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秋旱起,築壩早做打算
字數:4557 加入書籤
熙寧八年九月初。
烈日連續六十餘天,每天準時出現在衡州府寶慶府永州府,柳州府,吉安府,等數十個南方州府上空。
經此長時間的炙烤,大地為之幹涸,土地紛紛龜裂。
若是往年此時,夏末秋初播種到地裏的莊稼,在這個時節差不多快要成熟了。
可惜,今年自七月開始,連續多日未曾有絲毫雨水降臨大地。
山川河流幹涸之際,地裏種植的莊稼能有收成的十不存三。
隻有,靠近河道水源附近的莊稼還能看到些許綠意。
沙洲村密溪河岸。
“十七弟,你倒是想想辦法。眼看著這河水就要斷流了,你瞧那兩架水車都轉不動了。”
陳達元神色焦急的催促陳達廣。希望這個讀書人能想個辦法出來,解決眼前河道即將斷流的問題。
陳達廣臉色沉重,目光炯炯的盯著身前那不足七尺寬的河床水麵,心裏也泛起了嘀咕。
密溪河河床的水麵突然收窄,讓他也感到困惑。
前天,下午他來河邊查看河水情況的時候,河道上還有一丈多寬的水位。
雖然,那時候水深已經降到了三尺左右。可是河床上的水流,的的確確是有不少的。
而且,河道上的水車也還能取到河水,並將河水送到河岸之上的水渠裏。
可是,這僅僅過了一天的時間,河床上的水位就剩下六七尺寬的水麵了。
這也太奇怪了。
陳達廣旁邊跟著陳友增,他踮腳將目光投向河床上遊方向。
在那裏,有七八個壯勞力在河床中搬運鵝卵石。
“大伯,河道上遊幹活的人好像是友河,友海,友春他們!他們那是在幹啥呀?”
聽到陳友增的話,陳達元側身抬頭看向河床上遊。
“他們在挑鵝卵石?”
陳達元有些不明所以。
“走,上去問問吧!”
陳達廣也感到了遠處河床上的七八個身影,於是說道。
三人向河床上遊走了幾十丈。
待看清河床上幹活的七人,才發現這七人全是鄉兵營的骨幹成員。
“友河,你們搬運那麽多巨石上岸做何用?”
陳達廣叫住扯著麻繩向河堤拉拽鵝卵石的陳友河問道。
陳友河聽見小叔的問話,隨即停下拉扯麻繩的動作,回道:“哦,是小叔呀。昨夜,石頭說,馬山鄉在上遊修築了攔水的堤壩。他想趁此機會把咱們村與桐江村,大王莊村三村匯合的這段河床修建一個儲水河壩。”
聞言,陳達廣皺眉問道:“修河壩?這麽重大的工程咱們村能建的了嗎?”
陳達廣話音剛落下,落在陳友河身後的陳友海回道:“咱們村單獨修河壩可修不了。但是,有了桐江村和大王莊村的參與,修建一方六尺高七尺寬的河壩還是有希望的。”
聽到三人說修建河壩之事,陳達元是滿臉的不相信。
不過,他似乎想到了什麽,於是,急忙出聲打斷三人的交談,眼睛更是死死地盯著陳友海問道:“友海,你等會,你剛才是說……密溪河上遊馬山鄉修建了攔水壩,將河水截斷了?”
見大堂伯問話,陳友海側頭看向身旁的二哥陳友河,見二哥衝他點頭,他才說道:“是的,前兒個下午石頭來河邊看了一會,見河裏水位下降得很厲害,便猜測密溪河上遊有人在修築河壩,攔截水源。又讓我哥安排人去上遊看看,今兒早上沙頭井村的人給我哥帶來話,說的是他們村在馬山鄉做工的村民告訴他們,馬山鄉李家和劉家,吳家在馬山圩下遊三十丈的河床上修建攔水河壩。”
“這幫混蛋,他們這麽把河水一攔,我們下遊這二十裏河床都沒了水澆地,真是豈有此理!”
得知河水水位下降的厲害,是因為上遊的馬山鄉修建的攔河水壩,陳達元低聲咒罵起來。
聽他罵人,現場眾人卻不接話。
陳達廣看向赤裸著上身,在河床上拉拽巨大鵝卵石的幾人說道:“友河,你說在咱們村與桐江村大王莊村交匯的河床修建河壩。那個位置距離青水河大概也就一裏多不足兩裏的距離。在這個位置築河壩,施工方麵可不好操弄呀!你有什麽章程嗎?”
陳友河笑著說道:“泉兒,昨晚連夜寫個修建河壩的章程。今兒個一早,我已經讓人,各自送了一份去大王莊給王尊年秀才老爺,與桐江村謝文元秀才老爺。若是不出意外,下午他們便會來村裏協商修建河壩的事宜。至於報批縣衙,自有謝家與王家兩位秀才老爺去操持。”
聽到這話,陳達廣來了興趣,便開口說道:“大夥先上河堤上來說說話。我有幾個事問你們。”
聽童生老爺這麽說,眾人相互看看,但也沒有反對。他們七人原本是在操練隊形的,鄉兵團保甲官大人陳友河說讓他們換個操練科目,於是眾人才來到河床上搬運巨石。
這搬運巨石可不是做苦役,是有錢,有工分給的。
至於工分和銀錢嗎,那是陳石頭想的主意。這些個玩意說起來複雜,實則就是一邊幹活,一邊操練隊伍,同時還給大夥發放好處,前提是得按時按量完成陳友河與謝秀兒下達的任務。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不一會七人便站上了河堤,一個個站的昂首挺胸的,頗有一副高大雄壯的氣勢。
“大夥都找地坐吧,我就是想和你們聊聊這十幾天的隊列訓練,大夥都有什麽收獲,新泉給你們列出的訓練條例有沒有那些不合理的地方?”
陳達廣道。
聽陳達廣這麽說,七人卻並不找地方落座,而是依舊筆直的站著。
陳友河見小叔這麽說便看向其他六人說道,“大夥坐吧。小叔有事兒問我們,我們如實回答便是。”
其餘六人,這才各自找地方坐下。
見到此等情形,陳達廣滿含深意的看向陳友河。
“友河,你算沒算過,修建密溪河河壩,需要投入多少資金,人力和物力?”
陳達廣道。
“這個我和石頭商量過來了。”
陳友河回道。
“三村交匯的河床,大約有五丈二尺寬。修建一條高七尺,寬九尺的河壩,差不多需要石料九十方,粘土糯米各五十餘擔。若是,算上木料需要六十餘方。”
“至於,人力的話,咱們三個村可以各自出工出力,出工出力的人按工程量來計算。泉兒寫了一些詳細的,計算工程量和工價的條子。我覺得很有可操作性。現在就差修建河壩後,經營堤壩利潤如何分成了。”
“什麽?這堤壩還能用於經營?”
“這河壩水位才七八尺深,你如何能用於經營?”
“通船呀!”
“這河壩若是建成,日後馬山鄉的鐵器,磚瓦,粗瓷,大布鄉的鐵礦石,鐵器和糧食,便能裝運在一百石以下的船上,從馬山鄉上船轉運至桐江村與咱們村交界的位置靠岸,再搬運至桐江村或者大王莊村堤壩下遊的碼頭,上下不過幾十丈的距離,然後換裝大船去往永興縣與衡州府。”
“這樣一來,便能節省了路運,去往馬山鄉和大布鄉所消耗的馬匹車輛。運輸速度也將提高一兩個時辰。”
“若是,願意多花些錢銀,還可以修建了倒船閘,便可以不用換船轉運,一百石以下的船可以直接通過倒船閘過河壩。”
“但是,這樣可就收不了泊頭,碼頭的停靠費用了。”
“具體修建那個方案的堤壩,還得聽聽桐江村與大王莊村兩位秀才老爺的意見。”
喜歡清泉明月請大家收藏:()清泉明月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