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看來這回咱們廠要出名了

字數:9155   加入書籤

A+A-


    沈良點點頭,並不意外。
    王建國既然答應了合作,效率肯定很高。
    “那咱們就開始采購吧。”他把材料清單交給李明華,“這些東西,三天內必須到位。”
    李明華接過清單,仔細看了看。
    “老沈,這個...特殊鋼材,咱們本地買不到啊。”
    “那就去上海買。”沈良很幹脆,“坐火車去,當天來回。”
    李明華咽了口唾沫。
    去上海買材料?這可是大手筆。
    “費用...”
    “別心疼錢。”沈良擺擺手,“現在時間比錢更珍貴。”
    接下來的幾天,整個廠子都忙成了一鍋粥。
    各種材料設備陸續到位,沈良指揮工人們在車間一角搭建試驗裝置。
    廠長老劉也經常過來看看進度。
    “小沈,壓力大不大?”他站在沈良身邊,看著正在組裝的設備。
    “還行。”沈良擦了擦額頭的汗水,“再有一周就能開始試驗了。”
    老劉點點頭,然後壓低聲音說道。
    “市裏的領導也在關注這個項目。成功了,咱們廠在全市就是標杆。失敗了...”
    他沒有說完,但意思很明顯。
    沈良當然明白其中的利害關係。
    這不僅僅是技術問題,更是政治問題。
    “劉廠長放心,我不會讓您失望的。”
    老劉拍拍他的肩膀,轉身離開了。
    看著廠長離去的背影,沈良深深吸了口氣。
    前世的經驗告訴他,技術創新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
    但既然已經開始了,就隻能硬著頭皮走下去。
    一周後,試驗裝置終於組裝完成。
    沈良站在設備前麵,心情複雜。
    成敗在此一舉了。沈良深吸了口氣,檢查設備的每一個連接點。
    鋼水溫度必須控製在1580度,誤差不能超過10度。冷卻水的流量也要精確調節,稍有不慎就會前功盡棄。
    “老沈,真要開始了?”李明華站在控製台旁,手心全是汗。
    “開始吧。”
    沈良按下啟動按鈕。
    電機轟鳴聲響起,整個裝置開始運轉。熔爐裏的鋼水溫度顯示器跳到了1575度,剛好在預期範圍內。
    圍觀的師傅們都屏住了呼吸。
    老王師傅緊張地搓著手,“這玩意兒真能成?”
    “別說話,專心看。”另一個師傅製止了他。
    鋼水開始從澆包緩緩流入中間包。沈良的目光死死盯著流量計,心裏默念著前世記憶中的每一個數據。
    流速正常,溫度穩定。
    接下來是關鍵的連續澆鑄環節。
    鋼水從中間包流入結晶器,在水冷銅管的作用下快速凝固成坯。整個過程必須保持連續不斷,一旦中斷就是失敗。
    “怎麽樣?”廠長老劉不知什麽時候走了過來,壓低聲音問道。
    “目前一切正常。”沈良沒有回頭,繼續盯著顯示儀表。
    十分鍾過去了。
    第一根鋼坯從設備底部緩緩“誕生”,表麵光滑,沒有明顯的缺陷。
    “我的天!”老王師傅驚呼出聲,“真的出來了!”
    其他師傅也圍了上來,七嘴八舌地議論著。
    “這表麵質量,比傳統模鑄強多了。”
    “速度也快,這才十分鍾啊。”
    沈良卻沒有放鬆警惕。前世的經驗告訴他,初期試驗往往會在後半段出問題。
    果然,二十分鍾後,鋼坯表麵開始出現細微的裂紋。
    “不好,冷卻速度太快了。”沈良迅速調節冷卻水流量,同時微調鋼水溫度。
    這種緊急調試,沒有任何參考資料,完全靠前世的技術積累和現場經驗。
    李明華緊張地看著他操作,“老沈,要不要停下來檢查一下?”
    “不能停!”沈良斷然拒絕,“停了就前功盡棄了。”
    他的手指在控製麵板上飛快操作,像在彈奏一首複雜的樂曲。
    溫度降低2度,冷卻水流量減少5,拉坯速度微調...
    奇跡般地,裂紋消失了。
    新出來的鋼坯表麵重新變得光滑均勻。
    圍觀的人群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成功了!真的成功了!”老王師傅激動得聲音都顫抖了。
    沈良終於鬆了口氣,但臉上並沒有表現出太多興奮。
    他知道這隻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戰還在後麵。
    廠長老劉走上前來,用力握住了沈良的手。
    “小沈,你這回真是給咱們廠爭光了!”
    話音剛落,車間外麵傳來一陣汽車引擎聲。
    幾輛黑色轎車停在了廠門口,從車上下來好幾個穿著中山裝的中年男子。
    “是市裏的領導!”有人認出了來者。
    沈良心裏一緊。
    這麽快就驚動了上級?看來這次試驗的影響比他想象的要大。
    領頭的是一個五十多歲的男子,頭發花白,但精神矍鑠。
    “我是市工業局的張副局長。”他直接走向沈良,“聽說你們搞出了什麽新技術?”
    沈良連忙上前介紹情況。
    “張局長,這是我們自主研發的連鑄技術,剛剛完成第一輪試驗。”
    張副局長圍著設備轉了一圈,不時點頭。
    “產量提升多少?”
    “理論上可以提升一倍。”沈良如實回答。
    “理論上?”張副局長眉頭一皺,“實際呢?”
    這個問題讓沈良有些為難。
    剛剛的試驗隻是驗證了技術可行性,要得出準確的產量數據,至少需要連續運行一周。
    “張局長,我需要更多時間來收集數據...”
    “多長時間?”張副局長打斷了他。
    “一個月。”
    張副局長沉默了片刻,然後看向廠長老劉。
    “老劉,這個項目有把握嗎?”
    老劉額頭冒出了細汗。
    上級領導親自過問,這意味著項目成敗關係重大。成功了皆大歡喜,失敗了可能要承擔責任。
    “張局長,我相信小沈的技術實力。”老劉硬著頭皮表態。
    張副局長點點頭,然後轉向沈良。
    “小同誌,給你一個月時間。如果真能提升產量一倍,市裏會全力支持推廣。”
    他頓了頓,語氣變得嚴肅。
    “但如果達不到預期效果,你要承擔相應責任。”
    沈良心裏清楚,這是一場豪賭。
    但既然已經開始了,就沒有退路。
    “張局長放心,我一定不會讓您失望。”
    張副局長滿意地點點頭,然後帶著隨行人員離開了。
    車隊走遠後,廠區裏重新安靜下來。
    沈良看著還在運轉的設備,心情五味雜陳。
    前世作為處長,他見過太多技術創新項目的起起伏伏。很多看似簡單的技術,在實際應用中會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難。
    但這一次,他必須成功。
    不僅僅是為了自己,更是為了證明中國人有能力掌握世界先進技術。
    接下來的幾天,沈良幾乎吃住在車間裏。
    設備24小時不停運轉,他要記錄每一個參數的變化,分析每一次異常情況的原因。
    李明華擔心他的身體,“老沈,你這樣熬下去不行啊。”
    “沒事。”沈良揉了揉疲憊的眼睛,“現在每一天都很關鍵。”
    第五天的時候,設備出現了第一次重大故障。
    結晶器內壁出現嚴重磨損,導致鋼坯表麵質量下降。
    圍觀的師傅們開始議論紛紛。
    “我就說嘛,這玩意兒不靠譜。”有人小聲嘀咕。
    “才幾天就壞了,怎麽可能連續運行一個月?”
    沈良聽到了這些議論,但沒有理會。
    他知道質疑聲在所難免,唯一能讓人閉嘴的就是成功。
    “停機檢修。”他果斷下令。
    檢查結果證實了他的判斷——結晶器材料選擇有問題,必須更換成更耐磨的特殊合金。
    但這種材料在本地買不到,需要從北京訂購。
    “要等多長時間?”李明華問道。
    “最快一周。”
    一周的延誤,意味著原本就緊張的時間表更加緊迫。
    但沈良沒有選擇,技術創新容不得半點馬虎。等待的日子最難熬。
    沈良每天還是會到車間巡視,檢查其他設備的運行狀況。但每當看到停擺的連鑄機,心裏就像壓了塊石頭。
    老劉這幾天也坐立不安。
    張副局長臨走時的話言猶在耳,成敗在此一舉。廠裏的其他幹部私下議論紛紛,有人暗示他應該準備後路。
    “小沈,你真有把握?”老劉忍不住又問了一遍。
    “劉廠長,我明白您的擔心。”沈良放下手中的技術資料,“但越是關鍵時刻,越不能亂了陣腳。”
    老劉苦笑一聲。
    這個年輕人倒是鎮定,可他這個廠長壓力山大啊。
    第三天,李明華帶來了一個消息。
    “老沈,聽說隔壁的江城鋼廠也在搞連鑄技術。”
    沈良手裏的筆停了下來。
    “什麽時候的事?”
    “就這兩天,他們請了上海的專家來指導。”李明華壓低聲音,“據說進度很快。”
    這個消息讓沈良心裏一緊。
    前世他很清楚,技術創新最怕的就是同質化競爭。如果江城鋼廠搶先成功,那他們這邊的努力就可能白費。
    更要命的是,一旦被認為是跟風模仿,就算成功了也沒多大價值。
    “他們用的什麽技術路線?”沈良問道。
    “不太清楚,聽說是從國外引進的圖紙。”
    沈良皺起眉頭。
    引進技術雖然風險小,但成本高昂,而且受製於人。他走的是自主創新路線,技術難度更大,但一旦成功,意義完全不同。
    “老沈,要不要......”李明華欲言又止。
    “要不要什麽?”
    “要不要也找專家來幫忙?我聽說冶金部有個技術協作組,專門支持各地的技術攻關。”
    沈良搖搖頭。
    不是他清高,而是時間不允許。外來專家需要熟悉現場情況,磨合需要時間。況且,他對自己的技術路線有信心。
    第五天,好消息終於來了。
    “沈工,材料到了!”車間主任老王興奮地跑來報告。
    沈良立刻放下手頭工作,趕到倉庫驗收。
    特殊合金材料被小心翼翼地裝在木箱裏,表麵覆蓋著防鏽油,散發著金屬特有的光澤。
    “質量怎麽樣?”
    “絕對沒問題,這是首鋼的最新產品。”供應商拍胸脯保證。
    沈良仔細檢查了材料的規格和成分,確認無誤後點頭。
    “馬上安排安裝。”
    更換結晶器是個精細活,容不得半點馬虎。
    沈良親自上陣,和幾個老師傅一起拆卸舊設備。每一個螺絲的鬆緊度,每一條管路的連接方式,他都嚴格把關。
    “沈工,你這手藝不比我們這些老師傅差啊。”有人開玩笑說。
    沈良笑而不答。
    前世在處長位置上,他雖然主要負責管理工作,但技術功底從來沒有荒廢。況且,這套連鑄技術的每一個細節,他都爛熟於心。
    安裝工作持續了整整兩天。
    當新的結晶器就位,所有管路連接完成時,車間裏響起了掌聲。
    “試車!”沈良下達指令。
    電機轟鳴聲再次響起,停擺了一周的連鑄機重新煥發生機。
    但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
    前一次故障給沈良提了個醒——任何技術都不是完美的,關鍵是要在問題出現時快速解決。
    這一次,他安排了三班倒的監控值班,24小時記錄設備運行數據。每隔兩小時檢查一次結晶器狀態,每隔四小時分析一次鋼坯質量。
    “累死了。”李明華揉著酸痛的腰,“咱們這是在拿命拚啊。”
    “再堅持幾天。”沈良遞給他一杯熱茶,“等數據穩定了就輕鬆了。”
    第八天,設備運行依然平穩。
    第十天,產量數據開始顯現優勢。
    第十二天,鋼坯質量檢測報告出爐,各項指標全部達標。
    車間裏的質疑聲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興奮的議論。
    “這小子真行啊,產量確實上去了。”
    “質量也沒問題,比原來的好多了。”
    “看來這回咱們廠要出名了。”
    但沈良沒有放鬆警惕。
    他知道,真正的挑戰還在後麵。
    一個月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
    要讓所有人都信服,必須拿出無可辯駁的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