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看來這回咱們廠要出名了
字數:9155 加入書籤
沈良點點頭,並不意外。
王建國既然答應了合作,效率肯定很高。
“那咱們就開始采購吧。”他把材料清單交給李明華,“這些東西,三天內必須到位。”
李明華接過清單,仔細看了看。
“老沈,這個...特殊鋼材,咱們本地買不到啊。”
“那就去上海買。”沈良很幹脆,“坐火車去,當天來回。”
李明華咽了口唾沫。
去上海買材料?這可是大手筆。
“費用...”
“別心疼錢。”沈良擺擺手,“現在時間比錢更珍貴。”
接下來的幾天,整個廠子都忙成了一鍋粥。
各種材料設備陸續到位,沈良指揮工人們在車間一角搭建試驗裝置。
廠長老劉也經常過來看看進度。
“小沈,壓力大不大?”他站在沈良身邊,看著正在組裝的設備。
“還行。”沈良擦了擦額頭的汗水,“再有一周就能開始試驗了。”
老劉點點頭,然後壓低聲音說道。
“市裏的領導也在關注這個項目。成功了,咱們廠在全市就是標杆。失敗了...”
他沒有說完,但意思很明顯。
沈良當然明白其中的利害關係。
這不僅僅是技術問題,更是政治問題。
“劉廠長放心,我不會讓您失望的。”
老劉拍拍他的肩膀,轉身離開了。
看著廠長離去的背影,沈良深深吸了口氣。
前世的經驗告訴他,技術創新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
但既然已經開始了,就隻能硬著頭皮走下去。
一周後,試驗裝置終於組裝完成。
沈良站在設備前麵,心情複雜。
成敗在此一舉了。沈良深吸了口氣,檢查設備的每一個連接點。
鋼水溫度必須控製在1580度,誤差不能超過10度。冷卻水的流量也要精確調節,稍有不慎就會前功盡棄。
“老沈,真要開始了?”李明華站在控製台旁,手心全是汗。
“開始吧。”
沈良按下啟動按鈕。
電機轟鳴聲響起,整個裝置開始運轉。熔爐裏的鋼水溫度顯示器跳到了1575度,剛好在預期範圍內。
圍觀的師傅們都屏住了呼吸。
老王師傅緊張地搓著手,“這玩意兒真能成?”
“別說話,專心看。”另一個師傅製止了他。
鋼水開始從澆包緩緩流入中間包。沈良的目光死死盯著流量計,心裏默念著前世記憶中的每一個數據。
流速正常,溫度穩定。
接下來是關鍵的連續澆鑄環節。
鋼水從中間包流入結晶器,在水冷銅管的作用下快速凝固成坯。整個過程必須保持連續不斷,一旦中斷就是失敗。
“怎麽樣?”廠長老劉不知什麽時候走了過來,壓低聲音問道。
“目前一切正常。”沈良沒有回頭,繼續盯著顯示儀表。
十分鍾過去了。
第一根鋼坯從設備底部緩緩“誕生”,表麵光滑,沒有明顯的缺陷。
“我的天!”老王師傅驚呼出聲,“真的出來了!”
其他師傅也圍了上來,七嘴八舌地議論著。
“這表麵質量,比傳統模鑄強多了。”
“速度也快,這才十分鍾啊。”
沈良卻沒有放鬆警惕。前世的經驗告訴他,初期試驗往往會在後半段出問題。
果然,二十分鍾後,鋼坯表麵開始出現細微的裂紋。
“不好,冷卻速度太快了。”沈良迅速調節冷卻水流量,同時微調鋼水溫度。
這種緊急調試,沒有任何參考資料,完全靠前世的技術積累和現場經驗。
李明華緊張地看著他操作,“老沈,要不要停下來檢查一下?”
“不能停!”沈良斷然拒絕,“停了就前功盡棄了。”
他的手指在控製麵板上飛快操作,像在彈奏一首複雜的樂曲。
溫度降低2度,冷卻水流量減少5,拉坯速度微調...
奇跡般地,裂紋消失了。
新出來的鋼坯表麵重新變得光滑均勻。
圍觀的人群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成功了!真的成功了!”老王師傅激動得聲音都顫抖了。
沈良終於鬆了口氣,但臉上並沒有表現出太多興奮。
他知道這隻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戰還在後麵。
廠長老劉走上前來,用力握住了沈良的手。
“小沈,你這回真是給咱們廠爭光了!”
話音剛落,車間外麵傳來一陣汽車引擎聲。
幾輛黑色轎車停在了廠門口,從車上下來好幾個穿著中山裝的中年男子。
“是市裏的領導!”有人認出了來者。
沈良心裏一緊。
這麽快就驚動了上級?看來這次試驗的影響比他想象的要大。
領頭的是一個五十多歲的男子,頭發花白,但精神矍鑠。
“我是市工業局的張副局長。”他直接走向沈良,“聽說你們搞出了什麽新技術?”
沈良連忙上前介紹情況。
“張局長,這是我們自主研發的連鑄技術,剛剛完成第一輪試驗。”
張副局長圍著設備轉了一圈,不時點頭。
“產量提升多少?”
“理論上可以提升一倍。”沈良如實回答。
“理論上?”張副局長眉頭一皺,“實際呢?”
這個問題讓沈良有些為難。
剛剛的試驗隻是驗證了技術可行性,要得出準確的產量數據,至少需要連續運行一周。
“張局長,我需要更多時間來收集數據...”
“多長時間?”張副局長打斷了他。
“一個月。”
張副局長沉默了片刻,然後看向廠長老劉。
“老劉,這個項目有把握嗎?”
老劉額頭冒出了細汗。
上級領導親自過問,這意味著項目成敗關係重大。成功了皆大歡喜,失敗了可能要承擔責任。
“張局長,我相信小沈的技術實力。”老劉硬著頭皮表態。
張副局長點點頭,然後轉向沈良。
“小同誌,給你一個月時間。如果真能提升產量一倍,市裏會全力支持推廣。”
他頓了頓,語氣變得嚴肅。
“但如果達不到預期效果,你要承擔相應責任。”
沈良心裏清楚,這是一場豪賭。
但既然已經開始了,就沒有退路。
“張局長放心,我一定不會讓您失望。”
張副局長滿意地點點頭,然後帶著隨行人員離開了。
車隊走遠後,廠區裏重新安靜下來。
沈良看著還在運轉的設備,心情五味雜陳。
前世作為處長,他見過太多技術創新項目的起起伏伏。很多看似簡單的技術,在實際應用中會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難。
但這一次,他必須成功。
不僅僅是為了自己,更是為了證明中國人有能力掌握世界先進技術。
接下來的幾天,沈良幾乎吃住在車間裏。
設備24小時不停運轉,他要記錄每一個參數的變化,分析每一次異常情況的原因。
李明華擔心他的身體,“老沈,你這樣熬下去不行啊。”
“沒事。”沈良揉了揉疲憊的眼睛,“現在每一天都很關鍵。”
第五天的時候,設備出現了第一次重大故障。
結晶器內壁出現嚴重磨損,導致鋼坯表麵質量下降。
圍觀的師傅們開始議論紛紛。
“我就說嘛,這玩意兒不靠譜。”有人小聲嘀咕。
“才幾天就壞了,怎麽可能連續運行一個月?”
沈良聽到了這些議論,但沒有理會。
他知道質疑聲在所難免,唯一能讓人閉嘴的就是成功。
“停機檢修。”他果斷下令。
檢查結果證實了他的判斷——結晶器材料選擇有問題,必須更換成更耐磨的特殊合金。
但這種材料在本地買不到,需要從北京訂購。
“要等多長時間?”李明華問道。
“最快一周。”
一周的延誤,意味著原本就緊張的時間表更加緊迫。
但沈良沒有選擇,技術創新容不得半點馬虎。等待的日子最難熬。
沈良每天還是會到車間巡視,檢查其他設備的運行狀況。但每當看到停擺的連鑄機,心裏就像壓了塊石頭。
老劉這幾天也坐立不安。
張副局長臨走時的話言猶在耳,成敗在此一舉。廠裏的其他幹部私下議論紛紛,有人暗示他應該準備後路。
“小沈,你真有把握?”老劉忍不住又問了一遍。
“劉廠長,我明白您的擔心。”沈良放下手中的技術資料,“但越是關鍵時刻,越不能亂了陣腳。”
老劉苦笑一聲。
這個年輕人倒是鎮定,可他這個廠長壓力山大啊。
第三天,李明華帶來了一個消息。
“老沈,聽說隔壁的江城鋼廠也在搞連鑄技術。”
沈良手裏的筆停了下來。
“什麽時候的事?”
“就這兩天,他們請了上海的專家來指導。”李明華壓低聲音,“據說進度很快。”
這個消息讓沈良心裏一緊。
前世他很清楚,技術創新最怕的就是同質化競爭。如果江城鋼廠搶先成功,那他們這邊的努力就可能白費。
更要命的是,一旦被認為是跟風模仿,就算成功了也沒多大價值。
“他們用的什麽技術路線?”沈良問道。
“不太清楚,聽說是從國外引進的圖紙。”
沈良皺起眉頭。
引進技術雖然風險小,但成本高昂,而且受製於人。他走的是自主創新路線,技術難度更大,但一旦成功,意義完全不同。
“老沈,要不要......”李明華欲言又止。
“要不要什麽?”
“要不要也找專家來幫忙?我聽說冶金部有個技術協作組,專門支持各地的技術攻關。”
沈良搖搖頭。
不是他清高,而是時間不允許。外來專家需要熟悉現場情況,磨合需要時間。況且,他對自己的技術路線有信心。
第五天,好消息終於來了。
“沈工,材料到了!”車間主任老王興奮地跑來報告。
沈良立刻放下手頭工作,趕到倉庫驗收。
特殊合金材料被小心翼翼地裝在木箱裏,表麵覆蓋著防鏽油,散發著金屬特有的光澤。
“質量怎麽樣?”
“絕對沒問題,這是首鋼的最新產品。”供應商拍胸脯保證。
沈良仔細檢查了材料的規格和成分,確認無誤後點頭。
“馬上安排安裝。”
更換結晶器是個精細活,容不得半點馬虎。
沈良親自上陣,和幾個老師傅一起拆卸舊設備。每一個螺絲的鬆緊度,每一條管路的連接方式,他都嚴格把關。
“沈工,你這手藝不比我們這些老師傅差啊。”有人開玩笑說。
沈良笑而不答。
前世在處長位置上,他雖然主要負責管理工作,但技術功底從來沒有荒廢。況且,這套連鑄技術的每一個細節,他都爛熟於心。
安裝工作持續了整整兩天。
當新的結晶器就位,所有管路連接完成時,車間裏響起了掌聲。
“試車!”沈良下達指令。
電機轟鳴聲再次響起,停擺了一周的連鑄機重新煥發生機。
但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
前一次故障給沈良提了個醒——任何技術都不是完美的,關鍵是要在問題出現時快速解決。
這一次,他安排了三班倒的監控值班,24小時記錄設備運行數據。每隔兩小時檢查一次結晶器狀態,每隔四小時分析一次鋼坯質量。
“累死了。”李明華揉著酸痛的腰,“咱們這是在拿命拚啊。”
“再堅持幾天。”沈良遞給他一杯熱茶,“等數據穩定了就輕鬆了。”
第八天,設備運行依然平穩。
第十天,產量數據開始顯現優勢。
第十二天,鋼坯質量檢測報告出爐,各項指標全部達標。
車間裏的質疑聲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興奮的議論。
“這小子真行啊,產量確實上去了。”
“質量也沒問題,比原來的好多了。”
“看來這回咱們廠要出名了。”
但沈良沒有放鬆警惕。
他知道,真正的挑戰還在後麵。
一個月的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
要讓所有人都信服,必須拿出無可辯駁的數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