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 風過易水寒 10
字數:4067 加入書籤
風雲激蕩,鄭軍左右兩路兵馬皆陷入苦戰,中軍雖還未動,但營造營寨卻也是阻礙重重。
各路戰報時時匯聚到陳封處,陳封愁眉不展。與燕軍正麵野戰定十分艱難,陳封卻未想到竟如此之難。
左路兩軍兵馬相當,戰勢焦灼在他意料之中,但右路以兩萬大軍對陣五六千燕軍,竟久久未占上風,卻是陳封意想不到之事。莫非燕軍野戰當真難以戰勝麽?
天過午時,烏雲消散,冷日當空,四處鎧甲兵器皆閃出耀眼光芒來。得報左右兩路戰況,陳封知戰局不利,但右路隻是久攻不下,以兩萬大軍對陣五六千兵馬,孫翊又非無能之輩,斷不致落敗,因此暫且不去管他。左路軍卻是以兩萬對兩萬,已是難以抵擋,況且尚不知燕寨之中還藏著多少兵馬。
以陳封想來,燕寨之中大約還有兩萬兵馬未曾露麵,隻怕要等青鸞衛現出敗象,才要現身,一舉擊潰鄭軍。
一念至此,主意已定,陳封也不與樂籍商議,便命傳令兵傳下軍令。先命董延率中軍前鋒投入戰場,解青鸞衛之厄,自率中軍抵近戰場,若戰局仍不利,再出兵接應。
再命天樞衛停止築營,程備率三千兵馬回到易水南岸營寨,預備接應大軍,周嚴率天樞衛其餘兵馬結陣為後軍,若遇燕軍進逼,須死死抵住燕軍,守住易水北岸。
軍令傳下,三軍齊動。董延率天璿衛一萬兵馬直殺向燕軍,董延身後樂晟率奎營三千騎兵,分作左右兩路,向燕軍兩翼遊移。
那董延原本是龍驤軍右武衛麾下一個統製使,極為驍勇善戰,隻因在隴右之戰時立有大功,龍驤軍都指揮使石青薦他升任了都統製使。此番是他頭遭統率大軍出戰,自是心氣極盛。他麾下婁營統製楊昇也是新升任的,亦隨董延一同衝鋒在前。
天璿衛麾下眾將士見主將身先士卒,自然不甘人後,個個奮勇爭先,大軍如旋風一般,卷入戰陣之中。
青鸞衛眾將士被燕軍團團圍住,眼見四麵皆是敵軍,難以突圍,士氣早已低落。忽見援軍殺到,立時又燃起鬥誌,齊心並力向外猛攻猛殺,隻望能早一刻與援軍會合。
前方震動,燕軍也有些混亂,陣勢現出縫隙,被天璿衛乘勢殺入。但燕軍也隻亂了片刻,幾個燕將往來奔走嘶喊,奮力擋住鄭兵衝殺,燕軍竟又漸漸穩住陣腳,重又結陣與鄭軍廝殺起來。
樂晟率天璿衛奎營騎兵向燕軍兩翼衝殺,此時兩軍外圍正是雙方騎兵纏鬥,被樂晟兵馬一衝,將燕騎衝散。燕軍騎兵收勢不住,四處逃散,也有逃進步兵戰陣之中者。
樂晟年少血勇,揮舞馬槊,率軍直殺入燕軍陣中。兩翼騎兵一齊殺入,燕軍立時大亂,鄭軍原本淩亂不堪的陣型漸漸穩住。
高歡在陣中被燕騎纏住,此時見燕陣震蕩,知反敗為勝在此一舉,遂重抖精神,掄槊逼退幾個燕將,率僅剩的三十幾個親兵衝出圍困,又再殺入燕軍陣中。
十個親兵搶在高歡身前,不惜合身撲入長矛陣中,蕩開一條血路,高歡一眾人才得以突圍出去。
軍心士氣此消彼長,鄭軍合力反攻,更有生力軍加入,燕軍便覺力所難支,漸漸收縮起來,反攻為守。攻守之勢逆轉,原本被分隔開來的三個鄭軍兵陣,終於漸漸連結起來。
燕軍雖敗不亂,慢慢向北方靠攏,竟能結陣緩緩退卻。鄭軍如何肯放?高歡、董延各自揮軍掩殺,緊追不舍。
燕軍距營寨隻二三裏遠,轉瞬即至,眼見便要退入寨中,衝亂自家營寨。
消息傳到中軍,陳封聞報大驚,失聲道:“燕軍尚有兩萬兵馬未動,如何追得?高歡、董延糊塗。”
樂籍亦是大驚失色,道:“崇恩,再傳令為時已晚,敗局已是難挽。事不宜遲,陳都司當率親軍退至南岸,穩住陣腳,接應大軍退兵。我率軍斷後,力求擋住追兵,迎大軍退過易水。”
陳封道:“臨陣退縮豈是我當為之事?昔年我也是衝鋒陷陣之將,如今也使得動槊,我與辨章一同迎敵就是。”
樂籍正色道:“崇恩差矣,崇恩身為主將,身係數萬大軍,萬不容有失。今日雖敗,卻還不至一敗塗地,他日崇恩當率大軍卷土重來,一雪今日之恥。況南岸隻程無患一人,數千兵馬,他不知戰況,難免措手不及。崇恩此去,方可接應我大軍退兵,否則,我鄭國大軍難保。陳都司當以大局為重,不可顧及自家聲名,因小失大。”
陳封麵色一沉,欲待說話,卻又噎住,終於長歎一口氣道:“辨章說的是,是我魯莽了。如此,便依你,此間事,便盡托付與辨章了。”
樂籍道:“都司放心,此間尚有三萬大軍,縱然不能勝過燕軍,接應大軍退兵也當無恙。”
此時易水北岸鄭軍還有天樞衛兩萬兵馬與天璿衛五千兵馬未動,若是迎戰燕軍,縱不能勝,也可安然撤軍。
然陳封隻擔心前方鄭軍敗退,衝亂自家兵陣,反不能迎敵。正待分說,轉念又想樂籍怎會不知此事,他如此說,不過是要自己安心退去而已。接應退兵千難萬難,卻也隻得如此,別無他法。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轉念之間心意已決,遂轉頭喝令傳令兵道:“速至右路傳令,命孫翊徐徐向中路退兵,倘有燕軍追趕,可由側翼襲擾,阻燕軍來趕。”
語音一頓又接道:“傳令下去,中軍大纛不動,擁蕩寇將軍為主將,諸軍悉聽其命。再傳令後軍天樞衛,命周嚴率全軍上前,於中軍左翼列陣待命。”
幾個傳令兵匆匆去了,陳封才命衛綰點齊三千近衛親軍,向易水退去。
燕軍緩緩退至營寨之前,眼見便要踏破寨柵,退入寨中,哪知後隊人馬竟漸漸停住腳步,於寨前數十步外牢牢站住。前隊人馬又退數步,便皆定住腳步,全軍竟又列成陣勢,死死守住營寨。
鄭軍追兵收勢不住,直撞在燕軍陣上,兩軍又混作一團。忽聽燕寨之中鼓聲又起,寨柵一齊仆倒在地,從寨中左右兩側各湧出一枝兵馬來,直撲鄭軍兩翼。
鄭軍追殺之心正盛,全未作提防,立時崩亂,便即全線潰退。高歡、董延諸將在軍中奔走疾呼,終難以收束兵馬,難擋潰敗之勢,隻得跟隨敗軍退向易水。
鄭軍就此兵敗如山倒。
燕軍全軍追殺,士氣如虹,鄭軍兵士死傷不計其數。
漸漸趕至易水岸邊,隻見一枝鄭軍兵馬正等候於此,列陣於左右,中間留出豁口,放鄭軍敗兵通過。
鄭軍將士操練有素,雖是匆忙敗退,卻也知萬不可衝散自家兵陣,然畢竟數萬大軍潰逃,個個唯恐落於人後,哪裏收勢得住?眼見敗軍退入陣中,勢必裹挾著接應兵馬一同敗退。
便在此時,忽見右翼又殺出一枝兵馬,當先一將手舞鐵槍,率軍殺入燕軍追兵之中,擋住燕軍追趕之勢。正是孫翊率千靈衛趕到。
隻緩得這一緩,鄭軍接應兵馬雖被敗兵衝亂陣勢,卻能得空讓過敗兵,重結兵陣,抵擋燕軍追殺。
鄭軍敗兵安然退回易水南岸,北岸兵馬仍有千靈衛、天樞衛、天璿衛共計四萬餘兵馬,正與燕軍兵馬相當。然鄭軍之勢已不可再戰,是以樂籍指揮大軍結陣擋住燕軍攻勢,再徐徐退兵。
燕軍見鄭軍接應兵馬分毫不亂,又恐南岸有伏兵,便也收兵不追。
此一戰,鄭國謂之易水之戰,鄭軍慘敗。隻因兵敗,兵馬難過易水,鄭軍不得打掃戰場,隻得清點人馬。
粗略計點,鄭軍竟有一萬餘人未能退回南岸,退回營寨將士身上帶傷者也有三千餘。至於輜重、兵器、馬匹等損失也是無數。
自陳封統兵以來,易水之戰是為生平第一大敗。
喜歡興亡雲煙事請大家收藏:()興亡雲煙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