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鬼

字數:9641   加入書籤

A+A-


    麵對譚隊長的詢問。
    我微微頓了頓,整理了下思路,再次開口說道:“從玄學角度講,說法就比較多樣了。
    在道家的說法裏認為,鬼壓床是因為人的陽氣不足。
    導致在睡眠時靈體較為虛弱,容易被陰性的東西靠近侵擾 。
    就像在一些傳統的風水觀念裏,臥室的布局如果不合理,比如床頭正對鏡子、房間陰暗潮濕,就容易積聚陰氣。
    增加這種現象出現的可能性。
    還有一種說法是,鬼壓床或許是逝者的靈魂,又或是遊離的靈體想趁人們在睡眠中放鬆、靈識薄弱之時靠近。
    向人傳遞消息,又或是企圖從人身上獲取它們所需之物。
    就像人們對鬼怪一貫的認知。
    鬼怪通常被認為想要攝取人的精氣,或是奪取身上的運勢。
    畢竟從古至今,無論哪門哪派,都將撞鬼或者中邪視為倒黴之事。
    譚隊長聽後,不禁笑著感慨:“現在好多年輕人一天嚷嚷著想要見鬼,那豈不是傻?”
    我也跟著笑了笑,應道:“誰說不是呢,見鬼這件事上哪算得上是什麽好事?
    成天想著見鬼,在我們懂行的人看來,和成天想著去廁所吃自助沒啥兩樣。
    從玄學角度來講,自古以來,但凡遇上鬼魅,自身運勢都會下滑。
    喜歡跟鬼接觸,簡直就是拿自己的前途運勢開玩笑。
    除非有正統傳承的法承能盡可能規避風險,幫忙擦屁股,不然肯定會留下一係列後遺症。”
    譚隊長若有所思,緊接著又拋出問題:“那那些所謂養小鬼的人又怎麽說呢?”
    我稍作停頓,然後緩緩說道:“那些養小鬼的,大多都是些想走偏門、抄近道的人。
    這世間萬物皆有代價,想要獲得,就必然會失去。
    可失去的究竟是什麽,當事人自己往往是渾然不知的。
    現在網上有不少博主,總喜歡拿抓鬼當噱頭來博眼球,
    可真正的道士、風水先生,是不會輕易去打擾這些東西的,甚至可以說是對它們避之不及。
    因果問題可不是開玩笑的。
    就算真有必要處理,也不會說是去抓鬼、把鬼幹掉,而是以禮相送,請它們離開。
    霸道一點的也隻是趕走驅散。
    一般說的都是請走,從來都不會說去把它殺死,畢竟鬼是殺不死的,至少人力而言是無用之功。
    至於有說法“人死為鬼,鬼死為聻”,此說法最早出自南朝劉宋時代的誌怪小說集《幽明錄》 。
    而在清代蒲鬆齡所著的《聊齋誌異》中也有 “鬼之畏聻,猶人之畏鬼也” 的表述 。
    但這並非人力可以達到的,這要敘說起來可就是真正的長篇大論了。”
    譚隊長似乎在我的回答裏麵找到了什麽重點,立刻詢問道:“那你為什麽會說鬼是殺不死的呢?”
    我神色一正,認真地看向譚隊長,緩緩開口道:“從道家和傳統玄學體係來講,鬼本質上是一種能量形態的存在,並非實體物質 。
    所謂“人死為鬼”。
    人死後,靈魂脫離肉體,以一種特殊的靈體形式留存於世間。
    這種靈體沒有物質構成,也就沒有實體可供破壞,所以人們常規的物理手段根本對它起不了作用。”
    “再者,陰陽平衡是世間基本法則,鬼屬陰,存在於陰界。
    它們的存在本就是這個平衡體係的一部分,若能輕易被消滅,那陰陽秩序豈不是亂套了?
    就算是法力高強的道士做法,也隻是借助天地間的陽氣、符咒之力,
    將其驅趕、封印,讓它們不再擾亂人間,而不是將其徹底抹殺。
    這就好比治水,堵不如疏,對待鬼也一樣,消滅不是辦法,引導和製衡才是唯一途徑 。”
    對方聽完我的說法,好似好奇的學生一般,繼續問道:“那鬼就在這個世界上是永存的嗎?
    它就不會自己消散或者自然死去嗎?”
    我輕輕搖了搖頭,整理了一下思緒,耐心的繼續和對方解釋道:“其實,鬼並非像我們通常理解的那樣永存不滅。
    從玄學和傳統觀念來看,鬼的存續,跟很多因素掛鉤。”
    “首先是怨念。
    那些帶著強烈怨念離世的人,魂魄所化的鬼,會因為怨念的支撐而在世間徘徊更久。
    怨念越強,鬼就越‘穩固’。
    比如枉死之人,他們心中不甘,執念深重,鬼魂就很難消散。
    甚至可能化為厲鬼,四處作祟。
    但若是怨念慢慢消解,鬼的力量也會隨之減弱,直至自行消散。”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能量的耗損。
    鬼的存在依托於陰氣和自身的所謂“靈能”,就像手機需要電量維持運行一樣。
    如果長時間沒有陰氣補充。
    或者在與陽氣對抗中不斷消耗能量,又得不到補充,最終也會因能量枯竭而消散。
    所以一般鬼不會去纏上那些氣運旺盛,或者精力旺盛的人,這對它沒有任何好處,隻會加速消散。”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另外,鬼若能完成生前的心願,或者被超度,也會去往該去的地方,不再停留在人間。
    此時走不走可就由不得他了。
    超度儀式來說,無論是道士做法,還是佛門誦經。
    都是借助特殊的力量,引導鬼放下執念,超脫輪回。
    這也算是一種“消亡”吧。
    所以說,鬼並非永恒存在,它們也有自己的“生死”規則與歸宿 。”
    對方聽完我的說法,笑道:“你這說法還挺有趣的。”
    我趁機看向譚隊長,開口問道:“您經常執行科考任務,難道就沒碰上過一些匪夷所思的靈異事件嗎?
    我看大家對鬼魅之說,似乎都不排斥,甚至還挺認可。”
    譚隊長躺在床墊上,伸直了腿,舒展了下腰身,笑著回應:“見識過又如何?
    沒見識過又如何?
    這東西誰能說清楚到底存不存在呢?”
    我低下頭思索,他這話確實在理。
    在這自然力量麵前,人與“鬼”都一樣,不過如滄海一粟,鬼怪存不存在又有何妨?
    隻要大家各自安好,互不幹擾就行。
    很多人曾問我如何避免與鬼怪接觸,其實在我看來,隻要懂得最基本的禮貌,就能避開不少邪門事。
    就像我之前講的,人的麻煩大多是自找的。
    你不尊重他“人”,“人家”自然也不會尊重你。
    不管是在戶外、山裏,還是別的地方,對大自然都得懷有敬畏之心。
    千萬別隨意觸犯老祖宗留下的禁忌,對亡者更要保持足夠的尊重。
    做到這些,自然就不會被鬼魅纏身,惹來後續的一堆麻煩。
    你可以設想一下,走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你對著一個根本不認識的人。
    要是一直目不轉睛地盯著人家。
    性格溫和些的,興許自己就默默走開了。
    可要是碰上脾氣火爆的,大概率會徑直走過來,質問你為什麽一直盯著他看。
    這時候,要是你能有條有理地說出緣由,那還好。
    可要是你支支吾吾答不上來,那麻煩可就接踵而至了。
    保不準就會起一場衝突。
    同樣的道理,當你身處某個地方,莫名感覺渾身不自在、不舒服的很。
    你是熱的它是冷的,相互之間相碰撞,當然不會舒服。
    這個時候,最明智的做法就是趕緊離開這塊區域。
    而不是在那兒東張西望,或者直勾勾地盯著某個地方使勁瞧。
    人說到底也是動物,趨吉避凶是刻在骨子裏、與生俱來的本能。
    你既然感覺到那一處透著不對勁,就千萬別一直死盯著不放,一旦和那種未知的 “存在” 產生了某種聯係。
    對方很可能就纏上你了。
    要是鬼怪纏上你,那可絕不是什麽好事,接踵而來的便是黴運不斷。
    運勢一落千丈,口舌之爭也是不斷。
    鬼最愛看熱鬧,最喜歡看戲,我們的生活其實就是一個巨大的舞台。
    可不是隻有咿咿呀呀的劇場才是他們喜歡的。
    因為“鬼”的影響,生活中總是會莫名其妙的出現很多坎坷,不讓你輕鬆自在。
    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 “真倒黴,怕不是闖鬼了吧”。
    還有些不明所以的在那些亂七八糟的地方表演抓鬼的人,殊不知周邊有多少東西在看熱鬧。
    惹了人笑倒是沒什麽了,惹的鬼神笑就不好了。
    或者人家覺得你真有本事,想纏著你讓你幫忙超度,這時你又不知道,該怎麽辦呢?
    人家開心跟著你繼續看熱鬧,多半是會跟上一段時間的,雖然也沒傷害你,遲早也會離開。
    畢竟天道無處不在,太過火了,違反規則也必定會受到懲罰。
    但生活中勢必還是會有些莫名其妙的不好的事情接踵而至。
    所以啊,不管對人還是對那些我們看不見的未知,保持最基本的尊重,總歸是沒錯的 。
    譚隊長微微眯起眼睛。
    似在腦海中反複思索,隨後開口問道:“哎,小羅,你說要是普通人真碰上鬼怪,或者被鬼怪纏上了,
    當然啊,我隻是說如果,
    可不是承認這鬼怪真的存在哈,遇到這種情況該咋辦呢?”
    他說話時,眼神中透著一絲謹慎,
    仿佛每一個字都經過了再三斟酌。
    我心裏暗自好笑,心想這組織上有關“意識形態錯誤”的規矩還真是全麵。
    就連譚隊長這樣平日裏大大咧咧的大老粗。
    此刻說起話來都小心翼翼的,生怕被我抓住什麽把柄似的。
    我不禁在心裏嘀咕,不過是問問這些所謂 “封建迷信” 的問題罷了,何必如此緊張。
    當然我肯定不會把這些事寫在臉上,我便麵無表情的回複道:“譚隊長,其實很多時候啊。
    當你真覺得自己被那些不幹淨的東西跟上、纏上了,或者莫名其妙遭了不少無妄之災。
    又或者倒黴透頂的時候,要是不想找道士、先生幫忙,也有其他辦法。
    首先得明白一個道理,水可散氣,山能聚靈。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去利用自然的力量來將身上那些不好的東西去除,散掉。”
    我頓了頓,繼續說道:“您看啊,平常大家不少人都有在江邊消食、遛彎或者遊玩的經曆吧。
    在江邊玩了一圈回家,往往會感覺特別累。
    為啥呢?
    就是因為在江邊時,身上的一些氣被散掉了。
    水這東西,流動不息,帶著一股向外發散的力量,咱身上的氣就順著這水流給散出去了。”
    “再看看山。
    爬山可比在江邊走路累多了吧?
    可奇怪的是,不少人累完下山後,人反倒精神奕奕的。
    爬到山頂時,那精神頭比在江邊走的時候好多了。
    在江邊走上一兩個小時,就累得走不動路,回家更是疲憊不堪。
    可在山上折騰幾個小時,過程中雖然累,但下山後說不定還能去吃頓火鍋呢。
    這就是因為山有聚靈的作用。
    人在山裏,就像置身於一個充滿能量的環境中,能吸收這些靈氣,補充自己的精氣神。
    這就是利用“補回來”的方式去達到一個平衡”
    說到這裏,我看向譚誌隊長,觀察他的反應,接著準備從易經和道教典籍的角度,進一步向他闡述其中奧妙。
    從《易經》等傳統典籍以及道教相關理論來看,水具有流動、潤澤、向下等特性。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水的流動性象征著氣的發散與流通。
    在道家觀念中,氣是一種無形卻充滿能量的存在。
    水的流動使得周圍的氣場也隨之擴散開來。
    人在江邊活動時,或者水邊活動時。
    身體周圍的氣場與江邊流動的氣場相互作用,身上的氣便會隨著水的流動而被散掉。
    這就如同將一盆水潑灑出去。
    水會向四周散開一樣,人身上氣包括不好的)也在這個過程中被分散。運勢不屬於陰陽二氣)
    所以在江邊活動後往往會感到非常疲憊。
    而山在傳統理論裏被視為穩定、厚重、向上的象征。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山的高大與沉穩能夠聚集天地間的靈氣。
    在易經的八卦中,艮卦代表山,艮為止,有止而不動、聚而不散之意。
    山的靜止使得周圍的氣場能夠在此匯聚。
    形成一個相對穩定且充滿能量的環境。
    當人爬山時,置身於山的氣場之中,做為“萬物靈長”會自動吸收山所聚集的靈氣,補充自身的能量。
    繼而身體正氣得到補充,所謂“正邪不兩立”也會把邪氣驅離。
    盡管爬山過程中身體會消耗體力。
    但因為吸收了山中的靈氣,所以下山後反而會感覺精神奕奕。
    就像一個容器在充滿能量的環境中得到了補充,從而恢複了活力。
    譚隊長笑著說道:“那像你這麽說,真感覺不對勁,就可以去江邊散散步。
    好的不好的反正都散掉,然後再找個時間去爬爬山把“靈氣”補充回來,就解決了?”
    我看著對方似笑非笑的表情,哪裏不知道對方隻是單純的有一茬沒一茬的聊天。
    其實人家不太在意這些說法。
    而我打內心來講,也不想說這些話題,很多時候就是對的也是錯。
    根本沒法去解釋。
    畢竟每個人的想法和信仰都是獨立的,強行解釋隻會陷入更大的自證漩渦。
    但是對方做為領導,問到我什麽。
    我該怎麽說,還是得說,相比之下不認真回答更是錯誤的選擇。
    而根據之前來時的卦象,任何人說的話都可能成為改變人生軌跡,推動向上的關鍵因素。
    繼而對著他諂媚一笑:“我個人理解是這樣而已。”
    喜歡一位探險者的自傳請大家收藏:()一位探險者的自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