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道教的光學成就

字數:4478   加入書籤

A+A-


    斯佩克斯說完後,何斌就開始翻譯了:
    “斯佩克斯先生說,擅長建造棱堡的工程師,及擅長火器戰法的教官都沒有問題。”
    “但光學儀器製造方麵的人才基本都居住在國內,海外殖民地很少有此類人才,”
    “他可以去信給十七人董事會,向他們說明貴公司巨大的發展前景和貿易價值。”
    “如果十七人董事會能采納先生的意見,或許會從國內聘請相關人才送過來。”
    “但斯佩克斯先生並不建議你們對此抱有太高的期望。”
    “不過貴公司如果急需光學儀器的話,他倒是能搞到一批望遠鏡和顯微鏡賣給你們。”
    對於這個結果,李國助還算是滿意的。
    他自己雖然也能設計棱堡,但限於經驗,基本都是以前世了解過的一些棱堡為藍本。
    但這種做法未必都能適用於西邊沿海一帶,那六條河流的入海口。
    何況除了那六個河口,未必就沒有其他地方不需要建棱堡的。
    能聘請到經驗豐富的荷蘭工程師,總比他自己生搬硬套來的強。
    雖然他也不至於總是去山寨,但靠自己摸索,總是需要花費很多時間的。
    可他是要把控大局的人,哪有那麽多時間去鑽研這些具體的事情。
    所以各方麵的專家總是必要的,除了棱堡建造,火器戰法方麵也不例外。
    不要以為有了棱堡就萬事大吉了,能否用好要塞炮和火槍兵,
    對能否守住棱堡也是至關重要的,而這就需要專業而係統的訓練。
    雖然林福一直都在勤奮地訓練永明要塞的守軍,
    但永明要塞落成之前,他是從來都沒見過棱堡的。
    所以他的訓練也是不夠專業和係統的。
    如今有機會能聘請到專業的荷蘭教官,李國助心裏自然又踏實了很多。
    野戰方麵,雖然永明城的人數目前隻有1700人,
    但除過婦女兒童外,要組織1000人的火槍部隊還是不難的,欠缺的還是係統的訓練。
    歐洲的三十年戰爭,是今年5月23號打響的,距今還有一個月又三天,
    古斯塔夫二世的軍事改革暫時還是指望不上的。
    但如今能有機會聘請到荷蘭教官,倒是可以按照拿騷莫裏斯親王的經驗訓練他們,
    從而能把火槍和團炮發揮出應有的威力。
    不過這點人數,李國助也不指望他們能在正麵的野戰中打敗建奴,
    能在守城戰中,依托棱堡給建奴造成一些傷亡,他便滿足了。
    至於光學儀器方麵,他真正想要的是天文望遠鏡和顯微鏡。
    前者能幫助永明學會天文委員會成員觀測到天體,及其運行規律,
    從而更準確地計算經緯度,以支持航海事業。
    後者能幫助永明學會醫藥委員會成員研製抗生素,
    也或許能幫助李國助改進製糖工藝,及火藥製造工藝等。
    不過他也知道現在的天文望遠鏡和顯微鏡的放大倍數還十分有限,
    就算十七人董事會聽了斯佩克斯的意見,
    真的從荷蘭國內派來製鏡專家,也不見得就能提高它們的放大倍數。
    除非他們能把列文虎克派過來,但幾乎是不可能的。
    因為列文虎克是1632年出生的,
    等他製造的顯微鏡能觀察到細菌時,已經是1674年了。
    在列文虎克之前,其實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顯微鏡。
    1590年,荷蘭眼鏡製造者漢斯?詹森和他的兒子查?詹森通過疊加兩塊不同大小的透鏡,
    發現了透鏡放大物體的效果,製造出了複式顯微鏡的雛形,放大倍數約3到10倍。
    1609年,伽利略對詹森父子的顯微鏡進行改進,
    采用螺杆式結構聚焦,使用雙凸物鏡和雙凹目鏡組合,將放大倍率提高到約30倍。
    1665年,英國的羅伯特?胡克對複式顯微鏡應用進行開創性研究,
    發表《顯微圖譜》,首次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展示微觀世界,
    並通過顯微鏡觀察軟木塞,首次描述了“細胞”。
    荷蘭人列文虎克發明了真正意義上的顯微鏡並用於科學研究,
    首次發現了細菌、精子和血細胞,為微生物學研究奠定了基礎。
    也就是說,現在的顯微鏡還是伽利略改進的顯微鏡,放大倍數隻有30倍左右。
    用這樣的顯微鏡是觀察不到細菌的,
    用來觀察黴菌到還勉強可以,對李國助研製抗生素多少會有幫助。
    所以他並不是很需要這方麵的人才,能買到一批實物,先湊合著用也可以。
    尤其現在南海邊地公司還能製造透明度超過歐洲的水晶玻璃了。
    那麽拆上一台天文望遠鏡和顯微鏡山寨一下,也未必不能造出更好的。
    中國古代的光學研究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墨經》上早就有對小孔成像、平麵鏡反射與成像、球麵鏡成像的研究記錄。
    《墨經》是被保存在《道藏》裏流傳下來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而道教在光學研究方麵具有令人驚歎的成就。
    如晉代葛洪的《抱樸子》裏,有對平麵鏡成像與“四規之道”的闡述。
    唐代道士張誌和的《玄真子》中,有對光與影關係的哲學思考,視覺現象研究,
    及大氣光學現象的研究,包括虹的成因及人造虹實驗,對日蝕現象的觀察。
    元代道士趙友欽的《革象新書》裏有他對小孔成像的實驗記錄,是古代世界最大型的光學實驗。
    這些與望遠鏡、顯微鏡關係不大的光學成就不必贅述。
    且說與望遠鏡、顯微鏡關係密切的透鏡研究,道教也是成績斐然。
    部分內容約出自西漢末東漢初,約成書於六朝時的《太清金液神丹經》裏,有關於凸透鏡原理的記載。
    大約出於南北朝或隋唐時期的《洞玄靈寶道士明鏡法》中,
    也有對凸透鏡成像的描述和對凹透鏡成倒立之像的解釋。
    磨鏡工藝方麵,道士們也有獨門絕技,
    他們在製造銅鏡過程中,發明和改進了許多工藝技術,
    如利用“磨鏡藥”來提高鏡麵的拋光技術、研磨修飾加工技術等,
    並有嚴格的工藝流程設計。
    這些都可以指導永明學會山寨、甚至改進望遠鏡和顯微鏡,提高放大倍數。
    何況明朝還有一位幾乎與列文虎克同年出生的製境大師,
    孫雲球。
    喜歡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請大家收藏:()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