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醫道聯盟
字數:5628 加入書籤
農業改革阻力重重,但蘇錦繡卻並未因此停下前進的腳步。就在她為應對禮部的刁難而忙碌的同時,醫術改革的前線也暗流湧動。
鳳儀宮的偏廳內,王太醫一向平靜的麵容此刻卻顯得格外疲憊。他將一封折子放在桌上,苦笑著對蘇錦繡說道:&34;娘娘,太醫院這次是鐵了心要與我為難了。&34;
蘇錦繡接過折子細看,眉頭漸漸皺起。這是太醫院剛剛頒布的新規,看似是在規範醫藥管理,實則處處針對王太醫主導的醫術改革。尤其是其中一條,規定所有新藥方必須經太醫院院首親自審批,否則不得使用。
&34;他們這是要卡住改革的咽喉。&34;蘇錦繡將折子放下,沉聲道,&34;現在的太醫院院首餘大人,可是保守派的堅定支持者。&34;
王太醫點頭,麵露無奈:&34;正是如此。前些日子我提交的幾個新藥方,都被他以&39;有違醫典&39;為由駁回。可那些藥方我已經反複驗證過,療效顯著,根本不存在安全隱患。&34;
&34;這與農改受阻如出一轍。&34;蘇錦繡冷笑一聲,&34;保守派是要全麵封鎖改革之路。&34;
正說話間,巧兒匆匆進來,低聲稟報:&34;娘娘,太醫院的施太醫、張太醫和李太醫求見。&34;
蘇錦繡與王太醫對視一眼,都有些意外。這三人都是太醫院年輕一輩中的佼佼者,平日與王太醫往來甚密,卻從未單獨前來鳳儀宮。
&34;請他們進來。&34;蘇錦繡整了整衣襟,心中已有所猜測。
三位年輕太醫進門行禮後,神色都有些緊張。為首的施太醫,一個三十出頭、眉清目秀的文士模樣的男子,率先開口:&34;娘娘恕罪,我等冒昧前來,是有要事相商。&34;
&34;三位不必多禮,有話直說便是。&34;蘇錦繡溫和地說道,示意他們坐下。
施太醫深吸一口氣,道出來意:&34;我等今日前來,是想追隨王太醫和娘娘,共同推進醫術改革。&34;
這個答案在蘇錦繡的意料之中,卻仍讓她心頭一喜。眼下正是用人之際,能得到三位年輕太醫的支持,無疑是一大助力。
&34;不知三位為何有此決定?&34;她雖然欣喜,卻不忘謹慎詢問。
張太醫接過話茬,這是個身材魁梧的中年人,說起話來卻十分溫和:&34;娘娘有所不知,自從您和王太醫推行新醫法以來,我等親眼見證了其中的成效。特別是上月那批治療風濕的新藥,不僅療效顯著,且無副作用,實在令人佩服。&34;
李太醫,一個看上去不過二十出頭的年輕人,眼中滿是熱忱:&34;我等從醫多年,一直希望能有所創新,改進陳舊的醫法。可太醫院守舊派勢力強大,處處掣肘新法。現在王太醫和娘娘帶頭改革,我們自然願意追隨。&34;
蘇錦繡聞言點頭,又問道:&34;三位可知如此選擇的後果?太醫院那邊恐怕不會輕易放過你們。&34;
施太醫苦笑一聲:&34;娘娘明鑒,我等早已遭受排擠。今日一早,餘院首突然宣布,我三人被調往偏遠藥房管理藥材,實際上是變相貶謫。&34;
&34;原來如此。&34;蘇錦繡了然,心中已有決斷,&34;既然三位有此心意,那正合我意。眼下醫改正需人才,有三位加入,必能事半功倍。&34;
王太醫此時也開口道:&34;有施太醫精通藥理,張太醫長於診斷,李太醫擅長手術,再加上老夫的經驗,醫改之路定能更進一步。&34;
就這樣,一個由王太醫領銜,三位年輕太醫輔助的醫術改革聯盟正式成立。蘇錦繡當即拍板,在鳳儀宮偏院設立了一個小型藥室,專門用於研發新藥和驗證療效。
&34;這裏暫且安頓下來,等時機成熟,我會向陛下請旨,正式成立醫學研究院,與農業學院相輔相成。&34;蘇錦繡胸有成竹地說道。
眾人聞言大喜,當即開始籌劃醫改的下一步行動。
施太醫率先提出一個問題:&34;娘娘,眼下最緊迫的任務是什麽?&34;
蘇錦繡沉思片刻,道:&34;當務之急,是解決太醫院對新藥方的封鎖。我們需要研製出幾種療效明顯、無可辯駁的藥方,以實際成效打破阻力。&34;
王太醫點頭讚同:&34;臣正有此意。臣近日得知,宮中好幾位娘娘和大臣都有風寒之症,用傳統藥方遲遲不見好轉。若能以此為契機...&34;
&34;正合我意。&34;蘇錦繡眼前一亮,&34;若能治好這些身居高位者的頑疾,不僅可以彰顯新醫法的成效,還能獲得他們的支持。&34;
幾人商議之後,決定首先研製一種專治風寒的新藥。蘇錦繡憑借現代醫學知識,提出了幾種中西醫結合的配方,再由王太醫等人根據古方進行調整,反複試驗,終於在三日後研製出了一種療效顯著的藥方。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種新藥將傳統的荊芥、防風等藥材與蘇錦繡從空間帶來的一些抗菌成分相結合,不僅能迅速緩解風寒症狀,還能徹底清除病根,防止反複發作。
&34;藥方已成,接下來就是如何推廣使用的問題。&34;王太醫說道,臉上露出憂慮之色,&34;依照新規,必須經餘院首批準才能使用,恐怕...&34;
蘇錦繡微微一笑:&34;這點不必擔心。陛下近日也有風寒之症,我正好可以進獻此藥。&34;
眾人聞言恍然,深感蘇錦繡考慮周全。若能治好皇帝的病症,餘院首再想阻撓,也難以如願。
第二日,蘇錦繡帶著新藥進宮見蕭承煜。皇帝聽聞是她親自研製的藥方,毫不猶豫地服下。果然,不到半日,原本咳嗽不斷的症狀便明顯好轉,到晚間竟已痊愈大半。
&34;愛卿的醫術果然神妙!&34;蕭承煜龍顏大悅,當即下令,命太醫院詳細記錄此方,並推廣使用。
餘院首雖然心有不甘,卻不敢違抗聖命,隻得將新藥方收入太醫院藥方檔案。但他並未就此罷休,而是暗中使絆,限製新藥的使用範圍,聲稱此藥&34;藥性猛烈,不適合體弱者服用&34;。
對此,蘇錦繡早有預料。她請求蕭承煜允許她在宮中設立一個&34;臨時醫館&34;,專門為宮人治病。蕭承煜準奏後,她立刻召集王太醫等人開始行動。
鳳儀宮的偏院很快被改造成一個小型醫館,專門接待宮中患風寒之人。幾位年輕太醫輪流坐診,用新藥方治療。不出十日,療效便顯現出來——所有服用新藥的患者,無一例外地迅速康複,且無任何副作用。
相比之下,太醫院使用傳統藥方治療的患者,不僅恢複緩慢,還時常反複發作。這一鮮明對比,讓越來越多的宮人主動前來&34;臨時醫館&34;求醫。
&34;娘娘,好消息!&34;一日,施太醫興衝衝地跑來報告,&34;今日有五位禦醫主動前來,表示願意學習新藥方和診療方法!&34;
蘇錦繡聞言大喜:&34;這可是個好兆頭。看來咱們的成效已經引起了更多人的關注。&34;
果然,隨著&34;臨時醫館&34;名聲漸起,越來越多的太醫院成員開始私下接觸王太醫等人,表示願意學習新醫法。雖然他們礙於餘院首的威勢,不敢公開支持,但這種暗中的認可,已經是一種重大突破。
更令人喜出望外的是,麗妃身邊的一位貼身宮女因風寒久治不愈,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偷偷來到&34;臨時醫館&34;求醫,服用新藥後竟然很快痊愈。這位宮女感激不已,回去後向麗妃詳細描述了新藥的神奇效果。
麗妃雖然一向與蘇錦繡不睦,但也是個聰明人。見自己身邊的宮女病愈,便派人悄悄向&34;臨時醫館&34;討要了一些新藥,備用以防不時之需。這一舉動雖未明言支持醫改,但無疑是一個積極的信號。
&34;看來醫改的路,比農改要平坦些。&34;蘇錦繡一日與王太醫閑談時感歎道,&34;畢竟疾病麵前,人人平等,再頑固的守舊派,也不願忍受病痛的折磨。&34;
王太醫點頭讚同:&34;確實如此。不過,我們也不能掉以輕心。餘院首那邊,恐怕正在尋找新的方法阻撓我們。&34;
蘇錦繡深以為然:&34;所以我們要加快步伐,趁此機會壯大自己的力量。接下來,除了繼續研發新藥外,還要著手編撰一部醫書,將新醫法係統化、理論化,才能更廣泛地傳播。&34;
&34;此言極是!&34;王太醫眼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34;老夫已經開始草擬大綱,準備編撰一部《新醫通論》,將傳統醫術與娘娘的新知識相結合,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論體係。&34;
蘇錦繡十分讚同這個提議,當即決定全力支持。在接下來的日子裏,她除了應對農改的各種阻力外,還抽出大量時間與王太醫等人一起研究醫術,編撰醫書。
一個月後,成效初顯。&34;臨時醫館&34;已經成為宮中最受歡迎的醫療場所,每日求醫者絡繹不絕。更重要的是,太醫院內部已經形成了一股暗流,越來越多的太醫開始質疑餘院首的保守政策,私下裏學習新醫法。
一天,王太醫帶來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34;娘娘,禦醫院首趙大人暗中派人聯係我,表示願意支持醫改!&34;
禦醫院雖然規模不如太醫院,但因為直接服務於皇室,地位特殊。趙院首的支持,無疑是一個重大突破。
&34;這可真是天賜良機!&34;蘇錦繡欣喜若狂,&34;有了禦醫院的支持,我們的醫改就有了正統背景,餘院首再想阻撓,也要掂量掂量了。&34;
幾日後,趙院首親自來訪。這是一位年逾六旬的老者,鶴發童顏,精神矍鑠。他坦言,自己一直暗中關注著蘇錦繡的醫改舉措,對新醫法的效果深感佩服,決定不再袖手旁觀。
&34;老夫雖年事已高,但尚能動筆著書。若娘娘不嫌棄,願意參與《新醫通論》的編撰工作。&34;趙院首誠懇地說道。
有了禦醫院院首的公開支持,醫改的正統性得到了極大提升。餘院首雖然仍在暗中阻撓,但已經無法阻止改革的潮流。越來越多的太醫開始公開支持新醫法,醫術改革的道路漸漸變得寬廣。
站在鳳儀宮的窗前,望著院中忙碌的醫者們,蘇錦繡心中滿是欣慰。雖然農改之路仍充滿荊棘,但醫改的順利推進,給了她莫大的信心和力量。
&34;醫農結合,這才是改革的正確方向。&34;她喃喃自語,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34;無論前路多麽艱難,我都會堅持走下去。&34;
喜歡農醫聖女:錦繡福妃傳請大家收藏:()農醫聖女:錦繡福妃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