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4章 欲封宸妃未成

字數:5220   加入書籤

A+A-


    永徽五年四月的長安,陽光明媚,微風拂麵,太極殿的銅龜香爐裏飄出縷縷龍腦香,香氣彌漫在整個大殿之中。
    唐高宗李治身著龍袍,端坐在龍椅上,他的手扶著玉階扶手,目光凝視著丹陛下黑壓壓的朝臣們。
    李治的袍袖裏藏著一份擬旨,這份擬旨已經被他攥得發皺。
    他心中有些忐忑,不知道這份擬旨一旦宣讀出去,會引起怎樣的反響。
    殿外的梧桐樹上,新葉在微風中沙沙作響,仿佛在為即將發生的事情伴奏。
    然而,這輕微的聲響卻無法掩蓋階下宰相韓瑗陡然拔高的聲線。
    \"聖人!
    韓瑗甩開象牙笏板,錦袍下擺掃過青磚:
    \"立宸妃之事,萬萬不可!\"
    他花白的胡須微微顫抖,身後的來濟、長孫無忌等人紛紛往前半步。
    李治的指節叩在龍椅扶手上,玄色冕旒晃出細碎光影:
    \"何出此言?\"
    \"四妃之製,自太宗皇帝時便已定下!\"
    韓瑗的聲音在空曠的大殿裏回蕩,\"貴、淑、德、賢,豈容隨意增設?陛下若為武昭儀專設宸妃,置祖製於何地?\"
    他頓了頓,偷瞄見李治沉下的臉色,又補了句:
    \"當年文德皇後在世,也未曾逾越禮製...\"
    \"好了!\"
    李治猛地起身,腰間玉帶撞到龍椅,發出清脆的響聲,
    \"不過是增設一個位號,你們竟抬出先文德皇後來壓朕?\"
    他想起昨日武媚娘抱著安定公主的屍身哭倒在他腳邊,那青紫的小臉與王皇後離去時的鎮定形成刺目對比,
    \"武昭儀誕育皇嗣有功,難道不該有格外恩寵?\"
    \"陛下!\"
    來濟撩袍跪倒,笏板磕在地上發出悶響:
    \"秦二世因寵趙高而亡國,晉武帝因廢太子而致亂...\"
    他的話沒說完,就被李治擲下的鎮紙打斷。
    玉石砸在丹陛上迸出裂紋,嚇得階下史官手一抖,差點寫錯起居注。
    \"你們就是覺得朕不如先帝!\"
    李治的聲音帶著怒意:
    \"朕不過想給愛妃一個名分,你們卻左一個祖製右一個典故!\"
    他掃視著跪了滿地的大臣,目光落在長孫無忌身上 這位舅舅自始至終垂著眼,象牙笏板遮著臉,不知在想什麽。
    \"陛下息怒。\"
    長孫無忌終於開口,聲音蒼老卻沉穩:
    \"非是臣等抗旨,實乃祖宗法度不可輕改。\"
    他頓了頓,抬頭望向禦座:
    \"當年陛下登基時,曾在太廟立誓,要遵貞觀遺風。四妃之製,正是貞觀舊例...\"
    殿內陷入死寂,隻有簷角鐵馬被風吹得叮咚作響。
    李治看著這些三朝老臣,突然覺得無比疲憊。
    他想起先帝臨終前握著他的手說 \"無忌、遂良可托\",如今這些托孤之臣,卻成了他提拔武媚娘的最大阻礙。
    \"武昭儀品德賢淑,\"
    李治放緩語氣,試圖說服他們,
    \"她入宮以來,從未有過逾矩之舉...\"
    \"陛下!\"
    韓瑗膝行上前,額頭幾乎碰到地磚,
    \"武昭儀出身微寒,當年又曾侍奉先帝...\"
    他的話沒說完,就被李治厲聲打斷:
    \"住口!此事與出身何幹!\"
    殿外突然傳來內侍唱喏聲:
    \"中書令李義府求見 \"
    李治眼前一亮,連忙道:
    \"宣!\"
    李義府穿著緋色官袍匆匆進來,見滿殿大臣跪著,先是一愣,隨即明白了七八分。
    他上前一步,朗聲道:
    \"陛下,立妃乃皇家私事,何須外人置喙?當年漢宣帝立許皇後,也未曾顧及霍光之意...\"
    \"你...\"
    韓瑗氣得渾身發抖,
    \"李義府!你這是媚上取寵!\"
    \"我隻是實話實說!\"
    李義府梗著脖子,
    \"陛下乃九五之尊,難道連封妃的權力都沒有嗎?\"
    朝堂上頓時分成兩派,吵嚷聲四起。
    長孫無忌冷冷地看著李義府,眼神像刀子一樣。
    李治看著下麵亂成一團,隻覺得太陽穴突突直跳。
    他想起武媚娘昨天說的話:
    \"聖人若真疼惜媚娘,就給我一個能與皇後抗衡的位份...\"
    \"夠了!\"
    李治猛地一拍龍椅,
    \"今日朝會到此為止!\"
    他甩袖起身,冕旒遮住了臉上的表情,
    \"宸妃之事,容後再議!\"
    大臣們麵麵相覷,看著皇帝拂袖而去的背影。
    韓瑗癱坐在地上,手裏的笏板滑落在地。
    長孫無忌緩緩起身,望著禦座上空空的龍椅,眼神複雜。
    李義府則偷偷勾起嘴角,退到了人群後麵。
    當天下午,李治在甘露殿召見李義府,賞了他一斛明珠。
    而韓瑗和來濟則被召到禦前,挨了一頓訓斥。
    但無論皇帝如何施壓,大臣們始終堅持反對立宸妃,甚至有人以辭官相逼。
    數日後,李治上朝,甫一提及宸妃之事,韓瑗便跪地哭諫:
    “陛下若一意孤行,臣願撞死於此丹陛之上!”
    來濟亦隨之叩頭,額頭滲血。
    滿朝文武皆跪地,齊聲高呼:
    “請陛下收回成命!”
    李治凝視下方烏壓壓的人群,終是無奈地揮了揮手:
    “罷了……罷了……”
    他緊閉雙眼,似是能瞧見武媚娘那失望的目光。
    “宸妃之事,就此作罷。”
    殿外的陽光透過窗欞照進來,照亮了大臣們如釋重負的臉。
    長孫無忌悄悄鬆了口氣,韓瑗擦了擦額頭上的汗。
    隻有李治知道,這次退讓,意味著什麽。
    他失去的不僅僅是一個封號,更是作為帝王的權威。
    退朝後,李治獨自一人在禦花園裏散步。
    晚風吹落幾片梧桐葉,打在他的袍角上。
    他的腦海中不斷浮現出武媚娘得知消息時的情景,她的反應異常平靜,隻是淡淡地說了一句:
    “聖人不必為了媚娘與大臣們失和。”
    然而,就在她轉身離去的瞬間,他分明瞥見她的指尖緊緊攥住了手中的帕子,仿佛在極力克製著內心的波瀾。
    “陛下,昭儀殿那邊……”
    張瑜小心翼翼地開口問道,似乎對李治的決定感到有些擔憂。
    李治深深地歎了口氣,擺了擺手,示意張瑜不必多言,然後緩緩說道:
    “去告訴武昭儀,就說……朕會補償她的。”
    他心裏很清楚,這次未能立武媚娘為宸妃,的確讓她受了委屈。
    但他也明白,那些頑固的老臣們對武媚娘的成見頗深,想要立她為後並非易事。
    不過,他堅信,隻要自己有足夠的耐心和決心,終有一天能夠達成這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