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天限一元
字數:3648 加入書籤
“六畜者,豬、牛、羊、馬、雞、狗……”
聽完關於六畜的講解半子也不由點頭,其實人族在此之前也是飼養的,當初若是有野獸被活捉,在不缺食物的時候便不會將之立馬宰殺,畢竟肉食易腐,哪怕後來有了鹽可以進行醃製保存更久,但味道終究不如鮮肉,所以會先養上一段時間。隻可惜一則這些東西野性難馴,尤其是那些大型的野獸不僅會逃竄,還偶有傷人,所以活捉回來的都是一直捆綁圈禁著的。到了時間便直接宰殺,自然也沒人研究這些東西長時間的飼養繁育。唯一人族大規模養殖的也隻有雞鴨一些禽族。這還是因為當初那些禽族妖類襲擊人族,被半子直接打散了靈智,又從血脈上封禁了飛翔之能,再加上這些禽類能夠自行覓食下蛋繁衍,也不需要看顧什麽,所以才能一直在人族中生存繁衍。
但神農經過研究,竟然自那一眾野獸之中找到了這些性子相對溫順利於馴化的,將之飼養繁育的訣竅在人族傳播了開來。最重要的是這六畜是可以人族自己用處不大的五穀莖葉為食,飼養它們無需再為它們的食物費神。
半子忍不住感歎道:“這五穀六畜彼此互補,幾乎將我族食物問題徹底解決!”
巢道:“不錯!神農傳下五穀、六畜種植飼養之法,讓族人再無需在寒冬為食物而煩憂,更是直接打破了一元之限!”
對於巢口中的一元之限半子是知道了,天地有數,一元者為十二萬九千六百。這個數字很奇特,乃天之壽數,所以凡萬事萬物遇此數而受限。如江河寬廣,哪怕是洪荒最大的四條河流江、河、濟、淮四水,其最寬闊處也不逾一元之數,最寬不超十二萬九千六百裏。一旦超過便會水靜而淤,淤則化湖。
同樣的先天生靈雖然說是沒有壽元之限,但那卻需要生靈不斷修行,否則若隻是原地踏步,也幾乎很難活過一元之數,不是天人五衰便是遭遇殺劫身死道消。
而人族發展繁衍也有著一元之限,當初人族之所以會進行遷徙,其實就是受到了一元之限的影響。當初祖地人員數量已經達到了十二萬多,為了獲取足夠的食物對周圍野獸進行大量捕殺,造成普通野獸族群繁衍速度跟不上,進而因為食物所限影響人族繼續繁衍。所以才有了人族八遷。要知道祖地南臨黃河,北接華嶽,可是非常適合繁衍族群的地方,就是這樣的寶地還因為一元之限影響後來遷徙各方的部落自然也無法避免。當初伏羲帶領的部落最先壯大起來,卻在人口接近十萬時就不斷不再次進行了分割遷徙。
如今神農將五穀六畜傳播開來,使得人族獲取食物不再是靠天生地養的捕獵,能夠得到多少食物完全是看自己種植多少五穀飼養多少六畜,自然也就不再受限於自然,哪怕部落人口超越一元之數,也能過獲取足夠生存的食物。
“因為食物這個最大的問題得到解決,使得萬民物豐糧足,於是神農又主導開辟易市,使得族人能夠用自己剩餘之物換取自己需要之物……”隨後巢又介紹起開易市。
對於易換之事其實人族早就已經有,當初姞部因為在伏羲帶領下,許多東西發展遠超其他部族,各部前往學習就興起過易換之風,伏羲為此還製定了度量衡三器。隻不過當時人族最大的問題還是食物,在無法穩定獲取足夠食物的情況下,這種易換之事在各部學得了姞部各種東西後也就慢慢沒落。如今因為神農將食物問題徹底解決,物豐民足之下自然再興易換之風。
“為了穩固易市發展,神農連同聽訞更是將度量衡三器進行改進規範,更促易市興盛………”
“聽訞?”這是半子今日第二次聽到這個名字,之前列山就曾提起過,此時無有外人半子自然也無需避諱直接詢問。
“聽訞是神農之妻,其……”
聽著巢的介紹,半子很快便想起來其之前的確有在列山的隊伍中見過一女子。當時半子遠遠看過一眼看出那女子修為不弱,隻是當時忙著與列山說話,列山也不曾介紹所以半子也不知道那女子具體身份。不過看其一路上對隊伍中各種事項都安排處理的井井有條,頗為熟練的樣子,而且隊伍中眾人反應也都習以為常,有事也都是直接去找那女子,對其似乎頗為敬重,哪怕袁洪在哪女子麵前都表現得比在列山麵前都鄭重。顯然這女子身份不低,在部落中積威頗重。如今想來其應該就是列山的妻子聽訞了。
“聽訞曾隨一高人修行,再加上其本身資質不俗,所以修為進境很快,已經不在我等之下……”
說完易市與聽訞,隨即幾人又繼續同半子講起了列山立城郭、衍曆法、傳醫理等功績。
所謂立城郭因為隨著人族五穀、六畜、易市的發展,食物漸漸豐足,打獵反而開始減少,大量人口聚集時常有野獸襲擊,導致人員受傷,所以列山便讓農閑時的人們在部落周邊駐起防護,預防野獸侵襲,最後慢慢發展便成了城郭。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而衍曆法其實則完全是為了農耕,在此之前曆法並不完備,而種植五穀需要合適時期才可,於是神農定天經地緯,以太陽周期定下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共二十四節以輔農耕。
至於醫理則主要是九代以後的後天人族體質下降嚴重,不僅適合修行的比例減少,時常更會有傷病的一些問題影響壽元,而列山經過研究百草藥性,將各種常見能治傷醫病的藥草傳播了開來。
注:華夏曆法有兩種一曰陰曆、一曰農曆。很多人不了解慢慢將這兩種曆法混為一談,其實這是兩種曆法。
陰曆又叫做太陰曆,它是根據月亮圓缺來定的,每月初一必然是朔月,十五必然是滿月。因為月亮的圓缺周期是二十九天多,所以陰曆一個月隻有二十九天和三十天兩種。一個月是二十九天還是三十天就要看月圓的時間。俗語雲十五的月亮十六圓,很多人以為是指十六晚上的月亮,其實並不是,月亮最圓的時候是十六淩晨。
而像現在常用的陽曆其實更準確的說其叫洋曆,並不是華夏的曆法。另外陽曆月的本意應該並不是月的意思,因為陽曆月和月亮沒有任何的關係,隻是其時間長度與陰曆月相近,所以翻譯來的時候成了月的意思。至於其本意是什麽有感興趣的可以自己去查資料。
因為月亮的周期和太陽的周期並不是成整數倍,所以最初的太陰曆隻記月,一月便是一輪,而無法計算太陽運轉周期,直到有了農曆的配合
農曆又叫農耕曆,其創造就是為了輔助農事耕種。農曆隻有二十四個節氣,它們將太陽的運轉周期完全等分。另外二十四節氣其實時間節點而不是時段,因為太陽直射的經緯度是一直處在移動變化的,隻有太陽直射在那一個特定緯度的那個瞬間才叫立春、立夏等,它是精確到某一時、某一刻、某一秒的。因為其這一時刻發生在這一日所以這一日才叫立春日、立夏日,其就像零點鍾聲一樣隻是節點的作用來區分太陽進入到了那個緯度,天氣開始了相對應的變化。
二十四節氣每個間隔大概在十五天多一點,所以正常情況下陰曆一個月會有兩個節氣,如若是某個節氣時間點在陰曆二月十五的深夜,等到下一個節氣的時候,其就會處在下一月的初一,因為二月隻經曆了一個節氣變更,本應是三月的月份就成了第二個二月,這一年的陰曆年就會有十三個月的長度,多過了一個二月,這便是閏月。正是有了農曆輔助,陰曆才能得以記年,使得其大致和太陽周期保持大致同等的進度,不會出現這一年的一月還是春天,過幾年的一月就成了夏天的情況。
喜歡壬祖傳請大家收藏:()壬祖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