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8章 大明朝先進的複古軍械

字數:5113   加入書籤

A+A-


    徐允爵跑到陸天明麵前,本想摸摸陸天明的性格。
    看看有沒有策略方麵的漏洞,結果被噴了個狗血淋頭。
    小公爺真沒生氣。
    要生氣的話,四年前在山西就氣死了。
    若陸天明是靠陰謀做事,徐允爵一定會算計回來。
    靠謀略、靠眼光、靠布局、靠硬實力…
    那就得學習。
    十月初三,池州府東流縣。
    徐弘基是真給兒子麵子,沒有問任何原因,也沒有坐在南京逼逼叨叨,直接把兵權都給了兩個兒子。
    大江水師集合兩千條船,五天時間,把江北大營七成士兵扔到東流。
    長江航道來來去去,全是水師戰船和漕船。
    水運就是這麽屌,大明朝三萬條漕船,若徐弘基把江南漕船全部集中起來,一次性能把百萬兵扔到京城。
    包括百萬人一月的糧草,以及軍械、火炮、戰馬。
    東流現在就是這樣,到處都是轉運火炮、盾車的士兵。
    大明初期,軍隊雖然都是團營大陣,但永樂與洪武時期的軍械完全不同,與後來的軍械也大不一樣。
    永樂朝進入草原的精銳大軍是什麽樣子,二百年後,估計大明朝臣自己都忘記了。
    就算再過幾百年,世人可能都會被永樂朝的裝備嚇一跳。
    張輔當時在宣府練兵,十萬京營精銳,隻有兩萬騎軍,步卒之中,車兵兩萬,他們還順帶做弓箭手,純粹的弓箭手兩萬、刀盾兵一萬。
    剩下的全是火器兵。
    鳥銃?
    不,火銃隻有一萬。
    還有…兩萬炮兵。
    兩萬?炮兵?
    是啊,炮兵。
    當時大明朝臣都覺得這火力過分了。
    太過分了。
    火器太多,出動一次,比徐達、藍玉北伐加起來的開支還要大。
    朱高熾管理戶部,努力兩三年,隻能夠他爹出去霍霍一回。
    等他自己登基,立刻把京營火器封存,神機營最多的時候,隻允許兩萬人。
    就這也太多了。
    大明朝武力強大過頭了。
    懟天懟地懟空氣,放眼四海,沒有一合之敵。
    完全沒必要嘛。
    所以從仁宗開始,一再削減京營開支。
    那明軍哪來的這麽多炮?
    其實就是虎蹲炮,大明朝京營的製式裝備。
    炮?製式?
    這兩個詞能聯係一起,天下隻有北元有資格敘說永樂的殘暴。
    京營當時的裝備標準,主力每個衛備炮千門,側翼每個衛備炮五百。
    五千人有一千門炮?這是什麽概念?
    虎蹲炮在當時有三個規格,五十斤、八十斤、一百斤,還沒有後來的千斤大型虎蹲炮。
    北元本來就被徐達和藍玉搞散架了,朱棣如此殘暴的出擊,每次都是橫掃。
    韃靼騎兵好不容易熟悉明軍車營開路、弓箭洗地的打法。
    結果迎來一群猛男,上身掛著厚厚的棉甲,手裏抱著虎蹲炮,以步陣迎接騎軍衝鋒。
    咚咚咚~
    砰砰砰~
    炮彈與鉛子齊飛,血箭共長天一色。
    到後來,韃靼騎兵別說幹架,看一眼都渾身發抖。
    如此火力,最終成就朱棣六出草原,封狼居胥的名頭。
    朱棣之所以造這麽多的虎蹲炮,隻有一個原因:當時的火繩槍威力不足。
    韃靼人百步外就能騎射,火繩槍卻得放近到三四十步。
    射程比軟弓差不說了,發射鐵砂,打到人身上,對方不會立刻死,還能咬牙作戰。
    大將軍炮又過於笨重,運輸不便,裝填時間太長。
    作戰的時候,明軍得依托盾車,先挨揍一陣。
    朱棣當燕王時頻繁作戰,早對軍械有諸多想法,既然當了皇帝,怎麽能受得了這種鳥氣。
    寧肯鑄造二十門虎蹲炮,也不去鑄造一門大將軍炮。
    所以對明軍來說,虎蹲炮不過是放大的火銃。
    事實也就是這樣,虎蹲炮射程一百五十步,可以壓製韃靼騎兵。
    發射的是‘雞蛋’,擊中人馬,全部送一個血窟窿。
    隻要夠多,效果沒得說。
    朱棣滿意了。
    但炮畢竟是炮,就算抱在懷中,它也是炮。
    需要海量的火藥、石彈、鉛彈供應。
    明軍火器營與後勤的數量是一比四,四個民夫才能支撐一個火器兵戰鬥,軍費開支實在難以計算。
    按照永樂朝的裝備標準,三十萬京營若配齊軍械,不說軍械本身的費用,出動一次,靡費二千萬兩。
    大明朝周邊全是蠻夷,就算把他們全滅族,也收不回一成軍費。
    戰爭回歸生意本質。
    這買賣根本不可能延續下去。
    英宗、憲宗之後,火銃槍管變長、變精細,鑄造技藝提高,威力跟著提高。
    又出現了抬槍、石銃等‘大火銃’,明軍對虎蹲炮的依賴大大降低。
    朝廷停止鑄小炮,為九邊鑄大型虎蹲炮,展示煌煌天朝的軍威。
    到正德、嘉靖,佛朗機炮代替虎蹲炮,成為神機營主力裝備。
    佛郎機炮管長,重心在後,有凹陷的藥室,膛壓不會泄露,射程比虎蹲炮遠一倍,明軍全麵仿製替代。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永樂朝那些小型虎蹲炮早已消失,九邊守軍鏽跡斑斑的炮,也是後期鑄造的大炮,人抱不動,兩人也抬不動,要麽在城牆上,要麽在車營盾車上。
    徐家兄弟研究過軍械,十分清楚陸天明的火銃優勢。
    南軍若與北軍一戰,必須有射程優勢,否則會變成騎兵的活靶子。
    徐文爵建議學習永樂皇帝,向紅毛鬼、白毛鬼大量采購馬上佛郎機炮,實現射程壓製。
    但他想簡單了,佛朗機炮不論大小,全部在沙袋或輪車上發射是原因的。
    馬上佛郎機有專用的馬背支架,被稱呼為‘馬上’,不是人抱不動,而是人抱著發射,能把五髒六腑震碎。
    墊再多的棉甲也沒用,後坐力太大,除非雙手拎著側身發射,那就沒了準頭。
    南京京營有幾門古董虎蹲炮,多次試驗對比,徐文爵才發現了竅門,虎蹲炮鑄造技藝簡單,前後一樣粗,藥室與鉛彈有空隙,火藥的力氣被釋放了。
    ‘大聰明’上線。
    一邊減少馬上佛郎機的裝藥,縮小石彈,挑選強壯的士兵使用。
    另一邊,又購買收集鐵器,大量鑄造小號虎蹲炮。
    虎蹲炮畢竟炮壁厚,對材質幾乎沒什麽要求,是鐵就行。
    陸天明說人家江南軍器局隻會製造軟弓。
    還真不是。
    虎蹲炮又不是什麽高質量火器,軍器局能打造長矛,就能造炮。
    雖然是複古的火炮。
    隻要鐵器夠多,毛坯夠多,軍器局一天能澆鑄百門。
    稍微打磨一下,就能交付大營。
    徐允爵從興國回到東流,上岸看到的就是‘群炮’場景。
    本來當成壓箱底的大殺器對付北軍,到興國轉了一圈,他感覺南邊似乎走錯路了,可又說不上哪裏不對,撓撓頭,向大營而去。
    喜歡錦衣黑明請大家收藏:()錦衣黑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