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8章 等待著合適的時機
字數:7436 加入書籤
這個建議很實用。
既降低了風險,又給了沈良證明自己的機會。
劉建國眼睛一亮:“這個想法不錯。小沈,你覺得隻改造結晶器,能有多大的效果提升?”
沈良快速計算了一下:“單純的結晶器改造,可以提升20左右的效率,廢品率能降到5以下。雖然不如全套改造的效果,但投資回報率依然很可觀。”
“那就這麽定了。”劉建國一拍桌子,“結晶器改造方案先搞起來,15萬元的投資我來想辦法。”
王副主任有些擔心:“廠長,這個決定是不是太匆忙了?”
“不匆忙。”劉建國擺擺手,“我們廠的連鑄機確實該升級了,再不改造就要被淘汰了。與其等死,不如搏一把。”
他轉向沈良:“小沈,這個項目就交給你負責了。我給你一個月的時間出詳細的施工方案,兩個月完成改造。”
沈良感到血液加速流動。
終於,他等到了這個機會。
一個月後,整個鋼鐵廠都會知道什麽叫做技術革命。沈良走出會議室,心情複雜得像打翻了調料盒。
興奮、緊張、壓力,各種情緒交織在一起。
他知道這一個月將決定自己在鋼鐵廠的未來。成功了,他就能一步步實現改造中國重工業的宏偉藍圖;失敗了,等待他的可能就是被調到最邊緣的崗位。
回到宿舍,沈良拿出紙筆,開始製定詳細的工作計劃。
結晶器改造看似簡單,實際上涉及材料選擇、熱處理工藝、冷卻係統設計、電控程序編寫等多個專業領域。在1980年的技術條件下,很多現代化的解決方案都無法實現。
他必須想辦法用現有的材料和工藝,達到最佳的改造效果。
首先是材料問題。
現代連鑄機的結晶器大多采用高導熱銅合金,表麵鍍鉻或塗覆特殊塗層。但在這個年代,廠裏能提供的最好材料就是純銅板。
沈良在紙上畫著草圖,腦海中回憶著後世的技術細節。
純銅的導熱性能雖然不如專用合金,但如果在結構設計上下功夫,同樣能達到理想效果。關鍵是要優化冷卻通道的布局,讓熱交換更加均勻。
其次是加工精度。
現在廠裏的機床精度有限,無法加工出後世那種複雜的內部結構。沈良需要簡化設計,用更巧妙的方法實現同樣的功能。
他想到了一個絕妙的主意。
與其製作複雜的內部冷卻通道,不如在結晶器外壁設計螺旋形的冷卻管路。這樣既便於加工,又能保證冷卻效果。
第三天,沈良開始到車間實地測量現有設備的尺寸參數。
老師傅們都很好奇,這個年輕人拿著卷尺和本子在連鑄機上上下下,測量每一個細節。
“小沈,你這是要幹啥?”爐長王大海問道。
“準備改造結晶器。”沈良頭也不抬地記錄數據。
王大海撇撇嘴:“改造?咱們這台設備已經用了十幾年,改來改去還不是那個樣子。”
“你等著瞧吧。”沈良笑了笑,“一個月後保準讓你大開眼界。”
測量工作比想象中複雜。
現有的連鑄機是仿製蘇聯產品,設計理念已經落後。很多部件的連接方式都不標準,給改造工作增加了難度。
沈良不得不重新設計連接接口,確保新的結晶器能夠完美適配現有設備。
一個星期後,沈良完成了初步的設計方案。
他把圖紙拿給張明華審查。
“這個冷卻係統的設計很巧妙。”張明華仔細研究著圖紙,“不過這個螺旋管路的加工難度不小。”
“我已經和車間的師傅們商量過了,用彎管器分段製作,再焊接成型。”沈良解釋道,“雖然工藝複雜一些,但完全可以實現。”
張明華點點頭:“材料清單呢?”
沈良遞過另一張紙:“主要是銅板、無縫鋼管、保溫材料。都是廠裏現有的庫存,成本控製得很嚴格。”
看到材料費用隻有12萬元,張明華暗暗佩服。
這小子不僅技術過硬,成本控製能力也很強。15萬的預算留出3萬做機動費用,安排得很合理。
“設計沒問題,可以開始施工準備了。”張明華在方案上簽字批準。
沈良鬆了一口氣。
第一關算是過了。
接下來就是真正的考驗了。
沈良找到車間主任李建軍,申請抽調幾名技術骨幹組成改造小組。
“你要哪幾個人?”李建軍問道。
“焊工我要趙師傅,鉗工要錢師傅,電工要孫師傅。”沈良早就打好了算盤,“另外還需要兩個年輕的輔助工人。”
李建軍皺了皺眉:“你要的這幾個可都是車間的寶貝,平時都有自己的任務。”
“主任,這是廠長親自批準的項目。”沈良拿出劉建國簽字的文件,“而且改造成功後,對整個車間的生產效率都有好處。”
看到廠長的簽字,李建軍不好再推辭:“行,人我給你調,但是一個月後必須還給我。”
“沒問題。”
第二天,改造小組正式成立。
沈良召集五名工人開了第一次會議。
“兄弟們,這次改造任務很重要,也很有挑戰性。”沈良指著展開的圖紙說道,“成功了,大家都有獎金;失敗了,我一個人承擔責任。”
趙師傅是個五十多歲的老焊工,技術精湛但脾氣倔強:“小沈,不是我說你,這個設計看著挺複雜的,真能行嗎?”
“趙師傅,您的焊接技術是車間最好的。”沈良誠懇地說道,“這套設備能不能成功,關鍵就看焊縫質量。”
被這麽一捧,趙師傅臉上有些發紅:“行,既然你這麽信任我,我就拚了這把老骨頭。”
錢師傅是鉗工,負責精密加工:“小沈,這個螺旋管路的精度要求很高,我們現有的設備能達到嗎?”
“我已經想好辦法了。”沈良拿出一張輔助工裝的設計圖,“用這個專用夾具,可以保證加工精度。”
看到連工裝設計都考慮得如此周密,幾位師傅對沈良的專業能力徹底服氣了。
電工孫師傅最關心控製係統:“電控部分要重新編程嗎?”
“現有的控製櫃基本可以用,隻需要增加幾個溫度傳感器和流量計。”沈良解釋道,“我已經畫出了電路改造方案。”
會議開完,大家分頭行動。
沈良負責技術指導和進度協調,幾位師傅各司其職開始製作部件。
材料很快到位了。
看著堆滿半個車間的銅板和鋼管,沈良心中有些忐忑。
這些材料價值十幾萬元,如果改造失敗,他承擔不起這個責任。
但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製作工作從結晶器本體開始。
趙師傅的焊接技術確實精湛,每一道焊縫都平整如鏡。沈良在旁邊仔細檢查,幾乎挑不出任何毛病。
“趙師傅,您這手藝真是絕了。”沈良由衷地誇讚。
“哪裏哪裏,都是幾十年練出來的。”趙師傅嘴上謙虛,心裏卻很受用。
螺旋冷卻管路的製作最為複雜。
錢師傅用彎管器一段一段地彎製,每個彎角的角度都要精確控製。稍有偏差,整條管路就無法貼合結晶器外壁。
“這個活兒真是細致啊。”錢師傅擦著汗水,“比做鍾表還費神。”
沈良拿著卷尺反複測量,確保每一段管路的尺寸都符合設計要求。
第一周結束時,主要部件基本成型。
沈良開始組裝測試。
結晶器安裝到位,冷卻管路連接完畢,溫度傳感器和控製電路也調試好了。
“可以開始第一次試運行了。”沈良有些緊張。
理論設計是一回事,實際效果又是另一回事。雖然他對這套方案很有信心,但直到看見實際效果之前,心中總是忐忑不安。
孫師傅接通電源,檢查各個控製回路。
“電路正常。”
趙師傅檢查冷卻水管路連接。
“管路密封良好,沒有滲漏。”
錢師傅檢查機械傳動部分。
“傳動機構運轉平穩。”
所有準備工作就緒。
沈良深吸一口氣,啟動了改造後的連鑄機。連鑄機轟隆隆地啟動了。
高溫鋼水從鋼包緩緩流入中間包,再通過水口進入結晶器。沈良緊盯著溫度顯示儀表,心跳加速得厲害。
“水溫正常,冷卻水流速正常。”孫師傅匯報道。
第一批鋼坯開始成型。從結晶器出來的鋼坯表麵光滑程度比以前有了明顯改善,但這還不夠。
“溫度傳感器顯示結晶器壁溫度分布很均勻。”沈良盯著數據,暗自點頭。
十分鍾後,第一根鋼坯完全成型。
趙師傅用錘子敲擊鋼坯表麵,發出清脆的金屬聲:“聽這聲音,密度挺不錯。”
錢師傅拿著卷尺測量鋼坯截麵尺寸:“誤差控製在0.5毫米以內,比原來精確多了。”
但真正的考驗還在後頭。
沈良讓大家連續生產了兩個小時,觀察設備穩定性。改造後的連鑄機運轉平穩,沒有出現振動或異響。
最關鍵的是鋼坯質量。
“送化驗室檢測一下內部組織結構。”沈良吩咐道。
化驗結果要等兩天才能出來。這兩天裏,沈良幾乎睡不著覺。如果內部晶粒組織沒有改善,那他的改造就算失敗了。
第三天一早,化驗室主任老李拿著檢測報告匆匆趕來。
“小沈,你這改造真是神了!”老李興奮得臉都紅了,“鋼坯內部晶粒細化程度提高了30,氣孔和裂紋幾乎看不到了。”
沈良接過報告,仔細查看數據。碳元素分布更加均勻,硫磷等雜質含量明顯降低。
這意味著什麽?鋼材強度提升,韌性增加,可以滿足更高級別的工程需求。
“這下廠裏可要發財了。”趙師傅咧嘴笑道。
消息很快傳到了廠長辦公室。
劉廠長親自來車間視察,看到改造後的連鑄機正在平穩運行,臉上笑容滿麵。
“小沈,你這一手真是漂亮。”劉廠長拍拍沈良的肩膀,“省裏的鋼鐵公司已經聽說了我們的技術改造,想派人來學習。”
沈良心中一動。如果其他鋼廠也采用這套技術,那整個行業的生產效率都會提升。
“廠長,我建議成立一個技術推廣小組。”沈良提議道,“把這套改造方案標準化,方便其他工廠借鑒。”
“好想法!”劉廠長連連點頭,“你就是這個小組的負責人。”
但沈良知道,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他的腦海裏還有更多先進技術等待實現,每一項都需要大量資金和人才支撐。
而且隨著技術水平的提升,必然會引起更高層次的關注。
到時候,他這個“神童技術員”的身份可能就保不住了。
不過眼下,先把連鑄技術推廣出去再說。
沈良開始著手編寫技術標準和操作規程,準備迎接來自各地的學習團隊。同時,他在心中盤算著下一個技術改造目標。
煉鋼轉爐的氧氣噴吹係統還有很大改進空間,如果能夠精確控製氧氣流量和噴吹角度,鋼水脫碳效率可以提高20以上。
還有軋鋼機的輥型設計,采用變橢圓截麵可以顯著改善鋼材表麵質量。
一個個技術改造方案在沈良腦中成型,等待著合適的時機付諸實施。
他要用這些超前的技術,一步步推動整個中國鋼鐵工業的升級換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