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世紀複原卡桑火箭彈的可行性分析
字數:4491 加入書籤
複原卡桑火箭彈的第二個難點,是彈體材料。
雖然卡桑火箭彈的彈體材料一般是普通的鋼管,
如自來水管、燃氣管道常用的鍍鋅焊接鋼管等。
但以17世紀的技術條件,還是很難生產出這種鋼管的。
畢竟現代的無縫鋼管基本上是用熱軋、冷軋、擠壓、頂管四種方法生產出來的。
其中最古老的技術是擠壓法。
1836年有一位名叫漢森的人采用擠壓法生產無縫鋼管,
雖未成功,卻是第一次有記載的嚐試。
1867年英國又有一項關於擠壓工藝的專利,在漢森的基礎上做了一些改進,
埃利奧特於1882年取得了這種生產無縫鋼管技術的專利。
由此可見要在17世紀實現無縫鋼管生產工藝還是太難了。
畢竟那是機器化大生產才能實現的工藝,至少需要瓦特蒸汽機成熟才行。
但李國助還是可以用鑄造或者鍛造的方法來生產彈體,
性能上肯定是無法與現代技術生產的無縫鋼管相比,
但絕對不會比康格裏夫火箭和黑爾火箭的彈體質量差。
而且以硝糖炸藥為推進劑,並采用現代彈體和發射架結構的火箭,
在彈道穩定性、安全性、射程方麵肯定都會大大超過康格裏夫火箭和黑爾火箭。
而且現代火箭尾翼的加工工藝實際上比黑爾火箭那種彎曲尾翼還要簡單不少。
何況隨著蒸汽機技術和煉鋼技術的進步,
用擠壓法生產無縫鋼管的技術也未必就不能在17世紀出現。
1836年正是蒸汽機發展到比較成熟的階段,漢森沒有成功,不代表中國就不能成功。
畢竟南海邊地公司現在已經提前95年搞出了類似紐科門機的廉司南機,
還能借助曲柄連杆機構使之可以提前被用於工業生產。
從紐科門機出現的1712年到瓦特蒸汽機成型的1782年,
用了70年時間,到1836年又是54年,合起來是124年。
類比之下,南海邊地公司至遲應該能在18世紀40年代嚐試製造無縫鋼管。
但到1687年,南海邊地公司就應該具備製作無縫鋼管所需的機器化大生產條件了。
複原卡桑火箭彈的第三個難點,是戰鬥部炸藥。
雖然硝糖炸藥的爆速是黑火藥的6倍還多,但其在安全性上是存在一些問題的。
硝糖炸藥對熱、摩擦、撞擊等外界刺激的感度相對較高,
作為戰鬥部炸藥,在火箭運輸、儲存和發射過程中,
易因各種意外因素引發起爆,導致嚴重安全事故。
硝糖炸藥穩定性欠佳,長期儲存時,受溫度、濕度等環境因素影響,
易發生分解、變質等反應,降低炸藥性能,甚至可能引發危險。
不過黑火藥在這方麵比硝糖炸藥也好不到哪去。
所以若要追求更強的毀傷效果,硝糖炸藥肯定比黑火藥更合適。
不過還有一種比硝糖炸藥更強的炸藥,
也是在李國助的知識範圍內和17世紀的技術條件下有可能實現的,
那便是硝化棉炸藥。 作為槍炮發射藥、火箭彈推進劑、火箭彈戰鬥部炸藥,
自然都是大大強於硝糖炸藥的,更是遠遠超過黑火藥的。
但能生產出來是一回事,能不能批量生產又是另一回事。
反正哈馬斯是選了硝糖炸藥做火箭推進劑,而不是用硝化棉。
這不是成本原因,便是技術原因,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既然連二十一世紀的恐怖組織都沒條件大規模製造和使用硝化棉炸藥,
那麽一個17世紀的武裝海商組織又憑什麽能做到呢?
反正李國助覺得前世看過的某些明末穿越小說實在是意淫的有些沒邊了。
同時他也認為用硝糖炸藥對付建奴就已經是很抬舉他們了。
說真的,建奴還配不上硝化棉炸藥,他們的狗命還不值一兩硝化棉炸藥的成本價。
所以大概率,他還是會用硝糖炸藥作為火箭彈的戰鬥部炸藥。
隻是需要在裝填、儲存、運輸、發射等環節多費一些心思,
解決安全性和炸藥性能保持方麵的諸多問題。
甚至為了節省成本,李國助還可能用黑火藥做戰鬥部炸藥。
雖然殺傷力差了很多,但一枚火箭彈隻要炸死炸傷5個左右的建奴也算夠本了。
卡桑火箭有兩種比較小的型號,適合山地作戰使用:
卡桑1型全長在0.8米以下,全彈質量約5.5千克,戰鬥部裝藥約0.5千克,射程 3000~4000米。
卡桑2型全長1米,全彈質量約30千克,戰鬥部質量5~7千克,射程8000~米。
顯然卡桑1型火箭彈適合用硝糖炸藥做戰鬥部裝藥,
卡桑2型以10斤黑火藥做戰鬥部裝藥,有效殺傷半徑可以達到15米左右,很可以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複原卡桑火箭彈的第四個難點,是引信。
卡桑火箭彈的引信構造簡單,由槍彈、彈簧和釘子組成。
但不管怎麽說,那也是碰炸引信,是需要雷酸汞或疊氮化鉛一類的引爆藥的。
疊氮化鉛就不用想了,以17世紀的技術條件,雷酸汞倒是有可能搞出來的。
但是會跟製造硝化棉炸藥麵臨同一個難題,就是如何批量生產硝酸。
硝酸的製造工藝曆史大致如下:
公元8世紀,阿拉伯煉金術士賈比爾?伊本?哈揚在幹餾硝石時發現並製得硝酸。
13世紀,雷蒙通過幹餾硝石和硫酸鐵得到了硝酸。
15世紀,有人用智利硝石與硫酸反應製造硝酸。
17世紀,德國化學家格勞伯在曲頸瓶中將硝石和濃硫酸混合,通過收集硝石加熱分解產生的蒸汽製得了硝酸,該方法被命名為“複分解式硝酸製造法”。
1905年,挪威出現了電弧法生產硝酸的工廠,是曆史上最早的硝酸工業化嚐試。
1913年,合成氨問世,氨氧化法生產硝酸開始進入工業化階段。
而使用雷酸汞的火帽擊發槍的時代範圍大致是從19世紀初延續到19世紀末。
由此可見,無需工業化製造,複分解式硝酸製造法就足以滿足戰爭對雷酸汞的大規模需求了。
解決了批量穩定製造雷酸汞的問題,不止製造碰炸引信的問題解決了,迫擊炮的研發也可以提上日程了。
這是李國助期待的又一大山地作戰利器。
喜歡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請大家收藏:()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