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建設新城的,是從遼東來的難民
字數:4331 加入書籤
第253章 建設新城的,是從遼東來的難民
就是不知道這些華人勞工會不會像去建設巴達維亞的那些華人勞工一樣成為移民。
如果他們也願意留下來,那自然是再好不過的。
“既然是勞工,為何都要留在市鎮區呢?”
李國助不解地道,
“難道不應該派他們去西邊沿海一帶建要塞嗎?”
林福嘴角一勾,笑道:
“你再仔細看看,除了人變多以外,市鎮區還有什麽變化。”
李國助這才開始留意市鎮區的建築,終於發現不但比以前變多了,也變精致了。
1620年及以前,市鎮區裏的建築都是鬆木搭建的簡易木屋,
而現在卻出現了不少畫棟雕梁的中國古建築,
還有若幹西式木桁架樓房,精美程度毫不亞於永明要塞內的木桁架樓房,
甚至還有幾棟小洋樓,應該都是歐洲客商投資興建的。
除了狹長以外,金角灣西岸的地形也是遍布低矮的丘陵。
因為最早的建築都是沿岸建造的,所以新增的建築全都是沿山坡向上延伸的。
視線隨著新增的建築向上移動,李國助又看到四座最高的山頭上都各聳立起了一座炮台,
無一不是小型方角形銃台,也就是四角上有棱堡的小型方形實心棱堡,
目測高度大約都是三丈,邊長大約都是十二丈左右。
向北眺望,在金角灣西岸盡頭的山丘上,也聳立起了一座小型的實心棱堡。
金角灣西岸就是一條長約七公裏,寬約兩公裏的狹長陸地,
因為金角灣在那個位置折向東邊,所以其西岸的狹長陸地也是以那裏為起點的。
毫無疑問,那裏就是金角灣西岸的咽喉要衝。
在那個位置,有那樣一座小型銃台,無疑是鎖住了敵人從陸上攻入市鎮區的通道。
隻有在冬季的結冰期,敵人才能從西邊阿穆爾灣的冰麵繞過那座銃台,
然後翻過丘陵來攻擊金角灣西岸的市鎮區。
可是正如李國助剛才看到的一樣,那些丘陵中最高的四座山頭上也是有炮台扼守要衝的。
這使得金角灣西岸的市鎮區即使沒有城牆也一樣固若金湯。
因為按炮台之間平均間隔兩公裏算,這五座炮台上的火力就足以覆蓋12公裏的範圍。
如果說以前的市鎮區寒酸地像個小山村,
那麽現在的市鎮區簡直就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山城了。
而且還是一座武裝到牙齒的山城。
很明顯這些都隻能是承包商帶來的勞工建造的,難怪他們都會集中在市鎮區呢。
此外,李國助還記得自己乘坐的荷蘭商船剛航行到金角灣口時,
他曾看到金角灣西岸長出金角灣口都那一段陸地的海岸上出現了許多高大的風車塔。
當時很多荷蘭船員看到那些風車塔都激動地大叫起來,
畢竟能在數萬裏之外的異國他鄉看到自己國家的標誌性建築,也是著實不易。
由於在那裏建風車,早就在董事會的計劃之中,隻是1620以前,
因為人手有限,又忙著建雅蘭城和改造永明要塞的城牆,一直都沒有動工。
他覺得可能是去年雅蘭城竣工以後,施工隊過來建的,所以他當時也沒在意。
但現在看來,那些風車塔說不定也是承包商帶來的勞工建造的。
可是李國助心裏很清楚,這是很大的一個工程,
且不說那些風車塔和城鎮裏新增的建築,單是那五座小型的實心棱堡,
每一座都得三百人持續建造三個月左右才有可能竣工。
這些勞工最早也隻能是今年4月初過來的,到現在滿打滿算差不多就是三個月。
就按林福說的三千人算,那五座炮台就得1500人去建造,
然後剩下1500人建造城裏的風車塔其他各類建築,
李國助真心裏真是吃不準,他們能不能在這麽短的時間裏,把市鎮區建到這個程度。
“你的意思是說,他們都在這裏建設市鎮區呢?”
李國助明知故問,反而並不急著弄明白這些勞工是如何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裏,把市鎮區建到這個地步的。
“唉,少東家真是冰雪聰明呀是!”林福趕忙恭維道。
“可為什麽不讓他們去西邊沿海一帶建新城呢?”
李國助不解地道,
“市鎮區是給外國商人居住的,人多了適當新增一些建築可以理解,但為什麽還要造那麽多炮台呢?”
“這是董事會的決議,我也不知道他們怎麽想的。”
林福聳了聳肩,無奈地說道,突然話鋒一轉,
“不過新城也有人在建,少東家完全不必擔心。”
“哦!”李國助吃了一驚,“這麽說勞工還不止對麵的三千人嗎?”
林福搖頭道:“不是,建設新城的,是從遼東來的難民。”
“什麽!已經有遼東難民來了嗎?有多少?”李國助又驚又喜。
“少東家還沒聽說嗎?”
“今年三月,沈陽和遼陽先後被建奴攻破,”
“四月起,就有大批遼民渡過鴨綠江,進入了朝鮮的義州。”
“黃昭向朝鮮國王光海君進言,把那些遼民安置在了鐵山郡。”
“四月中旬,莊桂往咱們這運了一船流民過來,然後咱們就派船隊過去運流民了,”
“到如今已經往返三次,運來了萬餘人,聽說滯留在鐵山的還有數萬人呢,”
“咱們的船隊到現在還在不停地往返運人呢。”
永明城往朝鮮鐵山運遼東難民的船隊,李國助是知道的,
早在1618年,他去永明學宮找李俊臣幫忙研發酸堿試劑和減壓蒸餾裝置時,
就跟後者提過要準備能運載二三百人的大船十艘運載逃入朝鮮的遼東難民。
不久以後,公司就從各處貿易線路上征調來了十艘2000料的大福船,
除過操控船隻的船員,及糧食、飲水等必要的物資,運載300人毫無壓力。
這樣一來,十條船往返一次,便至少能從朝鮮運來3000人。
由於當時還沒有遼民逃入朝鮮,而黃昭借助職務之便,又在價川郡取得了采礦權,
這支船隊從那時起就開始往返朝鮮和永明城,運送起了礦石。
喜歡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請大家收藏:()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