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縣令
字數:4480 加入書籤
陳新泉讓柳韻,喝了好幾碗用夏枯草煮出來的茶水。
也不知道是溫茶喝多了,起了效果,還是冷布巾敷額頭,擦拭腋下起了作用。
大約在辰時二刻,柳韻的高燒緩和了許多。
陳新泉又給柳韻吃了些許糕點,才讓精神萎靡的柳韻睡下。
“娘,你和爹帶妹妹們去外婆家吧!我留下來照顧韻姐姐。”
陳新泉看了看時間,覺得差不多要讓謝氏出發去桐江村了。
再不出發,謝家外公外婆就等的心急了。
謝秀兒看看時間,覺得差不多要出發了,若再不出發去桐江村,娘親陶氏肯定會著急的。
至於,爹爹謝大山。嗯,她這次回去都不一定能見著。
爹爹經常在田間地頭勞作,倒是友河從老爺子那裏學來不少打理莊稼的經驗。
但是,讓兒子留在家裏照顧柳韻,謝秀兒又很不情願。
老母親陶氏就盼著能見一見外孫,這好容易回去一趟,正主卻沒出現。她不知道陶氏會怎麽的抱怨她。
可是,家裏還躺著一個病號,若就這樣全家人都離開,去桐江村定然也是不行的。
謝秀兒犯難了。
陳新泉見娘親不答話,稍一思索,便大致猜到了娘親的想法。
“娘,你和爹爹以及妹妹們先去外公家。今日你們過去,外婆和大舅母,必然要留你們在桐江村吃了飯在回屋。”
“我待韻姐姐身上高燒再退些,就去桐江村。必然可以見到外婆的。”
謝秀兒問:“你如何知道,你外婆和大舅母必會留我們吃飯?”
謝秀兒前兩次回娘家,一次是向母親陶氏借錢,一次是向父親謝大山借農具,鐵犁。
前兩次回去,她都沒敢在家中久留。
她好奇兒子如何會知道,今天她們回桐江村,便一定會吃了飯再回家。
陳新泉道:“自然是娘親今日去桐江村帶上的許多禮物。還有就是明日是端午節了,外公一定也會在家裏等著你和爹爹回去的。”
“若是,下河鎮的小姨能回桐江村,大舅中午必然也要趕著回家一塊吃一餐飯的。”
謝秀兒又問:“為何?”
“娘親忘了,昨天我送肉去奶家裏時,奶說,下河鎮林家村的二姑姑今日回娘家,讓我們晌午去她屋裏吃飯嗎?”
謝秀兒莞爾一笑,道:“你個小家夥,什麽時候學的這般聰明了?”
陳新泉嗬嗬一笑,不答謝氏的話。
他可不敢告訴娘親,在那昏迷的七天裏,有個二十多歲的大叔,在他腦子裏和他搶奪他的身子。
“娘,你們快去吧。早點回去陪外婆說說話。我這邊待韻姐姐好些便趕過去。”
“你放心,我知道去外婆家的路怎麽走。我們去梅沙圩集市都要路過桐江村的。這路我認識。”
謝秀兒見兒子這般安排,覺得這個法子也行,就點頭同意了。
“你看著時間來,若是巳時過半,韻兒沒在高燒,你便自行去桐江村。”
謝氏叮囑了兒子一句,便背著箱籠和丈夫一塊出了院門。
陳友河背上背著一個,懷裏抱著一個。帶去桐江村的禮物便由謝秀兒背著。
謝秀兒的打擺子病症,已經好了許多。此時,病症未發作,她和常人並無異。
~~~~~~~~~
程似道五天前便收到了永州府境內,發生稻田禾苗起青色蛾蟲災的消息。
當天,他便親自到縣城附近的稻田裏,查看了水稻禾苗的生長情況。
他發現,今年縣城附近水田裏的禾苗,長勢很不容樂觀。
回到縣衙,他召集了幾位明麵上支持他的永興縣鄉紳。
那幾位鄉紳,對於稻田禾苗可能會起蛾蟲災的事情一無所知。
一直到三天前,他再次去查看稻田情況時。發現,禾苗蟲災可能無可避免的,會在永興縣發生。
當天下午,他便收到治下各個鄉鎮農官和保長們,提交上來關於稻田禾苗可能要起蛾蟲災害的公文。
讓他驚愕的是,在這些文書中,他看到了一份署名秀才凜生謝文元的文書。
對於這個謝文元,他也是有所耳聞的。
原因嗎?
那是因為,謝文元不但是三十多年前的老秀才。
還是,去年鄉試衡州府僅有的兩個舉人之一的謝江南的親叔叔。
並且,此人七年前,亦然放棄考舉入仕,去祁東縣,做了祁東知縣的師爺。
祁東知縣,去歲升任永州府同知,他卻沒有隨祁東知縣一塊去永州府,而是回了桐江村頤養天年。
謝文元的秀才身份和他這幾年的行為表現,都讓程似道有了要結識謝文元的想法。
他是熙元二年的同進士出身,能被放任南嶺這麽一個偏遠的中等縣城出任縣令,也是聖上對他的一次考教。
隻是,南嶺之地,族親觀念極重。永興縣下所有鄉鎮都至少有兩三個大姓結族自保。
各大姓氏之間,也保持著緊密的聯係。
他們把持地方政務,縣衙頒布的政令,在這些地方大族中,往往隻是走個過場。應付一下他這個縣令便算了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如此,讓他上任兩年多以來,幾無建樹。
去年底,馬山鄉鐵礦礦工還做出了打殺監工,衝擊巡檢司的行為。
這件事的發生,讓他在永興縣的政績添加了一個大大的汙點。
若今夏糧食欠收,致使夏稅不足,或百姓流離失所民怨四起。他的仕途幾乎可以預見,將黯淡無光。
今聖睿智,勵誌改革圖強,恢複大唐時漢人榮耀。然而,底下眾臣並不想做出多少改變。
大周承平三四十年,周邊無大戰,國內無大的動蕩,百姓似乎早就安逸慣了。
可是,聖上卻知道,民間階層矛盾越來越多。
如若不及早采取措施,拖延日久勢必對朝廷形成嚴重危害。
程似道自己是支持改革的,然而改革就意味著要觸動某些人的利益。
“大人,前麵就是梅沙鄉,咱們穿過梅沙鄉集市,在向東南行六七裏便能看到桐江村。”
一位三十來歲的男子對程似道輕聲說道。
程似道點點頭,他來過梅沙鄉,但並沒有去過七裏之外的桐江村。
那是去年冬,他去處理馬山鄉鐵礦礦工暴動事件時,路過梅沙鄉。
馬山鄉也是自梅沙鄉東南方向而去。隻是,去馬山鄉在進入桐江村之前拐彎繼續向南而去。
桐江村在去馬山鄉的官道上拐彎向西,進去兩裏就能看見一群龐大的居民建築。
程似道騎在騾馬上,舉目看向遠處的稻田。
稻田裏的禾苗枯瘦中帶著淺綠色,程似道一路走來,一路上見的禾苗色澤都不甚太青蔥。他心裏也越發確定今夏的早稻收成減產已難以避免。
喜歡清泉明月請大家收藏:()清泉明月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