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章 再談史思明

字數:2674   加入書籤

A+A-


    我問李亨:“殿下你知道史思明立了什麽功嗎?”
    李亨說:“史思明曾經因欠了官府的錢,逃入奚族居住的地區躲債。他被奚族的巡邏兵抓獲了,奚兵要殺掉他,史思明就謊稱自己是唐朝的和親使,如果奚人殺了他,大唐不會善罷甘休,奚人將會遭殃。巡邏兵信以為真,就把他帶到了奚王的牙帳中。史思明麵見奚王時,隻作揖不跪拜,奚王因為害怕唐朝,不敢殺他,把他當賓客招待。奚王令一百人跟隨史思明回大唐朝廷。史思明說跟隨他入朝的人沒有一個人的才能,能配得上麵見大唐天子。史思明請求讓奚族明將瑣高,隨同他一起入朝麵見皇上。奚王答應了史思明的請求,派瑣高與部下三百人,隨同史思明一起到大唐麵見皇上。當這隊人馬快到平盧時,史思明派人對軍使裴休子說,奚王派瑣高率精兵趕來了,說是入朝,實則是想襲擊軍城,守城唐軍應先下手為強。裴休子就率領軍隊出城迎接,隨從瑣高和史思明的奚兵被唐軍控製住了,裴休子把瑣高押送往到了幽州,讓張守珪發落。張守珪認為史思明立了大功,奏請任命他為果毅,兩月後又升為將軍。史思明這次入朝,所帶的張守珪寫的奏表,除了再次提到史思明巧鬥奚軍的事以外,還提到了史思明勇武好鬥,機智果決,在軍中表現很好。我父皇也是超級喜歡軍事才能高的人才,即便是胡人,隻要是能為大唐取得作戰勝利,就會得到我父皇的青睞。”
    我記得根據史書記載,史幹即史思明),在快到平盧時,派人向裴休子謊稱奚王派瑣高帶精銳前來,聲稱入朝,實則襲擊軍城,應先下手為強,然後隨從的奚兵被活埋,鎖高被押往了幽州。
    剛才李亨沒有提到,隨從瑣高和史思明入朝的奚兵在平盧被唐軍活埋的事。
    李亨開始往南走了,我們五護衛也跟著李亨往南走,我們走到了紫薇城的南門應天門,出了應天門就是皇城。我們走在皇城中間的南北街天街上,兩邊是一些飛簷鬥拱的一層房屋,這些房屋或院落,在天街兩邊各有東西向的三排。這些房屋後麵兩排沒有院子,裏麵有內侍省、殿中省、中書省的辦事處、和門下省的辦事處、和禁軍的十六衛等部門或者機構。最南麵一排是帶著院落的平房四合院,這些院落在天街左麵的有太仆寺、秘書省、禦史台,在天街右麵的有鴻臚寺、衛尉寺、太府寺。
    我們五護衛跟隨李亨走到了天街的最南端,到了皇城的正南門端門,我們出了端門就出了皇城。現在我往南望能看到洛河上的天津橋南,有一根粗壯的高杆立在那裏,頂部固定了一根短橫杆,有兩個黑乎乎的球狀物懸掛在上麵。
    李亨瞥了一眼南麵天津橋上那根高杆,然後略低頭繼續往前走了。唐朝人還是挺聰明的,他們將皇城端門南麵東西流向的洛河,分成三個河道,這樣就使得每一個河道都分得一部分河水,在每一個分支河道上建橋,垮度就不至太大了,也就能更好建,更能保證橋梁穩固性了。
    這三條分支河道最中間那條最寬,南北兩條較窄。我們走上了最北麵那條河道上的橋,我往西看了一眼,三條河道在西麵又匯集在一起了。
    我為了打破我們幾人沒有人說話的寧靜氣氛,就問李亨:“殿下,這三座橋叫什麽名字啊?”
    我話音剛落,王平凡投過了嫌棄的目光:“你這都不知道嗎?”
    我說:“我忘記了。”
    李亨扶著漢白玉的石橋欄杆說:“本王告訴你,我們腳下這橋,叫黃道橋,中間那最長的橋叫天津橋,最南麵那橋叫星津橋。這三座橋的名字,在橋頭第一根漢白玉橋欄杆立柱上刻著。”
    我說:“在下謝謝忠王殿下告知我這三座橋的名字。”
    李亨沒有再說什麽,而是徑直往南走,我們跟隨李亨走下了黃道橋,走到了一處東西長南北窄的,四角是弧形,有點像梯形,又有點橢圓的空地上了。南麵就是天津橋了,那高杆看得清晰了,李亨卻轉臉往東看了,東麵的河道上有兩座橋,上麵來回穿梭著連接南來北往的馬車和行人。東麵的岸邊還有一些船舶停靠的碼頭,碼頭上有很多人在裝卸貨物。
    李亨說:“我們眼前的洛河,為外地貨物運進東都,起了不少作用啊。”
    我說:“是啊,水運往往比陸上運輸運量更大。”
    其他四護衛也不搭話,李亨望著東麵船隻裝卸,運輸貨物繁忙的河道發呆。我趁機問道:“忠王殿下,你那一會兒說奚軍將軍瑣高被押往幽州了,張守珪沒有殺他吧?他部下那些跟隨他的奚兵是如何安置的?”
    李亨那英俊秀氣有了幾分男人味的臉,轉向我說:“王延祚沒有告訴我,張守珪是如何處置瑣高的。至於那些奚兵——本王——也——不知道——結局如何。”
    李亨說完這話後臉上有些嚴肅的表情,我看到他這神情變化,就不再問什麽了。
    我從李亨的閃爍其詞中,感知到了史書對那件史事記載的真實性較高。我想奚人雖然沒有做到與大唐一心一意,有時候與契丹藕斷絲連,但是唐軍也不應這樣殘忍地,對待那些跟隨瑣高的奚兵啊。可能這與史思明派人向平盧軍使裴休子,說瑣高率精銳奚兵以入朝為借口,企圖襲擊軍城有關。史思明為了自保,左右逢源,急中生智,獲得了張守珪的賞識,奏請皇上升其為果毅,後來又因其作戰能力強,升其為將軍。李隆基還親自接見了史思明,對他非常欣賞,並賜予了他現在的名字。我想此時的李隆基,或許已經開始漸漸忽略了對人才的道德考量,比如沒有考慮一個欠了官服的債,跑到奚國躲債的人,其道德修養就很完美嗎?
    喜歡盛唐風雲記請大家收藏:()盛唐風雲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