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指婚衝喜但是沒用
字數:4097 加入書籤
貞觀十七年暮春,暖陽傾灑,長安城宛如一幅徐徐鋪展的綺麗畫卷,處處煥發著盎然生機。
朱雀大街上,柳絲在微風中輕柔舞動,恰似綠衣仙子舒展的裙袂;
街邊的桃花灼灼盛放,如天邊絢麗的雲霞,將整個城市裝點得如夢似幻。
鳥兒在枝頭歡快啼鳴,清脆婉轉的歌聲與街頭巷尾此起彼伏的歡聲笑語相互交織,構成一曲生活的交響樂,淋漓盡致地展現出大唐盛世的雄渾氣象與蓬勃活力。
然而,太極宮卻如同被陰霾籠罩,與宮外的熱鬧形成鮮明反差。
此時,魏征病入膏肓的消息,像一顆巨石,沉甸甸地壓在眾人的心頭。
甘露殿內,雕梁畫棟間,鎏金燭台上的燭光搖曳,映照著唐太宗李世民如困獸般來回踱步的身影。
龍袍在急促的步伐中肆意飄動,發出簌簌聲響,他的眼神焦灼,麵龐因憂慮與疲憊而顯得愈發憔悴,雙眉擰成一個 “川” 字,仿佛承載著整個大唐的憂慮。
李世民每邁出一步,沉重的腳步聲在空曠的殿內回蕩,思緒也隨之飄遠。
他想起武德末年,各方勢力暗流湧動,大唐江山搖搖欲墜。
玄武門之變後,朝堂之上人心惶惶,正是魏征,這位來自太子李建成陣營的臣子,不僅毫無懼色,反而直言:
“太子若早從征言,必無今日之禍。”
那擲地有聲的話語,展現出的膽識與忠誠,讓李世民當場決定重用他。
從那以後,朝堂上總能看到魏征挺直的脊背,聽到他洪亮且犀利的諫言。
有一次,李世民因西域番邦來朝,準備大擺筵席彰顯國威,魏征卻當眾指出:
“如今百姓初定,民生未穩,若大興奢靡,恐傷民力,失了民心。”
此言一出,滿朝嘩然,李世民也頓覺顏麵盡失。可冷靜下來後,他明白魏征所言句句在理,及時打消了念頭。
類似的場景數不勝數,魏征總是在關鍵時刻,不懼龍顏,直言進諫,糾正了諸多可能讓國家陷入危機的決策,為大唐的繁榮穩定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
如今,看著魏征送來的最後一道諫疏,墨跡尚新,字裏行間依舊是對大唐江山的憂慮和對百姓民生的關切。李世民輕輕撫摸著諫疏,喃喃自語:
“魏卿啊魏卿,你一生為大唐殫精竭慮,如今病倒,叫朕如何是好?”
太醫們一次次搖頭歎息的畫麵在他腦海中浮現,珍貴的藥材如流水般送進魏府,卻絲毫未能扭轉魏征日益惡化的病情。
李世民感到深深的無力,仿佛置身於黑暗的深淵,卻找不到一絲光明。
“衝喜” 的念頭最初在他腦海中閃現時,他也猶豫過。衡山公主是他最疼愛的女兒,自幼聰慧可愛,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她的一顰一笑,都能驅散李世民心中的陰霾。
將她許配給臣子之子衝喜,不知公主是否願意。
可一想到魏征為大唐奉獻的一切,想到魏征或許還有一線生機,他咬咬牙,決定冒這個險。
魏叔玉品行端正,才華出眾,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想必能給公主幸福。
但李世民心中仍有顧慮,衝喜之事雖有先例,可將備受寵愛的公主下嫁臣子衝喜,一旦失敗,不僅無法挽救魏征的生命,還可能讓女兒陷入不幸。
他在殿內停下腳步,望著案幾上的玉璽,心中五味雜陳。玉璽象征著至高無上的皇權,可此刻,他卻覺得自己如此無力,連挽救忠臣生命、護女兒周全都難以做到。? 他又緩緩踱步起來,雙手不自覺地握緊。
若是此次衝喜仍無法挽救魏征的性命,該如何是好?失去魏征,朝堂上再難有如此直言不諱之人,誰還能像他一樣,毫無保留地指出自己的過錯?
在甘露殿空曠的穹頂之下,李世民負手佇立,目光透過雕花窗欞,望向太極宮那重重宮闕。
此刻,他的內心被無盡的憂慮所填滿,大唐的千秋偉業在他心中反複掂量,未來的走向宛如一團迷霧,令他深感迷茫。
沒有了魏征在身旁直言進諫,往後朝堂之上,誰能在關鍵時刻,毫無保留地指出決策的偏差?誰又能為大唐的長治久安,提供高瞻遠矚的謀略?
想到這裏,一股深深的無力感,如潮水般湧上他的心頭,讓這位開創貞觀盛世的帝王,也不禁感到彷徨。
可李世民心中清楚,隻要還有一絲希望,就絕不能放棄。魏征為大唐奉獻了一生,這份功績與忠誠,值得他傾盡所能去回報。
更何況,挽救魏征,也是在守護大唐來之不易的繁榮。
經過一番痛苦的深思熟慮,李世民最終下定決心,將自己最為疼愛的衡山公主許配給魏征之子魏叔玉,期望借這場婚事衝喜,為魏征帶來生機。
主意既定,李世民快步走到殿門口。
春日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卻未能驅散他心中的陰霾。
他對著等候在外的太監,聲音低沉卻透著不容置疑的威嚴:
“傳禮部尚書蘇世長進宮議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太監恭敬地行了一禮,轉身匆匆離去。
李世民望著太監漸行漸遠的背影,心中默默祈禱,希望這場指婚衝喜,能成為挽救魏征生命的最後希望,守護住大唐的未來。
然而,命運的軌跡並未因李世民的祈願而改變。
在婚禮即將舉行的前夕,魏征的病情突然惡化。
太醫院的太醫們傾盡全力,卻依然無法阻擋死神的腳步。
魏征最終還是帶著對大唐的牽掛,遺憾地離開了人世。
噩耗傳來,長安城仿佛被一層沉重的陰霾所籠罩。
太極宮內,氣氛壓抑得讓人窒息。李世民得知消息後,悲痛欲絕,他獨自回到甘露殿,坐在龍椅上,久久不語。
殿內的燭火搖曳,將他的身影拉得長長的,顯得無比孤寂。
李世民的思緒不由自主地飄回到過去。他想起初次與魏征相見時,魏征那直言不諱的性格,雖讓他一時難以接受,卻也對其膽識和忠誠深感敬佩。
此後的日子裏,魏征呈上的一封封諫疏,如同明亮的燈塔,為大唐的前行指引方向。
那些諫疏中,有的言辭懇切,有的措辭激烈,無一不飽含著魏征對大唐的一片赤誠之心。? 他還想起朝堂上,與魏征的一次次激烈爭吵。
有一次,李世民想要對西域用兵,魏征卻堅決反對,認為此時大唐民生初定,不宜大動幹戈。
兩人在朝堂上各執己見,互不相讓。
最終,李世民聽取了魏征的建議,避免了一場可能給百姓帶來沉重負擔的戰爭。
如今,這些曾經的爭吵,都成了他心中最珍貴的回憶。
喜歡大唐:實習生穿越竟成臨川公主!請大家收藏:()大唐:實習生穿越竟成臨川公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