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月魄石爭奪·妖化暴走危(下)
字數:2591 加入書籤
血月礦洞的岩壁在劇烈震顫中簌簌剝落,閻林周身纏繞的墨綠色妖氣如實質般翻湧,將靠近的一切事物絞成齏粉。他背後的妖翼展開足有十丈之長,每一次扇動都卷起足以撕裂空間的颶風。素雲濤見狀,眼中閃過一絲忌憚,卻仍操縱古籍釋放出更強大的誅妖符文:“殺了這個失控的妖種!月魄石歸你們所有人!”
鎮天司修士們的誅妖劍同時出鞘,劍陣光芒交織成巨大的鎮妖網,朝著閻林當頭罩下。千雞雞閣的暗衛們也趁機甩出淬毒暗器,在半空織成致命的毒霧。然而,就在攻擊即將觸及妖化的閻林時,他識海中的初代噬天妖虛影突然發出一聲震天怒吼,一股無形的力量以他為中心炸開,將所有攻勢震碎。
“小心!他的力量......又變強了!”鎮天司統領臉色驟變,卻見閻林已經化作一道流光衝向祭壇。妖種暴走帶來的不僅是失控,更讓他與噬天瞳的力量完全融合,速度快到眾人隻能捕捉到一抹殘影。
葉倩珂望著瘋狂的戰場,突然注意到素雲濤悄悄取出了一枚刻滿符文的玉簡。那玉簡表麵流轉著與月魄石相似的銀光,顯然是開啟某種禁製的關鍵道具。“不好!素雲濤要帶著月魄石逃走!”她敲響鈴鐺,不顧一切地追了上去。
閻林的利爪即將觸及月魄石的瞬間,素雲濤將玉簡插入祭壇凹槽。整個礦洞劇烈搖晃,一道銀色光柱衝天而起,將月魄石包裹其中。“想拿月魄石?先過了我的「鎖月陣」!”素雲濤獰笑著,古籍化作鎖鏈纏住閻林的四肢,“你以為暴走就能無敵?不過是讓我更好地收割你的妖種之力!”
被困在光柱中的閻林發出痛苦的嘶吼,妖種的力量在鎖月陣的壓製下瘋狂反噬。他的皮膚開始皸裂,滲出墨綠色的妖血,理智正在被徹底吞噬。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葉倩珂的鈴鐺聲突然變得尖銳無比——她將全身靈力注入鈴鐺,與閻林的玉佩產生共鳴,一道青光如利劍般刺入鎖月陣。
“閻林!還記得亂葬崗的殘頁嗎?用噬天訣!”葉倩珂的聲音帶著哭腔。這句話如同一道閃電劈開了閻林混沌的意識,他想起殘頁上若隱若現的功法,想起初代噬天妖虛影傳遞的記憶。妖瞳虛影在他身後暴漲三倍,張開巨口對準素雲濤的古籍,一股足以吞噬萬物的吸力從妖瞳中迸發。
“不!不可能!”素雲濤驚恐地看著古籍上的符文被一點點剝離。閻林趁機掙脫鎖鏈,利爪貫穿了他的肩膀。但就在要徹底了結敵人時,鎖月陣突然迸發強光,月魄石的力量開始暴走。整個礦洞的岩壁出現蛛網般的裂痕,岩漿從地底噴湧而出。
“月魄石要失控了!快逃!”老煙鬥揮舞拐杖,指揮打喵幫眾人撤退。鎮天司和千雞雞閣的人也紛紛奪路而逃,唯有閻林和葉倩珂逆著人流衝向月魄石。此時的月魄石已經變成一顆巨大的銀色炸彈,表麵的符文不斷崩解。
“閻林,用你的妖種之力穩定它!”葉倩珂將鈴鐺按在月魄石表麵,青銅光芒與銀色月華交織。閻林咬牙伸出雙手,妖種之力與月魄石的力量在接觸的瞬間劇烈衝突。他的身體仿佛被撕裂般疼痛,但在意識深處,初代噬天妖的虛影卻在引導他運轉噬天訣。
“給我......融合!”閻林怒吼一聲,妖瞳虛影與月魄石轟然相撞。耀眼的光芒中,他看到了三百年前的真相:初代噬天妖並非被仙門封印,而是自願將力量分成月魄石、噬天瞳和噬天訣,為的是等待有緣人重啟靈淵禁地,打破天道的枷鎖。
素雲濤趁著混亂想要逃跑,卻被突然出現的幽冥火狼一口咬住。火狼的幽藍火焰瞬間將他吞噬,古籍也在火焰中化作飛灰。而在光芒的中心,閻林的身體開始發生奇妙的變化——暴走的妖種逐漸平息,月魄石的力量融入他的經脈,左眼的綠紋化作銀色月痕,與妖瞳虛影完美融合。
當光芒消散時,閻林緩緩睜開眼睛。他的眼神中不再有暴戾,取而代之的是看透世事的滄桑。月魄石懸浮在他掌心,散發出柔和的光芒。礦洞外,血月漸漸西沉,黎明的第一縷陽光穿透雲層,照亮了這片經曆了腥風血雨的戰場。
“我們成功了......”葉倩珂疲憊地笑了笑,卻突然踉蹌。閻林連忙扶住她,這才發現她背後被暗箭貫穿,鮮血已經染紅了大片衣衫。
“葉倩珂!”閻林的聲音帶著從未有過的慌亂。月魄石突然發出強烈光芒,籠罩在葉倩珂身上。在光芒中,她的傷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愈合。
“看來......月魄石還有治愈的力量。”葉倩珂蒼白的臉上露出笑容,“閻林,靈淵禁地的秘密還未完全揭開,而素雲濤背後,還有更強大的勢力......”
閻林握緊月魄石,望向礦洞外的天空。他知道,這場關於妖種、關於天道的爭鬥遠未結束。但此刻,他的心中已經有了答案——他不再是被命運擺弄的棋子,而是要親手改寫迷梅大陸規則的人。
“不管前方有什麽,我都不會再逃避。”閻林的聲音堅定而冰冷,“下一站,靈淵禁地。那些隱藏在暗處的敵人,我會讓他們付出代價。”
隨著他的話音,月魄石與噬天瞳同時發出共鳴,一道神秘的力量劃破長空,朝著靈淵禁地的方向飛去。而在迷梅大陸的某個角落,一雙布滿皺紋的手緩緩合上了一本記載著禁忌的古籍,低沉的笑聲在黑暗中回蕩:“有趣,真是有趣......新的風暴,要來了。”
喜歡從廢柴嫡子到妖神:我殺穿修仙界請大家收藏:()從廢柴嫡子到妖神:我殺穿修仙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