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戰時內閣

字數:4488   加入書籤

A+A-


    “那……農民的權益又該由哪個議員來代表呢?”
    沉默了一陣後,郭懷一突然開口問道。
    他是去年才被股東會選為董事的,代表的是一些投資農業的股東的利益。
    “當然是農業專家嘍。”李國助雲淡風輕地道。
    郭懷一之所以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可能是對“專家”一詞的理解有偏差。
    其實“專家”一詞古已有之,
    常用來表示在某一技藝、學問領域非常專精、擅長的人,
    側重於強調某人在特定方麵有精深的造詣,是行家。
    這跟現代的意思其實也差不多了。
    隻是這個詞在古代的出現頻率相對較低,不是飽讀詩書的儒生,一般人未必見過。
    郭懷一眼中一亮,顯然是有所明悟,但馬上又皺起了眉頭:
    “可是每個城鎮,專家的席位隻有兩個,農業專家未必能當選吧。”
    李國助輕笑一聲:
    “我剛才隻是舉個例子而已,未必每座城的議員席位都是12個,”
    “其中專家的席位也未必一定要是兩個。”
    “這些都要根據每個城鎮的具體情況去定。”
    “比如說雅蘭城,咱們的機械廠、槍炮廠、造船廠、紡織廠、成衣廠等如今都在那裏,”
    “那麽雅蘭城的議員就至少應該給上述每個領域的專家留一個席位吧。”
    “其實等咱們的城多了以後,每座城都應該根據當地的資源條件在生產上有所側重。”
    “比如咱們剛剛建成的新城,周邊有大片低山丘陵,將來肯定是蠶場集中之地,”
    “咱們超過七成的蠶場,將來都會在那座城所轄的鄉村,”
    “加上那座城還靠著一條水量不錯的河,”
    “將來咱們的紡織廠和成衣廠可能都會搬過去,”
    “紡織專家和製衣專家自然也會跟著集中過去。”
    “如此一來,那座城的專家議員席位就隻需留給這兩種專家。”
    “由於紡織廠和成衣廠的遷離,雅蘭城就隻剩下機械廠、槍炮廠、造船廠。”
    “那麽雅蘭城的專家議員席位就隻需留給機械、槍炮、造船專家。”
    “再比如南邊豆滿江北岸一帶,將來咱們若能占領,並建了新城,”
    “由於那一帶地勢低平,水草豐美,將來必是農場和畜牧業集中之地,”
    “農業和畜牧業專家當然就會集中過去。”
    “這樣南邊幾座城的專家議員席位就隻需留給農業和畜牧業的專家。”
    “其實隻要能形成這樣的產業布局,將來規定每座城都隻能有12個議員席位也沒問題。”
    “這我就放心了。”郭懷一咧嘴一笑。
    “還有!”
    李國助卻猛地提高音量,緊接著道,
    “因為土地狹小,我不打算把土地分給農戶,讓他們成為小農。”
    “相反,我要成立幾家農業公司,把有限的土地劃分給它們,雇傭人來經營農場。”
    “也就是說,南海邊地以後將沒有地主、小農、佃農之流,隻有農業公司和農場雇工。”
    郭懷一又皺起了眉頭,顯然沒能理解李國助的意思,但卻沒有馬上提問。
    “那麽咱們的國會應該如何組建呢?”
    顏思齊突然開口問道,
    “有必要像英格蘭那樣分為上下兩院嗎?”
    “當然有必要!”
    李國助斬釘截鐵地道,
    “上議院和下議院應有職權之分,”
    “上議院的主要職權是司法,還有權審查、修正、否決下議院通過的法案。”
    “下議院的主要職權是立法、監督財政和政府。”
    “公司的大股東和董事會成員都應該有上議院的席位,”
    “此外上院還應該有司法議員、靈職議員、功勳議員的席位。”
    “上院的司法權主要由司法議員行使。”
    “靈職議員的職權,是處理宗教相關事務,必須由咱們華人的道教和佛教領袖擔任。”
    “如今西班牙人的傳教士已經過來了,他們在日本幹的那些壞事相信大家都有耳聞。”
    “所以我們必須在政策導向上對傳教士的滲透做出應對。”
    “功勳議員顧名思義,就對國家、人民做出重大貢獻的人,”
    “比如由永明學會審批通過的,擁有生祠的人可以擔任功勳議員。”
    “此外,在戰爭中立下不世功勳的將帥也可以擔任功勳議員。”
    “這類人也有權立生祠,但需要由國會審批。”
    “下議院就由各城鎮委員會的議員組成即可。”
    “此外還應該有一個總攬大權的人,可以叫執政、總理,或者首相。”
    說到這裏,他停下來,仿佛是在斟酌什麽,片刻之後,繼續道,
    “姑且就叫總理吧,由上議院選舉產生,任期5年。”
    “總理有權組建內閣,協助自己管理國家政務。”
    “內閣成員可由總理從上下兩院挑選合適的人出任。”
    “戰爭時期,總理有權組建戰時內閣。
    “戰時內閣獨攬大權,能集中全力,高效調動國家資源進行戰爭。”
    “戰後應根據實際情況,決定解散或保留戰時內閣。”
    “但戰時內閣不應長期存在,應根據戰後形勢的緩和情況逐漸轉變回常規政府。”
    “顏叔以為如此安排可否?”
    顏思齊用詢問的目光逐一看向董事會的其他成員。
    “戰時內閣!”廉司南眼神明亮地看著李國助,“這個主意是你想出來的?”
    不怪他會有此一問,因為戰時內閣是英國到18世紀才開始進行的嚐試。
    在18世紀和19世紀的一些戰爭期間,英國麵臨對外戰爭等緊急情況時,
    政府會臨時召集部分核心大臣組成專門的小組,集中精力應對戰爭相關事務,
    比如協調軍事戰略、保障物資供應等。
    不過當時還未形成規範、固定化的戰時內閣製度,
    隻是在特殊戰爭階段的一種臨時性舉措,但其基本思路已經顯現,
    即通過組建精簡高效的決策團體來處理戰時緊急情況。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傳統的內閣運作模式在應對戰爭的高效決策、資源快速調配等方麵麵臨諸多挑戰。
    為了更好地應對戰爭複雜局勢,1916年12月,大衛?勞合?喬治出任英國首相後,正式組建了戰時內閣。
    喜歡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請大家收藏:()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