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5章 李世民為搶《蘭亭序》,竟對和尚使出連環毒計?
字數:2602 加入書籤
貞觀十三年的長安太極宮,李世民握著臨摹的《蘭亭序》贗本,指節捏得發白。宣紙上的"永和九年"四個字仿佛在嘲笑他——堂堂天子,竟連一幅前朝墨寶都求而不得?當密探傳來"真跡藏於辯才和尚手中"的消息時,這位開創貞觀之治的明君,卻在燭火下露出了獵手般的眼神"看來,該讓禦史蕭翼走一趟越州了。"
一、帝王的墨癮從馬背到硯台的偏執
武德九年玄武門的血還未幹透,剛登基的李世民卻在書房裏對著一幅王羲之殘帖發呆。墨香混著血腥味,他用狼毫反複臨摹"之"字,突然將筆狠狠摔在案上"朕能蕩平天下,為何尋不到《蘭亭序》真跡?"
自幼年隨父親李淵南征北戰,李世民的劍鞘裏始終藏著一卷王羲之字帖。他記得洛陽城破那日,在王世充的書房裏翻出《樂毅論》摹本時的狂喜;也記得玄武門之變前夜,是臨摹《快雪時晴帖》讓他平複心緒。對他來說,王羲之的字不隻是書法,更是亂世中唯一的精神寄托。
尚書右仆射房玄齡深知聖意,暗中網羅天下墨寶。但每次呈上的"蘭亭序",都被李世民一眼識破"這"群賢畢至"的"至"字,收筆太滯,定是偽作!"某次甚至氣得掀翻書案,硯台裏的墨汁濺在蟠龍柱上,像極了未幹的血跡。
二、佛門藏珍辯才和尚的守寶奇謀
越州永欣寺的晨鍾驚飛簷下白鴿,辯才和尚擦拭著梁上暗格,露出裏麵層層包裹的素絹。這是他師父智永禪師臨終所托——"《蘭亭序》真跡,寧死勿失"。月光透過窗欞灑在"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的字跡上,老和尚枯瘦的手指微微發顫。
貞觀八年,李世民首次遣使求帖。使者捧著黃金千兩、綢緞百匹,卻被辯才合掌婉拒"貧僧從未見過《蘭亭序》,還請大人回稟陛下。"消息傳回長安,李世民撫掌大笑"好個辯才!朕就喜歡你這副硬骨頭。"然而笑容背後,卻是連夜召來的密探部署。
此後三年,越州突然多了許多"雲遊僧"。他們或在寺外擺攤賣字畫,或借口借宿打探,甚至有人重金收買寺中沙彌。辯才卻早有防備,將字帖藏在梁間暗格,每日佯裝誦經,實則暗中觀察。某次發現沙彌神色有異,竟親自在佛堂跪守三晝夜,直到確認無人靠近。
三、蕭翼設局書生皮囊下的帝王獠牙
貞觀十三年秋,越州碼頭來了個落魄書生。蕭翼身著粗布長衫,背著破琴,在永欣寺外徘徊數日,終於等到辯才外出講經。他故意在山門前撫琴,彈的正是智永禪師生前最愛的《廣陵散》。
"施主琴藝精湛,可願入寺一敘?"辯才歸來時駐足詢問。蕭翼立刻起身行禮,從懷中掏出一卷王羲之《二謝帖》摹本"晚生癡迷右軍書法,特來請教大師。"老和尚果然中計,見是難得的摹本,竟破例邀他入禪房共賞。
此後數月,蕭翼每日與辯才談書論畫。他故意露出幾幅臨摹的王羲之作品,時而讚歎,時而挑刺,把老和尚的好勝心勾了出來。某個雨夜,酒過三巡,蕭翼歎道"可惜這些都是摹本,若能見真跡一眼,死也無憾!"辯才醉意上頭,脫口而出"貧僧倒是見過《蘭亭序》真跡"話一出口便後悔,卻已來不及。
蕭翼按捺住狂喜,次日佯裝不信"大師莫要哄我,那等神作怎會在這山野小寺?"辯才被激,竟真的爬上木梯,從梁間取出字帖。月光下,"之"字的二十一種寫法如蛟龍入海,蕭翼瞳孔驟縮——終於找到你了!
四、血色墨香真跡到手的帝王權謀
第二日清晨,蕭翼亮出禦史腰牌,冷笑道"奉陛下旨意,取回《蘭亭序》真跡!"辯才望著空蕩蕩的暗格,如遭雷擊,當場癱倒在地。他終於明白,這書生的每句話、每個眼神,都是精心設計的陷阱。
消息傳回長安,李世民連夜在禦書房等候。當素絹緩緩展開,"蘭亭"二字映入眼簾時,這位見慣生死的帝王竟雙手發抖。他小心翼翼撫摸著紙麵,突然對著南方下拜"右軍公,今日始得見真容!"
辯才被押解進京途中絕食而死。李世民聽聞後,表麵歎息"可惜了這等高僧。"卻在當晚命人將《蘭亭序》摹本送往永欣寺,碑文上刻著"朕得真跡,不忘大師護寶之功。"虛偽的悼文下,藏著的是帝王對珍寶不擇手段的占有欲。
五、墨寶謎蹤陪葬昭陵的千古疑雲
貞觀二十三年,彌留之際的李世民緊攥《蘭亭序》。他氣若遊絲地對李治說"朕死後將字帖陪葬"公元649年,這幅絕世珍寶隨李世民埋入昭陵地宮,從此下落成謎。
千年後,考古學家在乾陵發現疑似《蘭亭序》的線索,卻因技術限製無法開掘。有人說真跡根本不在昭陵,而是被李治掉包;也有人堅信,那位癡迷書法的帝王,定會帶著最愛的墨寶長眠地下。
從玄武門的刀光劍影,到永欣寺的墨香騙局,李世民對《蘭亭序》的追逐,早已超越了收藏本身。這不僅是一個帝王對藝術的極致追求,更是權力與欲望交織的縮影——在絕對的皇權麵前,珍寶、人命,甚至佛門清修,都不過是達成目的的棋子。而那幅浸透血色與心機的《蘭亭序》,至今仍在曆史的迷霧中,訴說著一個關於癡迷與占有、強權與犧牲的傳奇。
喜歡嘻哈史詩看古今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嘻哈史詩看古今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