖紙。辦公室裏隻聽得見翻頁聲和偶爾的竊竊私語。
王德富戴上老花鏡,盯著圖紙看了足足十分鍾。他的表情從最初的不屑,逐漸變成疑惑,最後竟然有些震驚。
“這個中間包的設計”王德富指著圖紙,“怎麽想到用這種分流方式的?”
“為了保證鋼水溫度均勻,減少氧化損失。”沈良回答得很自然。
另一個工程師李明華摸著下巴“結晶器的冷卻係統設計很巧妙啊,用水冷銅板,還考慮了熱應力變形。”
“小沈,這些計算數據都是你自己算的?”劉建國問道。
“是的,參考了一些資料。”沈良點頭,當然不會說這些都是他從未來帶回來的成熟技術。
王德富又翻了幾頁,突然問“你預算的製造成本是多少?”
“按照我們廠現有的加工能力,大概需要十二萬左右。”沈良早就準備好了這個答案。
辦公室裏瞬間安靜下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十二萬,相比進口設備的幾百萬,簡直是九牛一毛。
“真的隻要十二萬?”李明華有些不敢相信。
“主要是我簡化了很多不必要的功能,專注核心工藝。”沈良解釋道,“雖然產能不如進口設備,但基本功能都能實現。”
劉建國和幾個老工程師交換了眼神。他們都看出來了,這套方案雖然簡化,但技術路線完全正確,而且考慮得相當周全。
“小沈啊。”王德富放下圖紙,語氣已經沒有了之前的輕蔑,“你這方案要是真能實現,可不得了啊。”
沈良心裏暗笑。要是讓你們知道這玩意兒將來會成為鋼鐵行業的標配,估計眼珠子都要瞪出來。
劉建國考慮了片刻“這樣,我把方案上報給廠長,看廠裏怎麽決定。”
“劉科長,如果廠裏同意的話,我希望能親自參與製造過程。”沈良主動請纓。
“那是當然,這是你的項目。”劉建國點點頭。
散會後,幾個老工程師還在辦公室裏討論。
“這小子真不簡單啊。”
“是啊,這技術水平怎麽感覺比我們還厲害?”
“別瞎說,人家年輕,敢想敢做。”
沈良走出辦公樓,心情格外輕鬆。
第一步已經成功了,接下來就是等廠長的決定。
不過他知道,以這個年代對新技術的渴望,這個項目基本上十拿九穩。
喜歡1980重生重工帝國的誕生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1980重生重工帝國的誕生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