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各方
字數:4426 加入書籤
陳牧對眼下有著清醒的認知,當即不慌不忙開口:“原來本官還不理解,為何吉王叛軍會選擇北上,如今看來其應該是去接應南下的叛軍了,按路程推算如今當會師成功,再次南下不遠了”
“據推測,吉王叛軍總數當在七萬至十萬之間,蒙古入寇的騎兵大約也十萬人,如今正在攻打雁門關,也許已經到石領關也說不定”
“前些日吉王叛軍曾短暫往太原急近,後又快速掉頭,故而太原應該還在朝廷手中,如今當務之急是盡快將大同的消息傳回太原,使其早作準備”
“而靜樂如今兵力不過一萬人,振武衛都是步兵,叛軍中又基本都是原本的邊軍,戰力強悍,如今天寒地凍野戰勝算太難,故而本官決議按兩百年前鐵玄故事,在靜樂城下與叛軍決一死戰”
馬如麟眉頭一皺,立刻開口詢問:“大人何以覺得他們會圍攻靜樂,而不是與蒙古大軍一起圍攻太原?”
這位千總就差沒直接開噴,你陳大人怎麽這麽大臉麵,誰給你的勇氣。
小小的靜樂縣,憑什麽作為決戰之地?
當年鐵玄所在是濟南城,是山東首府,燕王繞不過去的堅城池,而你靜樂算什麽鬼?
聞弦歌而知雅意,陳牧聽完哈哈大笑,抬手一指北方,道:“為何?因為叛軍之中有個智囊,他想本官死無葬身之地,必會說動大軍來攻”
“誰?”
“前禮部尚書,盧方!”
..............
“什麽!李繼芳死了?”
“不錯,就死在當夜,據說是暴斃而亡”
“放屁!”
吉王一腳踢飛雕花燈柱,暴怒的聲音響徹雲霄:“他早不死晚不死,偏偏要開城門的當夜,死了?”
“這話說出去誰信!”
他對當夜為何出了差錯一直耿耿於懷,調轉兵鋒次日便派人去城中探查,沒想到今天給他傳回個天打雷劈一般的消息。
李繼芳死不死不重要,重要的是死的太湊巧了。
吉王猛然間感覺渾身有些發冷,仿佛一隻看不見的手,在將他玩弄於鼓掌之間,
“到底是巧合?還是人為?”
盧方見其麵色不善,剛想開口引導,就聽吉王身側有人開口勸道:“王爺,看來我們要改變行軍計劃,立刻拿下太原,遲恐生變”
說話之人姓韓名敘,號稱吉王府頭號智囊。
隻是自從盧方來了後,吉王對盧方言聽計從,對他自然沒有了往日的熱切。
惹的韓敘心裏老大的不痛快。
如今見有上眼藥的機會,自然不會放過!
“王爺,無論上次是什麽原因,太原城中軍隊不多是事實,如今邊軍之中還能湊出兩千騎,在下建議打著雁門潰兵旗號,星夜奔赴太原,騙開城門不難”
“這……”
韓敘見吉王有些意動,立刻快速補充道:“哪怕騙不開城門,我軍中有不少武林好手,越過城牆從內打開城門,一點不是難事”
“要是等太原兵力充足,各地衛所齊聚,想在拿下太原為之晚矣”
公平來講這是個好建議,可惜提出的時間不對。
如今軍令已經傳達,全軍直撲靜樂的節點上,軍令貿然變更,難免會再次損傷本就不多的士氣。
這種事他不是不懂,智囊做的就是這活,可相比於吉王的輸贏,韓敘更在乎個人的得失。
如果你贏了論功行賞沒我的份,那你贏與不贏和我有什麽關係?
盧方心中十分鄙夷韓敘這種行為,看吉王目光掃了過來,笑了笑道:“王爺,您是主帥,一切聽您吩咐,隻是如今軍令以下,全軍士氣剛穩,貿然更改軍令,恐怕再生變故”
幾句話讓吉王激靈靈打了個寒顫,七萬大軍出大同,一路可謂兵不血刃攻城略地,所過之處根本不曾遇見半點抵抗,可會師之時邊軍僅剩五萬餘人,居然逃跑的二成還多。
若非這一路翁行鎧又是拉壯丁,又是強行收編難民,哪有如今的規模。
如今士氣剛剛穩固,留下來的也漸漸認命,此刻若更改軍令導致士氣大崩,那還造什麽反?
直接找棵樹,掛脖子的妥當。
想到此處吉王沒好氣的掃了韓敘一眼,喝道:“軍令已下怎能改更,韓先生此言大謬,還不退下”
“我........”
“嗯?”
“是!”
韓敘是憋氣又窩火,回到營帳就呼叱呼叱的生悶氣,心道:這個盧方,比蔡庸還可惡!
“要是那老東西在,沒準我倆合力,還真能鬥得過他”
蔡庸也是吉王身邊老人,多日前居然神秘失蹤了,倆人這些年麵和心不合,互相鬥來鬥去,多年來難分勝負,可也比盧方好對付的多!
正思慮間,大帳門被人從外麵撩開,笑餘合捧著一壇子酒晃了進來。
“韓先生,冬日天寒,俺老餘找你喝一杯……”
......
太原方麵往靜樂派了一次人之後,就再無消息,對這個不聽調令的縣令聽之任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無他,各種聲音都被鄭國泰以及幾個官壓了下來。
原因很複雜也很簡單,總而言之一句話,很多人背後的大佬都曾來信保過陳牧。
陳牧在京城之中的背景光環在閃閃發光,無論是李閣老還是劉應物等等,都通過各自渠道給親近人等來過信。
這也是皇帝派他來的理由之一,他與很多人都有關係,名聲還極佳,忠心不是問題,實乃來山西做釘子的不二人選。
更何況聖旨虎符的事鄭國泰已經知曉,同時也明白那是皇帝個人的一步棋。
“隻是陛下,這個陳牧小小年紀,真的能堪大用,力挽狂瀾?”
這個問題鄭國泰不知道,景運帝其實也不知道。
大同邊軍參與到了二王謀反之中,更與蒙古勾結在了一起,此事出乎所有人的預料之外,整個晉北大地已經打成了一鍋粥。
東路蒙古見雁門關久攻不下,派一萬人圍困,其餘人南下迅速攻破石嶺關,兵鋒直指太原,一路之上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西路二王叛軍匯合一處,再次南下兵鋒所向同樣也是太原。
至於路徑上的靜樂縣,朝中根本無人看好其能防得住七萬大軍圍攻,若非有大同五千精騎去了靜樂,朝中官員們根本想不起還有這麽個地方,以及那個金殿撞柱的狀元之才。
當然這其中並不包括時刻關注靜樂的有心人,包括但不限於幾位閣老尚書公主等等。
多日的守靈操勞下,景運帝已經是滿眼紅線,唇邊已有了不少青秘的胡茬,可張口依舊宛如龍吟。
少年天子,欲龍騰九五
“四弟五弟乃朕之骨肉至親,曾同與父皇榻前立誓永不相負,不想此二人罔顧天理倫常,竟勾結蒙古徹辰汗起兵謀逆,實自絕與列祖列宗,自絕與朕。”
“如今山西遍地烽煙,大同邊軍附逆,百姓流離失所,江山幾有倒懸之危”
“列位臣工可有平叛拒敵良策?”
喜歡大明偽君子請大家收藏:()大明偽君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