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兩國交戰楊矩自殺

字數:3397   加入書籤

A+A-


    薛訥和王海濱到了鄯州,與郭知運和王晙會師了,此時鄯州已經總共有十五萬大軍了。
    薛訥去的時候,郭知運和王晙,已經按照詔書上說的,把楊矩的四萬士兵與他們帶去的十萬士兵整合了。
    薛訥到了鄯州城,到了鄯州都督府,先是派更多士兵,把鄯州都督府包圍起來了。薛訥在都督府的外圍房間住的,他沒有去見楊矩,他問了郭知運和王晙,關於楊矩的情況。
    郭知運告訴薛訥,他們來了以後,就把楊矩的四萬士兵混編進他們的部隊了。郭知運說,已經告知楊矩,外麵將要發生戰爭,不得他出都督府。
    薛訥說:“陛下親自囑咐了,不讓楊矩出鄯州城,為了更省事,直接不讓他出都督府得了。”
    薛訥又問了,駐紮在蘭州的吐蕃軍隊的情況。郭知運說,派去蘭州的五十多歲的偵查員,喬裝成農民,打探到蘭州城內外的吐蕃軍,很安靜。他們沒有像六七天前那樣,到臨洮等周邊牧場掠奪馬匹,也沒有到處搶奪商人的貨物和財物。
    王晙說:“我派去打探情報的偵查員剛剛回來了,他說吐蕃軍有開始撤退的跡象。因為有一些已經陸續到黃河西岸安營紮寨了。”
    薛訥說:“蘭州城所在位置的黃河西岸,基本上就是吐蕃境內了,所以他們應該是打探到我們在鄯州聚集了十五萬兵力,他們也不想真打,就要離去了。王晙,郭知運,你帶十萬兵力先去洋攻一下,他們可能就會很快撤離蘭州,回吐蕃了。如果他們敢打,就開戰即可。”
    王晙和郭知運聽從薛訥的安排,帶十萬騎兵朝蘭州進發了。
    不出薛訥所料,當郭知運和王晙率領的十萬鐵騎,逼近蘭州城的時候,十萬吐蕃軍已經全部渡過黃河,向西退回了吐蕃境內。
    由於郭知運和王晙在出發時,薛訥叮囑過他們二人,如果吐蕃軍退回吐蕃境內,就不要再追了,就在蘭州西麵郊區安營紮寨。所以十萬大軍在蘭州暫時安營紮寨了,以防備吐蕃軍隊卷土重來。
    薛訥正在都督府東門口的房間裏坐著,等待來自前線的消息。王海濱在薛訥對麵坐著,中間隔著一張八仙桌。
    王海濱說:“薛將軍,從長安城千裏迢迢來到這裏,你該睡一個好覺了。”
    薛訥說:“我們都該睡覺休息了,你先到裏屋睡吧,我這就到二樓睡覺。”
    王海濱去了裏屋的床上睡覺去了。薛訥和門口的護衛說了,讓他們有事就到二樓匯報,匯報時可以喊醒他。
    正當薛訥上樓梯的時候,護衛進來匯報道:“回稟薛大將軍,鄯州都督楊矩自縊而亡了。”
    薛訥正爬樓梯,停住了:“什麽時候的事?”
    “就是剛才的事,他的家人在哭,外麵的護衛進去查看情況,才知道楊矩自縊去世了,他家人應該也是才知道,因為之前他一個人獨居一個房間,不讓家人進去。”
    薛訥真是太累,太困了,他眯縫著眼說:“外麵還有好幾個護衛,讓他們守好這裏有事匯報,你去確認一下楊矩是不是真去世了啊。如果是真的,他們家辦理後事,就不要幹擾了,讓他們正常辦理即可。”
    那個瘦瘦高高的護衛說:“在下明白,這就去查看一下情況。”
    雖然二人同為大將軍,但薛訥和楊矩不熟悉,以前隻見過兩次,是睿總時期去朝廷議事的時候,見過的,也沒有說過太多話。因為不熟悉,所以薛訥也不想去慰問楊矩的家人,更何況楊矩現在是被玄宗所憎恨的,解除軍權的將軍。
    薛訥躺在二樓的床上睡著了。過了不到半個時辰,那個瘦瘦高高的護衛上樓喊他了。
    那護衛站在離著床四五米遠的地方喊:“薛大將軍,你醒醒啊。”
    那護衛喊了三次,薛訥睜開了眼睛:“你喊我有什麽事。”
    那瘦高護衛說:“有兩件事,一是鄯州都督楊矩,確實是去世了。二是蘭州方向來信息了,通信輕騎兵剛剛匯報道,吐蕃軍隊已經被我軍趕回吐蕃。郭知運和王晙帶著十萬大軍,在蘭州西麵郊區的黃河沿岸,安營紮寨了,以防止吐蕃卷土重來。”
    薛訥說:“好,不出我所料,這次吐蕃十萬大軍就是一次試探,掠奪一些馬匹和財物就走了。”
    薛訥從床上起來,到一樓,在八仙桌上鋪好紙張,開始寫戰報了。屋外傳來了男女老少眾人的痛哭聲,這聲音從寬闊的都督府內部傳來,越來越近。薛訥想剛去世的鄯州都督應該是出殯了。
    薛訥在這份戰報的尾部,另起一段,講了鄯州都督楊矩自縊去世的信息。
    薛訥寫完這份戰報,就交給輕騎兵,讓他火速送往長安城,交給兵部尚書兼紫薇令姚崇。
    長安城皇宮內的大明宮宣政殿,這天上早朝時,朝堂上討論完了大事後,一向不怎麽說話的太子賓客,刑部尚書薛謙光出列了。他雙手舉著笏板說道:“陛下,微臣去東都洛陽時,曾去通天門處的通天台,看了武後時期所鑄造的九隻大鼎。其中豫州鼎上,有武後撰寫的銘文。那段文字不長,後麵八個字,正預示了陛下您,將會是大唐英明的天子啊。”
    玄宗說:“豫州鼎上的銘文,最後八個字是什麽?”
    薛謙光說:“回稟陛下,武後撰寫的豫州鼎銘,最後八個字是:上玄將鑒,方建隆基。這說明陛下您登基,是上天的安排啊。”
    姚崇也出列,雙手舉著笏板說:“陛下,微臣也看到過《豫州鼎銘》的文字,最後八個字確實是:上玄降鑒,方建隆基。”
    玄宗說:“武後時期九鼎鑄造成的時候,朕才12歲,那時候武後也不知道朕有做天子的一天啊。朕覺得這不是巧合那麽簡單。”
    姚崇說:“這正是上天通過武後撰寫的鼎銘,來含蓄地告知天下人,大唐將來會有一位英明無比的皇帝,名為隆基。”
    宋璟在文官一排前列,露出了一絲不易覺察的微笑,他用笏板擋著臉略低著頭,什麽也沒說。他雖然隻是刑部尚書,但也是同中書門下三品級別的,也屬於宰相之一。
    張九齡也出列舉著笏板說:“陛下本就是真龍天子,經曆多次波折,力挽狂瀾,拯救了社稷,功高至偉。陛下是上天眷顧,臣民擁護愛戴的聖主明君。”
    其他大臣沒有出列,但是都雙手持笏板,紛紛說道:“陛下聖明。”“陛下萬歲。”“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喜歡盛唐風雲記請大家收藏:()盛唐風雲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