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子窠彈vs霰彈筒

字數:4490   加入書籤

A+A-


    “你把屍體翻過來看看。”
    皇太極淡淡地道,依然目不轉睛地盯著手中的彈丸。
    阿敏一腳把那具屍體踢得翻轉過來,隻見背後也有許多孔洞,
    但普遍比前胸的孔洞大,有的還呈現撕裂之狀。
    屍體原來躺著的位置還露出一些散落的彈丸。
    “被打穿了!”
    阿敏大吃一驚,眼睛瞪大了一圈。
    “沒錯。”皇太極輕笑一聲,“你見過能把穿著棉甲的人打個對穿的鳥銃嗎?”
    阿敏愣愣地搖了搖頭,依然不死心地道:
    “可這明明看起來就是三錢的彈丸啊……”
    皇太極輕笑一聲,看樣子都有點懶得說了:
    “隻是大小看起來跟三錢的鳥銃鉛彈差不多罷了,但它不是鉛彈,是鐵彈子。”
    “鐵的!”阿敏又瞅了瞅地上的彈丸,“你憑什麽這麽說?”
    皇太極也瞥了一眼那些原本在那屍體下麵的彈丸,淡淡地道:
    “鉛質柔軟,就算能把穿著棉甲的人打個對穿,肯定也會變形。”
    “但是你看這些彈丸,有哪一顆變形了?”
    “分明就是生鐵彈子呀。”
    “那又怎樣?”
    阿敏顯然也承認了皇太極的推斷,卻還是嘴硬道,
    “難道鳥銃把鉛彈換成鐵彈就能把穿棉甲的勇士打個對穿了嗎?”
    “你覺得呢?”
    皇太極啞然失笑,又伸手撿起幾枚彈丸放在掌上端詳起來。
    “老四你什麽意思?”
    阿敏怒了,明顯感覺到皇太極在笑話他。
    皇太極輕歎一聲,搖了搖頭,強打起精神解釋道:
    “你看看那屍體身上密集的彈孔,那能是鳥銃打的嗎?”
    “分明就是火炮發射的子窠彈啊!”
    說到這裏,他看著掌中的幾枚彈丸,皺了皺眉,話鋒一轉,
    “不過這子窠彈可有些不簡單呐……”
    “怎麽說?”阿敏也來了興趣。
    “你看這些彈丸。”
    皇太極把放著彈丸的手掌伸向阿敏,好讓他能看清彈丸,
    “大小幾乎是一模一樣,就像是一個模子裏出來的一樣。”
    “我見過明軍的子窠彈,裏麵的彈丸主要是鉛彈,還有少量鐵砂。”
    “鉛彈往往還是大小不一,很少有像這樣大小幾乎一致的鐵彈丸。”
    “說實話那樣的子窠彈不可能有這樣的殺傷力。”
    “這明軍怕是又有新式火器了呀。”
    他哪裏知道,這具屍體是被永明槍炮廠生產的3磅團炮發射的霰彈打成這樣的。
    不過他能根據屍體的狀態推測出子窠彈來,也算是相當厲害了。
    畢竟明軍的子窠彈與3磅團炮使用的霰彈筒,都屬於整體裝填的散射單元。
    兩者在結構和原理上有一定的相似性。
    更讓人吃驚的是,皇太極居然還能根據彈丸的大小和材質推測出明軍又有了新式火器。
    雖然搞錯了對象,但仍然能展現出他的精明之處。
    這貨能帶領後金把崇禎活活熬死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17世紀歐洲的霰彈筒與明代的子窠彈雖然都是用於麵殺傷的散射型彈藥,
    但在設計理念、製造工藝和戰術應用上存在顯著差異,
    這些差異深刻反映了當時東西方軍事技術的發展水平。
    歐洲霰彈筒代表了軍事工業化的成果。
    其核心是一個精心設計的薄鐵皮容器,內部整齊排列著數十上百顆標準化的鑄鐵球,
    這些鐵球按照火炮口徑嚴格匹配,直徑在1250毫米之間。
    這種金屬容器與炮膛完美貼合,確保了良好的氣密性,使彈丸出膛時能獲得更高的初速,可達400500米秒。
    在實戰中,這種設計使得霰彈的有效射程能達到100300米,足以在野戰中對敵方步兵方陣造成毀滅性打擊。
    歐洲各國建立的中央兵工廠體係,如英國的伍爾維奇兵工廠,實現了這類彈藥的大規模標準化生產。
    每個霰彈筒從尺寸到彈丸數量都有嚴格規範,是按照火炮型號進行分級的。
    17世紀,歐洲使用的野戰炮主要有3~4磅 輕型團屬炮、6~8磅中型野戰炮、12磅重型野戰炮等型號。
    3~4磅輕型團屬炮的口徑約為約7080毫米,
    霰彈筒直徑略小於炮膛,約6575毫米,長度1520厘米;
    彈丸直徑1215毫米,單顆重510克,彈丸數量80150顆;
    有效射程50150米,最佳殺傷5080米。
    古斯塔夫二世改革後的瑞典陸軍廣泛使用,用於近距離壓製衝鋒的步兵方陣。
    有趣的是,明軍鳥銃的3錢鉛彈的直徑是1214毫米,重約11克。
    這也就難怪阿敏會把3磅團炮的霰彈彈丸認成鳥銃的鉛彈。
    6~8磅中型野戰炮的口徑約為90100毫米,
    霰彈筒直徑8595毫米,長度2025厘米;
    彈丸直徑1520毫米,單顆重1525克,彈丸數量60100顆;
    有效射程100200米。
    三十年戰爭中成為野戰主力,一發霰彈可覆蓋20米寬的正麵。
    12磅重型野戰炮口徑約為115毫米,
    霰彈筒外殼使用加厚鐵筒,直徑110113毫米,長度2530厘米;
    彈丸直徑2025毫米,單顆重3050克,彈丸數量4080顆;
    有效射程150300米。
    用於決戰時粉碎敵方精銳部隊,彈丸可在100米內有效穿透輕型鋼板甲。
    據現代研究,12磅重型野戰炮發射的霰彈單顆彈丸動能約為 2,4006,250焦耳。
    同時期的輕型胸甲為3~4毫米厚的鋼板,擊穿需要約1500焦耳的能量,可被霰彈擊穿。
    重型板甲為6~8毫米厚的鋼板,擊穿需要3500焦耳以上的能量,僅部分大彈丸在極近距可能穿透。
    鎖子甲、棉甲等,則無法有效防禦霰彈。
    相比之下,明軍的子窠彈則體現了傳統手工業的特點。
    這種彈藥通常使用布囊、竹筒或薄木匣作為容器,內部鬆散地填充著大小不一的鉛彈和鐵砂。
    由於缺乏金屬容器和標準化工藝,子窠彈的氣密性較差,彈丸初速較低,約200300米秒,有效射程一般不超過100米。
    喜歡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請大家收藏:()明末華商之南海邊地公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