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豐收之術

字數:5288   加入書籤

A+A-


    第125章 豐收之術
    馬車緩緩駛入京城,守城將士見是蘇錦繡的車駕,立即肅然行禮。皇宮大門前,蕭承煜親自等候,見車隊駛來,眼中閃過一絲喜色。
    &34;皇上。&34;蘇錦繡下車行禮,聲音因長途奔波而略顯疲憊。
    蕭承煜上前一步,親自扶起她:&34;一路辛苦,先回宮休息。&34;
    兩人並肩走入皇宮,蕭承煜低聲道:&34;你此行不僅解除了蝗災,更是向全國展示了農院技術的卓越成效。現在各州郡紛紛上書,請求派遣農院學子前去指導。&34;
    蘇錦繡微微一笑:&34;恰好農院第一批學生即將畢業,正可派往各地推廣新技術。&34;
    回到鳳儀宮,蘇錦繡剛剛梳洗完畢,太後派來的宮女就送來了賞賜——一套精致的瑞錦雲紋團花披肩,據說是太後親手挑選。
    &34;太後娘娘可是特意囑咐,說娘娘為國操勞,實屬不易。&34;宮女恭敬道。
    巧兒接過披肩,掩不住驚訝:&34;太後竟然會主動賞賜?&34;
    蘇錦繡卻明白其中深意——蝗災的成功防治已經讓她的聲望達到了無法忽視的高度,即便是一向與她不睦的太後,也不得不表示認可。
    &34;去回複太後,就說本宮心領她的美意,會好好休息。&34;蘇錦繡輕聲吩咐。
    次日早朝,朝堂上下對蘇錦繡防蝗之功讚不絕口。蕭承煜當場宣布,追加撥款五萬兩銀子用於農業學院的擴建,並允許在各州設立分院。
    &34;農院學生功不可沒,朕決定特賜&39;農才&39;稱號給此次參與防蝗的學生,今後可免除三年賦稅。&34;蕭承煜洪亮的聲音在大殿內回蕩。
    朝臣們紛紛點頭稱是,連一向持反對態度的禮部尚書也不得不承認農院的實際效用。
    下朝後,蘇錦繡立即召集農院核心教習,商議擴院事宜。
    &34;陛下已經批準在各州設立分院,我們要抓緊製定標準化的教學方案和考核製度。&34;蘇錦繡翻開一本厚厚的冊子,上麵詳細記錄了農院三年來的教學經驗和技術突破,&34;各分院必須按照統一標準建設和教學,確保技術推廣的一致性。&34;
    首席教習王元興奮不已:&34;娘娘,此次防蝗大獲成功,已經有二十多個州郡派人前來求取經驗了!農院的威望前所未有地高漲!&34;
    &34;正因如此,我們更要謹慎行事。&34;蘇錦繡神情凝重,&34;技術推廣不能急功近利,必須因地製宜,循序漸進。每個分院都要結合當地土壤、氣候特點,製定適合的種植方案。&34;
    會議持續到午後,最終確定了十個重點州郡作為首批分院建設地,優先選擇糧食產量大但技術落後的地區。
    接下來的日子裏,蘇錦繡馬不停蹄地準備分院建設所需的各種材料——教材、種子、農具樣板、土壤改良配方等。農院的教習和學生們也都投入到了緊張的準備工作中。
    一個月後,首批分院建設正式啟動。蘇錦繡親自前往最近的揚州分院奠基,引來無數百姓圍觀。
    &34;聽說這位就是蘇皇貴妃,就是她發明了那個神奇的防蝗法子!&34;
    &34;可不是嘛,我表兄家就在呼延州,說若不是娘娘及時趕到,今年的收成怕是要全完了!&34;
    &34;聽說農院教的種植法子,能讓一畝地的產量翻一倍呢!&34;
    百姓們的議論聲此起彼伏,眼中滿是敬仰和期待。蘇錦繡微笑著向眾人揮手,隨後拿起金鍬,為揚州農院分院培土奠基。
    &34;農為國本,稼穡為先。今日揚州農院分院奠基,願它成為傳播農業新知的燈塔,照亮江南農桑之路。&34;蘇錦繡的聲音不大,卻堅定有力,&34;農院將向所有有誌於農業的年輕人敞開大門,不分貴賤,唯才是舉。&34;
    現場爆發出熱烈的掌聲,特別是那些貧苦農家的子弟,眼中閃爍著希望的光芒。在舊有的科舉製度下,他們幾乎沒有出頭之日,但農院的出現,給了他們一條全新的道路。
    奠基儀式後,蘇錦繡又帶領農院學生在揚州郊外的試驗田進行實地教學,吸引了大批農民前來觀摩。
    &34;這是我們改良的水稻新品種,抗旱性更強,產量比普通品種高三成。&34;蘇錦繡指著一片青翠的稻田解釋道,&34;最關鍵的是種植方法,要按照特定的行距和株距,保證每株水稻都能充分吸收陽光和養分。&34;
    農民們好奇地圍攏過來,有人忍不住問:&34;娘娘,這種新稻種,我們普通百姓能種嗎?&34;
    &34;當然可以。&34;蘇錦繡微笑回應,&34;明年春耕前,農院會在各地設立種子發放點,免費提供給有需要的農戶。不過,想要種好它,還需要掌握正確的方法。這也是建立分院的目的,就是要把這些技術教給更多人。&34;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34;那我家孩子能去學嗎?&34;一位麵容黝黑的農婦怯生生地問道。
    &34;隻要有心學,農院的大門對所有人開放。&34;蘇錦繡語氣溫和,&34;我們還專門設立了貧民子弟助學名額,家境困難的學生不僅免除學費,還能獲得生活補貼。&34;
    這番話一出,現場一片歡騰。對於這些世代務農的家庭來說,能讓子女接受專業教育,學習先進技術,是他們從未敢想的事情。
    回京途中,蘇錦繡的馬車經過一片剛剛收割完的麥田。今年夏收的喜人成果已經顯現——那些采用農院技術的農戶,收成普遍比往年增加了兩到三成。
    &34;娘娘,您看那邊。&34;巧兒指著遠處的村莊,隻見幾戶農家門前掛起了紅燈籠,喜氣洋洋,&34;聽說今年收成好,不少人家都操辦了婚事呢!&34;
    蘇錦繡看著遠處歡慶的景象,心中湧起一股成就感。改良的農技不僅僅是提高了產量,更實實在在地改變了百姓的生活。
    回到京城後不久,各地的豐收報告如雪片般飛來。農部尚書趙明遠帶著一摞厚厚的賬冊前來拜見,臉上的笑容幾乎要溢出來。
    &34;娘娘,今年的夏糧總產量比去年增長了兩成有餘!尤其是推廣了新品種和新技術的地區,增產更為顯著。按此趨勢,今年的國庫糧食儲備有望創下十年來新高!&34;
    蘇錦繡接過賬冊,仔細翻閱著每個州郡的具體數據。數字背後,是無數農民辛勤勞作的成果,也是農院技術推廣的成效。
    &34;各地糧價如何?&34;蘇錦繡關切地問道。
    &34;正因豐收,糧價平穩,比往年略有下降,但農民因增產總體收入反而增加。&34;趙明遠回答,&34;更重要的是,陛下已經下令,將農民的賦稅按照往年標準征收,增產部分不額外加稅,等於變相讓利給農民了。&34;
    這個消息令蘇錦繡十分欣慰。增產的意義不僅在於國庫充盈,更在於改善農民生活。隻有讓辛勤耕種的人得到應有的回報,農業改革才能持續推進。
    當日晚間,蕭承煜親臨鳳儀宮,與蘇錦繡共進晚膳。席間,他提及了朝中的最新動態。
    &34;農業改革的成效已經得到朝野公認,連那些一向保守的大臣也不得不承認其價值。&34;蕭承煜眼中閃著讚賞的光芒,&34;尤其是防蝗和增產這兩件事,徹底說服了那些質疑的聲音。&34;
    蘇錦繡淺酌一口清茶:&34;農業改革才剛剛開始,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新技術的推廣、人才的培養、製度的建立,每一步都需要時間和耐心。&34;
    &34;朕相信你的能力。&34;蕭承煜鄭重地說,&34;朕已經下令,明年起增加農部的預算,專門用於支持農院的研究和推廣工作。另外,那些積極配合改革的地方官員,將獲得額外嘉獎。&34;
    這無疑是對農業改革的巨大支持。有了朝廷的政策傾斜,改革的推進將更加順利。
    第二天,蘇錦繡召集農院和太醫院的骨幹學生,宣布了一個重要決定——成立專門的農醫研究院,專注於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和相關藥劑研發。
    &34;農與醫本就密不可分,良藥多出自良田。&34;蘇錦繡環視眾人,&34;新成立的研究院將打破農醫界限,集中兩方麵的人才和智慧,共同研究更多有益於國計民生的技術。&34;
    學生們對這一創新理念報以熱烈掌聲。在傳統觀念中,農業和醫學一直是涇渭分明的兩個領域,能夠將兩者結合起來,展現了蘇錦繡獨特的前瞻眼光。
    隨著農業改革的深入推進,其影響已經遠超農業本身,延伸到了社會的方方麵麵。商貿活動變得更加活躍,因為豐收帶來了更多交易;手工業興盛起來,因為需要更多農具和生活用品;甚至連科舉考試的內容都增加了農學相關的題目,反映了朝廷對農業的重視。
    而在這一切變化的中心,始終站著那個來自未來的女子——蘇錦繡。她用現代知識和智慧,正在改變著這個古老王朝的麵貌和命運。
    一天傍晚,蘇錦繡站在鳳儀宮的花園裏,望著遠處落日的餘暉。巧兒匆匆跑來,手中捧著一封信箋。
    &34;娘娘,這是今日剛到的汾西州百姓聯名感謝信。他們說,按照娘娘教授的方法,今年的收成是十年來最好的,許多人家還清了多年的債務,有的甚至開始蓋新房子了!&34;
    蘇錦繡接過信,細細讀過那些樸實的感謝話語,眼中泛起溫柔的光芒。這就是她穿越至此的意義——用知識改變這個時代,讓更多人過上更好的生活。
    &34;巧兒,告訴周伯,準備明年的種子改良計劃。&34;蘇錦繡堅定地說,&34;既然今年的夏糧豐收,我們就要為秋糧和來年的春種做更充分的準備。&34;
    喜歡農醫聖女:錦繡福妃傳請大家收藏:()農醫聖女:錦繡福妃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