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寫作必備20大技巧極詳細介紹

字數:10367   加入書籤

A+A-


    【爆肝整理】
    一、構建引人入勝的故事框架
    1. 三幕式結構
    三幕式結構作為文學創作領域曆久彌新的經典框架,最早可追溯至亞裏士多德的《詩學》,其核心由開端、發展、高潮與結局四部分構成。在故事的開端階段,作者需要如同精心搭建舞台般,有序地鋪陳世界觀設定、引入主要角色,並清晰地拋出核心衝突。以《指環王》係列為例,開篇便通過比爾博的生日宴會,自然地展現夏爾郡的寧靜祥和,介紹霍比特人等種族,同時借由魔戒的出現,明確了摧毀魔戒、對抗索倫這一貫穿始終的核心矛盾。
    發展部分是故事的主體,承擔著推動情節前進、強化矛盾衝突的重任。作者需設計一係列環環相扣的事件,如同不斷擰緊的發條,讓故事的張力持續增強。在《饑餓遊戲》中,主角凱特尼斯從被迫參加殘酷的生存競技,到在比賽過程中遭遇其他選手的攻擊、環境的威脅,以及都城統治者的陰謀算計,每一個事件都在加深她所麵臨的困境,也讓讀者的心始終懸在半空。
    高潮作為故事的轉折點,是主角與最大挑戰的正麵交鋒,也是情感與矛盾的集中爆發。《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與叔父克勞狄斯在決鬥中的生死較量,不僅是個人恩怨的了結,更交織著複仇、正義、人性等多重主題,將整個故事推向最緊張激烈的頂點。而結局部分則需要幹淨利落地解決衝突,為故事畫上圓滿的句號,同時給予讀者情感上的滿足和思考的空間。無論是《基督山伯爵》中主人公大仇得報後的雲淡風輕,還是《老人與海》裏老人雖敗猶榮的悲壯收尾,都恰到好處地完成了故事的使命。
    為了確保三幕式結構的有效運用,作者可以通過製作詳細的故事大綱,明確每個階段的關鍵事件、角色變化和情節走向,如同繪製精確的地圖,指引故事朝著緊湊、邏輯清晰的方向發展 。
    2. 英雄之旅模型
    英雄之旅模型由神話學家約瑟夫·坎貝爾在深入研究全球神話傳說後提出,這一模型將人類內心深處對冒險與成長的渴望,提煉為啟程、啟蒙、回歸三個階段的經典敘事範式。在啟程階段,主角往往生活在相對平靜的平凡世界中,直到接到“冒險召喚”,這個召喚可能是一封神秘的信件、一次意外的事件,或是內心深處的某種渴望。如《哈利·波特》中,哈利收到霍格沃茨的錄取通知書,從此告別枯燥壓抑的麻瓜生活,開啟魔法世界的冒險之旅。
    當主角跨越“第一道邊界”進入特殊世界後,便迎來了啟蒙階段。在這裏,他們會遭遇各種試煉,如同闖關遊戲般,不斷克服困難、戰勝敵人。同時,主角也會遇到給予指引和幫助的導師,如《星球大戰》裏的歐比旺,他不僅教會盧克使用原力,更在精神上引導他成為真正的絕地武士;以及誌同道合的盟友,如《魔戒》中由不同種族組成的護戒小隊,大家相互扶持、共同麵對艱難險阻。在不斷的試煉與成長中,主角實現自我蛻變,獲得應對最終挑戰的能力和勇氣。
    完成使命後,主角帶著新獲得的智慧、力量或覺悟回歸平凡世界,這便是回歸階段。回歸並非簡單的物理空間轉移,而是將在特殊世界的收獲反哺原本的生活,實現自我價值的升華。例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派在經曆海上的生死考驗後,對生命和信仰有了全新的認知,他的回歸為讀者展現了一段震撼心靈的精神成長之旅。寫作時,作者應圍繞主角的成長弧線,精心設計各個階段的關鍵情節節點,讓讀者能夠清晰地見證角色從平凡到非凡的轉變過程。
    二、塑造立體鮮活的人物形象
    3. 多維人物設定
    一個立體鮮活的人物,需要從多個維度進行精心雕琢。最基礎的是外貌、職業等外在信息,但真正賦予角色靈魂的,是獨特的性格特點、根深蒂固的價值觀、不為人知的秘密和強烈的成長動機。以《琅琊榜》中的梅長蘇為例,其病弱蒼白的外表下,隱藏著驚世的謀略和堅韌的內心。他秉持著洗雪冤案、扶持明君的堅定信念,在暗流湧動的朝堂中步步為營。為了實現目標,他甘願隱忍偽裝,甚至犧牲自己的健康,這種複雜而深刻的人物設定,讓梅長蘇成為了影視文學作品中令人難以忘懷的經典形象。
    作者在創作時,可以通過撰寫詳細的人物小傳,深入挖掘角色的過往經曆。比如一個性格孤僻的角色,可能源於童年時期被同伴孤立的創傷;一個極度追求權力的反派,或許是因為曾經目睹親人因無權無勢而遭受欺淩。通過對角色內心世界的細致刻畫,讓人物的每一個行為、每一句話都有跡可循,從而躍然紙上,引發讀者的共鳴。
    4. 人物弧光
    人物弧光指的是角色在故事進程中所經曆的成長與轉變,這種轉變如同光照在人物身上,展現出他們內心的變化和發展。轉變可以體現在性格上,如《自卑與超越》的主人公阿德勒,從一個自卑怯懦的少年,在經曆諸多挫折後,逐漸變得自信勇敢,最終成為著名的心理學家;也可以是價值觀的改變,如《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的蓋茨比,最初懷揣著對愛情的美好憧憬,為了贏得黛西的芳心,不擇手段地追求財富和地位,然而在理想破滅後,他的價值觀徹底崩塌,最終走向毀滅。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為了讓人物弧光更加自然合理,作者需要為角色設置足夠的挑戰和困境,這些困境如同催化劑,促使角色不得不做出改變。同時,轉變的過程應循序漸進,通過一係列事件的衝擊和積累,讓讀者能夠清晰地看到角色的成長脈絡,感受到人物的複雜性和真實性,從而產生強烈的代入感和情感共鳴。
    三、打造沉浸式的場景描寫
    5. 五感描寫
    人類通過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來感知世界,在寫作中充分調動這五種感官進行描寫,能夠讓場景更加生動逼真,如同為讀者打開一扇通往故事世界的大門。例如描寫一個熱鬧的夜市:“五顏六色的霓虹燈牌在夜空中閃爍,照亮了攤位上琳琅滿目的商品視覺);此起彼伏的吆喝聲、討價還價聲,夾雜著小吃攤上傳來的滋滋油炸聲,匯成一首獨特的市井交響曲聽覺);空氣中彌漫著烤羊肉串的孜然香氣、剛出爐的包子的麥香,以及遠處飄來的淡淡的花香嗅覺);咬一口金黃酥脆的糖油果子,甜蜜的滋味在舌尖綻放,讓人回味無窮味覺);粗糙的竹製竹簽握在手中,傳遞著食物的溫熱觸覺)”。
    通過細膩的五感描寫,將讀者從現實世界帶入到作者所構建的場景中,讓他們仿佛親身經曆一般,極大地增強了故事的代入感和感染力。同時,不同場景下的五感側重也應有所不同,緊張的場景可以突出急促的呼吸聲、快速的心跳等聽覺和觸覺感受;浪漫的場景則可以著重描繪柔和的光線、甜蜜的香氣等視覺和嗅覺元素。
    6. 場景與氛圍營造
    場景不僅僅是故事發生的物理空間,更是傳遞情感、烘托氛圍的重要載體。在營造緊張的追逐場景時,作者可以選取狹窄逼仄的巷道、昏暗閃爍的燈光、地麵上坑窪不平的石子等元素,搭配急促的腳步聲、粗重的喘息聲,以及角色緊張不安的心理描寫,讓讀者仿佛置身於驚險刺激的追逐之中,心跳也隨之加速;而在刻畫溫馨的家庭聚會場景時,則可運用明亮溫暖的燈光、家人間親切的歡聲笑語、餐桌上豐盛美食的香氣等,營造出輕鬆愉快、充滿愛意的氛圍,使讀者感受到濃濃的親情和幸福。
    此外,氛圍的營造還可以借助天氣、時間等因素。陰沉的雨天適合烘托悲傷、壓抑的氣氛;陽光明媚的春日則常與希望、新生相關聯。作者要根據故事的情節和情感基調,巧妙地選擇和組合各種元素,讓場景與氛圍融為一體,為故事增色添彩。
    四、巧妙運用情節設計
    7. 製造懸念
    懸念是吸引讀者持續閱讀的關鍵“誘餌”,能夠激發讀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他們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麽。製造懸念的方式多種多樣,可以通過設置謎題,如在小說開頭拋出“這座古老的城堡中,每到月圓之夜就會傳出詭異的哭聲,卻無人知曉聲音從何而來”;也可以埋下伏筆,在看似平常的情節中隱藏重要線索,如主角偶然撿到的一枚刻有神秘符號的戒指,在後續故事中成為解開驚天秘密的關鍵;還可以製造意外,讓情節發展偏離讀者的預期,如主角即將成功完成任務時,突然出現一個意料之外的強大敵人。
    在故事發展過程中,作者應適時地設置新的懸念,不斷勾起讀者的好奇心,同時也要注意在恰當的時機揭曉謎底,避免讓讀者產生被“欺騙”或疲憊的感覺。合理的懸念設置能夠讓故事始終保持吸引力,讓讀者沉浸其中,欲罷不能。
    8. 情節反轉
    情節反轉是打破讀者思維定式、帶來強烈閱讀衝擊的有效手段。反轉可以體現在人物身份的揭示上,如《嫌疑人x的獻身》中,讀者最初以為石神是幫助靖子隱藏罪行的普通鄰居,直到故事後期才驚覺他為了保護靖子做出了巨大的犧牲;也可以是事件真相的反轉,如電影《看不見的客人》,隨著劇情的推進,案件的真相不斷被顛覆,原本看似無辜的角色被揭露為幕後黑手,讓觀眾一次次感到意外;還可以是結局的反轉,如歐·亨利的短篇小說《麥琪的禮物》,夫妻二人互贈禮物的情節本充滿溫情,卻以兩人的禮物都失去實際用途收尾,既出人意料又充滿心酸。
    設計情節反轉時,作者要確保在前期埋下足夠的伏筆,讓反轉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這樣的反轉才能真正震撼讀者,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時也能讓故事更加精彩、富有層次。
    五、打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表達
    9. 修辭手法的運用
    修辭手法如同文學創作中的調色盤,能夠讓文字更加生動形象、富有表現力。比喻是將一種事物比作另一種有相似點的事物,使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可感,如“她的眼睛像星星一樣明亮,閃爍著智慧的光芒”;擬人則賦予事物人的動作、情感或思想,讓描寫更加鮮活有趣,例如“風兒輕輕撫摸著樹葉,發出沙沙的低語”;誇張通過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等方麵進行誇大或縮小的描述,突出事物的本質特點,像“他跑得比風還快,轉眼間就消失在遠方”;排比則是把三個或以上結構類似、語氣一致、意思相關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來,增強語言的氣勢和節奏感,比如“時間是一把利刃,斬斷過去的回憶;時間是一條河流,衝淡歲月的痕跡;時間是一座燈塔,照亮未來的方向”。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除了這些常見的修辭手法,還有借代用相關事物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如“花白胡子一麵說,一麵走到康大叔麵前”,用“花白胡子”代指人物)、對偶用結構相同、字數相等、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表達相反或相同的意思,如“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等。合理運用各種修辭手法,能夠為文字增添獨特的魅力,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獲得美的享受。
    10. 簡潔與精準的語言
    在寫作中,簡潔明了的語言往往比冗長拖遝的表述更具力量。過多的修飾詞和不必要的句子不僅會讓文章顯得累贅,還可能分散讀者的注意力,影響信息的傳達。例如,將“在那一個麵積非常大的、內部裝飾得極其華麗精美的房間裏麵,有一個外貌長得特別漂亮迷人的年輕女人”改為“奢華的大廳中,一位麗人亭亭玉立”,後者更加簡潔有力,同時也給讀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間。
    同時,使用精準的詞匯準確傳達意思至關重要。不同的詞匯雖然可能表達相近的含義,但在情感色彩、使用場景和細微差別上各有不同。比如“看”這個動作,根據具體情境可以替換為“凝視”“注視”“張望”“掃視”等更精準的詞匯,使描寫更加生動準確。作者可以通過反複修改,刪減冗餘的詞語和句子,選擇最恰當的詞匯,不斷提升語言的質量,讓文字更加精煉、有力。
    六、把控故事節奏
    11. 快慢結合
    故事節奏如同音樂的旋律,需要快慢結合,才能避免讀者產生閱讀疲勞,保持對故事的關注度。在描寫重要情節、激烈衝突時,作者應放慢節奏,如同電影中的慢鏡頭,詳細刻畫人物的動作、表情、心理活動以及事件的細節,讓讀者充分感受緊張激烈的氛圍。例如在描寫一場驚心動魄的海戰中,可以逐一刻畫戰艦的炮火轟鳴、士兵們的呐喊廝殺、海浪的洶湧翻騰,以及主角在戰鬥中的每一個決策和內心掙紮,使讀者仿佛身臨其境。
    而在過渡情節或交代背景信息時,則可加快節奏,用簡潔的語言快速推進。比如在描述主角從一個城市前往另一個城市的過程中,無需詳細描寫路途上的每一個細節,可以簡單概括為“經過數日的奔波,他們終於抵達了繁華的都城”,讓故事順利地進入下一個階段。通過快慢節奏的巧妙切換,使故事張弛有度,增強閱讀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12. 張弛有度
    張弛有度是指在緊張激烈的情節之後,適時安排輕鬆的情節進行調節,如同繃緊的琴弦需要適當放鬆,才能保持良好的狀態。在經曆一場驚心動魄的冒險、一場激烈的戰鬥或一次重大危機後,讓角色稍作休息,設置一些幽默的對話、溫馨的場景或輕鬆的日常情節,使讀者緊繃的神經得到舒緩。例如在《西遊記》中,師徒四人在經曆降妖除魔的艱難險阻後,常常會在某個村莊借宿,期間發生的一些趣事,如豬八戒貪吃偷懶等情節,不僅調節了故事的節奏,也讓讀者在緊張之餘感受到輕鬆愉快的氛圍。
    這種節奏的把控能夠讓故事更加豐富多樣,避免單一的緊張或輕鬆氛圍導致讀者產生審美疲勞。同時,輕鬆情節的設置還可以起到烘托緊張情節的作用,讓兩者相互映襯,使故事的情感層次更加豐富,給讀者帶來更加深刻的閱讀體驗。
    七、深化主題與情感表達
    13. 明確故事主題
    主題是故事的靈魂,是作者想要傳達給讀者的核心思想,它賦予故事深度和意義。一個故事可以圍繞愛情、友情、成長、勇氣、正義、人性等眾多主題展開。例如《簡·愛》圍繞女性的獨立與自尊這一主題,通過描寫簡·愛在麵對各種困境和不平等時,始終堅守自己的原則,追求平等的愛情和尊嚴,展現了19世紀女性對自由和自我價值的不懈追求;《老人與海》則以“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的硬漢精神為主題,講述了老漁夫聖地亞哥在與巨大的馬林魚和鯊魚的搏鬥中,雖然最終隻帶回了魚骨架,但卻彰顯了人類不屈的意誌和頑強的生命力。
    作者在創作前,應深入思考故事想要表達的主題,並在整個創作過程中,通過情節的設置、人物的塑造和細節的描寫來體現主題。無論是主角的選擇、事件的發展,還是故事的結局,都應與主題緊密相連,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清晰地感受到故事所傳達的思想內涵。
    14. 情感共鳴
    讓讀者產生情感共鳴是寫作的重要目標之一,隻有當讀者能夠與故事中的角色和情節產生情感上的連接,才能真正沉浸在故事之中,感受到文學的魅力。要實現情感共鳴,作者需要刻畫真實、細膩的情感,如喜悅、悲傷、憤怒、恐懼、孤獨等。在《活著》中,餘華通過描寫福貴一生的悲慘遭遇,從家境殷實到一貧如洗,親人相繼離世,展現了命運的無常和生活的苦難。這種對苦難的真實刻畫,讓讀者不禁為福貴的命運唏噓不已,同時也引發了他們對生命意義的深刻思考,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作者可以從自身的經曆、觀察以及對人性的理解中汲取靈感,挖掘人類共通的情感和體驗。比如對親情的眷戀、對愛情的渴望、對夢想的追求,以及麵對挫折時的迷茫和堅韌等。通過細膩的描寫和生動的刻畫,讓讀者在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從而與角色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使故事更具感染力和影響力。
    八、合理安排視角
    15. 第一人稱視角
    第一人稱視角以“我”的口吻講述故事,這種視角的最大優勢在於能夠讓讀者更直接地感受主角的內心世界和情感變化,增強故事的真實感和代入感。讀者仿佛與主角一同經曆故事中的種種事件,親眼目睹主角的所見所聞,親耳聆聽主角的所思所想。例如《駱駝祥子》以祥子的視角展開,讀者能夠清晰地看到他在黑暗的舊社會中,從一個勤勞善良、充滿希望的人力車夫,逐漸被生活的重擔和殘酷的現實壓垮,最終墮落的全過程。這種近距離的內心刻畫,讓讀者對祥子的命運產生深深的同情和感慨。
    然而,第一人稱視角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於隻能展現“我”所看到、聽到和經曆的內容,故事的敘事範圍相對狹窄,一些其他角色的內心活動和事件的全貌可能無法全麵呈現。因此,在使用第一人稱視角時,作者需要巧妙地設計情節,通過“我”與其他角色的互動、對話以及對周圍環境的觀察,盡可能豐富故事的信息和層次。
    16. 第三人稱視角
    第三人稱視角又可細分為有限第三人稱和全知第三人稱。有限第三人稱視角聚焦於一個或幾個主要角色,以旁觀者的角度跟隨他們的行動、感知與思維展開故事。這種視角既能展現角色的內心世界,又能適當跳出角色視角,補充一些角色未知的信息,平衡了敘事的主觀性與客觀性。例如在《人間失格》中,雖以第三人稱講述葉藏的故事,但敘述者對葉藏的心理描寫細致入微,同時又能客觀呈現葉藏在他人眼中的形象,讓讀者更全麵地理解角色的悲劇命運。使用有限第三人稱時,作者需注意視角的一致性,避免在同一章節中頻繁切換角色視角,導致讀者產生認知混亂。
    全知第三人稱視角則擁有更廣闊的敘事空間,作者仿佛是故事世界的“上帝”,可以全方位展現不同角色的想法、行動,以及各個角落發生的事件。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堪稱全知視角的典範,作者既能描繪拿破侖、庫圖佐夫等曆史人物的戰略決策,也能深入刻畫娜塔莎、安德烈等虛構角色的情感糾葛,同時還穿插對戰爭、和平、社會階層等宏大主題的思考。全知視角適合構建複雜的群像故事與宏大的世界觀,但也容易讓故事顯得過於龐雜。作者需要把握好敘事節奏,避免因信息過載削弱故事的感染力。
    九、注重細節描寫
    17. 細節增強真實感
    細節描寫是讓故事“活”起來的關鍵,能使虛構的情節和場景產生現實質感。無論是描寫環境中的一個小物件,還是角色的一個細微動作,都能為故事增添可信度與感染力。例如在描寫一個獨居老人的房間時,寫到“褪色的日曆停留在2015年3月12日,窗台的綠蘿隻剩下幾片枯黃的葉子,茶幾上擺著半杯早已涼透的茶,杯沿還沾著一圈淡淡的唇印”,這些細節無需過多解釋,就能讓讀者感受到老人的孤獨與生活變故。再如《紅樓夢》中對賈府飲食、服飾、建築的細致描寫,不僅展現了貴族生活的奢華,更通過“烏木聯牌雕夔龍護罩大炕”“翡翠撒花洋縐裙”等具體物件,構建出一個真實可感的封建大家族。
    18. 細節推動情節
    高明的細節不僅能增強真實感,還能成為推動情節發展的“暗線”。在阿加莎·克裏斯蒂的偵探小說中,常常出現看似無關緊要的細節:嫌疑人袖口的一點油漬、餐桌上移動過的餐具位置、一封未寄出的信件邊角的折痕,這些細節在故事後期往往成為解開謎團的關鍵證據。作者在創作時,可以提前規劃好“伏筆型細節”,讓它們在故事中自然出現,例如在科幻小說中,主角偶然撿到的一塊奇怪金屬,經過層層鋪墊後,最終揭示其是來自外星文明的通訊器。這種前後呼應的細節設計,能讓故事的邏輯更加嚴密,給讀者帶來恍然大悟的閱讀快感。
    十、修改與完善
    19. 反複修改
    “文章不厭百回改”,修改是寫作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完成初稿後,作者需要從多個維度審視作品:在結構層麵,檢查故事是否符合三幕式或其他框架,情節推進是否流暢,是否存在頭重腳輕或節奏拖遝的問題;在人物層麵,確認角色性格是否前後一致,人物弧光是否合理自然;在語言層麵,修改不通順的句子,替換平淡的詞匯,調整修辭手法的使用頻率。以海明威為例,他創作《永別了,武器》的結尾時,曾反複修改39次,隻為找到最簡潔有力的表達方式。修改時可以采用“間隔閱讀法”,完成初稿後放置一段時間再重新閱讀,以更客觀的視角發現問題;也可以嚐試朗讀文章,通過聽覺感知語言的流暢度。
    20. 尋求反饋
    個人的視角總是存在局限性,因此尋求他人反饋對作品提升至關重要。作者可以將作品分享給不同類型的讀者:寫作愛好者能從專業角度分析情節設計、人物塑造的優劣;普通讀者則可以反饋故事是否吸引人、是否存在理解障礙;目標受眾如奇幻小說讀者、懸疑小說讀者)能針對類型元素的呈現提出建議。此外,加入寫作社群、參加創作工坊也是獲取反饋的有效途徑。在收集反饋時,作者需要保持開放的心態,但也要理性判斷建議的合理性,避免因過度迎合他人意見而失去作品的獨特性。例如斯蒂芬·金在創作《閃靈》時,曾根據編輯建議調整了部分恐怖場景的描寫方式,但同時堅持保留了主角的複雜性格,最終成就經典。
    通過係統運用這20大寫作技巧,作者不僅能搭建起邏輯嚴密、引人入勝的故事框架,還能塑造出鮮活立體的人物,創造身臨其境的閱讀體驗。但技巧終究是工具,真正優秀的作品還需融入作者對生活的觀察、對人性的思考,以及獨一無二的情感表達。在寫作之路上,技巧的打磨與創意的迸發缺一不可,唯有二者結合,方能創作出打動人心的佳作。
    喜歡科幻與玄幻究極版請大家收藏:()科幻與玄幻究極版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